第一图书网

境由心造

程莉 华夏
出版时间:

2008-2  

出版社:

华夏  

作者:

程莉  

页数:

305  

前言

  生命的感悟  这里,我先引用程莉《源于平凡的感动》的一段文字开始这篇序文:“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人人能写书的世纪,同样,21世纪也是一个人人能写散文的世纪。我想,无论是散文大家,还是普通作者,写作都是一种有感而发;好的散文应该能够切近读者的心灵。真正打动读者的,是那种来自生命的感悟。”上面这段话,是作者在接受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时的发言,也正是她在阅读一位不幸感染“非典”的外科医生所写的《生日》时的心灵感悟。  《源于平凡的感动》,只有八百字,朴素的语言记述了一位普通医生的人生感悟;凭借真挚的情感本书将作者拉进21世纪这个人人能写散文的时代的行列。  程莉于文学,虽然自谦是“业余票友”,然而,通过这部散文集,不难见出她在文学创作上所花费的心血和所取得的可喜成绩。  人生经历的丰富,是文学创作的根基。程莉恰好积累了用文学阐释自己情感的丰富经历。她当过知青插过队、进入“公检法”穿过警服;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兼职《健康报》北京记者站记者,发表了大量的消息、通讯,多次获得北京市卫生好新闻一等奖。这些经历,无疑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加之她辛勤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和技巧的刻苦训练,使得她的散文创作水平有了长足的飞跃。  这部散文集大体可以分为“知青记忆”、“寄情人物”“感悟生命”几个部分。应该说,在这个集子中,程莉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还原着自己的生命力,继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的深刻的思考,并常常以深含哲理的语言表现出她的睿智。  “知青”系列,是作者个人经历的记忆,也是那个岁月里成千上万的知青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个时代、那场运动,是新中国的历史不可磨灭的记忆,凡是有过这种经历,并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的文章都能深深地触动人的内心,程莉的文章也不例外。关于这段历史,学者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程莉却以她的感悟留给了我们这样一段文字:“中国是由一片一片的乡下和一座一座的城市连接而成的,只知道城市没有去过乡下,就永远不会了解中国。”“无论当年在乡下的体验怎样肤浅,也无论如今怎样远离乡下,我都在过去的日子里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中国乡下的泥土——我生命的根。”我想,这段文字,也许能让那些对“知青下乡”这段历史进行研究的学者得到一些别样的感受,丰富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寄情人物”这部分里,作者既写到了自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写到了文坛大家;有的是面对面的记录,有的是通过阅读作品的感受。这里,没有语言的华丽,没有情感上的矫揉造作,每一篇都以白描的手法写得平实而又动情,质朴而又感人。这里,我还想向读者推荐集子中的几篇作品:  《叩问人性》是一篇篇幅较长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墨记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而不是生发出来的感悟,道出自己对人性的解释:“人性‘一半天使一半魔鬼’,我相信它绝对与生存环境相关。‘场’对人的影响,和南橘北枳的道理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场’,就无法激活人性内涵中的善良意识。”语言质朴,耐人寻味。在《长大的琴童》里,作者对当前人们热衷于让子女学琴的现象,给出了充足的理由:“有的从职业角度,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音乐将来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有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希望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有的因为自己爱好音乐,把陪孩子学琴当作一种乐趣;有的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天才的演奏家;还有的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特长将来会缺少竞争力。”我想,这些理由能让那些加入到学琴热行列中的父母多少在受到媒体批评的同时获得些许的安慰。书中也写到了自己的女儿加入到学琴热潮中,经历过辛苦与艰难,取得了不易的成绩。当然,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赞扬这种热潮,学琴“这种选择,究竟是成就了女儿的前途,还是制约了女儿的发展?我至尽都没有得出一个圆满的答案。生活就是一条单行线,永远没有对另一条选择进行检验的机会。”不知道回头思考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读者的思考又是什么?《别酒》也是一篇意味深长的好文章,描写了作者对酒的认识和品酒的经历,尤其是在因身体欠佳而“别”酒之后,常常怀念起饮酒的乐趣:“喝酒时最能放松,不必戴着面具,端起架子做人;喝酒时人人平等,不论贫富贵贱,举杯相邀就是朋友;喝酒时浪漫自由,品着五谷百果之精华,就能进入一个虚幻飘渺的世界。”“不再饮酒,就无法享受酒后微醺的美妙,永远失去了人生的一大乐趣;不再饮酒,就疏远了许多异性朋友,无缘再结识肯为我两肋插刀的骑士;不再饮酒,就不能冷眼静观人生,不再拥有反璞归真的超然。”多美的、多精彩的描述!这散文诗般的句子引起了我的酒意,真想“举杯邀明月”,使自己到达那飘然欲仙的意境之中。  最后,我想再特别地向读者推荐走进《让生活从‘心’开始》,进入作者为你准备的测试,学会测量心情、管理心情、营造良好的内心环境,进一步提高你的精神生活质量。  我之所以为这样一位业余勤奋耕耘的作者写下这些零碎的感受,其实是希望能引发读者朋友耐心读读程莉的散文。相信读后您会有一种美的享受,会得到有益的启示,也会有深沉的思索。

内容概要

  《境由心造》作者在这部散文集中,通过“知青记忆”、“寄情人物”和“感悟生命”等几个部分。以亲身经历和发生在身边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智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社会、生命的感悟。她的感悟源于对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源于触动人心灵的人物。叙事波澜不惊,语言平实质朴,相信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这一代人,读过此书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感动。全书立意深刻,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人生哲理,激人奋进,是一部难得的平民阅读作品。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周明先生对这部散文集给予了很高评价,并为《境由心造》撰写序言。他在序中特别向读者推荐这部散文集;希望读者朋友耐心读读程莉的散文,你会有—种美的享受,也会有深沉的思索。

作者简介

  程莉,20世纪50年代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健康报》北京记者站记者。曾赴陕西延安插队,在医疗卫生行业工作30余年,先后供职于陕西省新安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现任《医院院长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撰写和发表散文、小说及消息、通讯等数十万字;曾获中国西柏坡散文节一等奖、北京市卫生好新闻一等奖以及其他奖项30余次。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人说“五十知天命”,《境由心造》散文集是作者集半生之生活对生命及人生价值的体会和感悟。

书籍目录

序:生命的感悟境由心造此情绵绵来自乡下行走的生命别酒病知夯歌叩问人性感谢自己梦里情怀我的鹰击长空窑洞随想西行的冬天狭路遇狼过大年回延安我为什么下乡我和三明书苑琴声琴梦长大的琴童空巢女儿的留学路昨天的老柴聆听老罗随便翻翻冰清玉洁为霞满天有理数之理枕读易经《土门》游记遇到困难拐个弯人间万象恩师如父惜缘悠悠同窗情同学小周梁晓声印象隔席看人我的深圳朋友一个人的故事落日从容一瞬千古邂逅季老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少时识长者老来交小友信马由缰感悟上海龙魂寻找出口水下生机自在玉龙湖北方的河高玉兰小传卵石砚带本书去开会凡人开博医苑随想今年除夕不值班源于平凡的感动此处不胜寒中午十二点四十出发团结起来到明天春之祭有话直说让生活从“心”开始

章节摘录

  境由心造  此情绵绵  我的“情人”是一支笔。我和它是那种没有姻缘的苦恋。  从小钟情于笔,多半是由作文课勾起的。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就染上了贪写的毛病。每逢上作文课,便无端地兴奋,老师出一个题目,恨不得编出两三段故事来写,若是被老师当作了范文,更是暗自欣喜,巴巴地盼着下一次课有更好的表现,以为自己将来要当作家了。  读到五年级,对作文之外的文体发生兴趣,不知天高地厚编起“剧本”,被老师无意中看到,找了几个同学排演起来,在学校的联欢会上出过一回风头。后来又迷上诗词,囫囵吞枣地背了些诗句在肚里,便有些跃跃欲试,差点弄出一部“诗集”来。一次,父亲的一位擅丹青的朋友来访,见了我的作文本和图画簿已是赞叹,更为惊奇我竟会作“诗”,便怂恿父亲:“把孩子的作品寄去发表吧!”父亲却不以为然,说:“区区小儿游戏,何必当真?”那位老伯到底不肯,当下提笔添墨,非要“和它一首”。只记得头两句:“二六幼童,似旭日东升。”  转眼到了文革,眼看正经满腹经纶的作家都折了笔,我也只好断了当文学家的念头。记得有一次,母亲说单位让写“批判稿”,当医生的母亲除专业文字外,从不舞文弄墨,见她铺一张白纸对着桌子呆坐,我便自荐代笔。久不写作,不觉做得投入。咬文嚼字、堆砌辞藻,几乎用了所有学过的修辞法,尽管内容空洞乏味,文字却写得酣畅激扬。哪知我的悉心创作差点给母亲闯下祸事,据说那些不通文墨的造反派认为“含沙射影”、“别有用心”。母亲有口难辩,我嫌他们“不读书不看报”,要去理论,被母亲再三劝住。后来才知道,父亲蒙难,也多是祸起笔下。此事使我耿耿于怀,又是许久不再动笔。  两年后到陕北插队,终于还是旧情难忘,死灰复燃,并且莫名其妙痴上了写信。可惜尚无一位白马王子可供两地书传情,于是频频给亲朋好友投书致函,鸿篇巨制、连篇累牍,四处出击、广种薄收。其实,我对有无回信并不介意,兴致只在写上。在那些信里,我兴致勃勃地描述陕北风情、方言民歌和我们居住的环境与劳动生活。那几年,我在煤油灯下勤奋写就的书信、日记不下十万言,可惜后来几乎全部失落。


编辑推荐

  人生经历的丰富,是文学创作的根基。程莉恰好积累了用文学阐释自己情感的丰富经历。她当过知青插过队、进入“公检法”穿过警服;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同时,兼职《健康报》北京记者站记者,发表了大量的消息、通讯,多次获得北京市卫生好新闻一等奖。这些经历,无疑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加之她辛勤于文学素养的提高和技巧的刻苦训练,使得她的散文创作水平有了长足的飞跃。这部散文集可以分为“知青记忆”、“寄情人物”“感悟生命”几个部分。在这个集子中,作者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还原着自己的生命力,继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的深刻的思考,并常常以深含哲理的语言表现出她的睿智。  沉重,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命运,生活的磨难,使我们的血液中被浸入了一份苍凉的责任,又有一丝不堪重负的潸然,它承载着无以释去的生命之重,伴我们兢兢业业地感受生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境由心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