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2009-1
华夏出版社
张家林,鲁迅 著
184
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是中小学生充实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套《初中生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用独特的创意、新颖的编写体例打造而成。 编写过程中,结合读者的认知特点,文章力求简明活泼、生动有趣,但又不失原有风貌。同时本套丛书中的大部分还专门设置了“阅读导航” “阅读反馈”和“文章脉络”三个栏目,以激发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兴趣。全书还配有精美插画,能为阅读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另外有些书设有附录,附有专家对本丛书代表性作品的解读。 相信我们精心选择的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读者朋友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收入鲁迅先生回忆青少年生活的10篇散文。作为以叙事为主的散文集,对往事的回忆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丰富性,鲁迅先生将清新质朴的叙述与浓郁的抒情和尖锐的议论浑然无间地融会在一起,以诙谐的笔触表露严肃的思想,平静的记叙中显示中讽刺的锋芒,优美的描写中渗透着动人的抒情,简练的议论中闪耀着画龙点睛式的智慧。读这些清新朴素的散文,我们能身临其境般地体会鲁迅先生那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知识;学会如何以全新的视点,再现往事,品味质朴与深沉。另外《朝花夕拾(精编本初中部分)》还附有部分《呐喊》集中的文章。
鲁迅(1881.9.25—1936.10.19),我国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亭,后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野草》散文诗集、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朝花夕拾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呐喊狂人日记社戏阿Q正传附录读后感
朝花夕拾 狗·猫·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O.Dahn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朝花夕拾:初中部分(精编本)》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共收入10篇作品。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