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荀子二十讲

梁启超 等著,廖名春 选编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梁启超 等著,廖名春 选编  

页数:

414  

字数:

3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又称荀况、苟卿、孙卿、孙卿子,约生于公元前336年。他的家乡原属卫国,到他出生时已并入赵国版图三十多年了,故称为赵人。前316年,萄子才二十岁,就已经在燕国从事政治活动了。荀子当时在燕国反对禅让,是子之反对派的代表。在燕国的游说失败后,荀子行踪有二十多年不清楚。但至前286年,即齐闵王十五年左右时,荀子年已五十,以“秀才”见称于世,在齐国稷下游学。前285年,齐闵王灭宋,夸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进行劝谏,但不获采纳,于是他就离齐赴楚。齐襄王复国后,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时年五十七岁,在战乱中离楚而来齐,在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一直到他最后离开齐国,曾经“三为祭酒”,作为稷下“列大夫”之首。前264.年左右,苟子曾应聘到秦,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实行“王道”。秦昭王虽然称“善”,但事实上并没有采纳,于是荀子只好离秦而往游他国。前259至前257年的这一段时间里,苟子曾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兵。荀子议兵,尽管以“王兵”折服了“诈兵”,使得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但由于赵王“卒不能用”,所以他只好离赵而另谋出路。

内容概要

荀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二十讲》系统地阐释了荀了二的人性论、天道观、认识论、政治思想等。“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李泽厚语)——荀子思想的纷繁,到底是孔盂儒学的歧出,还是合乎社会潮流的批判性发展?本书带您探究这位大思想家复杂的本相。

作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书籍目录

一 荀卿及《荀子》二 荀子的批判三 荀学大略四 荀子的思想五 荀子的思想六 关于荀子的几个问题七 荀子思想述评八 荀子思想研究九 人的族类特征十 荀子发微十一 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不相抵触十二 论荀子的心性关系及其价值根源十三 荀子人性论的再考察十四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十五 论荀子《成相》篇——介绍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学十六 《荀子·天论》篇试析十七 荀况逻辑思想对《墨辩》的发展及其局限十八 荀子的欲望论和等级制研究十九 读《荀子》札记二十 《荀子》校勘注释源流考

章节摘录

荀子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虽然对于人性作抽象的、一般的论述,但是他的性恶论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他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一政权和道德规范建立人性论的根据。他提出了“性伪之分”的问题,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会属性的差别问题。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礼论》篇)性就是天生就的底子(本始材朴),伪就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文理隆盛)。正因为人是天生的“坏蛋”(人之生固小人),所以就须要社会道德的加工;正因为社会道德的加工,所以才能使人性美化。性与伪的结合过程,实际上是用人的社会性来改造人的自然性的过程.也是人由天生的“坏蛋”改变为完美的“圣人”的过程。这就是性与伪的矛盾统一的关系。荀子为什么主张人性恶呢?他的理由是这样:“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篇)照苟子看来,人的本性中并没有“辞让”、“忠信”和“礼义文理”等道德本能,而只有“好利”、“疾恶”和“好声色”等生理本能。如果对这些本能不加以限制而顺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残贼”和“淫乱”等现象,就会犯了封建社会的“分”,乱了封建社会的“理”。所以,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立场来看,恶是人类的本性,善是人为的结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唯苟子诚朴笃实人也。知统类,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充实饱满,庄严隆重,尽人生字宙皆摄而统治于一大理性系统中,此其分量之重,广被之远,非彼荀子诚朴笃实者不能言,非彼天资特高者不能行。  ——牟宗三《荀学大略》人是宇宙间的主人,是苟子的发现,这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唯物的思想家对于思想界的贡献。  ——杨向奎《苟子的思想》在天地草莽问,拓展出人文世界的价值天地。或许由此一角度看荀子,较能看到荀子的大用心、真生命的所在。  ——王邦雄《论荀子的心性关系及其价值根源》


编辑推荐

《荀子二十讲》精选了近代以来《荀子》研究有得的二十篇论文,它们基本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荀子》研究的新进展。可以说,要读懂《荀子》一书,要知道近代以来中外学者是如何研究《荀子》的,《荀子二十讲》就是一个最好的向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荀子二十讲 PDF格式下载



名家的文章集,还不错,有点散。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其又称荀况、苟卿、孙卿、孙卿子,约生于公元前336年。他的家乡原属卫国,到他出生时已并入赵国版图三十多年了,故称为赵人。 前316年,荀子才二十岁,就已经在燕国从事政治活动了。荀子当时在燕国反对禅让,是子之反对派的代表。 在燕国的游说失败后,荀子行踪有二十多年不清楚。但至前286年,即齐闵王十五年左右时,荀子年已五十,以“秀才”见称于世,在齐国稷下游学。前285年,齐闵王灭宋,夸耀武功,不尚德治,荀子曾进行劝谏,但不获采纳,于是他就离齐赴楚。齐襄王复国后,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时年五十七岁,在战乱中离楚而来齐,在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一直到他最后离开齐国,曾经“三为祭酒”,作为稷下“列大夫”之首。 前264.年左右,苟子曾应聘到秦,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实行“王道”。秦昭王虽然称“善”,但事实上并没有采纳,于是荀子只好离秦而往游他国。 前259至前257年的这一段时间里,苟子曾到赵国,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兵。荀子议兵,尽管以“王兵”折服了“诈兵”,使得赵孝成王和临武君都不得不称“善”,但由于赵王“卒不能用”,所以他只好离赵而另谋出路。


寄给我的书也太破了,不知道在什么角落放了多少年,这样的书你也能拿出来卖?二手书也比这新些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