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李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李松  

页数:

354  

字数:

4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平视权力,只向真理低头李成言中国监察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一古人云,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西方有一句名言:把权力装进笼子里。正是这条已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历史定律——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在所有监督形式中最有力量的一种。出自新华社记者李松之手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一书,就给我们一本鲜活的政治教材,让我们能够看到新闻监督权力的魄力和魅力所在。李松凭着学者的社会良心,循着记者的敏锐触觉,用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以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捕捉中国隐性权力的栖身角落,为读者解读了当今中国最鲜活的政治生态。我与李松相识已多年。大概半年前,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反腐论坛上,我偶遇李松,他就说有出版社正准备为其出版一本时政类的书,嘱我到时为之作序云云。当时太忙,也没多想便匆匆应承下来。2010年冬的一天,李松把这部《中国隐性权力调查》的电子版发给我,说这本书将很快出版面世,序言在两周内就要交付出版社。这是一次难得的比较完整地阅读李松作品的机会。这部书分为“权力制衡”“民主平等”“政策法治”“公民社会”四部分,共收录了他2005年以来发表在《瞭望》《半月谈》上的62 篇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涉及了权力的监督,涉及了公民社会的追求——平等、法治和自由。李松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李松视线扫描之处也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这些方面,李松深入解开了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给了读者有深度的思考。其实,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权力制度和权力监督的制度设计并不缺乏。但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认为,腐败问题是权力之“癌”,是一种无药可治的不治之症呢?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就是,只靠制度反腐败,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证明,我国对权力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规定对于“隐性的权力”来说,却常常成为一纸空文。这种现象让很多政治学者深感困惑,有些学生也因此把政治学当作“伪科学”。“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癌细胞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李松把这本书定义为“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就是对中国的腐败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观察和诊断,因而也是更加深层次的更加系统的“反腐败”。这种探索的深度是前人所未尝涉及的。如果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么,反腐败的前提就是需要有人把隐蔽得最深的黑暗揭露出来,打开天窗,引进阳光。李松的《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正是承担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内容概要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作为《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同时也是一位调查型记者,李松不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还是社会问题的发现者、民众利益的维护者、时代进步的观察者。他是首位详细揭露“驻京办”内幕的记者,引发了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李松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作品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典型而深刻,对于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李松,云南蒙自人,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2001年2月进入新华社工作,先后为内参编辑、新华网北京频道总监,现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以调查性深度报道见长。
自2005年以来,曾在《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环球》刊物发表作品数百篇,多数被《文摘报》《作家文摘》《中国剪报》《联合早报》《国际时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转载,多篇入选中央党校培训教材。其作品曾获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多篇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中2005年7月25日刊发于《瞭望》的《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一文,首次详细披露“驻京办”内幕,多位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中国社会对“驻京办”问题持续至今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名调查型记者,他长期执著于社会公共利益与民生研究,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往往抓住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典型而深刻。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权力制衡
 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剥除官员“隐性利益”
 “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
 秘书腐败:失控的隐性权力
 利益冲突成“腐败之源”
 官员招商:履职还是越位
 “诽谤官员”的荒唐逻辑
 官员“跨国家庭”暗箱
 官员“私生活”进入反腐视线
 官员“出国考察”灰幕
 把脉“运动式执法”
 问题官员“东山再起”为哪般
 警惕“执法产业”
 纪委书记落马的监督遗患
 官员“走穴”商场弊端何在
 高校“官本位”: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临时人员“公权批发”之患
 揭开“权力期权化”的面纱
 秘书提拔“路径隐患”
第二部分 民主平等
 央企豪门“盛宴”何时散
 “待遇终身制”制造新不公
 公务员离“阳光工资”有多远
 机关集资建房的灰幕
 揭秘官员学历造假的利益链
 官员住房消费面面观
 领导干部“亦官亦商”之患
 高校兼职“追”官乱象
 网络考验干部选任公信度
 “干部年轻化”的民意反弹
 谨防民主生活会“变味”
 官员出书热:功利还是热爱
 转非领导干部职务的暗流
 罢免撤换制度成党内民主“难中之难”
第三部分 政策法治
 贪官“立功”的灰色地带
 中介组织“灰色生存”
 慎防干部交流制度“走形”
 垂直管理引发央地博弈
 宽纵行贿祸患大
 贿赂呈现“非物质化”
 规范干部挂职路径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临时机构:特权下的监管盲区
 透视部分官员的风水情结
 官员问责亟待制度突破
 官员频繁调动之弊
 地方政协官员“落马”探源
 对贪官外逃扎紧篱笆
 打造公务消费“阳光账本”
 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的“沉默”
 科研经费“黑洞”有多深
 高校“老板”沦为新生腐败群体
第四部分 公民社会
 中国“民调时代”来了
 信息公开催生“公民本位”社会
 民间反腐网:法律刀尖上的“舞蹈”
 官员开博,看上去很美
 公共事件期待“独立调查”
 民间反腐的突破和缺憾
 养老保险改革:做加法还是减法
 人肉搜索的“身份危机”
 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
 网络舆情检验政府公信力
 “官办”行业协会的角色质疑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驻京办:地方“第二行政中心”?  “驻京办”如果陷入了“应酬”和“接待”事务中不能脱身,极可能演变为当地政府在首都设立的非理性的第二“行政中心”。  在北京,随处可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驻京办事处及其地、市、县驻京联络处(以下通简称“驻京办”),这些看似普通的外地特派驻京机构,形成京城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管理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 年5 月25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特区以及中央级的大企业等在京共设办事处52 家。但记者调查了解到,至于未经批准的大型国企和地方政府、亦或地方政府某一部门在北京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更是不计其数。  “驻京办”在促进派出地和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驻京办”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人数不断攀升,许多省(市、区)发生的震惊全国的腐败案件,其驻京机构相关负责人都榜上有名。  事实上,“驻京办”的非常规运作模式使其在整个政府机关序列中的地位十分微妙和特殊,而由此衍生的问题亟待国家主管部门进行规范与解决。  “活动”能量超乎想象  日前,北京市官方网站“首都之窗”发布《关于外地政府(企业)驻京办事机构的若干规定》,欢迎各地政府和企业来北京设立办事机构。  权力制衡  人民政府所辖政府部门、地级市人民政府?包括行政公署,州、盟、区人民政府、县或县级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可以在北京市设立一个驻京联络处。”记者了解到,“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早年的同乡会和会馆之类。当时,它的功能不外乎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在京的合法权益,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驻京办”也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其职能、作用早已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至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驻京办”在北京纷纷兴建集联络、接待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办公大楼,这些占据京城黄金地段的驻京办事机构一般以省名命名所在楼宇,几乎都是星级豪华酒店。  而“驻京办”的接待对象和服务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职能有两项:一是招商引资,跑部委,要项目,收集信息;二是接待地方来京办事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等。华东某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驻京办”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党委的驻京“大使馆”,其工作人员的“牛气”,以及他们在京城巨大的活动能量和对派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  有这么一个极端的例子。2002 年5 月12 日下午3 时40 分左右,北京高富水大爷亲身验证了“驻京办”的“牛气”——被一辆车弄翻在地不要紧,还被肇事者一通猛揍。这位“牛气冲天”的肇事者一边打人一边叫嚣:“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这位主儿之所以敢这么“牛气冲天”,是因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黑龙江省交通厅驻京办工作人员。  记者了解到,“驻京办”人员类似的优越感,普遍来源于他们的“神通广大”。他们有自己的“联络图”,关系网纵横交错。这些终日穿梭于国家各部委机关及北京市有关单位之间的驻京机构负责人,也的确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做了很多工作,尤其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经济协作公关上,为家乡发展作出了贡献。  当然,各“驻京办”的神通广大,与其平时苦心经营分不开。每逢年节,各“驻京办”都要把当地领导请到北京,广邀有职有位的“家乡人”,举办盛大的“迎春团拜会”“同乡会”“联谊会”,其目的只有一个:联络“老乡”之间的感情,编织和扩大在京关系网。“一般来说,能办领导想得到的事,能让领导见到想见的人,是对‘驻京办’主任的最低要求。”由此,向有关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公关”,便成为各“驻京办”的首要任务,与领导沟通感情也成为“驻京办”专研的一门学问。  难道一定要采取这种非常规运作模式吗?  广东省某市“驻京办”主任则反问记者:“现在地方政府要批项目,拉经费,不与中央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好关系,怎能有所作为?”  公款接待“大本营”  四川省某市一位“驻京办”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我的工作就是将礼物不露痕迹地送到领导的手中。说到公关,就是对部委司局负责人的喜好了如指掌,再据此陪他们打牌、旅游、喝酒、听戏,或买字画、古玩。礼物不在贵,贵了给人家添麻烦,也不能太便宜,关键是要投其所好。”  他的工作箴言是:“事事以领导满意为宗旨,事事以招商引资为取舍,事事以项目服务为目标。”而与上述工作相比,“驻京办”主任们感到最耗时、最无奈、最麻烦的任务还是对当地来京官员或官员家属的迎来送往。  “接机、送机,安排好吃、喝、住、行及购物是最基本的。还要时时听取意见。既然来了,就要事事想到,做好,让他们高兴来,高兴去。”江苏某市一位“驻京办”工作人员透露,一般当地领导来京之前,“驻京办”已经把领导喜欢住的房间、喜欢吃的饭菜,出行车辆、随从人员以及来京日程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了,还要认认真真地检查一遍,不敢有半点疏忽。  湖南省某地区“驻京办”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某些领导或他们的家属到了办事处,如同昔日皇帝到了‘行宫’一样,办事处要提供全天候服务。我做了3 年的主任,不知去过多少次长城、故宫了。不陪不行啊,谁也得罪不起。”而官员及其家属来京后的所有开销,基本上也由办事处公款支付。若遇到讲原则的领导交上一点住宿费或饭钱,“所有的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这位负责人还透露说:“一些领导有时会表示不住在‘驻京办’,‘不给办事处同志添麻烦’。但这并不表示‘驻京办’就没事了。相反,识相一点得把领导安排住到五星级酒店。一晚就好几千元哪,相当我们那里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  监管缺位下的黑洞  ……


编辑推荐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揭示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监督和制约隐性权力运作与权力腐败!批判隐性权力运作的弊端和危害,分享权力监督与权利维护的建言!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一切权力都将最终走向腐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PDF格式下载



书中所说很真实,很好的反映了隐性权力。很佩服李松,我是学新闻的


深刻揭露了中国当前存在的隐性权力


了解隐性权力运作机制的好书!


好书!期待李松的新书!


喜欢李松的书,尖锐而不回避矛盾。


好书一直畅销。支持李松。


好书,支持作者李松!


对社会中许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揭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点就事论事,头痛医头的感觉,站的高度有点低


多看看绝对有好处,整天生活在权力下面,滋味不用说。多看看,其码心里明白怎么个事了。


**了,买了一个论文集而已。四百页的书,我一个小时就翻完了。
该书分类为”时政读物“,但却是200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集而已,时政类文章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时的东西,会误导读者的。

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些文章时的良心和责任感,但愿在出书时也别忘记这点。


好书,敢于揭露社会问题!


腐败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现在的社会,有深度,也有实际价值。深入浅出的讲解很不错!


读了这本书,你可能比较压抑,原来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不公平,有那么多的阴暗面。揭露不是就为了揭露,而是为了能有所改变,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一些措施,改变一下这样可怕的现状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中国社会的书籍


作者归纳了一下,其中很多问题我们在现实中都见到或感受到过,要想彻底解决,必须改变体制。


很有深度的揭露了某些灰色


全民国考为什么,权利,有权才有利!中国的政改任重而道远啊


写得不错,非常深入,看问题看得比较透彻


主题广,涉及面大,深度有所欠缺,觉得不过瘾


人不能活在想像中,看完这本书,了解更多的真实内容 ,不禁感慨万分呀


带着批判审视的观念来读


扫盲书呵,让大家深入了解官场的隐秘


感觉平民的力量太弱了


收到书以后就开始看,非常的真实啊。


速度很快,打开之后质量也很不错,性价比很高


写得深刻,我差点吐血了!


很深刻,讲的细致,空套假话少,难得。


好书,内容给力


早知道买电子版的了


书店看到过,当当上找到了


质量不错,内容还没看,很快就收到了。


好书,我喜欢的书!


好书,适合慢慢品味的书!


书不错 ,收藏


好书,很有启发!


好书,已经热销两年了。值得珍藏的好书!


值得拥有的好书。


好书,一直还在热销!


简单易懂 是我想要了解的


这本书还算不错,可以读读!


好书,我喜欢这样的书。


知道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潜规则


去掉外皮看,更加凶悍


看此书,方知腐败的手段,呼唤制度的完善。


相对敢于披露一些内幕----


看完以后,借给一位从政的朋友看了,他说大多他都听过和经历过,没有什么收获。这正好证明了这本书的真实性。


内容不错 只是有的问题欲言又止,不甚深刻


从网络或者其他媒介也算是有了解某些方面的实情,但从书上却比较少,作者在这样一个媒介里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受是种新的体验。


最终决定不买了,在书店翻看完了!


老公看的说还行


读得太多会有点伤感


和哈哈哈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也是要等有时间才看


好书,只是有些绕


当当的东西还是便宜


表现得很有力度


又可悲.如何?


揭开隐权力的面纱。反腐道路曲折,但这种努力却很珍贵!


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跟多数调查报告类似,还可以


如题,开始之所以会入手这本书是被书名及其简介所吸引,但是到手一看却很失望,并无深度的调查分析,都是十分表面化的描述,所写的也大都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不值得购买。


对官僚体系有一定的透视,但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的训练,有欠深刻


但是感觉作者的理论功底还是差了点


此非学术性著作,所以就是街摊货,适合高中文化的人普及知识用。


内容苍白,太空乏


本书给予了很多的信息,得益于作者长期的记者生涯,因此有了很多的积累。遗憾的是,单篇的文章侧重报道,分析不足;整体缺乏统一的主题,现代的散乱。这些都在整体上削弱了本书的价值!


如题所示,名副其实的调查报告。
对于我个人来说么与粘性,看来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内容不新颖,无情节可言!


还以为是多么翔实独家的材料改写的故事,原来就是将发表过的稿件集结成书。新华社内参顾名思义是作为参考所用,但真心不具备可读性。


不够深入,只作表面介绍,宣传介绍雷声大,雨点小,题目大,内容大泛,大肤浅了


没什么好说的,这种书骗钱的。


内容一般般,就是一些文章的合集而已


大概翻了一下,里面的案例距现在太久了是2005年的。书的装帧不错。


都是些引据,作者自己思考的东西很少,读起来不那么顺


还行吧,将了一些社会本质 ,可以看看的


发货很快,商品质量很好


还是比较好。可以让你知道一些你接触不到的东西。也可以让你行动。


监督权利,公平,公正,公开!


帮朋友购买。


这书很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