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大师文汇
2011-9
华夏出版社
隆莲大师
589
425000
无
隆莲大师生平
隆莲法师(1909~2006),是位富于传奇色彩的大德高僧。俗名游永康,字德纯,亦名慈,法名隆净、仁法,别号“文殊戒子”、“清时散人”。1909年3月13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上土桥街游宅。
1921年皈依三宝。四十年代初期,曾经遵父命参加了当时四川省政府举办的县政人员、普通文官、高等文官的三场考试,均以巾帼之才,荣登榜首,故有巴蜀才女之美称。
1941年,正当“金榜题名”之时,却抛弃红尘,悄然遁迹空门,到成都爱道禅堂削发为尼,同年腊月八日受具足戒。1942年获聘为四川莲宗尼众部教务长,同年住近慈寺女众茅棚,师事能海上师,并自此开始佛教比丘尼教学事业。为佛门弟子讲经说法数十年,堪称中国现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学教育大家。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佛教教育,弘扬“人间佛教”爱国爱教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集佛学的戒、定、慧三学于一身,孜孜不倦,教育弟子。1984年,中国当时唯一的一所国家级培养佛门女弟子的四川尼众佛学院成立,隆莲法师出任院长。·
隆莲法师是位名不虚传的佛门大学者,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原沦陷,汉藏佛学大师纷纷入川讲学,每开讲座,隆莲法师必到,听经笔录。已印行者,即有《入中论》讲记、《摄大乘论疏》略记、《三皈依观修法》笔记、《上师供》笔记、《现观庄严论》笔记、《定道资粮颂》笔记、《修菩提心七义论》讲记等,还翻译了《绿度母四曼荼仪轨》、《毗卢仪轨手印》等。·
1952年奉能海上师命,译《入菩萨行论·杰操注》10卷;1953年,参加《藏汉大词典》的编撰;同年八月调到四川文史研究馆,译杜诗白话解等。1956年,调赴中国佛协,参加《世界佛教百科全书》的编撰,还参加了《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条目编写。·
隆莲法师的才学蜚声中外,被聘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名誉馆员、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还曾获日本佛教传道文化奖。其主要著作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本书是隆莲法师各种著作精华的选本之一。
王志远,字正斋,号沛溪。 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盘石镇佐定山城。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担任绍兴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上海金山东林寺景区、广西上林金莲湖金珂玄雷景区等处的总策划设计师。 少年时代,书法绘画分别受教于中央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画院院长国画家王雪涛。1993年后,为各地著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以“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中国艺术家联盟网列入名家栏目,设立书画艺术馆。 2008-2011年出任中华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秘书长、中国书画禅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海阳市沛溪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论、疏
佛教道德观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二、出世间的道德观
三、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观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百法明门论》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疏
《心经》浅释
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释正文
附录显迷双修的能海上师
诗词选
序言
读孙子
春日病中作
子午莲
七古一首,为美人红而作
春光厌学学秋光
尹生行
癸酉夏,骥弟往游峨眉,诗以赠行
乘舟自成都返嘉
夜泊
枸杞芽
杂感四首
辛未双十节,题罗莹中女士海天一鹤图
偶题试稿
小楼
中兴诗社初集次韵
秋心
早课
赠某神甫
挽程海清姻伯
五绝四首
夜谈天宝之乱,漫成十绝
寄谢刘德清女士赠影,并索余近照(三首)
雪后归家,得回文二十八字,与骥德弟
甲戌春题乌尤寺
凌云山竞秀亭
闻钟,为能潜师作
昌公老人应化事迹诗
昌圆法师遗教颂
昌公老人塔赞
南柯子·端午
浪淘沙·即兴
菩萨蛮·礼佛
浣溪沙·残梅二首
卜算子·蔺署后园
鹧鸪天·咏梅
木兰花慢·清明
声声慢·暮春雨后
沁园春·野望
沁园春·咏马,为骥弟作
金缕曲·答罗莹中女士赠画索影
虚飘飘四首(用东坡韵)
忆江南·译雪莱怨歌(二首)
秋波媚·译华茲华士短诗
节译苏格兰罗贝尔伯伦《布鲁士誓师辞》
嘉州先生昔所经
峨眉
一九五九年国庆献词
一九六○年七一纪念
成都市佛协二届代表大会召开赋贺
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志悼
杨文芳返阿坝,诗以赠行
乐山市佛教协会成立寄贺
远闻兜率寺
乱后遣怀
读杜
昭觉寺
悼逝波法师
迎泰国铜佛像奉安四川尼众佛学院
虎痴除旧岁
寓楼前有鹊营巢多日未成
香港天坛大佛造像募资,谨赋一律
丁卯七月望,中夜见月
鸿基开虎月
寄贺香港菩提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及菩提图书馆开幕
《法音》改月刊喜赋五律二首
恭挽正果法师
咏晚香玉
遗风追法显
赠残疾人运动员游虎载誉归来
谒观空上师
文殊院宽霖和尚传授三坛大戒志庆
车过秦岭
旅京大雪三日喜赋二律
辛未除夕
洛阳纪游
赠洛阳马副市长
题海灯法师纪念馆
即事
邹辛士先生赠画梅
柬邹辛士先生
寿邹辛士先生百龄大庆
卓尔空军帽
机中望雁塔
闻印顺法师示寂
国际妇女节志庆
自诩
人民公园菊展吟诗台率题
老圃居然傲孔丘
奉和刘孟伉馆长人日宿杜甫草堂七律二首
六十自寿
咏装订女士
答客问(二首)
年年难过年年过
自忏
所见
骥弟见示戊午花甲自寿七律四首因和
感怀
偶成
卜居
游长城,登八达岭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
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法会
礼佛牙舍利塔
西苑夜归,车中见月
政举人和盛会开
天安门上景云鲜
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敬赞
乙丑入京
春风吹雪笑华颠
宝光寺传戒圆满纪盛
泡影浮生梦幻场
和骥弟乙丑再度
乙丑寒假送尼学院诸生,用前韵
京丰寓次感怀
凌晨随赴京大队往机场车中
丙寅初秋归铁像寺
和骥德弟,丙寅再度书怀
比丘法藏记前生
一九八七年卢沟桥抗战纪念
人民大会堂散会速写
北京见雪
回蜀机中
四十周年国寿致庆
尼众佛学院传戒抒怀
和骥弟丁卯生日诗
赠英籍尼师阿旺曲珍拉萨朝圣
中国佛学院书画展览征题
题赠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凤纸传书召逸民
读十六观经
赠别四川尼众佛学院毕业同学
求寂尼众落发
学佛四首
小园不碍过高轩
佛视众生如一子
读《妙云集》
国际佛教促进会探亲弘法团来蓉赋赠
杏花空折上林枝
学句趋庭愧未工
纪梦
折足
峨眉二首
惊闻华罗庚教授逝世
回蜀
无题二首
老至
题孔凡章先生《回舟集》
无忧
挑灯手录旧吟诗
杂感二首
奉和孔凡章先生己巳岁暮归蜀史馆茶会诗
再和孔凡章先生
峨眉金顶华藏寺落成
种蕉
喜君雄三姊偕泽秦世兄过访
瑞霭慈光浣大千
自宝莲返程乘小游轮有作
两会即事(二首)
首都大雪,喜赋二首,用前韵
即兴六首,再用腾韵
自京返川
和孔凡章先生癸酉迎春曲七律十首
恭读毛主席诗词
造化无心草木知
和稚荃
欲拜松楸画里行
遣兴二首
尼院返校同学,共食手种枇杷
和孔凡章先生甲戌年迎春曲七律十首
国庆四十五周年感怀
昭觉寺
和孔凡章先生乙亥迎春曲七律十首
喜闻十世班禅转世灵童认定
和孔凡章先生丙子迎春曲七律十首
清定法师于成都昭觉寺传授三坛大戒志庆
钟楼
积雨
无常
龙门石窟五绝二首
千顷澄波黯
题画兰五绝二首
峨眉纪游(七首)
丁酉初上五台
雪中辞五台
五台杂诗(八首)
万年寺
感事
晨钟
偶成
游仙一首,书赠熊子宁居士
一九八○年赴京道中
辛酉春节座谈(二首)
尊师丈室
辛酉九月二十八日登凤皇山扫先君墓(二首)
壬戌夏初飞京参加佛协常理会
机中呈遍能上人
癸亥赴京
川北道中
为李美前同志题松鹤画扇
春蚓秋蛇岂足珍
法流天海久消沉
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
巨赞法师圆寂周年志感
悼张怡荪教授
乙丑四月由京返川
乙丑重九
柳亚子百年诞辰题故居
安岳卧佛
丙寅书红二首
薄参藏典贡微劳
游仙,为普超和尚作
端午
能海上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香山寓次杂咏
访房山云居寺
四十周年国寿口占七绝四首
有感
墙角得芭蕉花,烹而食之
蜀山
漫兴四绝句
桂湖菊展
笑宗印密禅师祖堂偶成
书赠妙谈和尚
为石础同志画兰石便面并题
唁厉慧敏
任景龙部长索书
望江楼
无题(二首)
双十节纪念
人日不得游杜甫草堂
怀古(八首)
高僧求法昔栖惶
法苑重开启辟雍
见报载近影
题储祖诒百家题邮集
题友谊宾馆
赠女发明家王菊珍
咏史
双塔
誓词
戊辰春节书红八首
庚午岁暮
题合江笔架山七绝二首
辛未端午
壬申春日题寄洛阳白马寺
夜归偶成
由铁像寺返城,车中口占
圆通殿
自励二首
戏赠稚荃
偶成
翩然老鹤返成都
兔
鸡
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海上当年乃战场
忆江南·重礼五台
忆江南·丙寅中秋寄怀(四首)
浣溪沙·无题
浣溪沙·在京参加民委茶会
西江月四首
蝶恋花·漫兴
唐多令·苦雨
渔家傲·咏史
浪淘沙·辛丑忆五台
稽首世间雄
浪淘沙·闻钟
浪淘沙·为和平有望而作
百字令·草堂纪念馆落成
十年树木
百字令·喜闻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
满江红·清音阁
满江红·癸亥中秋寄怀
满江红·抗战胜利四十周年
满江红·绵竹人来,述王干青世丈归葬事
水调歌头·癸卯元旦书红(二首)
水调歌头·庚寅中秋,游人民公园
水调歌头·还乡
水调歌头·客谈水利
满庭芳(八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落花
水龙吟
自度曲·房山归途车中
自度曲·秋意
自度曲·通愿法师在五台示寂志悼
勇毅亦精诚
附录楹联选
新都宝光寺祖堂
成都爱道堂大殿
爱道堂药师佛殿
成都铁像寺山门
铁像寺玉佛殿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
新加坡虎溪龙泉寺
上海沉香阁
峨眉
宜宾北岩寺
北岩寺正殿
北岩寺观音殿
北岩寺接引殿
长沙铁炉寺
邛崃鹤林寺
阆中大佛寺
汉源龙佛寺
南充西竺寺
译著
入菩萨行论广解
汉译入菩萨行论广解序
入菩萨行论
卷一赞菩提心功德品
卷二忏悔品
卷三受持菩提心品
卷四不放逸品
卷五守护正知品
卷六忍辱品
卷七精进品
卷八禅定品
卷九般若波罗蜜多品
卷十普皆回向品
后记
佛教释“道”有多义: (一)“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二)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三)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学谓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但常称戒德,罕闻于定慧称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从行为的价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观,最具体的是戒学。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观,必须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点。这是大部分不信仰佛教的人难于接受的,只是作为宗教信仰的人而保留下来。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皆属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有情化生。化生如梦,各不相知,随各人行为的影响(业感)而各受其报。如业同者,生于同一环境。地球上数十亿人,地球乃数十亿人同业所感,亦无数动物共业所感。虽同在地球之上,人与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乐不均。是为共业中之别业。如谓善必受乐,恶必受苦,现见有人终身行善而终身坎坷,有人终身作恶而终身享乐,善恶有报,未必尽然。故佛教说业果通于三世;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谓之“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谓之“顺后受”。人疑前生作业后生受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谁见之?佛教的答复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见之。”得定则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过去,得天眼通能见未来。佛及诸大弟子和并世诸外道得禅定皆能见。本生本事诸经大谈宿命,授记诸经大谈未来,不但在会诸菩萨声闻弟子忍许,外道仙人亦忍许,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间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三学次第,再三说要由定生慧。若无定力,必无通慧。三世因果,尚难现见,何能彻法源底,亲证真如!如不能亲见三世因果,必须深信如来及其诸大弟子所说不虚。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为邪见,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佛教说三乘:人天乘、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佛)。乘是交通工具,道是道路,都是到达目的地的手段。在这里,乘和道是同义语。汉传佛教称为三乘,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称为三士道。下士道即人天乘,中士道即声闻乘,上士道即菩萨乘。三乘各有深浅不同的道德观,而具体体现于行为的规范,在下士道为十善戒,在中士道为别解脱戒,在上士道为菩萨道。 十善戒: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不贪、不瞋、不痴)。身三包括行为,口四包括语言,意三包括思想(约相当于“四美”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此十善戒,称为性戒,不论受不受戒,犯了都是罪恶。虽不曾受戒的人,因为自己也不愿被别人杀,所以自己知道杀人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盗,所以自己知道偷盗是有罪;自己不愿被人欺骗,所以自己知道妄语是有罪的。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戒的基础,在于各人自觉,不待佛或师长制止,有类于儒家的恕道或良知。所以称为性戒,不一定是从因果观点出发,这是佛教的起码道德基础。不信佛教,没有受戒的人,造了十不善业,同样要受恶业的苦果。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观。 二、出世间的道德观 佛教的出世间道德观,发源于人生观。佛陀及弟子,通过禅定和神通力,现见一切众生,于三界中死此生彼,备受诸苦,无有出期。对于一切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六道众生,下至地狱有情,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最高处),无非是苦。苦固然是苦,乐是无常,乐坏即苦。不苦不乐中,生命仍不断消逝,不可遏止,名为行苦。生必有死,死又受生,生死轮回,无有出期。推动众生入于生死轮回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我执习气(于无我中横计有我)。佛教称俱生我执,为根本无明,与生俱来,不由他教。如婴儿堕地,即呱呱而啼,即是执我的表现。由执我故,与顺我境起贪,与逆我境起瞋。由无明、贪瞋为根本,派生出无数枝末烦恼。由烦恼的动机,推动众生的行动和语言。动机称为业,行为称为业道。由业力的影响,众生死后,必须随业受生。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欲脱此苦,必须断除生死根本--我执。要断我执,必须要生起“无我慧”。应观吾人终生形影相依之我,实不可得,在经论中或说“四大无我”。四大就是佛教对物质的通称。四大称为地、水、火、风,即坚、湿、暖、动的物质属性。 ……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果、圆瑛、广钦、法尊、印顺、白圣。隆莲、圣严;赞曰:人间佛教,僧宝为重;八宗并弘,二三大革命;舍身如炬,持律如钟;白山卧雪,宝岛迎风;绵延一脉,四地同声;祈我中华,法喜充盈。 今乃礼赞护法大德者,杨文会、欧阳渐、丁福保、周叔迦、高鹤年、赵朴初;赞曰:人间佛教,护法为重;首开风气,金陵刻经;支那内学,济济出众;创立佛协,拨乱反正;传教修典,立言立功;济世维摩,菩萨道行。 今乃礼赞佛学权威者,汤用彤、吕秋逸;赞曰:人间佛教,法施为重;佛史一部,世纪彪炳;源流两讲,理顺文从;内典显学,学府认同;学子莘莘,后继成龙;含弘光大,悲智无穷。
无
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第一次公开出版的当代第一比丘尼的著作,值得收藏
隆莲大师的书很好,仔细读来,直叫人看破名利的束缚,懂得放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