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圣严大师文汇

圣严大师 著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者:

圣严大师 著  

页数:

630  

字数:

450000  

内容概要

  圣严大师生平
  圣严(1930-2009),佛学教育家,日本立正大学博士,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今南通市)。13岁出家,1947年到上海静安寺佛学院当学僧。在静安寺一连住了五个学期,直到1949年入伍从戎。从1949年5月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这一段军旅生涯中,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出家和尚。退伍后决心再次出家,依止东初老人为剃度师,法号为"慧空圣严"。?
  除了从东初老人得到两系的传承之外,又于1978年嗣灵源和尚法脉,成为临济宗第五十七代传人,法号"知刚惟柔"。从此,与鼓山涌泉寺临济宗派下法脉有了传承关系。?
  1969年,圣严法师离开台北前往东京,于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办理入学登记。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到台湾后,历任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2009年2月,圣严法师去世,世寿79岁。?
  大师的著作、译著已有几十种,均受读者欢迎。本书是圣严大师著作的精选集。

作者简介

  王志远,字正斋,号沛溪。  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盘石镇佐定山城。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担任绍兴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上海金山东林寺景区、广西上林金莲湖金珂玄雷景区等处的总策划设计师。  少年时代,书法绘画分别受教于中央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画院院长国画家王雪涛。1993年后,为各地著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以“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中国艺术家联盟网列入名家栏目,设立书画艺术馆。  2008-2011年出任中华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秘书长、中国书画禅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海阳市沛溪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书籍目录

菩萨戒指要
自序
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
一、佛戒的起源
二、菩萨戒的重点及其 人间性
三、由约而繁的菩萨戒
四、弹性的三聚净戒
五、涵摄的三聚净戒
六、既难且易的三聚 净戒
七、由易而难的三聚 净戒
八、有收有放的三聚 净戒
九、结论
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
一、前言
二、十善法与大小乘 诸经论
三、十善是世间善法的 常轨
四、十善与五戒都是佛法 的正道
五、十善是世间善业道也是 出世间无漏道
六、由十善正行道而成为 十善律仪戒
七、十善依据五戒四波罗夷 而做适应性的调整
八、消极的十善法升华为 积极的菩萨行
九、十善是凡圣同归大小 兼备的菩萨戒法
十、以十善法为菩萨戒是 印汉藏诸大论师的共识
十一、结论
明末的菩萨戒
一、梵网菩萨戒的源流
二、云栖袾宏的菩萨戒
三、蕅益智旭的菩萨戒
四、其他三位菩萨戒 学者
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
一、前言
二、明末戒律的著作
三、明末的在家戒
四、明末的出家戒
五、明末的受戒法
六、明末的戒律环境
适应时空的菩萨戒会
勉励“万行菩萨”都受菩萨戒
附录一 传授菩萨戒仪范
附录二 菩萨戒会诵戒仪
附录三 传授幽冥戒仪范
印度佛教史

第一章 绪说
第一节 印度及其人民
第二节 印度的宗教
第三节 印度的哲学
第二章 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 背景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 成道
第三节 转法轮
第四节 释尊的教团及 行化
第三章 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一节 原始佛教
第二节 王舍城结集
第三节 毗舍离城结集
第四节 初期的圣典
第四章 阿育王与大天
第一节 阿育王的事功
第二节 部派佛教与 大天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分张
第一节 分系及分派
第二节 部派的思想
第六章 大众部及有部的教义
第一节 两个根本部派
第二节 阿毗达磨的 发达
第三节 《俱舍论》概述
第七章 阿育王以后的王朝及佛教艺术
第一节 王朝的兴替
第二节 迦腻色迦王与 佛教
第三节 印度的佛教 艺术
第八章 初期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 根源
第二节 初期大乘的 兴起
第三节 大乘初期的 经典
第九章 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一节 龙树菩萨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第三节 龙树以后的 大乘经典
第十章 无著系的大乘佛教
第一节 无著菩萨
第二节 世亲菩萨
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 诸论师
第十一章 笈多王朝及其后的佛教
第一节 笈多王朝的 佛教
第二节 伐弹那王朝的 佛教
第三节 佛教与外道的 交涉
第十二章 从密教盛行到近代佛教
第一节 密教的渊源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第三节 印度的近代 佛教
学术论考
上篇 教理
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
密教之考察
禅的本质
禅与禅宗
净土思想之考察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 基础的修行方法
下篇 论考
和尚与僧伽
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 上下座次
近代的佛教学
今日的台湾佛教及其 面临的问题
中国佛教艺术的价值
从佛教的观点谈科学
印顺长老的护教思想与 现代社会
现代台湾佛教的 学术研究
佛教与中国文化
戒律与人间净土的 建立
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佛教艺术的承先启后
中国佛教建筑

章节摘录

  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  一  佛教的戒律有两大类:声闻律仪及菩萨律仪。  (一)声闻律仪。出于部派佛教所传承的所谓声闻律藏,也就是在家、出家的七众律仪,其中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以其所受的戒相名目而分,则为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六法、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八戒以前是在家人所受,十戒以后是出家人所受,唯有比丘及比丘尼戒,称为具足戒,即是受了全部的戒律之谓。  (二)菩萨律仪。是大乘菩萨依据大乘经典中所见的菩萨行仪,编集而成菩萨戒经,除了《优婆塞戒经》是仅为在家居士而设之外,其余不论何经,凡是菩萨戒,都是为在家、出家分别受持,《梵网菩萨戒经》甚至许可凡解法师语者,纵然是畜生道及鬼神类的众生,均得受持。菩萨戒戒相条目的多少,诸经略有出入,《瑜伽师地论》及《菩萨地持经》称为四重及四十三犯事,《梵网菩萨戒经》则为十重及四十八轻,《优婆塞戒经》却为六重及二十八失意。不过一致以三聚净戒作为菩萨戒的总则:1.律仪戒;2.摄善法戒;3.饶益有情戒。在此三项总则下,遵守的条文可多可少。唯其涵盖的层面,极其深广,声闻律仪的七众戒,为菩萨戒的律仪戒所摄。菩萨戒的特色则尚须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方成三聚。  此为传统戒律的一个轮廓。  二  接着讨论,类此的戒律,对于现代世界中的佛教徒有何作用,有何困难?对于现代世界的人类社会,能扮演何种角色,分担何等责任?  我们必须先得肯定,佛法既对世界有益,佛教的戒律也必有其存续和推广的价值。因为,佛教的戒律,跟佛陀的教法是无法分割的。佛陀的教法是属于观念及理论的疏导,佛教的戒律则是配合着佛陀的教法而实践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因此,在律典中对于戒律的称谓叫做“正法律”,即是为了实践佛陀宣示的正法而设定的规律。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圣严大师文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