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安德烈传
2012-10
华夏出版社
蔡丽安
杨征宇
无
“书上的文字可以把一个人的精神带回来,连他一切伟大的影响都带回来,这真奇妙。” 我们这个故事中的慕安德烈在谈论另一个人的传记时写下了上面这句话。如果我能够以这本书,向新的一代又一代读者描绘一位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慕安德烈,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位昨日属灵伟人的书从我青春期开始就影响了我的基督徒生命。那时我是一名初信者,很不成熟,几乎不能理解他们的属灵高度和深度,但我有一种直觉,这位属上帝的人召唤我去攀登一座我将毕生测量的高峰。在我上学预备自己、随后在宣教工场并通过其他基督教服侍的多种途径侍奉主的岁月里,我一再反复地阅读慕安德烈的书。那些跃入我属灵眼界的字句,我都标识出来。我写了好几十首诗,都是由他作品中的段落激发出的灵感,这些段落曾热切地向我的灵说话。慕安德烈纯正的、忠于圣经的教导滋养了我,并支持、吸引我开始与上帝深交。 但我总想更多地了解文字背后的人。他是真人吗?他也是这样充满激情吗?在他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导致他在这些论题上写下如此深刻的坚定信念呢?他有幽默感吗,还是总那么严肃?他平易近人吗?他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他是高高在上呢,还是和常人往来密切呢?他总是在灵命上刚强以得胜呢,还是有挣扎、有时像我一样灰心丧气呢? 慕安德烈的当代传记早已令人期待已久了。早年的传记已绝版了,只能在图书馆的档案里找到。隔了很长时间,现在这部传记的第一版才出版出来。当时是慕安德烈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他生于1828年),出版社委托我写他的传记,以为纪念。 我深切地感到一种命定,但同时又自觉不配,就像蒙上帝呼召似的(慕安德烈本人也点头微笑支持我)去写一本新传记。研究他的一生成为一项圣工。我在深入挖掘档案资料的过程中,经历了属灵高峰。我通过慕安德烈的一生体验到他的生命,直至他的最后一次赞美,他最后仰望他所爱的并以极大热情侍奉的主。 我经历到他和妻子埃玛的生活中多愁善感、痛苦忧伤的篇章时,时而欢笑,时而哀哭。我的灵命丰盛了,因为我感觉最终理解了他。我在深入地了解慕安德烈这个活生生的人的背景下阅读他的作品。他的教导既对我在肉身中的挣扎说话,也对我在圣灵里的得胜说话。我在本书中称他为“安德烈”,因为我觉得我从他孩提时代就认识他。我用现在式想念他,也如此对我的朋友们谈论他。我期望当有一天在荣耀里,我在所有时代的“圣徒相通”之中遇见他时,能立刻认出他来。我希望你阅读此书时,也有同样的感受。 这一新版是为纪念慕安德烈诞辰一百七十三周年而作。正如我为基督徒文化布道团出版的最初传记作品《慕安德烈——永远之爱的使者》所做的那样,我从南非得到消息,老安德烈(慕安德烈的父亲)和小安德烈(他们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称呼来区分二人的)的许多后裔仍居住并工作在南非,各尽所能地侍奉上帝。 我特别引用的两本书,只能在南非找到,都是慕氏的一个孙女写的。她把埃玛写的日记和家庭书信装订在一起,给了我们关于埃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维多利亚女王中期的开普敦成长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他俩相爱、结婚和家庭生活的有趣视角。我在新版中添加了几章,以便我们可以更好地熟悉埃玛,了解她在慕安德烈一生将近五十年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附录中,我列出了慕安德烈绝大部分已出版的著作要目,包括写作日期以及本书中引用的有价值的参照书目,以及这些作品的背景。 本传记第一版曾译为西班牙文、荷兰文、中文、南非荷兰文和韩文。随着本书的出版发行,在乌克兰被翻译成俄文。当我在中国旅行时,我在一个小村庄遇见一位中国妇女,一听见我的名字,就跑回家取来我的慕安德烈传记中文版。在本村几乎每个基督徒传阅此书的过程中,书页变得破破烂烂,封面也撕坏了。她含泪拥抱我,喜乐地告诉我,农民牧师是如何用此书布道的。一个半世纪之后,慕安德烈的文字作品仍能引导华人信徒及其他民族的基督徒在基督里灵命进深。
“南非的使徒”,南非最受爱戴的灵修作家——敬虔又丰富的一生。
慕安德烈(1828-1917)著名福音布道家和牧师,出生于南非的赫拉夫—里内特,是荷兰改革宗教会传教士的后代,10岁时同哥哥一起前往苏格兰完成了正规教育,并在荷兰接受了三年神学教育之后,返回南非成为一名宣教士。他一生事奉的年日达67年之久,被称为“南非的使徒”。
他注重灵修、祷告,一生著述丰富,约有240本,如《住在基督里》《谦卑》《内在生活》等,是深受全世界基督徒喜爱的宝贵灵修精品。
我曾读过许多书籍,其中尤以慕安得烈的书最有吸引力,他的书若不是排在第一位;也应列在前面几位之中……如果在各他的信徒广泛阅读他的书,我深信这将在世界各地带来一个空前的大复兴。
——F. B. 迈尔(Frederick Brotherton Meyer)
牧师 灵修作家
作者:(美国)蔡丽安(Leona Choy) 译者:杨征宇 蔡丽安,由衣阿华州一对捷克父母所生,毕业于伊利诺斯州的惠顿学院。她人生经历丰富,是弗吉尼亚州温切斯特的金色早晨出版社的管理编辑,蔡丽安曾14次到过中国。她写作、编著、与他人合著了30多部书。
序 前言 鸣谢与献词 笔下形象 引言从前有一个人 第1章树大根深 第2章茁壮成长 第3章巧克力俱乐部 第4章上帝的旷野课堂 第5章属灵征途上的退修 第6章为他预备的新娘 第7章篷车蜜月 第8章“妻子新观念” 第9章上帝预备的爱巢 第10章复兴终于来临 第11章存留的果子 第12章都市教区和法庭斗争 第13章牧场上的牧师职位 第14章委身于忠信之人 第15章驰骋美洲 第16章复兴之风向南吹 第17章在软弱上显得完全 第18章医治之后 第19章个人见证 第20章深入奥秘 第21章宣教士政治家 第22章拓展的能力 第23章受膏抹的笔 第24章成熟岁月——攀登更高 第25章家庭联系 第26章不是日落,而是提升 后记 慕安德烈子孙名单 来自南非的两个见证 慕安德烈作品一览 参考书目 蔡丽安及其作品
版权页: 第1章 树大根深 “再会吧!再会吧!亲爱的妈妈、爸爸!回头再见吧!” 这个十岁的孩子有着成年人般的气质,穿着黑色西服套装和浆洗过的衬衣,袖口带着褶边,一只手拿着硬沿帽,另一只手使劲舞。风拂过他的嘴唇,将他说的话带走。船升起帆,驶离码头。他趴在栏杆上,随着大洋上陌生且令人不舒服的海浪摇晃。 “安德烈,你不该说回头见,你知道我们要去很长很长时间。”他的哥哥约翰纠正道。约翰比安德烈年长两岁,也高两英寸,同样穿着礼拜天的盛装礼服。他稳住自己,跟安得烈一样继续挥手。船帆索索鼓动,响铃嘎吱作响,帆索碰击桅杆,种种声音逐渐淹没了他们的喊声,再也听不见了。 约翰看见大滴的眼泪从安德烈苍白的脸上淌下。这孩子在南非伊丽莎白港和父母及亲戚告别时勇敢地忍住了泪水。现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静静地抽泣着,咬着嘴唇控制着自己。 约翰笨手笨脚地抱住弟弟。“安德烈,上帝总会与我们同在,就像他会和爸爸妈妈同在一样。还有威廉、玛丽娅、查尔斯和杰米玛宝贝。想想嘛。”他想用闲聊来转移安德烈的悲伤情绪,“当我们回来时,杰米玛会和你现在一样大了。” 安德烈咯咯笑起来,同时憋住了一声呜咽,逗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来吧,我们得回船舱了。海风会很冷的,还有,马上就要吃饭了。” 这是1838年7月,老慕安德烈牧师的长子和次子在旅伴詹姆斯。阿奇贝尔牧师夫妇照看下,乘船去苏格兰,那对夫妇是回国休假的卫理公会宣教士。两个男孩将要到苏格兰的阿伯丁住在伯父家,继续学业。 这次旅途很痛苦。他们直到秋天才抵达目的地。多年后,当被问及他这次旅途记得多少时,安德烈直率地答道:“除了阿奇贝尔夫人生了一个孩子外,其他什么也没记住。” 幸运的是,记忆随着时间逐渐消退,因为安德烈抵达苏格兰时患有坏血病,长时间晕船、营养不足、气候多变。慕家的男孩习惯了阳光明媚的南非,发现很难适应荒凉寒冷的苏格兰。他们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整整十年有多长——这是他们的父母为他们留学安排的时间。上帝常怜悯我们,掩饰达到长远目标所需的时间,迫使我们集中精力一步一个脚印。 安德烈和约翰抵达苏格兰的第一步是入学,那是在他们脱离摇摆不定的轮船,踏上坚实土地之后的第二天。他们父亲的哥哥约翰伯父令人尊敬,他保守、严格,有爱心又严守纪律,不想浪费时间。他是该国最热心的福音布道牧师,也是严谨的学者和灵命进深的属灵人。他影响了他的弟弟老慕安德烈牧师,正如年轻的约翰以同样方式影响着他的弟弟安德烈,给予敬虔的指点和满有爱心的手足情谊。 老慕安德烈牧师特别信任地将儿子托付给兄弟的家庭照看,那个家有伯父、伯母、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和南非慕安德烈家的孩子差不多大。这是最幸福的七年预备时期(虽然也很艰难),这七年在这两个男孩的一生及其品格的各方面都留下了持久的印记。 苏格兰的慕氏兄弟中,安德烈扎根于南非的荷兰群体中,而他哥哥约翰却留在他们的出生地,两个人都是牧师,这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南非的慕氏子弟要跑那么远,到他们父亲的出生地去求学呢?上帝的道路奥妙而完美。
南非的“慕安德烈家族”包括赫拉夫~里内特的老慕安德烈牧师的所有后裔。老慕安德烈牧师于1822年从苏格兰来南非,于1825年和开普敦的玛丽娅·斯特格曼结婚。 这对夫妻有十六个孩子,有十一位长大成人。其中九位结婚,生儿育女。他们现在被称为“赫拉夫一里内特的慕氏家族宗谱的九个分支”。所有已婚的九个儿女要么是坐堂牧师(五个儿子),要么嫁给了坐堂牧师(四个女儿)。 有些分支已经有几百个后裔了,多数人迄今还活着。多数家族成员倾向选择在教会或宣教团队任职,在家族的几个分支和旁支延续了几代人,直到如今。有许多书籍、文章和通讯写到(还会继续写到)这些家族成员,他们自己也写了不少,他们对非洲宣教事工和南非的教育、教会事务和属灵生命的影响相当重要。 例如,他们中的许多位选择了医疗宣教或宣教领域的其他职位,其中肯定有许多无名英雄,正如遍及世界各地宣教工场上的无名英雄一样!人们从他们的生命中可以发现,宣教事工既令人谦卑,也使人灵命极为丰盛。但并非所有分支和旁支都继续从事和教会有关的职业。许多旁支和成员个人向其他方向发展。 老慕安德烈牧师的次子安德烈(威灵顿的小慕安德烈,本书传主,与埃玛·卢瑟福结婚)分支的后裔,是家族九个分支中人数第二少的一支。安德烈和埃玛的十一个儿女中,有八位长大成人,但只有三位结婚并生儿育女。最大的两个孩子慕埃玛·玛丽娅(埃米)和慕玛丽·埃伦终身未嫁,她们成为宣教士,前者享年八十岁,后者享年七十八岁。长子慕豪森·卢瑟福死于二十三岁。次子慕安德烈·霍尔丹最初考虑读神学,担任神职人员,但令父母失望的是。他决定违背这一意愿,转而从事教师职位,又逐渐改为务农。他的几位后裔仍然是赫拉夫一里内特农业区及其周边地区杰出的、十分受尊敬的人物。他唯一还活着的女儿埃玛·德雷克于英格兰定居并结婚,截至1998年6月已年届八十五岁。她是安德烈和埃玛最后一个活着的儿女,此前她最后一个活着的堂兄弟,开普敦的慕安德烈·霍尔丹教授,死于1998年,享年九十四岁。 南非赫拉夫一里内特的慕氏家族视自己为全球慕氏宗族的一部分。公开出版的赫拉夫一里内特的慕家最早的正式名册是1909年玛丽娅·尼思灵(Neethling)所出版的一部书后面的附录,她是老慕安德烈的女儿、小慕安德烈的妹妹。这部“仅限于私人传阅”的书,书名是《传给子子孙孙》。这部书讲述了家族鼻祖和九个分支第一代,人的简短历史及其梗概。它提及家族之约和家族圣诗(参看本书第一章),目的在于“保持合一的纽带,使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可以记住,他们是立约的儿女。” 埃玛·合恩是老慕安德烈之女杰米玛分支的一位成员,她于1956年出版了第二份家族名册,慕查尔斯分支成员慕卡罗琳于1978年准备了第三份名册。第四份名册的试用版由库斯·雷内科(KoosReyneke,杰米玛分支)于1996年出版,主要是基于卡罗琳及其他.人多年来进一步的工作,并且家族团队进一步致力于其后续工作。这份名册如今保存于电脑上。 第一次大的家族团圆于1922年举行,以纪念鼻祖老慕安德烈1822年抵达南非一百周年。团圆地点位于最初的、历史性的牧师居所“里内特家宅”及其赫拉夫一里内特的周边建筑物之中,现在坐落着赫拉夫一里内特博物馆。在这次团圆会上,所有到场者在里内特家宅前的台阶上集体合影。随后多年发行过《家族通讯》系列(从1923年9月至1928年12月至少发行了七八期)。 第二次重大团圆是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五十年后于1972年在同一地点举行。随后是1982年的一百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及1994年纪念老慕安德烈诞辰二百周年。(参看本书照片,据我们所知,这是他的唯一相片。) 不为荣耀人,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家族于1972年团圆会上决定,通过一个续行委办会保持接触,通过这个委办会,可以处理多种倡议,例如创建家族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宣教事工。 多年来,一些宣教及其他敬虔目的的提案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南非及其他非洲国家获得支持。有一年,通过努力,一辆急需的汽车捐助给了马拉维学生基督徒运动(SCOM),这一组织多年来每年都获得常规捐助。索韦托(Soweto)是约翰内斯堡郊外广袤亚经济区的一个小镇,此地的特殊提案多年来也获得了支持。 一份几乎是常规发行的年报《家族通讯》于1974年创刊,一直延续二十多年了。为了分发通讯,计算机化的数据库和家族成员住址列表已经整理出来,并得到维护,现在已达一千个地址。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家族名册的计算机化维护,还有未来也许有可能将家族网站放在互联网上。赫拉夫一里内特的慕氏家族人数持续增长,在全世界开枝散叶。 地区性的家族聚会不定期举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都是在比勒陀利亚举办的。其他倡议包括1975年在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克拉特磨坊悬挂纪念匾额,那是老慕安德烈的出生地,1982年重修赫拉夫一里内特家族墓地的墓碑,以及1985年慕安德烈家族协会花名册及其新设计的族徽。 除了家族内部提出的这些提案之外,慕氏家族也有机会定期参与家族外部提出的提案。在这方面,家族几年前捐钱创立了慕安德烈年奖,以鼓励南非本地出版的不同类别的属灵书籍。 多次小型家族团圆活动不定期举行,大多是由家族分支或旁支因特殊事件举,2-。例如,1978年5月14日星期天(五旬节)在威灵顿举办了家族特别团圆活动,就在纪念慕安德烈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的全国性教会活动之后。 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在家族的一些旁支里仍会遇到一种倾向,就是一些家族成员非常积极地甚至是全时间地投身于一个以上宗派的教会活动。他们也越来越发现,许多旁支和成员个人在完全不同的职业和社会阶层上有所成就,包括政治、教育、农业、体育、艺术、科学技术、法律行业和经济领域,不胜枚举。 许多例证表明,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教会和宗教范围内外有所作为。这很明显,应该和家族传承或传统无关。 今天年轻一代逐渐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多地回顾、欣赏并尊崇对祖先的回忆、传统和传承,而是以自己的确信,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未来以及将来的机遇上,并且只在合适的时机,仅仅作为背景,通过“我们的子子孙孙”的精神传承下去。 以这样的精神,1994年在赫拉夫一里内特的家族团圆活动,就将某些内容从老一代转移到年轻一代身上,讨论年轻一代在日益快速变化的世界、国家和社会上所必须扮演的角色。 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家族义务和传承才能在这种环境下做出建设性的贡献。对此,我们信靠主上帝。
《慕安德烈传》介绍了一系列新教著名人物的生平、他们所代表的宗教运动及其历史背景,祈愿他们的精神能给我们予激励,并带来深远的祝福。 慕安德烈(1828—1917)著名福音布道家和牧师。出生于南非的赫拉夫—里内特,是荷兰改革宗教会传教士的后代。
无
非常值得細讀的一本書,偉大的生命,即使相隔百年,仍然藉著作者的筆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