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与活法
2013-1
华夏出版社
孙翠玲,陈魏魏 编译
267
210000
走自己的人生路 人生的意义存在于最平凡的生活中,但这不是说,每个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会纠缠人一生,让无数人感到茫然无措,为此,我们特意精选编译了蒙田、培根、叔本华这三位西方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人生问题的阐述,所选文章经典而不枯燥,涵盖面广而寓意丰富,对于有志于探索这一问题的读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本书所谈的处世是指对待人生的态度,而活法则指度过人生的方法。两者都是构成人生意义的关键,但这两者的组合千姿百态,从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人生而不同,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不尽一样。 印度有一个民族以蜘蛛为食,在粮荒时连蛤蟆也能卖出高价,蒙田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气候差异很大的地区,习惯使然,所以他一点也不大惊小怪。他还补充说,在别的民族的人看来,法国人所吃的东西很多也是有毒的。所以说,同样的一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看法就会不一样。当今社会的人所面临的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而且充满变数,选择处世态度和活法,重点就在于适度,单纯把某个理念移植到自己身上,迟早会产生痛苦的排异反应。 为了避免我们踏入所谓理性的误区,叔本华提醒道:“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或者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真理的局限就在于它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所以即便蒙田和叔本华都是衣食无忧的巨富,他们所信奉的真理也颇为不同。 蒙田所生活的时代,人们刚刚开始摆脱对神的仰视,发现除了在神的面前自抑自责,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去做。蒙田在此方面可谓一个先行者,他怀疑一切既有的价值评判,不拘泥于日常生活中的习俗,虽然他两度担任波尔多市的市长,但在38岁的时候就选择了归隐故乡,读书写作,为的是“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说蒙田的文章是随笔,那是因为它的确是随意至极。他兴之所至,直抒胸臆,无所保留,似乎不知套路、结构为何物。初读者很容易被他说得云里雾里,因为他总是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标题与内容也常常对不上号,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之处也不少。但细品之后,就会从那些看似无用的絮语中觉出点儿什么来。这便是蒙田随笔的独特魅力,他不需要用论文式的层层推论来使人相信什么大道理,而是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够了。 而叔本华所生活的年代,欧洲社会已经历了文艺复兴,正处于工业革面的巨变中。与蒙田那个时代不同,这时的人自命天之骄子,沉浸在征服世界的幻想中。叔本华一生所做的最重要之事,就是用他那狂狷的笔写下骇人的字,试图把人们从这幻境中拽出来。他认为,人之所以活着,靠的是一种生存的欲望冲动,而这种欲望本身就是不满足或匮乏感,其结局必然是痛苦,而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对人类欲望的刺激更是会加重这种痛苦。叔本华没有蒙田天马行空般的行文,也没有培根的旁征博引,甚至于在有的人看来,他的用词粗俗不地道,但他那略带黑色的、诚恳的讽刺,不留情面地扯下了蒙在事物上的迷人面纱,道出了生存意志如何在人生诸象中超越与升华的智慧。与蒙田诗意的退隐生活不同,继承了巨额遗产的叔本华选择过一种严格的禁欲生活,为了不把痛苦留给后代,他甚至没有结婚。 和蒙田和叔本华的出身富贵相比,培根的家境并不好。他18岁那年父亲去世,使他饱尝生活之苦。通过多年的奋斗,他获得了十分显赫的职位,但还来不及得意,就陷入饱受争议的受贿案而被罢官,这样坎坷的经历使得他的哲学与前两者相比,少了几分洒脱,但多了一层实用主义的色彩。培根的学术重心在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他对科学的影响甚至要大过对哲学的影响。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科学运动以新的发展动力和方向。他把这种客观认识事物的态度移植到了他的哲学上,可说是唯物主义哲学的鼻祖,也许有人会觉得他的文字尖酸刻薄,但他对于人生、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洞见,显示了其丰富的阅历、独特的品味和有力的智慧,这都是他的作品几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最著名的口号,在其极富戏剧性的一生中,他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这就无怪乎他会在观察冷冻对防腐的作用时染风寒而死了。 在寻找人生意义的旅途,人必须独自上路,好在有这样一些人,用闪闪发光的思想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捷径,让前路不再昏暗迷茫。阅读思想大师的作品,千万不能只读一个人,也不能只用一种读法来读。应该多读、多想、多比较,让自己的灵魂接受大师智慧的熏染,如果你真正用心去读,就会在那些貌似迥然相异的观点中收获一种平衡。这也是本书特意选编了蒙田、培根、叔本华三位大师文章的原因。 由于这三位大师分别用法文、英文、德文写作,蒙田的随笔还大量使用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的引文,这都为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我们经过谨慎的比对,最终选择了市面上流通的较为权威的版本,如蒙田的文章选自《蒙田随笔全集》(The Complete Essays of Montaign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培根的文章选自《培根随笔集》(Francis Bacon,Essays,Rowman&Littlefield,1972),叔本华的文章选自《随笔与箴言》(Essays and phorisms,Penguin Classics,1973)。我们按照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并视情况加了小标题。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翻译中首先是注重准确,某些地方可能不太贴合原文的语境,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孙翠玲 陈魏魏
怎样的现实才算真实,怎样的付出才算值得,怎样的放下才算洒脱,……如果你还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请翻开《处世与活法》一书,聆听大师的教诲,改变生命的质量!
译者:孙翠玲,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就职于国家图书馆。多年来从事图书采编(编目)工作,热衷于中国历史及典籍图书的研究和学习,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埋藏在地下的神秘》《大师的爱情智慧》《大师的婚姻智慧》等,参与编译了《接触智慧》《成败之道》《争当赢家》等全球顶尖管理智囊丛书。
第一章 人之本性
影响我们的看法
待人待己之道
人生的欲望
狂热者的软弱
论报复
正当的享乐
第二章 人生旅途
忠于自我
了解他人
何为伟人
笑对多变的命运
论家庭
论人生之美
第三章 欲望与满足
永不满足的欲望
人之所欲
显赫的实质
华而不实的技巧
随遇而安
理智的力量
第四章 名利的苦乐
何为天才
何为荣誉
谈名声
谈不朽之作
徒有虚名
面子问题
第五章 自我改善
论良心
不带偏见地判断
熄灭嫉妒之火
凡事有度
独处的必要
教育对人的影响
谈话的艺术
第六章 人间真情
幸福与社会
道德的价值
论爱情
论友谊
友谊无价
古希腊有一条格言:人通常是对某些事物有看法,而不是被那些事物本身所困扰。如果人们能把这句话当成真理,那么人类的不幸就会少一些。如果坏事出现只是因人们的主观判断失误的话,这完全是可以改变过来的。也就是说,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如果事物受我们的支配,为什么不去加以利用,使之符合我们的利益呢?如果我们面临的烦恼和痛苦并不出自事物本身,而来自我们的想象,我们自己就能改变这种现状。如果选择权在我们手中,没有人强迫我们,你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使疾病、贫困和蔑视带上一种苦涩而恶心的味道?我们完全可以使它们变得富有情趣,如果说机遇只能提供内容的话,形式都可以是我们自己能掌握的。所谓的坏事并不都出自事物本身,这要看你的态度是什么了。 如果我们担忧的事可以随意在我们身上出现,它们也会在别人那里出现。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类的,都具备相同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但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这表明,事物进入我们的世界时已被我们的想法同化。偶尔有人接受了事物的真正状态,但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却为它们想象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现状。 哲学家皮浪在海上遇到风暴,周围的人惊慌失措,他便以船上的一头无忧无虑的小猪为例,鼓励人们不要害怕。既然我们为有理性而由衷高兴,多亏理性我们才自认为可以君临他人,那么,我们能不能大胆地说,我们身上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苦恼而存在的呢?既然知道实情会使我们心绪不宁,坐立不安,使我们还不如那头小猪,那么,了解真相又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人的智慧又有什么作用呢?应该说都是为了谋取最大的利益。难道我们要把智慧又用来毁灭自身,与事物的普遍规律相抗衡吗?事物的规律不就是要每个人尽自己所能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吗? 也许会有人说,你那个规律适用于死亡,但贫困和痛苦又是怎么回事呢?亚里斯提卜、希罗尼姆及大多数哲学家称痛苦为最大的不幸,有一些人口头上否定,实际上也是这样认为。 波塞多尼奥斯患了疾病,痛苦万分,庞培来看他,为选择如此不合适的时机来聆听老师谈论哲学而深感抱歉。波塞多尼奥斯对他说:“但愿我的病痛不至于妨碍我研究哲学。”他忍着病痛讲了起来,这同时也是对痛苦的蔑视。可是,痛苦仍对他大摆威风,不停地折磨他。他喊道:“痛苦啊,如果我不把你当作不幸,你这样岂不是徒劳吗?” 此事被传为佳话,可是,蔑视痛苦又有何意义呢?他不过是在字面上去辩论罢了,如果他不够痛苦,又何必中断谈话呢?为何要如此克制自己,不把它称作不幸呢?让我们的皮肉相信鞭子揍上去只是搔痒吗?我们的味觉会相信芦荟的味道是葡萄酒的味道吗?不妨借用小猪为例,它确实不怕死,但如果你去打它,它就会叫起来,就会痛苦不堪。 世上任何生灵都怕痛苦,就连树木受到伤害也会呻吟。许多牲畜和人与其说生命遭到威胁,不如说是名存实亡。其实,对于死亡,我们所惧怕的主要是死前所遭受的痛苦。 一位圣人说,“人死后才会有痛苦。”我认为死之前或死之后都与死亡本身无关,我们却在作自我辩解。我们之所以忍受不了痛苦,是因为忍受不了对死亡的想象,想到痛苦会带来死亡,就更加焦虑不安。但理性又会责备我们懦弱无能,不该为这种突发的、不可避免的、冷漠无情的事担惊受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理由是合理的。 一切只有痛而无其他危险的病痛都是没有什么危险的病痛。牙痛和痛风,不管多么疼痛难熬,因为不危及生命,谁会把它们当成是疾病?我们惧怕死亡,主要是惧怕痛苦。像贫困一样,不过会使我们遭受饥渴、冷热和不眠之痛苦罢了。 还是让我们来面对痛苦吧!我把痛苦当成是生存的最大不幸,这很自然。我这人对痛苦没有好感,我尽量躲避痛苦,至今我与它尚未有过多交往。我们即使不能消除痛苦,也可以耐心忍受,以求减轻,即使身体疼痛难熬,我们的心灵和理性仍能做到坚强不屈。 P3-5
蒙田从来不沉闷,从来不虚伪,从来没有一个人思想这样丰富,从来没有一本书写得这样自然。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 爱默生 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 ——德国哲学家 尼采 培根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情感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英国诗人 雪莱
陈魏魏、孙翠玲编译的这本《处世与活法》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三位大师蒙田、培根、叔本华有关处世与活法方面的代表作精选集。它用人类最高的智解答了你的人生困惑,用理性消除偏见,用智慧化解纷争,让读者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人生观发展有大致的了解。
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