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后汉演义

蔡东藩,唐松波 著 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作者:

蔡东藩,唐松波 著  

页数:

630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史籍之众多,卷帙之浩繁,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清代乾隆年问官刻的二十四史就有三千多卷,这套正史从《史记》、《汉书》开始,直至《元史》、《明史》,记载了五帝和夏、商、周以来十几个朝代的历史,传承有序,脉络清晰,人物众多,材料赡富,成为中华民族十分自豪的文化遗产,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除了正史以外,中国历代还有很多私家著作的野史以及记录遗闻琐事的稗史。还有根据史传或传说,敷衍而成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这些小说艺术上很具特色,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它们不能当作正式历史看待,小说作者们通过艺术构思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其中不少虚构、夸张或移植的成分,不可当真。然而文艺作品自有其特殊功用,也不可贸然否定。  清代雍正年间,浙江新昌人吕抚所著《二十四史通俗演义》问世。此书共二十六卷四十四回,上起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下至明末。和历史小说不同的是,这部演义主要依据正史,简单扼要,然而成功地介绍了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到了民国时期,此书经蔡东藩(1877~1945)增补改写,续入清代,共四十八回,改名《中华全史演义》,于民国八年(1919)出版。事实上,吕抚一百多年前韵原著启发促成了蔡氏后来的创作。  蔡东藩名郕,浙江萧山人,有时自署“古越蔡东帆”。生于光绪三年,十三年后(1890)考中秀才,宣统二年(1910)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官场恶习使他厌恶,第二年就称病归里,从事写作并在小学教书。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充满对实行民主政治的期盼,开始为上海会文堂书局撰写《历朝通俗演义》。首先出版的是《清史通俗演义》(1916),继而问世的是《元史通俗演义》(1920)、《明史通俗演义》(1920)、《民国通俗演义》(1921)、《宋史通俗演义》(1922)、《唐史通俗演义》(1922)、《五代史通俗演义》(1923)、《南北史通俗演义》(1924)、《两晋通俗演义》(1924),最后完成的是《前汉通俗演义》(1925)和《后汉通俗演义》(1926)。整套书共11部,1040回,600多万字。其中《民国通俗演义》实为未完成稿,如不计在内,这套书记事时间自秦赢政时代(前246~前210)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共2156年,堪称世界上最漫长的封建帝国史。  《历朝通俗演义》对朝代的划分与一般史学家略有不同。如对秦王朝,蔡东藩认为“名为一朝,但闻暴政,未底于治,实为由周至汉之过渡时代,附入于汉,存其名而已足矣。”因此10部演义经历的朝代是:秦、西汉(《前汉演义》),东汉、三国(《后汉演义》),西晋、东晋(《两晋演义》),南北朝、隋(《南北史演义》),以下唐、五代、宋、元、明、清同习惯的划分一致。  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这套巨著,其坚毅卓绝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依据正史,旁采稗官野史,兼及民间传说,通过章回体形式,用说书人口气,按朝代年份,有条不紊地把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对一些著名人物和一些重大事件夹叙夹议,并加以适当的描写,颇为引人入胜。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把这套书连同许廑父续写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再次出版,书名为《古今通俗演义》。当时异常风行,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致信给会文堂新记书局,说此书“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毛泽东在红军到达陕北延安后不久,曾致电给李克农,请他在国统区代购两套《古今通俗演义》,以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现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的书房内,就有毛泽东阅读过的一套。  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重视蔡东藩的通俗史著,他认为这套书“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蔡东藩写作《历朝通俗演义》,志在实事求是地谈中国历史,以史为鉴,开启民智。这套书照顾了普通读者对历史知识的渴求,同时又能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在众多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中独树一帜,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蔡氏的通俗演义重新以各种形式出版。现特参照《二十四史》等经典校订,加上注释,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套10部连同《中华全史演义》一并奉献给各界人士。   本套演义最大的特点是:经过校订、注释,更加通俗易懂,在方便读者阅读的同时,也提供了具有珍藏价值的版本。

内容概要

  起自王莽新朝,终于蜀汉、曹魏灭亡,晋室开基,前后共两个半世纪。对朝代兴亡,尤为关注。对王莽的伪善面目,有深刻揭露。光武中兴,东汉文治武功一度取得辉煌成就。但由于封建王朝的家天下制度,后继帝王昏庸淫乱,外戚干政,宦官肆虐,军阀横行,终导致帝国覆亡,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书中引用材料,大都来自正史,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较细记述。个别地方,沿用历史小说,如张飞(实为刘备)鞭督邮,诸葛亮用空城计(属虚构),目的为增加趣味性。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假符命封及卖饼儿 惊连坐投落校书阁第二回 毁故庙感伤故后 挑外衅激怒外夷第三回 盗贼如蝟聚众抗官 父子聚麀因奸谋逆第四回 受胁迫廉丹战死 图光复刘氏起兵第五回 立汉裔清水升坛 破莽将昆阳扫敌第六回 害刘繽群奸得计 诛王莽乱刃分尸第七回 杖策相从片言悟主 坚冰待涉一德格天第八回 投真定得婚郭女 平邯郸受封萧王第九回 斩谢躬收取邺中 毙贾强扬威河右第十回 光武帝登坛即位 淮阳王奉玺乞降第十一回 刘盆子乞怜让位 宋司空守义拒婚第十二回 掘园陵淫寇逞凶 张挞伐降王服罪第十三回 诛邓奉惩奸肃纪 戕刘永献首邀功第十四回 愚彭宠卧榻丧生 智王霸举杯却敌第十五回 奋英谋三战平齐地 困强虏两载下舒城第十六回 诣东都马援识主 图西蜀冯异定谋第十七回 抗朝命甘降公孙述 重士节亲访严子陵第十八回 借寇君颖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第十九回 猛汉将营中遇刺 伪蜀帝城下拼生第二十回 废郭后移宠阴贵人 诛蛮妇荡平金溪穴第二十一回 雒阳令撞柱明忠 日逐王献图通款第二十二回 马援病殁壶头山 单于徙居美稷县第二十三回 纳直言超迁张佚 信讖文怒斥桓谭第二十四回 幸津门哭兄全孝友 图云台为后避勋亲第二十五回 抗北庭郑众折强威 赴西竺蔡愔求佛典第二十六回 辨冤狱寒朗力谏 送友丧范式全交第二十七回 哀牢王举种投诚 匈奴兵望营中计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虏 御北寇耿恭拜泉第二十九回 拔重围迎还校尉 抑外戚曲诲嗣皇第三十回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鸡逞毒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第三十二回 杀刘畅惧罪请师 系郅寿含冤毕命第三十三回 登燕然山夸功勒石 闹洛阳市渔色贪财第三十四回 黜外戚群奸伏法 歼首虏定远封侯第三十五回 送番母市恩遭反噬 得邓女分宠启阴谋第三十六回 鲁叔陵讲经称帝旨 曹大家上表乞兄归第三十七回 立继嗣太后再临朝 解重围副尉连毙虏第三十八回 勇梁慬三战著功 智虞诩一行平贼第三十九回 作女诫遗编示范 拒羌虏增灶称奇第四十回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第四十一回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第四十二回 班长史捣破车师国 杨太尉就死夕阳亭第四十三回 秘大丧还宫立幼主 诛元舅登殿滥封侯第四十四回 救忠臣阉党自相攻 应贵相佳人终作后第四十五回 进李固对策膺首选 举祝良解甲定群蛮第四十六回 马贤战殁姑射山 张纲驰抚广陵贼第四十七回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第四十八回 父死弟孤文姬托命 夫骄妻悍孙寿肆淫第四十九回 忤内侍朱穆遭囚 就外任陈龟拜表第五十回 定密谋族诛梁氏 嫉忠谏冤杀李云第五十一回 受一钱廉吏迁官 劾群阉直臣伏阙第五十二回 导后进望重郭林宗 易中宫幽死邓皇后第五十三回 激军心焚营施巧计 信谗构严诏捕名贤第五十四回 驳问官范滂持正 嫉奸党窦武陈词第五十五回 驱蠢贼失计反遭殃 感蛇妖进言终忤旨第五十六回 段颎百战平羌种 曹节一网殄名流第五十七回 葬太后陈球伸正议 规嗣主蔡邕上封章第五十八回 弃母全城赵苞破敌 蛊君逞毒程璜架诬第五十九回 诛大憝酷吏除奸 受重赂妇翁嫁祸第六十回 挟妖道黄巾作乱 毁贼营黑夜奏功第六十一回 曹操会师平贼党 朱俊用计下坚城第六十二回 起义兵三雄同杀贼 拜长史群寇识尊贤第六十三回 请诛奸孙坚献议 拼杀贼傅燮捐躯第六十四回 登将坛灵帝张威 入宫门何进遇救第六十五回 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第六十六回 逞奸谋擅权易主 讨逆贼歃血同盟第六十七回 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第六十八回 入洛阳观光得玺 出磐河构怨兴兵第六十九回 骂逆贼节妇留名 遵密嘱美人弄技第七十回 元恶伏辜变生部曲 多财取祸殃及全家第七十一回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第七十二回 糜竺陈登双劝驾 李傕郭汜两交兵第七十三回 御跸蒙尘沿途遇寇 危城失守抗志捐躯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第七十五回 略横江奋迹兴师 下宛城痴情猎艳第七十六回 策十胜郭嘉申议 劝再进贾诩善谋第七十七回 愎谏招尤吕布殒命 推诚待士孙策知人第七十八回 穿地道焚死公孙瓒 害国戚勒毙董贵妃第七十九回 袁本初驰檄疗风疾 孙伯符中箭促天年第八十回 焚乌巢曹操屡施谋 奔荆州刘备再避难第八十一回 守孤城审配全忠 嫁二夫甄氏失节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第八十三回 入江夏孙权复仇 走当阳赵云救主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第八十五回 续嘉耦老夫得少妻 上遗笺壮年悲短命第八十六回 拒马儿许褚效忠 迎虎主刘璋失计第八十七回 失冀城马超奔难 逼许宫伏后罹殃第八十八回 见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伤功臣邀赐盖第八十九回 得汉中刘玄德称王 失荆州关云长殉义第九十回 济父恶曹歪篡位 接宗桃蜀汉开基第九十一回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顾命第九十二回 尊西蜀难倒东吴使 平南蛮表兴北伐师第九十三回 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返汉中授计戮王双第九十四回 木门道张命毙命 五丈原诸葛归天第九十五回 王子均昌言平乱 公孙渊战败受擒第九十六回 承遗诏司马秉权 缴印绶将军赤族第九十七回 猛姜维北伐丧师 老丁奉东兴杀敌第九十八回 司马师擅权行废立 毋丘俭失策致败亡第九十九回 满恶贯孙綝伏诛 竭忠贞王经死节第一百回 失蜀土汉宗绝祀 篡魏祚晋室开基

章节摘录

  有汉一代,史家分作两撅,号为“前、后汉”,亦称“东、西汉”,这因为汉朝四百年来,中经王莽篡国,居然僭位一十八年,所以王莽以前,叫作“前汉”,王莽以后,叫作“后汉”。且前汉建都陕西,故亦云“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关陕东面,故亦云“东汉”。《前汉演义》,由小子编成百回,自秦始皇起头,至王莽篡国为止,早已出版,想看官当可阅毕。此编从《后汉演义》接入,始自王莽,结局三国。曾记陈寿《三国志》,谓后汉至献帝而亡,当推曹魏为正统。司马温公沿袭寿说,也将正统予魏,独朱子《纲目》,黜魏尊蜀,仍使刘先主接入汉统,后人多推为正论。咳!正统不正统,也没有甚么一定系绪,败为寇、成为王,古今来大概皆然,何庸聚讼?不过刘先主为汉景帝后裔,班班可考,虽与魏吴分足鼎峙,地方最小,只是就汉论汉,究竟是一脉相传,必欲拘拘然辨别正统,与其尊魏,毋宁尊蜀。罗贯中尝辑《三国演义》,名仍三国,实尊蜀汉,此书风行海内,几乎家喻户晓,大有掩盖陈寿《三国志》的势力。若论他内容事迹,半涉子虚,一般社会,能有几个读过正史?甚至正稗不分,误把罗氏《三国演义》,当作《三国志》相看,是何魔力,摄人耳目。小子不敢訾议前人,但既编《后汉演义》,应该将三国附入在内。《前汉演义》附秦朝,《后汉演义》附三国,首尾相对,却也是个无独有偶的创格。惟小子所编历史演义,恰是取材正史,未尝噫造附会;就使采及稗官,亦思折衷至当,看官幸勿诮我迂拘呢。  若要论及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国,祸由元后,外戚为害,至于此。光武中兴,惩前毖后,亲揽大权,力防外戚预政。明帝犹有父风,国势称盛。章帝继之,初政可观,史家比诸前汉文景,不意后来宠任后族,复蹈前辙。和帝以降,国事日非,外立五帝,临朝六后,妇人无识,贪揽国权,定策帷帘,委政父兄,嗣主积不能容,势且孤立,反因是倒行逆施,委心阉竖。于是宦官迭起,与外戚争持国柄,外戚骄横不慎,动辄为宦官所制,辗转消长,宦官势焰熏天,横行无忌,比外成为尤甚,正人君子,被戮殆尽。天变起,人怨集,盗贼扰四方,不得已简选重臣,出为州牧,内轻外重,尾大不掉。势孤力弱的外戚,欲借外力为助,入清君侧,结果是外戚宦官,同归于尽,国家大权,归入州牧掌握。一州牧起,群州牧交逼而来,又酿成一番州牧纷争的局面,或胜或败,弱肉强食,董卓、曹操先后逞凶,天子且不知命在何时,还有甚么汉家命令?当时中原一带尽被曹氏并吞,惟东南有吴,西南有蜀,力保偏壤,相持有年;曹丕篡汉,仅存益州一脉,不绝如缕,又复出了一个庸弱无能的呆阿斗,终落得面缚出降,赤精衰歇:,都随鼎去,岂不可悲?岂不可叹?总计自光武至章帝,是君主专政的时代;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权的时代;自桓帝至献帝,是宦官横行的时代。若献帝一朝,变端百出,初为乱党交讧时代,继为方镇纷争时代,终为三国角逐时代,追溯祸胎,实启宫闱。母后无权,外戚、宦官何得专横?外戚宦官无权,乱党、方镇何得骚扰?古人有言:“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这是至理名言,万世不易呢。  大纲既布,须叙正文。且说王莽毒死汉平帝,又废孺子婴,把一座汉室江山平白地占据了去,自称新朝,号为始建国元年。佯与孺子婴泣别,封他为定安公,改大鸿胪府为定安公第,设吏监守。所有乳母佣媪不得与孺子婴通语,一经乳食,便把他锢置壁中。尊孝元皇后为“新室文母”,命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一是姑母,一是女儿,所以仍得留居深宫。当下封拜功臣,先就金匮策书,按名授爵。这金匮是梓潼人哀章私造出来,持至高庙,欺弄王莽,王莽视为受命的符瑞,就借此物欺弄吏民。计金匮中所列新朝辅佐,共十一人。首列王舜、平晏、刘歆、哀章,莽号为“四辅”;令舜为太师安新公,晏为太傅就新公,歆为国师嘉新公,章为国将美新公。四辅以后,就是甄邯、王寻、王邑,莽又号为“三公”;令邯为大司马承新公,寻为大司徒章新公,邑为大司空隆新公。尚有四人号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这一道新朝诏旨颁将出来,哀章是喜得如愿,买得一套朝衣朝冠,昂然诣阙,三跪九叩,谢恩就封。余如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等八人,本是王莽爪牙,即日奉命受职。只有王兴、王盛两姓名,乃是哀章随笔捏造,当然无人承认,好几日没有影响,哀章不敢直陈,只是背地窃笑。偏王莽遣人四访,无论贫富贵贱,但教与金匮中姓氏相符,便命诣阙授官。事有凑巧,访着一个城门令史,叫做王兴,还有一个卖饼儿,叫做王盛,当即召他人朝,赐给衣冠,拜为将军。这两个凭空贵显,还道身入梦境,仔细审视,确是无讹,无端富贵逼人来,也乐得拜爵登朝,享受荣华。  莽又因汉家制度,未免狭小,特欲格外铺张,自称为黄帝虞舜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凡姚、妫、陈、田、王五姓,皆为同宗,追尊陈胡公为陈胡王,田敬仲为田敬王,齐王建孙济北王安为济北愍王。其实齐王建本姓田氏,齐亡后尚沿称王家,因以为姓。莽借端附会,故由齐追及虞舜,由虞舜追及黄帝。立祖庙五所,亲庙四所,称汉高祖庙为“文祖庙”,凡惠、景以下诸园寝,仍令荐祀。惟汉室诸侯王三十二人,贬爵为公,列侯一百八十一人,贬爵为子,所有刚卯金刀的旧例,不得再行。向来汉朝吏民,于每年正月卯日,制符为佩,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木,悬以革带,一面有文字镌着云“正月刚卯”,谓可避一年疫气。金刀乃是钱名,形如小刀,通行民间,莽以刘字左偏,有卯有金,右偏从刀,故将刚卯金刀,一律禁止,另铸小钱通用,径只六分,重约一铢。又欲仿行井田遗制,称天下田日王田,人民不得私相买卖。如一家不满八口,田过一井,应将余田分给九族乡党。且不准私鬻奴婢,违令重罚,投御魑魅。后从国师刘歆奏议,遵照周制,立五均司市泉府等官。此外所有官职多半改名,大约是不古不今的称号,胡弄一番。惟俸禄尚未酌定,往往有官无俸。后来又欲踵行封建,封了好几千诸侯,但用菁茅及四色土,作为班赏,并没有指定采邑,但给月钱数千,使居都中。看官试想!这种制度,果可行不可行呢?  正在喜事纷更的时候,忽由徐乡侯刘快起兵讨莽,进攻即墨,莽方拟遣将往御,那即墨已传来捷报:刘快已经败死了。原来快系汉胶东恭王授次子,有兄名殷,嗣爵胶东王,莽降殷为扶崇公,殷未敢叛莽,独快却志在讨逆,纠众数千人,从徐乡趋即墨城,意欲踞城西向。偏即墨城中的吏民,闭城拒守,快众多系乌合,不能久持,渐渐溃散。守吏趁势杀出,把快击走,快竟窜死长广间。殷闻弟快起兵,惶恐得很,紧阖城门,自系狱中,一面上书谢罪。莽既得捷报,只命快妻子连坐,赦殷勿问。  越年为始建国二年,莽恐刘氏余波,仆而复起,索l生将汉室诸侯王,一体削夺,废为庶人。只有前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广阳王刘嘉曾颂莽功德,侈陈符命,故仍得受封列侯。嗣复由立国将军孙建等奏言:“汉氏宗庙,不当复在长安,应与汉室一同罢废。”莽欣然许可,惟言国师刘歆等三十二人,夙知天命,夹辅新朝,可存宗祀。歆女为皇子妃,使仍刘姓,余三十一人皆赐姓王氏,并改称定安太后为“黄皇室主”,示与汉绝婚。  定安太后虽是莽女,却与乃父性情不同,自从王莽篡位以后,镇日里闷坐深宫,愁眉不展,就是莽按时朝会,亦屡次托病,未尝一赴。莽还道她年方二九,不耐孀居,所以将她改号,好与择配,暗思朝中心腹,虽有多人,惟孙建最为效力,建有子豫,又是个翩翩少年,若与黄皇室主配做夫妻,恰是一对佳偶。当下召入孙建,与他密商,建欣然受命,归询子豫,也是喜出望外。于是想出一法,由豫盛饰衣冠,装束得与子都、宋朝相似,带着医生,托词问疾,竞至黄皇室主宫中。宫中侍女不敢拦阻,将他放人。豫得进谒黄皇室主,说是奉旨探视。黄皇室主大为惊异,又见他一双色眼尽管向自己脸上瞟将过来,料知来意不佳,慌忙退入内室,传呼侍女,责她擅纳外人,亲加鞭扑。豫立在外面,听得内室有鞭扑声,当然扫兴而去,报知王莽。莽始知女儿志在守节,打消前议。


编辑推荐

  一部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体例特殊,自批自注的演义巨作。该书描写的是刘秀光武中兴至三国混战的一段历史。全书文笔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后汉演义》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的后汉部分,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述了后汉历史。作者蔡东藩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在著述这部历史演义时,蔡东藩在史料上一遵其“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十分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对史料选择和运用都经过一番审慎的考核。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后汉演义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