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少年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

李树桃 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作者:

李树桃  

页数:

228  

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是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是变易、改造、教化。概括地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之”,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人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作出了贡献。如神话英雄、帝王将相、天文学家、文学名流、时代豪杰、普通一卒……这一切都诞生于神州这片沃土上。 学习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对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颇为重要。社会的日新月异,使青少年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从而疏远了古代的文化及常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编者编写了本书以供读者览阅、回顾。 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短小的篇幅和精简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类文化的完美画卷,能够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文化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读者能在休闲求知中领略到阅读的乐趣。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历史、天文、历法、地理、文字、语言、文学、书画、音乐、戏曲、民族、风俗、宗教、礼仪、饮食、衣饰、活动等,上起三代,下至清末,都有简要概述。内容丰富,历史感和趣味性强,阅读此书能够使青少年较系统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常识。

书籍目录

一、历史与民族篇
二、语言与文学篇
三、天文与地理篇
四、发明与工艺篇
五、风俗与礼仪篇
六、科举与法制篇
七、军事与战役篇
八、书画与戏曲篇
九、衣食与文娱篇
十、宗教与其他篇

章节摘录

卧薪尝胆 2400多年前,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吴国和越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逝世,勾践继承王位。吴王阖间趁机攻打越国。两军在槁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交战。吴军中了埋伏,大败。吴王负重伤,不久就死去了。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他让伍子胥和伯嚭在太湖操练水师,自己操练陆军,决心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任命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率大军向越国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越王勾践不听谋臣范蠡的劝告,贸然出兵,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一带和吴军展开水战,结果损失惨重,勾践带了5 000残兵,退到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没办法,只好派大臣文种选美女8人,带白璧12双,黄金1000两,贿赂了吴国贪财好色的伯嚭,向吴国求和。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同意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 从那以后,勾践夫妇和大臣范蠡就到吴国住在阖闾坟旁的一间石屋里,为吴王放马。他们穿破衣,吃糠菜,对吴王表现出十分忠顺的样子。吴王乘车外出,勾践执马鞭为吴王牵马。有一次,吴王病了。在吴王病榻前,勾践问寒问暖,甚至亲自尝尝吴王的粪便,看它是不是酸苦。吴王夫差感到勾践对他一片忠诚,于是不顾伍子胥再三劝阻而放勾践回国。 公元前491年,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他立志发愤图强,报仇雪耻。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艰苦的环境,睡在稻草柴薪上,室内悬挂着一颗苦胆,每天都要尝尝它的苦味。他不断让人提醒自己:“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让文种管理国政,范蠡整顿兵马,他亲自下地干农活,让夫人绩麻织布,养蚕缫丝。他规定7年不收赋税,奖励生育,加强军事训练,重用人才。他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勾践还采取了结齐、亲楚、附晋的方针,以孤立吴国。勾践为了不让吴王起疑心,仍然向吴国进贡,定期派人去向夫差问安,还把国内有名的美女西施献给夫差。吴王夫差看不出勾践在准备报仇,听不进伍子胥的一再忠告,反而逼死了他。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兵前往冀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鲁等国争霸王。越王勾践趁吴国空虚,突然举兵伐吴,攻打吴国都城,俘虏了吴国太子。夫差带兵回救,被打败,只得向越国求饶。又过了4年,越王勾践再次发兵攻打吴国,在阳山(今江苏吴县西)把吴军包围。夫差走投无路,求和遭到拒绝,他后悔不听伍子胥的忠告,拔剑自杀了。越王勾践接着派大军北渡淮河,约齐、晋、宋、鲁等国在徐地(今山东滕县南)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越王勾践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20年艰苦奋斗,最后振兴了自己的国家,这一段历史给后世人们以深刻的教训。“卧薪尝胆”也成为取得事业成功的精神财富。 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西方的秦国原是七个大国中最落后的一个。后来经过一次政治改革,才逐渐强大起来。这个政治改革叫变法,领导这次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商鞅。 商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子弟,因此,也有人称他卫鞅,或者叫公孙鞅。他在秦国立了大功,被封为“商君”,才叫做商鞅。商鞅特别喜爱研究法律,当时有人把他介绍到魏国,但魏王不重用他。于是,商鞅到了秦国,秦孝公起用了他,任命他为左庶长,并主持变法。 变法公布以前,商鞅派人在国都雍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杆,下令说“谁能把这根大木杆从这里扛到北门,就发给他十两金”。十两金,是一笔不少的钱哪。人们很惊异,没有敢去扛的。这时,官员又下令说,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有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惴惴不安地出来,把大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如数给了他重赏。同时对大家说,他的话是算数的。现在,新法就要公布了,不论是谁,都要遵守。商鞅这样做,就是取信于民,言出法随。 接着,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颁布了两次变法令。主要内容是: (1)废除井田制遗留下来的阡陌界限,承认封建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按照军功大小重新确定社会等级。旧贵族没有军功的,剥夺他们的世袭特权。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4)建立封建集权制度。在全境设31县,由中央任命官吏。在基层加强统治,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使民户相互监督。 变法是很不容易的,颁布新法的第一年里,国都里就有上千人反对,包括太子驷。这样,新法很难推行下去。商鞅决定首先惩治破坏新法的上层贵族。但太子驷是国君的嗣位人,不能用刑。他只得把太子驷的老师公孙贾处了黥刑。后来又把另一个老师公子虔处于劓刑。这样,变法终于推行下去了。 秦国实行变法以后,旧贵族的势力遭到打击和削弱,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巩固了。由于奖励耕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农业生产有了发展,国家的粮食也多了。同时,军队战斗力也大为加强,秦国逐渐变得富强起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就是秦惠王。公子虔等人趁机在惠王面前诬告商鞅谋反,惠王下令逮捕了商鞅,把他车裂,还处死了他全家。但是,秦惠王继续实行商鞅制定的政策,所以,秦国逐渐成了战国时期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P6-9


编辑推荐

学习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对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颇为重要。社会的日新月异,使青少年不断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从而疏远了古代的文化及常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编者李树桃编写了《青少年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一书以供读者览阅、回顾。 本书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短小的篇幅和精简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类文化的完美画卷,能够让青少年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文化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读者能在休闲求知中领略到阅读的乐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少年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 PDF格式下载



对于现代人已经很少关注民俗文化了,这本?全面地讲到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做为家庭必备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