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

唐德善,蒋晓辉 著 唐德善、 蒋晓辉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03出版)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唐德善、 蒋晓辉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

唐德善,蒋晓辉 著  

页数:

452  

前言

黑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北麓,流经青海、甘肃、 内蒙古三个省(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跨省(自治区) 内陆河。长期以来, 黑河水哺育了流域内的广大人民,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入21世纪,在党中央、 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部署下,黑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历经9年努力,张掖市已建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黑河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游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进入下游水量逐年增加,有效遏制了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了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唐德善、蒋晓辉等有关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和专题研讨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开展后评价工作,撰写了本书。本书从全流域角度,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客观评价了其实施效果,科学分析了其对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等方面的影响。本书的出版,将为黑河生态调水和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实施依据,对我国今后的水利工程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切实用好国家建设投资资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改投资[2008]2959号)。该办法要求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并促进有效实施,以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项目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水利项目,该项目的后评价工作,契合了这一项目管理的新要求,为水利项目后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内陆河流域生态调水和综合治理后评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希望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方法,努力推动水利项目后评价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水利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作出新的贡献。

内容概要

  黑河是我国最大的跨省(自治区)内陆河。《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和谐发展思想和科学方法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了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的效果,分析其对黑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的影响;客观反映黑河流域调水及近期治理的实际过程和全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黑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基本支撑,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本依据,并为其他内陆河的全面整治和科学调水提供借鉴。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评价理论和方法、项目过程评价、黑河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生态效果评价、经济评价、社会影响评价、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既可供涉水的水利、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参考、学习,也可作为上述部门,社会、经济科学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师生全面了解后评价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序序二序三前言理论篇1 黑河流域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2 社会经济概况1.3 水资源状况1.4 调水及治理前存在问题2 黑河项目概况2.1 规划背景2.2 规划目标与措施2.3 调水及近期治理实施情况3 项目后评价研究3.1 后评价发展概况3.2 黑河项目后评价必要性3.3 黑河项目后评价流程3.4 黑河项目后评价方法3.5 黑河项目后评价的主要目的3.6 黑河项目后评价的基准时点及评价3.7 黑河项目的组织形式3.8 黑河项目成果4 后评价理论基础4.1 项目过程评价理论4.2 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理论4.3 增泄水量及来源分析评价理论4.4 生态效果评价理论4.5 经济效果评价理论4.6 社会影响评价理论4.7 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理论4.8 综合评价理论上游篇5 上游项目过程评价5.1 项目批复建设的主要内容5.2 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5.3 项目完成情况5.4 工程运行情况5.5 典型项目评价5.6 项目过程综合评价6 上游水源涵养能力评价6.1 评价思路及方法6.2 上游水源涵养特点6.3 水源涵养能力改善分析6.4 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7上游生态效果评价7.1 生态样方的选择7.2 草地围栏封育调查7.3 人工造林7.4 天然林封育7.5 祁连县黑土滩沙化治理7.6 对自然生态的影响7.7 上游生态效果综合评价8 上游经济效果评价8.1 肃南县经济效果评价8.2 祁连县经济效果评价8.3 治理工程的经济效果分析8.4 上游经济效果综合评价9 上游社会影响评价9.1 社会影响具体评价9.2 社会影响综合评价9.3 社会影响评价结论10 上游项目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10.1 项目目标评价10.2 可持续性评价10.3 目标及可持续性评价结论11 上游近期治理后评价的结论与建议11.1 综合评价11.2 研究结论11.3 对策建议中游篇12 中游项目过程评价12.1 评价标准的建立12.2 典型工程的过程评价12.3 项目过程分类评价12.4 中游项目综合评价13 中游调水实施与效果评价13.1 水量调度综述13.2 六年调水实施情况评价13.3 调水效果评价14 中游增泄水量评价及来源分析14.1 调度措施增泄水量评价14.2 节水措施增泄水量评价14.3 增泄水量来源分析15 中游生态影响评价15.1 生态影响后评价的具体内容15.2 生态影响综合评价15.3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及建议16 中游经济效果评价16.1 国民经济评价思路16.2 评价原则和依据16.3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16.4 工程效益分析16.5 典型灌区国民经济分析16.6 综合评价结论17 ”中游社会影响评价17.1 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17.2 社会影响主要方面评价17.3 社会互适应性评价17.4 IAHP-SA-FCA模型综合评价17.5 社会影响综合评价18 中游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18.1 项目目标评价18.2 项目持续性评价18.3 项目目标及持续性评价结论19 中游评价结论与建议19.1 评价结论19.2 存在问题19.3 对策建议下游篇20 下游调水和治理实施过程评价20.1 近期治理实施过程评价20.2 黑河下游调水实施过程评价21 下游调水及治理增泄水量评价21.1 基准时段的选择21.2 主要控制断面增泄水量21.3 调度前后年内来水过程评价21.4 河道输水效率变化评价21.5 河道过水时间、断流天数评价21.6 下游河道过水长度评价22 调水对黑河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22.1 黑河下游地下水对调水的整体响应22.2 调水对地下水埋深影响强度分析22.3 调水后地下水埋深在纵向上的响应22.4 调水后地下水埋深在横向上的响应22.5 调水对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总结23 调水和治理对下游生态的影响23.1 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的响应关系23.2 黑河下游生态变化的遥感分析23.3 典型植物对调水的响应23.4 对东居延海植被的影响23.5 调水对下游生态影响的样方调查23.6 调水对下游绿洲景观多样性的影响23.7 治理工程对植被的影响23.8 年沙尘暴日数在调水和治理前后的变化23.9 动物对调水和治理的响应23.10调水和治理对下游生态的影响总结24 下游调水和治理社会经济效果评价24.1 经济效益评价24.2 社会效益评价24.3 管理效益评价25 下游调水和治理效果综合评价25.1 水资源、生态及社会经济等响应指标选取25.2 评价指标的判别标准、指标数据与权重25.3 评价结果分析26 下游调水及治理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综评篇

章节摘录

插图:在黑河上游的肃南县,据1999年全县监测调查统计,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现象严重的面积已达950多万亩,占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的一半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草地储草量降低,载畜能力下降,该县林间草地、灌木林被牲畜啃食过度,水源涵养林遭到破坏,河流来水量锐减。黑河上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上游草地和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降低,近10年来肃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m之多,部分乡村还多次遭受洪灾袭击,风沙天气比往年多了,沙尘暴天气也频频出现在草原上,1994-1999年肃南县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流域祁连山地森林区,20世纪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积仅约100余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约16.5%。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在甘肃的山丹县境内,森林带下限平均后移约2.9km。祁连地区共有山地草甸1700多万亩,1999年可利用的仅有800多万亩,草地沙化面积达300万亩。7.中游存在的生态问题中游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环境污染等。具体表现在:中游部分地区如金塔、高台等地在1990年以来沙漠化仍呈扩张趋势;盐碱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污染严重且呈发展态势,西部子水系水污染已十分严重,东部子水系水污染已达三级,由于缺乏监测与防治措施,河道环境容量较小,潜在污染趋势不容乐观,另外浅层地下水咸化趋势明显,城镇地下水污染趋势加剧;由于大量垦荒造成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强度过牧而退化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其他诸如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连锁反应。8.下游存在的生态问题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黑河下游狼心山断面断流时间愈来愈长,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反映,黑河下游断流时间由20世纪50年代的约100天延长至1999年的近200天,而且河道尾闾干涸长度也呈逐年增加之势。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水面面积50年代分别为267km2、35km2,已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60年代以来,有多处泉眼和沼泽地先后消失,下游三角洲下段的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明显提高,水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1958-1980年,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胡杨、沙枣和柽柳等面积减少了86万亩,年均减少约3.9万亩,另据航片和TM影像资料判读,1980一1994年,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林地面积减少了288万亩,年均减少约2l万亩。胡杨林面积由5。年代的75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4万亩。现存的天然乔木林以疏林和散生木为主,林木中成、幼林比例失调,病腐残林多,生存力极差。湖盆区的梭梭林也呈现出残株斑点状的沙漠化现象。草地严重退化,自1980年以来,黑河下游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大于70%的林灌草甸草地减少了约78%,覆盖度介于30%一70%的湖盆、低地、沼泽草甸草地以及产量较高的4、5级草地减少了约40%;覆盖度小于30%的荒漠草地和戈壁、沙漠面积却增加了68%。草本植物种类大幅度减少,草地植物群落也由原来的湿生、中生草甸草地群落向荒漠草地群落演替。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根据1960年和1986年的航片TM影像资料判读,下游额济纳旗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戈壁、沙漠面积约增加了462km2,平均每年增加23.1km’。随着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加,沙尘暴危害加剧。以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特大沙尘暴为例,阿拉善地区即为重要沙源之一,在受其严重影响的新疆东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死亡85人、伤264人、死伤牲畜120万头,部分公路、铁路运输及供电线路中断,经济损失达5.5亿元。


编辑推荐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从全流域角度,对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客观评价了其实施效果,科学分析了其对流域生态、社会、经济、节水等方面的影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黑河调水及近期治理后评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