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第三次浪潮

托夫勒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托夫勒  

页数:

290  

译者:

黄明坚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每天战战兢兢地翻开报纸,注视着头条新闻:恐怖分子扣押人质,大玩死亡游戏;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货币市场风声鹤唳;大使馆火光冲天,铁骑到处烟尘蔽日;最能表现人心向背的黄金价格突破一切纪录;银行摇摇欲坠;通货膨胀有如脱缰野马;各国政府运作陷于瘫痪,无计可施。面对此情此景,悲观者唱起末日之歌,虔诚之士在街头大声吆喝“这是一个疯狂世界”,而学者专家宣称所有的趋势均指向一场浩劫。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这个观点来看,世界并没有失常,事实上在这些似乎没有道理的事情背后,存有一个耸人听闻而且满怀希望的模式。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个模式和这份希望。《第三次浪潮》是献给那些认为人类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开始的人。一阵强劲的浪潮正卷过今日大半的世界,创造了奇异的新环境,人们在其中工作、游戏,结婚、生子、退休,在这个艰难的时代里,生意人得逆泳于易变的经济波涛中;从政者眼睁睁看着民意调查上下波动;大学,医院和其他机构绞尽脑汁对付通货膨胀。价值体系瓦解崩溃,一向被视为救生艇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备受谴责。我们可以把这些剧变视为代表不安、破裂、灾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向来忽略了的一些事情变得异常清晰。首先,今日的许多变化都不是独立事件,也不是偶发事件,比如说,核心家庭的瓦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流行热和有线电视的风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崛起、新的福利制度、从加拿大魁北克到意大利科西嘉的分裂主义等,乍见之下,这些都是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正好相反。这些事件和其他许多似乎不相干的事件与潮流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其实是一个大现象的片断,这个大现象就是: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如果我们把上述事件视为孤立的变化,没有深入思索其意义,就无法设想出连贯、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个人的决策不是漫无目标,就是虎头蛇尾。政府当局在危机和决策失误间摇摆,没有计划,没有希望,没有见识,就这样蹒跚迈向未来。我们缺乏系统化的架构以了解今日世界的权力冲突,就像一艘陷入风暴的船只,企图不借罗盘和航海图之助,航行于危险的暗礁之间。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已经被埋在片断的资料和无关痛痒的分析之下,此时综合能力不仅仅是有用而已,更是不可或缺的。基于上述理由,《第三次浪潮》是一本大规模的综合典籍。书中将叙述我们许多人所生长的旧文明,同时广泛详细地介绍闯入我们生活中的新文明。这一新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旧假设都将遭受挑战。旧的思想方式、旧的公式,教条、意识形态,不论以往如何受到推崇、如何妙用无穷,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沟通方式,这个世界就从这些冲突中迅速浮现出来,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我们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鸽笼中,而正统的心态和情感也不再适用了。当这个奇异的新文明在篇幅间缓缓展现时,我们会找到理由向今日弥漫各地的悲观主义挑战。只求畅销和自我放纵的绝望已经占了十几年的优势。《第三次浪潮》认定,绝望不只是一种罪恶,而且是不正确的。我不是愚呆的乐观者。我们不必多费笔墨来描述面前所存在的危险;从核武器的毁灭力,生态的破坏到种族冲突,区域性暴力。战争、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科技灾害,任何一种都可能无情地改写未来的历史。然而,我们也发现许多新关系的崛起;改变能源形态和新的家庭生活方式,改良的制造方法和DIY运动,我们会突然发现为今日世界带来大灾害的因素,也正向我们展示迷人的新机会。《第三次浪潮》将介绍这些新机会。本书相信,在毁坏和衰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迹象,证明生命仍在出生和成长。书中显示,只要运用智慧及少许的运气,新生的文明会比我们以往熟知的一切更为健全、明理,持久,更高尚,也更民主。如果本书的论据无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将来乐观,尽管眼前这几年仍是风雨飘摇、危机重重。在我过去埋首于《第三次浪潮》之际,许多演讲会的听众一再问我,这本书和我早先写的《未来的冲击》有什么不同。作者和读者在一本书中从来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我认为《第三次浪潮》的彩式和重点都与《未来的》中击》完全不同。首先,这本书包含一个广大得多的时间领域:过去和未来,比较有规范可循,架构也与以前不同。( 聪明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结构反映出其中心意象——浪潮的》中击。) 实质上的差异更为明显。《未来的中击》呼吁人们进行某种改变,强调个人和社会的改变成本。而《第三次浪潮》则注意到适应的困难,强调不迅速改变某些事物的等额成本。同时,在前一本书中,我曾提及“未来的早产”,我当时并无意以任何广泛或系统化的方式来勾画新兴的未来社会。该书的重点在于变化的过程,而非变化的方向。本书的角度正好相反。我比较不看重速度,而着眼于变化引领我们去的方向。也就是说,一书比较偏重过程,另一书比较偏重结构,基于上述理由,这两本书的设计是互相配合的,不是作为正续篇,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互补。两者各不相同,但是却互相观照。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综合工作,简化、概括、归纳乃是必需的。(否则我们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包容这么多论点。)当然,有些历史学家会斟酌本书将文明分成三个部分的做法——这三个部分是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新兴的第三次浪潮阶段。我们可以轻易指出,农业文明包括相当不同的文化,而工业制度本身也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当然可以将过去(和未来)劈成12、38、15 7段。但是这样做,我们会在混乱的分支阶段中找不到主要阶段的踪影。也可能我们需要整个图书馆,而不是一本书,来涵盖同样的领域。就我们的目的而言,简单的区分虽然粗糙,却比较有用。这本书的庞大规模也需要采取其他的捷径。因此我偶尔会把文明人格化,说第一次浪潮或第二次浪潮文明“做”了这事或那事。当然,我知道,读者也知道,文明不会做任何事;做事的是人。但是偶尔把这事或那事归因于文明,可以节省时间和气力。同样的道理,聪明的读者知道,不管是历史学家,未来学家、占星家,还是布道家,没有人能够“知道”未来。如果我说某事。会”发生,那是假设读者会斟酌掺入不确定的因素,否则本书中将夹有太多不堪卒读的保留条件,而且,社会现象的预测,不论使用多少电脑资料,绝不可能避免主观的价值判断,也不可能是绝对科学的。《第三次浪潮》并不是客观的预测,也不冒充是科学实证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表示本书中的观点反复无常、毫无系统。事实上,读者会发现这部著作是根据大量的资料,奠基在一个文明与人类关系的准系统模式上, 本书利用“科技领域”、“社会领域“、“信息领域“和“权力领域” 等名词来描述一个垂死的工业文明,然后显示出这些领域如何在今日世界上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书中希望显示出这些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生物领域”和“心理领域”的关系。“心理领域”是心理与个人关系的结构,外在世界的变化通过这些结构可以影响我们最隐密的生活。《第三次浪潮》认为,文明也利用了某些过程和原则,发展出它自己的 “超意识形态”,以解释现实,辩护其存在。一旦我们了解这些部分、过程和原则如何互相作用,如何彼此转换,触发强力的变动浪潮,我们就会对袭击今日生活的巨大变化浪潮获得更清晰的认识。本书最大的意象,就是已经昭然若揭的变化之冲击浪潮。这个形象并不是我独创的。埃利亚斯(Norbert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进程》(Fhe Civilizing Process)一书中提及“几世纪以来进步整合的浪潮”。1837年一位作家以一连串的浪潮来形容美国西部人的定居过程:首先是拓荒者,然后是农民,然后是商业团体,“第三次浪潮”的迁移。1893年特纳(Frederi ck Jackson Turner)在他的经典之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也引用了同样的比喻。因此,浪潮的意象并不新鲜,新鲜的是它在今日文明变化上的意义。此一意象的应用确实非常有帮助。浪潮的观念不仅是组织众多不同资料的工具,还可以帮助我们看穿汹涌的变化浪潮。在我们应用浪潮之意象时,许多混淆的观念都变得清晰了。而熟悉的事物往往出现在耀眼的强光下。我一开始从变化的浪潮的观点来思考,想到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我们周围的冲突和压力,我对变化的观念完全改变了,在各个领域,从教育、健康到科技,从个人生活到政治,我们都可以分辨出何者只是工业时代延伸的表面革新,何者是真正的改革。然而,即使是最有力的意象也只能够传达部分的真理。任何意象都不能够从各方面表达出全局,因此没有一种现在观(更不用说未来观)是完全和确定的。我在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距今1/4世纪以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以为自己握有一切的答案。但是我很快就了解到我的”答案“褊狭,片面,而且落伍,并逐渐懂得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获得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为重要。我希望《第三次浪潮》在提供答案之际,也提出许多新鲜的问题。没有一种知识是完全的,也没有一种比喻能涵盖一切,这种认识本身是非常合乎人情的。一位批评家曾说:“问大问题可能会走上岔路,可是噤口不问又扼杀了知识的命脉。” 在这个变化万端的时代,个人的生活被撕裂了,现存的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崭新的生活方式正从地平线浮起。探问人类前途这个奇大无比的问题,不仅仅是出于求知的好奇心,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择。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已经参与了反抗或者创造新文明的活动,我希望《第三次浪潮》可以帮助每人知其所选择。

内容概要

  《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

作者简介

作者:(美)托夫勒 译者:黄明坚阿尔文·托夫勒: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纽约,纽约大学毕业,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誊全球,成为末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托夫勒的妻子海蒂也是知名的未来学者,两人多次合作著述。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 浪潮的冲击第一章 主要的竞争革命性的前提变化的前缘未来的浪潮金甲虫与刺客第二部 第二次浪潮第二章 文明的结构用暴力解决问题活的电池技术的发源地朱红宝塔现代化的家庭隐秘的课程不朽的存在音乐工厂纸片满天飞第三章 不可见的巨斧市场的意义性别分裂第四章 打破规范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第五章 技术专家的权力整合者整合引擎权力的金字塔超领导阶层第六章 潜在的蓝图机械狂代议制度全球法律工厂选举仪式的充分保证第七章 国家狂热更换马匹镀金铁钉第八章 帝国的动力花园中的气泵种植人造奶油美国式整合第九章 工业现实观……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主要的竞争 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形成,而到处都有盲目的人企图压抑它。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态,改变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新经济、新政治冲突,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今天存在着许多新文明的断片,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把生活调整成明日的节奏。其他人却被未来吓坏了,他们绝望地转向过去,企图重建赋予他们生命的垂死世界。 这个新文明的崛起是我们生命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 这是最重要事件,也是了解未来的关键。这一事件的意义正如一万年前农业发明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工业革命带来了惊天动地的第二次浪潮一样,我们是下一次浪潮变化“第三次浪潮”的女子。 我们极力搜索字句来描述这一特殊变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称之为新生的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电子纪元,或是地球村……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览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部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 ——《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如些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种标。 ——《商业周刊》 一部集大成之经典……托夫勒超越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更加显现出他过人的视角……请仔细阅读一下,真的不容错过! ——法国《费加罗报》 一部超级伟大的作品……阿尔文·托夫勒又为人类献上了一部旷世之作! ——英国《卫报》 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托夫勒最新力作:


编辑推荐

《第三次浪潮》: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  思想震撼至今不绝  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  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如此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商业周刊》  一部集大成之经典……托夫勒超越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更加显现出他过人的视角……请仔细阅读一下,真的不容错过!——法国《费加罗报》  一部超级伟大的作品……阿尔文·托夫勒又为人类献上一部旷世之作!——英国《卫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第三次浪潮 PDF格式下载



此书曾在80年代由三联内部发行过,风靡一时。即使是20多年前灰皮书,其排版、印刷也远远好过中信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更有甚者,这个中信出版社的版本竟然是三联内部版的节译本。再看过中信出版社的莫名其妙的封皮,我很难想象这本书对现代西方思潮的影响。总之,这是一本好书,但这个版本太烂,而且贵的出奇。中信出版社在选题上很有一套,但在图书的整体包装上,非常失败。


早几年看这本书就好了里面说的很多事情现在已经发生,还有很多还没发生!建议了解下


好好看对我还是有用多多


还可以,不错,值得一看


经典的书 值得一读


书绝对是好的,就是价格不好。我那内部发行的83版才1.55元啊,才290页要38元,也太贵了啊,20左右才比较合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