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华西
2008-2
中信
刘世英
279
无
本书首次从企业经营、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解读华西村的发展,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大量亲身实地采访的素材,对华西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勾勒,并将其历史与横向的机制、人才战略、发展动力等分析结合起来,深入剖析了华西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机遇。
《赢在华西》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年产值上亿元的村庄屈指可数,而华西村的产值却高达400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区域经济的奇迹。即使作为企业集团,华西集团的产值也远远超过国内许多行业的龙头企业,这样一个从农业走向现代化工业的商业奇迹,究竟如何诞生?华西村的经济传奇背后,究竟隐藏着那些秘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华西凭借什么机遇和自身条件发展至今? 《赢在华西》一方面从管理、机制、人才等角度横向分析了华西村发展的内部优势,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上描写了华西村领导者和创业者如何成就这样一个乡镇经济奇迹。
刘世英,中信出版社2006年畅销书作者,资深传媒人,青年学者;央视“赢在中国”栏目推广顾问,亚洲资本论坛副秘书长,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著有《分众的蓝海》、《谁认识马云》、《在路上》、《老子的财富:经营的高境》等。 冯治,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首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现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主要论著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与规律》、《吴仁宝评传》、《中国三大村》、《周恩来的交际艺术》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厉以宁序 华西经验的启示杨伟光序 华西靠什么艾丰序 华西,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序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现象一 一个村400亿的神话现象二 家家住别墅 户户配轿车现象三 不是“农村”的“农村”现象四 不是“农民”的“农民”现象五 不是“村民大会”的“村民大会”现象六 是塔,还是楼?现象七 简朴的富裕现象八 “华西村没有懒人”现象九 “这样的能人有100个”现象十 高音喇叭播放的集体文化现象十一 “大同世界”?现象十二 农民的“工业现代化”现象十三 群众明白 干部清白现象十四 零库存现象十五 账上没有应收款现象十六 农民创造的世界品牌现象十七 太多的“第一”第二章 赢之道:一个村庄的“中央处理器”第一节 从“一村两制”到“大腿、小腿”第二节 不吃“独食”没有“大锅”第三节 斯巴达克方阵第三章 赢在模式:链式经营+循环经济第一节 链式经营:两头延伸第二节 循环经济:周而复始第三节 环保经济:利在千秋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第一节 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规模扩张第二节 市场开拓获取内涵式增长第五章 赢在品牌:“双剑”构筑核心竞争力第一节 华西品牌是怎样打造的第二节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第三节 质量基石铺就华西品牌之路第六章 赢在管理:破译华西成长密码第一节 谁说了算?第二节 华西腾飞的“发动机”第三节 马蝇效应与“五级考评”第四节 岗位轮换:造就企业“多面手”第五节 村里的“鲶鱼”第六节 “豆芽效应”:压力下的承包制第七节 统与分的财务哲学第七章 赢在人才:华西人才战略第一节 小材大用第二节 量才录用第三节 外才我用第四节 储才待用第五节 赛马选才第八章 赢在教育:打造学习型组织第一节 今非昔比:谁说农民没有高素质第二节 史无前例: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第三节 百年树人:吴仁宝的绝招第四节 会议战术:当开会成为一种习惯第五节 全民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第九章 赢在文化:独特的“企业个性”第一节 “爱”文化:爱心带来民心第二节 “严”文化:严人先严己第三节 “正”文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第四节 “共”文化:共富才算富第五节 “孝”文化:百善孝为先第六节 “勤”文化:30年也能等于50年第十章 华西之魂:解读老书记吴仁宝第一节 创业之路:风雨之后是彩虹第二节 真实吴仁宝第三节 精彩吴仁宝第四节 和睦、幸福、兴旺的一家人第十一章 谁能站在华西的肩上?第一节 华西靠什么:吴仁宝心中的“八要诀”第二节 学什么:华西的普适性经验第三节 怎么学:取经华西村修行在自身附录一 吴仁宝的特色语言附录二 华西村管理“三字经”附录三 吴协恩访谈录跋 华西村: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全息案例
第一章 惊叹:不可思议的华西现象 在中国提起华西,可谓家喻户晓。它已经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典型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然而华西在人们印象中,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即便身临其境,也只看到表面的热闹,并没有取回可资借鉴的真经。华西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如何从一穷二白的穷村发展为全国的首富村?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华西集团如何能保持旺盛的持续发展劲头?华西集团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正是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华西。 在华西,感觉不到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觉得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园林化的城市社区、治理有方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华西采访和调研的每一天,我们都被华西的种种现象震撼着。 现象一一个村400亿的神话 长江之畔,吴越福地。2003年,华西村——这个坐落在苏南江阴华士镇的小村庄,销售额达到106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百亿村。2004年,销售额又达到260亿元,2005年突破300亿元大关。2006年,华西村固定资产超160亿元人民币,全村销售收入超400亿元,向国家纳税7亿元! 一个村,400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纯粹的数字或许不够直观,那么让我们拿几个具体实例作对比吧。蒙牛集团,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巨头,其液体奶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冰激凌销售名列前茅,快速增长的无菌奶业务更是无人能比。即便拥有如此骄人的成绩,2006年,蒙牛整体销售额也仅突破百亿元。也就是说,华西村一个村的年产值就相当于4个蒙牛集团的年产值。 400亿,相当于东部许多地区一个县的产值,甚至相当于中、西部一个地级市的产值。 现象二家家住别墅户户配轿车 一走进华西,映入眼帘的是绿荫底下一排排整齐的别墅,如今的华西,家家住上了别墅。华西别墅是农家小院的升级,排列整齐,规划有序,美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让良田美景与现代化建筑居所完美结合,恰到好处。在室内的装修上,华西人也十分讲究,水电气俱全,不仅拥有高档灯具、整体厨房、真皮沙发、红木家具,而且连中央空调、背投彩电、电脑等现代家电也样样俱全。内有客厅、卧室、餐室、浴室、健身房、车库、庭院。 华西住房舒适,出行更快捷。华西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环境比较优越,村内道路南北纵横,还配备了全电脑交通指示系统。现在,又建设了一条高标准的华西大道,与沿江高速公路连接,到沪、宁、杭三大城市最远的只要两个小时,从而为各地来往客商提供了方便。 华西村民户户拥有小轿车,最多的人家有3辆,并且这些轿车多为奔驰、奥迪、捷达、富康、赛欧等车型。不仅如此,商务车、旅游车、公交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油罐车、家用车等各种用途的汽车应有尽有,成为数量、种类全国村级第一的“轿车村”。过去驾牛车的农民,变成了驾轿车的工人。 现象三不是“农村”的“农村”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丈夫把秤妻收款,瓜果蔬菜皆是财”,“手牵耕牛,肩扛犁耙,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些一直是农民生活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但走进华西,你无法想象这里就是一个村庄。它不是一个村,因为它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相差太远。但它又是一个村,因为这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 华西村是一个花园,一跨进华西村就仿佛走进了绿色的海洋,山青、水秀、田美,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龙砂山如一条卧龙盘踞在气宇轩昂的华西金塔下,砂山上的香樟、毛竹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在山间漫步,让人如浴春风。公路两边的山坡上一片绿色;山脊上是新建的万米长城、天安门、山海关等仿制的中国名胜古迹;山脚下仿制了世界公园、美国白宫、法国凯旋门、捷克别墅、英国肯特红屋、菲律宾别墅、意大利罗马别墅、奥地利维也纳画廊、德国爱因斯坦天文台等各国名胜古迹,风情尽收其中。 有山自然有水。龙砂山下500多亩的龙西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湖中莲荇交横,鱼跃鸟啼。一座座长桥盘卧在湖面,贯穿龙西湖:洛阳桥、姑嫂桥、赵州桥、五亭桥、将军桥,各地名桥汇集于此。 山色葱茏,湖光潋滟,华西村就像一座大花园。 然而华西不仅是大花园,还是一个大型企业集团。进入华西村内,偌大的发电厂昭示着这里的一片繁荣。随着车辆的前进,一排排整齐的厂房映入眼帘。“小住乡间寻旧故,片片厂房,难觅儿时路”是对华西巨变的真实写照。 1994年,华西村组建了集团公司,成为国家级企业集团。如今,华西集团公司拥有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炼钢、线材、热带、法兰等60多家骨干企业,1000多种产品,10000多个规格,创造出“华西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驰名国内外。“华西村”商标如今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华西,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片现代化大集团的旖旎风光。不仅如此,华西还是一个美丽的城镇。 夜幕降临,行走在华西,我们惊呼,这不就是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所要的“田园城市”吗?因为华西村的规划体现了朴素的“田园城市观”,即把华西村建成了一个“亦城亦乡”的乐园。金塔上灯火通明,照亮了整个华西,整齐排列着的别墅群也在灯光中熠熠生辉。华西金塔宾馆拥有三星级宾馆的高标准配置和标准化服务,而南苑宾馆更是有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总统套房。既有乡间的宁静,又有城市的现代。 龙西湖畔新建的10多条大道旁,崛起了一幢幢现代楼宇,商业购物中心、现代化写字楼一应俱全。如今,周边的老百姓说去华西,都说“进城”,华西的一切使人实实在在感受到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村级城市”。 虽然中国绝大部分农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村,依然是粗茶淡饭,讲究的只能是吃饱,营养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而如今的华西人,他们不仅讲究美味,还讲究营养和膳食结构。 华西组建了自己的农民烹饪代表队,在一次国际大赛中,夺得了多枚金牌,成为此次大赛中获得金牌数量最多的代表队。华西每年还会定期举办“中国民间民族菜肴文化节”,吸引大量的来宾。现在,他们吃的大米、肉类、家禽、水产品都是绿色食品。 2006年,华西还从外面请来营养师,给华西家庭主妇办班,讲授烹饪技巧,以及营养搭配,力争做到华西家家饮食安全,营养均衡,从而实现华西人的健康长寿。 现象四不是“农民”的“农民”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中国农民的缩影,他们贫穷,他们落后,他们愚昧,“稼穑转包当业主,皇粮辞去搞经营”。如今,华西把这些“常规”印象全打破了,因为你从华西村民身上,根本看不到这些影子。但他们在华西村出生、生活,他们仍旧是农民,只不过他们把“农民”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华西村农民是商人。华西产品有数千种,这些产品如何走向市场?靠的正是华西村村民。以前,他们埋头在田地耕种,如今,他们迈开双腿,把华西的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在华西,随便问一个业务员,他都能给你讲很多创业故事,包括如何推销产品、如何说服客户,让你感觉面前的他根本不是农民,而是生意场上的“老江湖”。从他的经历和谈吐,你想象不到,他以前曾是一个双手长满厚茧、土地里刨食的农民。 ……
书中对华西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的总结,令人信服地说明华西经验值得学术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从书中学习到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地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厉以宁 《赢在华西》一书用通俗的语言,深刻解析了华西经济快速增长的秘诀以及独特的管理技巧,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相信对于广大读者会有很大的启发。 ——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 杨伟光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众多的案例、通俗的语言,对华西之谜有了新的揭示,让我们重温了华西的创业道路,零距离地走进了吴仁宝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华西的经验有了新的感受和理解。 ——原《经济日报》总编辑 艾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原《经济日报》总编辑艾丰,联袂作序推荐。 一个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一个共同富裕的现实社会,一个路不拾遗的大同世界,一个人人成才的学习型组织。 解读华西高速发展之谜,学习华西特色管理之道。 从农村到企业集团,从靠天吃饭到年产值450亿元,华西村的实践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深入剖析其中的奥秘,人们不禁会瓿——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华西?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写就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传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