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闲不住的手

陆一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陆一  

页数:

262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雷激荡的伟大时代,理应有反映这个时代的作品问世。而跟踪观察社会事件、富有敏感性和长于创作“非虚构性文学作品”的亲历者,无疑是这类历史故事最合适的讲述人。陆一君的这本《闲不住的手》,为我们讲述了20年来中国股市演进的全本故事。  我和陆一君认识已经超过20年。当年我的诸多文章在奋力为中国改革鼓与呼的《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陆一在该报担任要闻部副主任,我们因文字之缘而成为忘年之交。20世纪90年代初,陆一进入上海证交所以后,长期在做《上市公司》杂志的编辑工作,在我们的交往和交流中他就常常

内容概要

本书集中了沪深证交所的宝贵档案资料、历史图片和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作者在此基础上用宏大叙事的手法和特立独行的思辨,绘制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基因图谱,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发生、发展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书来自干作者将近20年浸润于证券市场的近身观察、亲身感受和进深思考……

作者简介

陆一,中学毕业即下乡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在农村参加高考被录取回城。
  20世纪80年代初,陆一在共青团上海市委研究室工作,80年代中期进入《世界经济导报》,历任记者、编辑、编委、要闻部副主任;在《世界经济导报》工作期间,曾被评为首届(1988年度)“上海市十佳记者”,获1988年度上海市“好新闻奖”,并主编《球籍:一个世纪性的选择》一书。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陆一一直工作在证券界,现供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在中国大陆近30年的社会、经济、政治演变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陆一始终作为一个观察者、研究者和记录者,参与并亲历了诸多历史事件……

书籍目录

引论 怪圈、悖论与自我相关第一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孕育——股份制产生和改革开放同时进行 中国证券市场的基因传承 农村改革和知青回城成为股份制萌芽的培养基 改革进人城市,股份制开始试点 放权让利使地方、企业和银行倒逼计划经济让步 股票发行和上柜交易 除了经济上的前提条件还需要什么?第二章 证券市场诞生的催生剂 引人注目的外宣表态 各方努力无功而返的政治原因 政治决策高于经济决策 两所一网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的标志第三章 市场与政府的利益较量 婴儿期的市场躁动 地方政府坐庄救市 上海放开股价和组织“文化广场”大交易集市 新股认购抽签表酿成的事件 市场倒逼政府改革股票发行制度 中央政府开始着手接管市场主导权第四章 意识形态争论带来的后果 市场发展的非经济偏移 证券市场差一点胎死腹中 关闭与否的悬念使得证券市场长期无法建立稳定预期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中央政府从被动到主动介入市场发展进程 印花税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焦点 印花税身不由己扮演市场调控角色 证券交易印花税逐渐凸显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职能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法律依据有所缺失的特殊税目第六章 “327事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真正意义 中央政府尝试干预市场的初次政策救市 国债市场和交易所自主创设的国债期货交易 “327事件”的来龙去脉 “327事件”发生后的余震 “327事件”背后的看不见之手 “327事件”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真正意义第七章 中国证券市场形成统一的垂直行政管理体系 证监会收编证交所的第一步 完成中国证券市场管理体系的行政化演变第八章 “5·19行情”背后的利益驱动 “5·19行情”爆发之前和跌宕之后 “5·19行情”中的政府行为 “5·19行情”演绎的制度性格轨迹 两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显现政府行为态度的前倨后恭 “5·19行情”的客观作用是什么? “5·19行情”预支了政府的信用第九章 受控的机构投资者 证监会成立前的培育机构投资者预演 新老基金隐含的不同利益背景 无限关爱在一身的新基金 《基金黑幕》一文出台的背景 “基金业的叛逆”主角的传奇经历 基金黑幕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基金制度的缺失 基金是监管对象还是政策工具?第十章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战略的功过得失 B股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资本市场上一个制度性的创举 B股市场是地方政府为主的制度创新 中央政府用H股和红筹股窒息了B股的市场活力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点是什么? 中国蓝筹企业境外上市的功过 全球证券交易所并购潮的启示 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战略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谁来并购香港联交所?第十章 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责任 股权分置产生于政治约束还是经济契约? 国有股减持导致市场否决政策 股权分置概念的产生和改革的过程 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 “股改行情”的技术含义 股权分置改革: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认识和理解的命题第十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体制基因传承 中央政府如何从引导者转变为领导者 行政干预成了“闲不住的手” 中央政府成为市场利益主体之一 从“放权让利”到“集权争利”的基因本能附录 附录1 上海要大胆成立证券交易所 附录2 青年理论工作者丁宁宁撰文社会主义要有“资本市场” 附录3 华尔街大亨将“金融市场”带到人民大会堂 附录4 沪深第一批股票发行日期一览表 附录5 三人领导小组给市政府的报告及朱镕基的批示(影印件) 附录6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影印件) 附录7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政府《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影印件) 附录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批复》(影印件) 附录9 朱镕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上的致词(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录10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周正庆同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附录11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上的讲话 附录12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方案 附录13 关于筹组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 附录14 关于同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批复 附录15 上海与深圳筹建证券交易所过程对照表 附录16 沪深证交所开市第一天都发生了什么? 附录17 深圳关于“调节基金”入市的建议 附录18 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冷炒股票的由来 附录19 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历任理事长、总经理 附录20 历年政策出台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证券市场的孕育——股份制产生和改革开放同时进行  中国证券市场的基因传承  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的股份制改革的兴起。股份制改革在中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伴生体。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主导的一场市场经济的变革。  所以,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是在20世纪90年代一下子凭空冒出来的,尽管在中国投资者的集体记忆中它是和1990年证券交易所的设立、1992年新股认购证的疯狂,以及证券公司门庭若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它却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闲不住的手 PDF格式下载



作者陆一现供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20多年前,他在《世界经济导报》供职时,因为文字,和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结缘,成为忘年交。今天,吴敬琏先生为他新出版的这本书写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吴敬琏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中肯而直指核心:“陆一的这本《闲不住的手》,是其长期浸淫于证券市场贴身观察和思考的结晶,也是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特质。他把这种特质看做中国股市从建立之日起就与生俱来的‘体制基因’。”在我看来,《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更是一部记录中国证券市场发生、发展史料性极强的著作。作者站在对中国证券市场体制基因认识的宏观叙事角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市场参与各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证券管理职能部门、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股民等之间相互的博弈和斗争。叙事所用史料全面翔实,理论扎实,视野开阔,评述客观,结论精当。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记录和评述有三件:一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设立。也许谁也没有想到,中国证券市场设立的动因,不在经济而是政治的。89年的风波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实行了严厉的制裁;为了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关闭,各级政府部门,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批准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证券市场的报告。深圳证券市场也随之建立。当然,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动力:“和中国改革最初的成功——农村改革一样,中国证券市场的诞生,也是出于基层的自发创新。放权让利激发出地方政府、基层企业和广大人民在经济改革中的创新冲动,是和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改革的包产到户是这样,城市改革的证券市场孕育也是这样。”有意思的是,当年改革派为了推动股份制改革,又不给反对派留下把柄,理论家们在马恩列斯的故纸堆里,寻章摘句,求得理论根据:“股份制发展的趋势是消灭私有制”后,这场改革才得以大胆进行。证券市场的开辟,是改革者带着镣铐的舞蹈的典范之作。今天看来,这样滑稽的改革行进,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理论的桎梏不打破,中国改革的道路就难以开辟,改革的进程就步履维艰,改革的精神被窒息,改革的目标难以实现。二是1999年的“5.19”行情。“5.19行情”是由政府监管机构直接出面发动的证券市场行情。2003年8月13日,新华网发表了一篇题为《亲历股市十年风云,周正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说: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在5月16日这天,总理和副总理全部画了圈了,都看了这个文件了,等于算5月16日批准了,批准了以后,还没有等我们证监会发表,传出去了。就这样,消息外露后,当时持续低迷的证券市场从1999年5月19日开始大涨,8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上涨超过20%,日成交量迅速放大,并且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么“5.19行情”究竟是什么性质?它有什么作用?造成了什么恶果?我直接抄书给大家了:


这本书从本质上探讨了中国股市政策市特点的形成。比较具体的描述了这种管理体制的演变。全书以悖论开篇,以证券市场发生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作者的论点,逻辑性很好,读起来比较引人入胜。是研究中国股市特点的必备参考书。
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引用太多《资本人物访谈录》这本书的篇章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好像成了《资本人物访谈录》的注释似的。如果能够有作者本人的采访,作者本人的亲历则全书则更显丰满了。
可能由于特殊的原因,作者不能对于体制的探究更加深入,观点显得不那么明显,算是一种遗憾吧。
总之,本人获益多多!期待作者能有新的作品!


虽然有人说书中过多饮用了资本市场访谈录的内容,但由于那本书已经绝当,此书能提供一些内容也是不错的。
同时,书中除了史料,还有更多读者对股票市场发展的思考和剖析,将中国市场经济、政府改革和股市发展结合起来,对我更深刻认识目前的市场很有帮助。


想要投资A股的朋友有必要了解中国近20年来的股票发展史,这本书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尤其是制度方面,对系统性的了解A股市场有帮助。


对中国股市的矛盾有深入、切实的分析。对政府行为扭曲有切实反映,抓住了中国股市种种乱象的根源。非常少见的关于这一主题的书。


该书的143---158页短缺,而159--174页重复。因此,我要求换书本书是一本史料类的图书,其中327国债事件是我一直在求证而久久未果的情况下在本书中得到了事件真相,甚慰,另外,作者的评论相当精彩


是本好书,作者相当有两把刷子,向他老人家致少先队礼啦。


和肖宾的书一起读更刺激


中国的体制,说不清道不明,也没有人敢说清道明,并且是用中文码出了文字公开出版.不过,好在作者身为圈内人士,看在眼里的体制节点,即使不能明说,也要点出一些奥妙.例如:周道炯颇为得意的"让股市慢慢跌,以使大部人都均摊一些损失"心态,使我等对朝中重臣的水平有一些清醒的了解.如需了解九十年代以来证券市场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这本书可能有些帮助.细节嘛,你自个儿去推敲吧!


书写的挺深刻的,
看学者或者研究型人才写书有个好处,就是分析的相当深刻!
但是作为普通的股民,在了解到这背后的博弈关系之后,不管是零和游戏,还是合作型博弈,
都没有任何办法!
有种感受,除非政府或者说领导人挺老百姓,老百姓在股市里还呆着舒服一些,要不单从政府和股民的关系来看,对中国的股市发展很悲观。
个人认为,在看完这种学者型的书之后,还是应该看一下部分股市精英的书的,这样从自己的角度来说,多一些精湛的技术,让自己一年在股市里相对丰厚的利润,也就可以了!
还是要扩大股民的基数,这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在股市里生存,如此中国的股市才能好一些!
要不国家、机构、老百姓都没有办法生活!


大概因为陆先生本人还是内部人吧?正所谓有得有失:正因为是内部人,陆先生才持续地关注和思考故事的问题。但这已经是我看过的写中国股市的最好的书了。


对政府在股市发展中的作用剖析的很深刻,但是不能以此指导操作


一般,只是把中国的过去简单的罗列,就是一部历史吧
但也不错,可以了解一下过去! ̄


有点意思,内容还是蛮丰富的!只有内部人员,才可能获得并整理出相关资料,而非普通人可得;因此作为一本历史类题材的读本是很不多得的


书写得还行


看着过去展望未来


这本书是从股市管理的角度来谈的,主要是说政策的方面多,对一般的读者来说看起来不入味。只是了解一下国内股市的历史,不过个人觉得,与其看这本书,不如看《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来得好。


这是我们经济学老师推荐的书,对了解中国股市体质基因演变 很有帮助


这书还可以了


没写出什么真正的意义来。内容太虚


书页质量差得跟街边买的一样.,在街边买才10元就可以了,还要等你送\及质量那么差.真的很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