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水流云在

英若诚,康开丽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英若诚,康开丽  

页数:

288  

译者:

张放  

Tag标签:

无  

前言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他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骑马定车,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

内容概要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英若诚(1929-2003),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翻译家、政治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院成员。他在话剧《龙须沟》《雷雨》《茶馆》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79年把老舍的《茶馆》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1983年他又将美国当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米勒合作将其搬上北京人艺舞台,同时在剧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罗曼。他参加演出并导演了30多部话剧、10余部电影和电视剧,同时还翻译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莎士比亚的著作。英若诚被誉为“全世界最杰出的十名中国艺术家之一”,在舞台、银幕和文化外交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书籍目录

序一 我的父亲英若诚序二 老英,我的良师益友 前言 不同寻常的普通人 英家的世纪 合作自传上部 蹲监狱  第一章 牢狱第一年   从风筝到手铐:我被捕的经过   我的新家  第二章 蓟县监狱   监狱里的活动项目和闹剧   为彭真同志工作   释放 中部 家族史及早年教育  第三章 英氏家族   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战士到绅士   在温泉度过的夏天   “王先生”   危险的逃离 第四章 王公贵族式的童年 温暖的家 在庆王府的演出和祈祷 出色的逃学者 我自己的“四人帮” 下部 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 第五章 我的舞台生涯 清华大学的台柱子 遇上对手 新中国的新剧团 《茶馆》满座 出狱后的务农岁月:一九七二年 至一九七三年 和于是之同行:一九七四年 惹不起还躲不起? 回剧院 从失望到希望 第六章 文化外交 不速之客 把《推销员之死》带到中国 贝尔多鲁奇的召唤 当文化部副部长的喜与忧 最大的损失 遗弃的孩子 探索新世界 最后的告别后记 改变人生的友谊 英若诚最终的谢幕 故宫之梦致谢一致谢二英若诚年表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插图:每天每个囚室都会分到一份报纸。我就照着报纸画毛主席像,当然,我这并不是衷心热爱毛主席,因为到那时我已失去了对伟大领袖的崇拜,甚至对他的理智产生了怀疑。我怕万一被看守发现了,画毛主席像是最好的保护措施。一天,有个犯人发现我在画像。此人以前家里有产业,一天儿子和邻居打了架,他就被指控“想变天”被抓了起来。我画了他的像,他十分珍惜。可一个不小心,被看守发现了。他特别喜欢那张像,跪在地上,流着泪求看守:“我这辈子没照过相。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画像。求求你还我吧……”最终,因为他是指定清扫院子的犯人,看守破例让他保留了画像。很幸运,我并没有受到惩罚。看守以为我用的是写检查的墨水。我对自己的每一行动都十分谨慎。画毛主席像,即使被发现,他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如果他们要找碴儿,可能会对他们不利。我在冀县监狱做的用红布装订的诗集是我干得最漂亮的活儿。里面有我画的三张毛主席像。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戴着八路军军帽的像,是埃德加·斯诺在长征结束时给毛主席照的相,是一张当时很流行的照片,也是毛主席所有照片中最清瘦的一张。另一张是毛主席年轻时没戴帽子的像。是长征结束政治局开会时,也是由埃德加·斯诺照的。斯诺好像是当时唯一有照相机的人。我笔记本中第一页上的画像是伟大领袖的标准像。诗集题名《毛主席诗词》。

后记

我从一九九○年开始研究中国话剧。当时我在哈佛大学读硕士,到上海戏剧学院为我的硕士论文作调研。英若诚当时正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芭巴拉少校》。我知道英若诚的名气,他一九八三年与阿瑟·米勒合作了《推销员之死》,在《茶馆》中扮演了刘麻子。但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他。我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一位同学一起去了北京,在北京人艺的演员宿舍休息,演员们一边吃着花生一边打牌,也可能是在打麻将。宋丹丹起身说要下楼去剧院排戏,我问她是否可以一起去,介绍我与英若诚认识,她答应了。可幸的是那天是做合成,他们在走灯光。英若诚导演请我坐在他边上,我们一谈就是两个小时。这是我们之间友谊的开始,这段友谊影响了我们各自的人生。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时,我多次到北京为论文做研究。其中有一次,在英达制作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拍摄现场我又见到了英若诚。英若诚在《我爱我家》中扮演一位新邻居(胡学范),我有机会在后台采访到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英若诚的这部自传提供了特别的机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英若诚是满族人、天主教徒、演员、翻译、政治犯、文化部副部长,同时他又很机智、敏感、有分寸。通过康开丽的努力,普通读者才有机会读到英若诚不寻常的一生。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英若诚在中国是位名人。他不仅仅是位翻译家、演员,出于需要,他又成了一位外交家。我们在中国那段时间,他是我的主心骨。他对中西方文学界和演艺界有双重的认知。  ——阿瑟·米勒(Authuh、Miller)


编辑推荐

《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英若诚的唯一自传 见证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 英达 朱旭作序英达 王蒙 朱琳 蓝天野 朱旭 林兆华 濮存昕杨立新 孟赫 孟京辉 赖声川 史景迁 阿瑟·米勒鼎力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水流云在 PDF格式下载



这是英若诚晚年的一本令人感动的自传,他是一位深受喜爱的演员、戏剧导演、翻译家和政治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监禁,为求生存,使用各种方式,甚至曾装扮成士兵,私下留藏着笔记本。在这本自传中,他的回忆就从他的监狱岁月开始,他回忆了三年的监狱生活,困苦中夹杂着风趣,艰难中保持着乐观。然后开始叙说他的家族,叙述他的童年及所受教育的不平凡经历。最后讲他在戏剧、电影方面的职业生涯和文化外交上的作为。
本书回顾了英若诚一生中的种种传奇,也让我们领悟到一位风趣幽默、博学谦和、流淌着贵族血脉的艺术家的人生智慧。


英若诚,我知道他,因为他是一位英文很好的文化部副部长,好像还在人艺演过戏,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在中国曾经很出名,具体内容我不大清楚,只知道英若诚演那个推销员。

后面,知道英达是他的儿子,英达曾在美国留学,英语倍儿溜,董爱燕了类似美国的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还有跟宋丹丹结婚离婚,这些都是我妈跟我说起的。

直到最近看了杂志上《英家五代面向世界的样本》的主题文章,方知道原来这个英家曾是祖上显赫过的,尤其是在媒体,教育和天主教领域,成就卓著!当下决定去买那本《水流云在》的英若诚自传。

让我诧异的是,英若诚的自传是英文口述给一位研究中国戏剧的美国研究生,这本自传是一位中国人翻译过来的,英达译审的。而且读了那篇英达的序《我的父亲英若诚》,才真的认识到这位文化高官的儿子还是蛮有学识的,而且对父亲充满了深情。

自传居然是从英若诚文革无端入狱开始的,之后才是他的家庭渊源,自己的教育背景,最后是在文化戏剧方面的重要成就。

我想,英若诚先生,绝对是一个富三代(从现在流行的富二代概念来看),祖父是旗人,还是天主教徒,创办了闻名的《大公报》,辅仁学社,辅仁大学。他的父亲少小负笈英伦,二十多岁才返回中国,与天津大学的创办者的女儿结婚,在国民党里也是官至北京教育局长的高衔,后来是国民党首批带到台湾,后又担任过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马英九的老师。英若诚自己是三所教会学校里受教育,从清华大学毕业,而且他的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妻子的继父曾担任交通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家庭,到了文革时期,莫名其妙被抓起来,关进监狱三年多,妻子也不知下落,后来才知道也同时被抓,儿子英达居然要流落街头了。这人生的际遇,当真落差非常之大!但他没有疯,没有自杀,而是挺过来了,还在监狱里学会了各种生存技能,作大酱,采购粮食,泥瓦匠活儿。。。为什么?因为他有一种面对不公却能豁达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进取,还有非常罕见的幽默。

也许这就是一种成功人士的生活态度,人,一辈子很难不遇到几件不如意的事儿,到底是获益,还是沉沦,端呼当事人的态度。

应该说,这本书,避开了很多敏感的话题,但还是真实记录了英若诚先生自己的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从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描述里,上个世纪的中国从满清,到民国,再到1949年之后的50多年的很多重要历史时刻,人物和事件都鲜活起来了。从中,看到了中国人对家庭,国家和亲朋好友的伦理观和热爱的挚情。

原来,清华大学那时的教师很多是从美国名校礼聘回来,或从哈佛大学等学成归来,上课的教材,内容和方式,大学教育完全是与世界同步的,处于领先地位的。

原来,那时可以在国内的教会学校学到底道的英文。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教育机构曾惠及那么多的中国青年,让他们学会了思考并义无反顾走上救国之路。那时的人们,是那么纯洁,充满理想和为国家的献身精神!

原来,老舍先生的《茶馆》是经历了几次更改,最终成型的,原来,英若诚的这个人艺,还不是老人艺。我一边看的时候,以便在脑海里浮现我秋天去北京人艺看戏的场景。人艺的剧场前厅里,矗立着曹禺,焦菊隐和老舍三位先生的雕像,而今天的艺术家和演艺人员的际遇与上世纪的6-70年代,真是天差地远啊!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已经优裕了很多,社会也比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开放开明了很多,依然还有很多人却很浮躁,很戾气,诸多抱怨?

可能真是我们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既失去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传统伦理,又缺乏宗教信仰,学识更是十分浅陋,所以我们自己只是被动地卷入了大时代,为了钱,不惜一切代价,但,我们是否真的思考过,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哪里呢?

英若诚先生的观点: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那些有话语权的“精英分子”,只知道一味的“扶清灭洋”,中国人狭隘的爱国精神在政治危机被利用。

这也是同样值得现在的我们去深思的!


英若诚,前中国文化部部长,演员兼导演英达之父,一生坎坷,经历了很多事情,很聪明智慧的一个人,能演戏,知道了一些英若诚的事迹后,个人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想深深的了解一下这位智者,从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世 。
另外这部书是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教授康凯丽著述,写的很不错,纸张也很好,包装非常精美,让人感觉非常棒,一书在手,阅尽天下所有奇闻异事,诚乎斯言,想深一步了解英若诚先生的,个人强烈建议此书,这也是英若诚先生的唯一自传,见证了共和国六十年的风雨苍黄,英达朱旭作序,王蒙,濮存昕,杨立新,阿瑟米勒等人鼎力推荐!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英若诚的回忆录的。
这本回忆录不能简单的用好看或者有趣来形容。我带给我的精神力量远胜于书中的内容。
英若诚不仅在回忆录中告诉我们他的成长故事(他上学三次被开除的经历让我忍俊不禁)、他的家族史、比他还伟大的他的祖父和父亲的故事,还让我们了解到他的幽默、乐观、他的学识、他对中国话剧及北京人艺的贡献、还有中国这一百年的变迁,尤其是他在监狱中的三年,让人有太多的东西可学。
最让我唏嘘不已的是他对妻子吴世良的真爱。
我其实很赞成老年人再婚。但是英若诚在他妻子去世的十几年来一直独身(用英达的话说,以他父亲的条件和地位想再婚太容易了)。看了回忆录,我真是能体会他对妻子的那种真情。他没有一天忘记吴世良,感觉她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到了最后几年,他常把身边的人当成妻子,和身边的妻子在说话。他和妻子吴世良的感情真是让人只羡鸳鸯不羡仙。
补:1、我有幸在九二年看了老版的《茶馆》的谢幕演出,当时是排了二个小时的队买到的,是二楼最后一排的最边上的倒数第三个和第四人座位,后来来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小伙子开玩笑说,大家简直买的是“挂票”。不过,真是很值。话剧太好看了,我还记得我当时看完的激起劲。如果是现在,我肯定会当回“追星族”,想法让这一代老艺术家或者说大师替我签个名啥的。
2、我还有幸看过吴世良翻译的遗作-《春月》(华裔美籍作家包柏漪著,她是当时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夫人)。我在高中时读到了本书。我很幸运,有个老姐,是她的大力推荐,我才去阅读了这本书,记得是高一或者高二的暑假,我看的时候书都被翻烂了,我看完了以后,小心的把书补好,这本书可以与《京华烟云》媲美,这是我当时的感觉。我按着封面写的春月画在我的语文摘抄本上,又工整的摘抄了书中的一段文字,还作了评论,当然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评价,这个摘抄本我一直珍藏到现在。书好象就是我姐买的,可惜后来不知去向,我和姐姐觉得都很可惜,因为这本书不会再版了,只出了一版,后被禁了。我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本书仍不可能在大陆再版。可惜俺英文是废了,否则弄本英文版的再看看。
3、《茶馆》后被拍成电影,好象是蓝天野导的,非常珍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我感觉比话剧的录像好看,毕竟话剧录象受限制太多了。

热爱话剧,热爱北京人艺。


昨天又从网上买了二斤多书,其中一本是《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读过一回,让我推翻了《肖申克》作为励志电影的观点。英若诚,或许今天很多人不知道其人是谁?说起英达可能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英若诚是英达的父亲,也是《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的孙子。英若诚当年曾身居国家高位:文化部副部长的要职。

《水流云在》这本书并未像很多自传一样从出生写到老死,而是首先从一段最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开始,这是十年文革中的三年。当然,在作者的口中三年的监狱生活似乎并不是非常难以忍受,相反还是很有“生活气息”。

写到牢狱生涯,除了“犯人”身体上受苦之外,精神上是很多人颇受摧残的了,因此,很多人不是被饿死、冻死,而是没有在绝望中死去,寻找解脱的。然而,对于英若诚而言,三年的牢狱生活,似乎更多的是体现出了一个人身处逆境时的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当然也是一个人绝顶智慧的表现。因此,英若诚并没有像其他犯人一样,而是在监狱中选择了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尽管,当时的他尚不能判断“革命”何时结束。

文中的第一个故事是英若诚做一把木勺子的故事。在集体上厕所的时候,寻找碎玻璃,然后用碎玻璃去锯一块木头,几天的时间把木头弄下来,然后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用玻璃雕刻出了一把非常精美的勺子,用来给狱友盛饭,这简直是这种牢狱故事很有些愚公移山的精神,而在监狱中的确发生过。英若诚把木头雕刻成了一件工艺品,遗憾的是出狱的时候没有带出来,有些狱友经受不了精神的摧残,在牢狱中死去,用英若诚的话讲,在监狱中必需要找点事情做,这也是摆脱精神压抑的良方。

《肖申克》中那个银行家安迪,在利用闲暇时间雕刻小石子,最后终于挖洞逃出。是因为安迪有个信念,他必然能够逃出。而逃出之前,必需找点事情做,来打发时间,于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就是打洞。遂于英若诚来讲,逃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组织,即便是监狱的大门开着,大家也不敢出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英若诚知道,迟早有一天会出去,因此,在监狱中他选择了找些事情做。甚至向各个有一技之长的狱友学习一些技能。因为,当时他看来,即便是出了狱回北京的可能也不大,必需学一门生活的手艺,于是英若诚学了很多门手艺,包括泥瓦匠、做食品、做人流、孵化小鸡等等。

安迪和英若诚在狱中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人在这种很很特殊的情况下,寻找点事情做是让自己摆脱心理障碍最有效的方法,这显然不能用恒心和毅力来诠释成功。当然也有其他例子,就是前不久周久耕在监狱中写书,此类还有很多例子,也有其他的,例如大宅门的白景琦在狱中研制药方等等。

人在极度无聊的环境下,能够做点事情其实更是一种享受,在监狱这种特殊环境中,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这中潜能会大大激发。


这本书买了一个月,来时只是翻了翻,前日夜开始从头读,今午读毕。真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传记,《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任何历史的源头总是有因才有果,而血缘的流淌,在一个又一个载体上,分出了枝叉。或者更应该说,血缘是一棵树的根,而不是一个河流。如此说也不尽准确,家族的血缘是一个不断分叉的等线,有的时候局部结成了网。家族的传承链上,在同历史的进程中,必然粘结让人感想的枝枝叶叶。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949年前去了台湾,马英九是他的学生,是马在1993年促成了英去台湾的扫墓。更有意思的是英若诚的岳父吴保丰,国民党的元老,1942-1947曾任上海交大校长,因学运得罪蒋介石而避到天津,这使英有缘碰上了这位妻子吴世良,1960年七七事变纪念日有了英达(英达给其父自传写的序,前半部分是那么好)。书中回忆转述1947年关于吴保丰同蒋介石的对话很有意思,蒋对大学学生拆毁沪宁线铁路一事面训吴,吴当面忠告蒋:要重新审视国民党的地位,为什么北伐时学生和普通百姓都支持拥护国民党,可现在却如此反对,我们真的需要应该做些自我检讨了。不料蒋闻之脑羞成怒,拍案狮吼,骂其老糊涂了(时年吴只有48岁),让他马上滚出上海,要是十天后还在上海,休怪蒋不客气。吴马上回沪立刻带着“温良恭谦让”五个子女就“滚”了。当然,蒋没过两年也从南京滚了。上帝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1949年前蒋家王朝的历史值得研究。历史并没有走远。


  如果你在自家吃着半截饭,被人莫名其妙地抓走,紧接着就是三年牢狱生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对出狱时间毫无概念,你会怎样?抓紧一切机会向狱友学习各样技能,偷偷磨练绘画、英语能力,带领大家偷胡萝卜来改善伙食,为同伴鼓劲教大家下棋……这就是英若诚先生给出的答案。与蹲监狱沾不上边儿的各类精彩活动,让人不时忍俊不禁的幽默话语,是我等凡人难以理解的豁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想找寻英若诚先生豁达人生的源头。渊源的家学背景?王公贵族式的童年?充实精彩的清华求学经历?对戏剧艺术无限的热爱?幸福的婚姻生活?或许每一项都不足以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合在一起便成就了英若诚先生坚实、豁达、厚重的一生。
  如此精彩的一生不可复制,却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甚至探究。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环境,太多不由自主、不近情理、不合逻辑的事情,令越来越多抱有梦想的年轻人屡受挫折,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此时,如果你拿起这本书,与这样一位历经坎坷动荡的长者交谈,所获得的就不仅是精彩的故事和语言,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方法。
  而这种态度和方法,并非是可以写在守则里的文字条款,而是需要在岁月中不断打磨历练的本事。在这种磨砺中,有些人退却了,失掉了棱角,选择了一种不受伤害,也无惊喜的生活,不好么?没什么不好。可也有些人,不管生活抛来什么,都怀着一颗敞开的心情去接待,即便是刺痛也认作是一种收获,这样的生活到头来不一定是最成功的,却一定是那些做此选择的人最想要的。
  不管你选择哪样的生活,一定要有足够的支柱来支撑,才能保证你不会左右摇摆,往复彷徨。而这种支撑,需要你自己去找。
  庆幸英若诚先生的支柱之一是戏剧,在北京人艺观看《哗变》时,我无数次为那精彩的翻译叫绝,既保有异域味道,又能以舒服的母语准确传达,手捧自行打印出来的剧本,我竟然爱不释手。近日又看了在书中重点说到的《推销员之死》,除了领教先生的翻译水准,更领略了精湛的演技,以至于我现在看到书中的剧照,心里都会掠过一丝绝望之感。而《茶馆》,是我接触话剧的开始,那个和王掌柜同样贯穿三个时代的“刘麻子”(小刘麻子),亦是我认识英先生的开始。
  或许,前辈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亦能够成为我生活中的支柱,即便不能引领我勇敢前行,也能在纷乱生活中为心灵带来一片圣洁的净土,足矣。


乍一看作者,以为美国人还能把大师写成什么样,等我读完不大厚的《水流云在》之后,心中充满了对作者的感谢,对英若诚老师的敬佩。书非常精彩,不仅没有外国味儿,反而处处流露出英老师的自然与幽默,很多话都是纯粹的北京土话,让你看了十分亲切。目前市场上名人的自传太多,然英老师的自传却内容翔实,语言生动活泼,许是作者与他足够沟通之后如父女般的感情使然,也许是译者那深厚的文学功底使然,让你无论如何捧起书来就一气呵成地读下去不忍放下。书中不乏名人之家的有趣,也处处充满着英式幽默。通过此书,可以了解国内60年来的风风雨雨,更可以进一步了解国内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的心路历程,那是怎样的一场磨难!我终于懂得了像英若诚老师那样的知识分子、名人之后为什么历经监狱之苦而愈加坚强,因其拥有超人的智慧和常人没有的幽默以及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最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的,他自己独有的人生价值观念。英家在北京西山有个祖传山庄,名为“水流云在”,取自唐朝诗人杜甫诗意: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作者在书中写到:希望听了英若诚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后,也能像我一样大笑,听了他对被疾病夺走生命的姐姐、哥哥和妻子发自肺腑的感怀,也像我一样为之流泪,我们还可以从书中了解到他怎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度过监狱这几年,怎样继承了他祖父、父亲开创的事业等等……,通过读这本书,你能体会到坐在他身边和他聊天是一种怎样的享受。


对英老的博学早有耳闻,为什么学贯中西又学以致用的杰出人才少之又少?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才能成为那样一位博学的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近这本自传。用了4天时间读完这本书,很难想象这是一本译作,叙述的口吻就像是英老在亲自中文口述。我轻易不会被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吸引,但这本书却是个例外。自传出奇地从人生中段开始,上部《蹲监狱》,我以为找不到自己要找的答案了,却意外收获一种在逆境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被捕那天的情况如此详细,晚饭吃了什么,被什么人带走,是什么车,下车时估计没出老北京……狱中自制汤匙、毛笔、墨水、诗集、笔记本……然后向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制酱、孵小鸡、音律……不可思议,这是在坐牢吗?即使现在这样物质条件丰富的年代,这也是不可想象的。中部《家族史及早年教育》,总算可以追溯英老的教育根源,探寻我想要的答案了。不容置疑的是,这是个名门旺族,英式每一个成员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不是随便一个老百姓可以望其项背的。答案是找到了,但我没有条件效仿。下部《职业生涯:艺术和政治》,英老是中国戏剧界乃至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这一章揭示了其一生的成就,让康开丽认识到把书译成中文的重要性,继续影响中国戏剧的未来。余秋雨说过:“老人将去的时候,人们只在忙着挽留他衰弱的身体,而不知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挽留,在距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超常的思绪迸发,这种迸发集中了他一生的热量又提纯为青蓝色的烟霞,飘忽如缕,断断续续,却极其珍贵。”是一个美国人,ClaireConceison(康开丽),用了3个夏天,为我们示范了如何挽留一个将去老人的智慧迸发。作为普通的读者,只能感激他们为后人留下一笔“不菲”的人生财富。


  第一次听说英若诚这个名字,是在多年前倪萍大妈主持的《聊天》栏目,那期名字叫做《乐观英若诚》。当电视换到这个节目的时候,英老正在讲监狱里面的故事,我被他的乐观豁达深深吸引,从而坚持看完了访谈(以前我是从来不看访谈节目的)。
  
  从那期节目中我还了解到英老原来是英达的爸爸(原谅我的无知),呵呵,英达在序中说,别人喊他总是“英若诚的儿子”,他很郁闷,这下高兴了,我的脑海中,英老就是“英达的爸爸”。
  
  英达本身就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源于《大腕》中的王小柱,加上英老的精神矍铄、乐观豁达、温文尔雅,我深深的喜欢上这对父子。以至于当看到《水流云在》时,立马买下。要知道,我从来不喜欢看传记类作品,我家中除了《水流云在》,只有老罗的《奋斗》和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粘贴》两本(唐骏的书是公司发的)。
  
  书还没有看完,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震惊写出来。
  1、书中关于文革期间坐牢的描写很丰富、很生动。尤其是那本诗词集,乐观积极的精神能够如此,晚辈佩服的五体投地;
  2、英式家族原来有如此多的荣耀,可谓真正的受到尊敬的名门望族;
  3、原来英达有三个老婆,也是无比佩服啊。
  
  
  向英老致敬!


喜欢北京人艺,对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从来如数家珍。一向喜欢英若诚的幽默风趣,觉得这老头生活中一定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本自传文笔优美、流畅、幽默、生动,让我一气就把它读完了。不仅了解了英若诚,更了解了英家这个不平凡家族的故事。看到监狱里偷胡萝卜的场景,至今想起来忍俊不禁,太生动了写的,跟看电影似的。


永远忘不了《茶馆》里的刘大麻子,忘不了《我爱我家》的胡学范,忘不了“中国化的”Authur Miller笔下可怜巴巴的“推销员”,更忘不了英若诚先生为中国戏剧翻译史做出的杰出贡献。能捧读先生的自传,了解先生在不幸岁月里坚韧不拔、乐观幽默的人生经历,了解先生一世德艺双馨、才华横溢的人生贡献,乃读者之大幸。强烈推荐!!!


我与英叔叔是忘年交,那年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结尾就是:“我坐在那熟悉的剧场之中,听着那多年未变的钟声,在灯光淡淡暗去的瞬间,眼前浮动着英叔叔的身影。我在想,他的一生其实并不只是活跃在可以看到的这个舞台上,他的一生比他扮演过的任何一个角色都更精彩,但是又有谁能把一个真实的英若诚告诉给大家呢?”今天,我终于看到了英叔叔自己的回答,这本书回答了我的许多疑问,虽然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细节,但大致的脉络让我能看到很清晰了。他是个性情中人,也是博学之人,还是个怪才,与他相处总是令人感到智慧的闪光。他经历丰富,而精力充沛,对许多事情充满了兴趣。我喜欢看他在话剧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喜欢他在电影屏幕上的形象,但我更喜欢在生活中与之相处时那无拘无束的漫谈,特别是酒后微醺时的那种感觉和境界,在有我和无我之间。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愿在天国的英叔叔仍是那样潇洒。敬一杯薄酒,聊寄相思!


省考之前帮同桌买的,一看就欲罢不能,实在是一本好书。封面打开是英若诚先生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背影,质感很棒,我花了一个晚上才把它粗略看完,后来又细品了一遍。是由英若诚自述,外国女子整理而得的。讲述了他传奇的一生,年少于乱世中求学,找到一生的伴侣,后来因与外国人相识而在文革中入狱。。。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入狱的那一段经历,他向所有犯人学习他们的手艺以便出狱后谋生,而且十分乐观地应对灾难,一起偷萝卜,挂着毛主席语录的幌子记录那些手艺。。。后来自是不必说,他的一生贡献巨大,演艺生涯、政治生涯都令人高山仰止,只能说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正如它的标题:水流云在。在人生中,我们需要的,也许是那颗乐观、沉着的心。


你要研究知识分子在人民共和国60年真诚的心路历程吗?那清看《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读完。这样的书是要用心来聆听的。所有的磨难跟波折在这位主人翁老人的嘴里都变成了活泼着跳跃着的文字,而且,最可贵的是,极尽真实。碰巧的是,当年他的话剧我在12吋黑白里看过;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我在中学时就听闻,并且以他为榜样立誓要为祖国的外交文化事业做贡献;更碰巧的是,他那著名的后代我也有幸结缘。于是,一个家族关于信念、责任、乐观处世的故事便如电影般在英若诚的娓娓道来中展开了。
值得一读的书。


对于英若诚,原本并不熟悉。但是读完这本自传却被他深深的吸引。他的个人魅力、能力、才情是很多人难以匹敌的,而他的幽默也折服了我。很有意思的书,受益匪浅。


英若诚本来就是我非常喜欢的话剧表演艺术家,看过很多他演的戏。这本书也像他戏中的角色一样,充满了幽默,读起来轻松,却让人回味。


读者本书之前,只知道英若诚出演过《末代皇帝》,看过他演的《茶馆》和《推销员之死》。舞台上的表演令人难忘,没想到他的人生经历亦是如此。乐观、豁达,不怨天尤人,英老爷子的风骨。


英若诚向读者展示了自己色彩缤纷的一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贵族知识分子出身和文艺精英的职业生涯,在同时代的中国人、甚至今天的普通知识青年看来都是出类拔萃、望尘莫及的。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在文革期间的三年牢狱生涯里所表现出的极顽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与乐观精神,精彩地向读者展现出何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英若诚的自传真实、有趣、感人,有笑、有哭、有甜、有酸,让人对英氏的大家风范佩服、起敬!


与《肖申克的救赎》有异曲同工之妙。英若诚的经历,尤其是监狱那一段,精彩的示范了一个精彩的人,是不以环境所左右的,什么环境下,都可以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经验。看完此书,我们将会对人生际遇,尤其是不顺利的际遇放弃任何抱怨,积极乐观面对。大力推荐!


当时听英达介绍书中的一些内容觉得非常有意思,也对英若诚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想去了解了解他生活的时代,书到了以后感觉非常好,书的质感,里面的插图都很精致,买来送给爸爸当礼物很不错


全面展现了英若诚的传奇人生,文革和上学时的经历很有意思,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到老年,为疾病所折磨,出现头脑不清醒的情况。岁月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啊!不过,由于语言是翻译过来的,不够优美,如果能够看到英语原版的,应该会更好。


质量上不用讲,只看到一个错别字。内容上,本书可以让你看到一个智慧的英若诚如何在最绝望的环境乐观的面对生活。


英若诚的大气、幽默,是看了书以后才知道的。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艺术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气魄与灵魂:)
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好演员,也能如他一般,有丰富的内心,有宽广的眼界,有对人类的悲悯情怀。


最先是在读者上看到选节,觉得不错,全书英若诚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动


看看英若诚老先生不平凡的家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且笑,且思,且叹。


从这本书中不仅能够了解那段特定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从英若诚对人对事的态度中能看出他的大智慧,很佩服也很感动!


之所以给这本书这么高的评分,是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看看这本书。
中国的传记先不说是自传还是后人写的对前人缅念的传记,传记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异于常人,优点缺点都被无止境放大,仿佛是在写天外神人。就是近代和现代中的传记,我们的传也是如我们的国画一般,只求意境,总是为了某种高度而牺牲真实、牺牲真相,让人们看那些**的人仿佛不是活在地球上不是活在现实中,小时候还很崇拜传记中那些英雄任务,终于长大,有种被骗了的感觉。
这本自传突破了那种一味赞扬或抬高自己的写作方式,把真实的自己完整的展现出来,可能也是由于是外国人执笔的缘故,所以才让人看后耳目一新。刚读完时甚至有点失望,觉得这个传记的主人公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高大,但回过味来,才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传记,这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不是那些被美化了的“英雄”,也许没有那些“英雄”高大传奇,但真实本身足以让我们去看这本书,去认识我国上个世纪文人们的状态;传奇的人生则更值得我们欣赏。
这本书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我们的祖国,以另一种态度看我们社会发展的状态。虽然是一个现在人的传记,但内容却涉及清朝末年、文化革命、以及近代的一些生活情况。
人物的经历也很传奇,没落贵族,文艺骨干,坐过牢,做过官,不管在什么什么地方,他始终保持着自己了乐观。
推荐,这样的好书值得细细来看。


在北京最大的好处,是能看了英若诚的书,还能去后海附近的辅仁大学看看。


——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非常稀饭的一本书,作者以轻松诙谐的语调,自然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的确如作者自己所言他没有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他的一生丰富精彩,也实现了自己。一个独特的人的一生跃然纸上,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带来阅读的快感。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始终怀抱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笑对人生,充满活力与希望地生活下去的信念。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上部蹲监狱。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还能顽强的生存下去,并且身心康健,实在令人钦佩!比如从其他狱友身上学习各种技能,做葡萄酒,制酱,泥瓦活,孵小鸡,音乐乐理,自己制作毛主席诗集,磨针,做围棋,成功组织偷菜行动,获得“短暂自由”的采购行动,尽享“艳福”有两位女狱友作陪的刷墙行动,读来都非常有趣。另外中部家族史及早年教育我也挺稀饭,作者从小就是个聪明顽皮的孩子,有很多“捣蛋”的片段令人捧腹。此部分还涉及英氏家族以及家族朋友圈子里的传奇个性人物,展开了一个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读来开阔眼界,过瘾。其中关于自己妻子吴世良的描写平实却打动人,两人苦乐与共,真情相伴一生,吴世良是一位真正的高贵的中国女性。


英若诚先生用他的经历和文字证明了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有存在的价值,境遇也许无法改变,但还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值得一读。


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敬佩英若诚先生。


喜欢英若诚,喜欢他的故事


很佩服英若诚,了解了这样一个人。。


在《读者》上看到它的片段,就很想看原书,果真是受益匪浅。英若诚,非常棒非常佩服的一个人!


某一天晚上看电视,有人推荐这本书,刚好自己是学翻译的,想了解一下这位翻译家,就买了这本书。拿到手很喜欢书的封面,黑白的,很有一种沧桑的感觉。
这本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不是从自己出生这样一个时间顺序来的,而是按照英若成先生自己觉得是人生转折的那么一个点开始讲起,整本书读下来,所包含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的心态。受益匪浅,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即将成为翻译的人所学到的前辈的经验,更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积极生活,才会体会到生活的魅力。


我有幸在92年观看了《茶馆》最后一场原班人马的演出,令略了英老等老一辈人艺老艺术家们的风采。至今回想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
英老可谓是聪明人,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戏剧方面。让人最感佩的是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监狱里,他用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人,收集他们的智慧,装订成册,使他自己的人生更加地丰富多彩。他的聪明恐怕是与生俱来的,难以复制。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却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怀念英老。


早就听说英老前辈机智幽默,谦逊博学,今儿算见识了!而且他也是我读过的自传里不从幼年说起的第一位!竟是从英老最“珍视”的文革入狱说起。看似随意无序,可是读进去才发现:这真是不能不叫人先睹为“快”的人生经历——冤中求生,苦中自乐,不但没被洗脑,反而戏谑和嘲笑了一把那个非正常的疯狂年代,而且更充实了自己的人生阅历。精彩!


崇拜英老的才华与智慧,更敬佩狱中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没有内心的强大,就无法成就一个伟大。
读完这本自传,觉得自己生活中的那些不顺利简直不足为其,羞于一提。


对英老祖辈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表示最大的敬意!有些文字让人愤慨,有些给人振奋,生活对英老来说是精彩的。监狱这段非常有趣,有趣得让人落泪。这一辈人已经逐一谢世,离开我们渐渐远去、模糊,不免有些失落。遗憾啊,没能早生几年,多看几出英老的话剧,尤其是63年和79年的茶馆...


在《读者》上看到英达为这本书写的序,也零星看到过杂志对这本书的转载,于是迫切地想要看到 这本书。
必须承认,英若成先生的人生是丰富的,是精彩的。我想,这取决于他的聪慧、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取决于他坚强的意志。
我敬佩英若成先生。
一本难得的好书。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家谱式的自传,作者通过叙述英式家族的发展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近代一二百年文化发展的历史。前半部分更加较为引人入胜,文字生动,生活感强,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乐观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青年朋友学习,引以为榜样。


我很喜欢这本书 而且这是英若成先生唯一的自传 值得收藏


拿到手后,我就放不下这本书了。尽管早就知道大名鼎鼎的英达,也知道英达有个老爸,但不知道英达的老爸这么厉害。老人家传奇的一生,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聪明、智慧、乐观,都让人受益非浅。另外,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的几十年很有帮助。这是一本真实的书,值得一看。


自认为是自传书中不错的一本。尤其是在特殊时期,运用智慧改善生活的一章节,看到了英老的坚强与智慧。


我喜欢英若成这种体验式的生活。在人的一生中,从来到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是谁,开始和结束是一样的。所以淡定、从容的地面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生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鲁迅给了我们一个啊Q,很多时候人们把遇到挫折时宽慰自己的方式说成啊Q精神。像英若成这样,每时每刻都能用最有效的方式面对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处境时,真是一种少见的超级啊Q。但我想说,在英若成那里,根本就没有认为自己是在抚慰自己,而是用一种没有抱怨、接纳的方式面做自己需要面对的事情而已。他能在狱中保持自己的创造能力,也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创造出他的生活。纵看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懈创造的一生。
他有他的自信甚至有点自大,但这就是他的为人。他不是在评估自己,而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去做事情。他做过文化部副部长,但他依然可以在做副部长之后参演儿子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这在中国的高官中是绝无仅有的。
无论是遭受苦难还是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他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的人们都在寻找幸福和快乐,但往往却在追求金钱与名利,那不是南辕北辙吗?看一看英若成的人生,我们能有所启发。


以前对英前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围城电视剧里的那个角色。看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他老人家的才华横溢!他的智慧,幽默,让他能淡然地度过那个特殊年代,并在晚年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真羡慕他这样学贯中西的“百科全书”呀!非常值得看的书。如果当当能推出英语版就好了!


朋友推荐的。因为一起看过他饰演过的几部电影。

还是英达的父亲。所以看了。。。

老人乐观的态度值得学习,不断的学习精神更是让人钦佩。

或许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自传非常出色,文笔也不错,是个幽默睿智的人


内容就不说了不喜欢不会买的书到手以后发现是装在塑料封皮里的新书不像去年在当当买的一本教材一看就是压舱底的货总之这本水流云在我很喜欢书后附了很多英老的照片还有书皮是可以像海报一样打开的


书的质量不错。作者的乐观态度给我很深的印象,简直不能想象用作者那样的态度来面对文革中的监狱生活,所制作的笔记和红宝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看着书中那些好像可以称为“可笑”的情节,心中却是觉得隐隐作痛——这是怎样的苦中作乐,真真是大智慧!作者关于自己家族的描写,也让我知道一些以前所不了解也不可能了解的事情。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所以看那些人和事的描写,很新鲜,帮我开了眼界。


刚看了一章,老爷子说的是他入狱第一年的故事,在其极困苦的时候,他选择寻找生命的美好,乐观的看待生活和世界,心里的一份坚持让人感动。

语言平实,幽默,让人爱不释手,好像“在炉边看着和一位老朋友谈心”,并且这位朋友两世为人,学贯中西,令人敬佩。


语言幽默有趣,充满人生的智慧,在命运的打击前能坦然面对,在艰难中依然可以学会很多生存的技巧,在恶劣的处境中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尽管遭遇悲惨,但文字却并不给人难受的感觉,相反在幽默的语言中,可以看到迎击命运时的一种成就感,在与作者共同回忆中,我不知不觉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多感悟


看完老英的自传,老英仿佛活生生浮现在眼前


写的保持,自传很有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这代部熟悉他们那代的人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本人在颐和园看过水流云在,故而感触,一口气读完!很不错的一本书,特别是在困境中如何面对,很有借鉴意义。


1,由于是英文翻译的中文(虽然作者是中国人),所以,这本书的风格还是比较西化,比如注重事实,而没有过多的个人主观想法的痕迹,比如基调轻松,对坐三年牢狱的看法也没有那么沉重,没有什么过多的抱怨,还有就是,语言生动,有趣,不似流水帐,主次不明,不啰唆,没啥水分。2,尤其欣赏作者的生活态度,在那个沉闷得要窒息的年代中,还能有盼望,还能找到小乐趣3,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和生活的了解更多了一些。4,希望,每个人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呵呵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难忘的回忆,或艰难、或有趣,事件不可复制,但是精神可以效法。看完书,或许还是不知道英老之于中国话剧史、中国文化传播的意义究竟有多大,但是书中展现的其乐观从容、淡定豁达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试想如果有个男人对我说“我会让你笑一辈子”,我也会义无反顾的跟他携手相伴人生路吧。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给我的,朋友当时处在逆境中,看老英老的经历,信心大增。润物细无声,贵在坚持和乐观。英老在那么艰苦的日子里还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不仅感动,更值得敬佩。想做一件事,影响力很重要,自身实力也很重要。慢慢来,好好来,踏实的走下去!


都说看要看看人物传记,这是我选的第一本传记类书。很喜欢看,喜欢那种灰幽默的表达方式,英老之所以成为大家,跟这不无关系,没想到英老还有那么深厚的历史背景。我更喜欢看他在文革期间,以苦为乐的片段,乐观主义精神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读再读,体味人生。


家族的故事容易写成《史记》那样,但英老家的事却易读、有趣。但又不肤浅,仍然能从家族故事中读出历史的厚重感。意犹未尽。我觉得应该鼓励家族的地位和传承,当代的中国却不认可。悲哀。
此书,强烈推荐。
会使人进步。


喜欢他,从《茶馆》开始!尊敬他,从文化部长回归到人艺演员。


不读此书之前,一直不知道英家是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很佩服英若成老人家深厚的英文功底!向他学习


一个很辉煌的家族,本来也可以做世家子弟,确被历史耽搁了大好的年华。
还好,不曾放弃。乐观的生活,学了许多似乎跟艺术不相干的本领,因为不能在枯燥中沉沦。
不是顺序,而是想到哪里写哪里。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
大师就是大师。
高山仰止


英老的人生态度让他受用了一生,在监狱的描述最为精彩,年轻人是多么需要了解这一段被禁闭的历史


有智慧的人生,有智慧的传记,不乏令人感动的细节。


一部好的传记作品,不是为宣扬立传人的功绩,也不是企图留名人间,而是给读者留下人之生与死所需要思考的课题,作为自己余留岁月中为人处世的指导。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特别欣赏英老在监狱的那做生活,达观而智慧!


有些人生来是注定要光芒四射的,从书中我们能察觉到一个伟大的人的前因与后果。英先生有贵族之血脉却没贵族之孤傲,真实、纯粹,德艺双馨,愿先生在天国安好。


印象最深的,是英老在监狱里刻木头小勺,“伙同”“犯人”偷隔壁的胡萝卜,而且大家要分批分次地嚼,在翻过书的最后一页的感受是:我还没看够。始终佩服英老达观的心态,这本书始终是我心态矫正的教科书。深深地向英老致敬!


如果不看这本书,不知道英氏家族的荣耀。如果不看这本书,不知道人在失意时还可以活得如此有趣。
我是看《读者》上有一篇该书的节选,一下子被吸引,才到当当上买下来。正好这段时间有空,认真读了一边。最有趣的莫过于英老坐牢那段,不得不佩服他的个人才华,后面那段关于家族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家族随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沉浮。
值得一读的人物传记。


不愧为戏剧大师,特别是文革中和其太太去世前后写得尤为动容。


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可以改变原本无趣的生活环境,值得阅读和学习


在《读者》上看到这本书的节选,有点味道,于是就买下给爸妈看,果然他们很喜欢,两人轮着看,书中他们一起回忆起文革那时候。


真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看监狱那段的时候就想这世上还有他不会做的事吗?


很喜欢监狱那段描写,身处囹圄还如此从容。看南方周末或者读书频道才知道,作者的序言被删除吧部分,是写为什么老爷子一家在非常时期还能和外国人接触的缘由,嘿嘿网上搜搜吧。


在读者上看到监狱那段,觉得很有趣,就买来看。不错的书。


很好的一本书,除了智慧,更重要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云在天空 水在瓶 老人不在了 读读这本书


何谓宠辱不惊,随遇而安?读了这本书你就明白了。心情烦躁患得患失的时候尤其适合一读,英老师实在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文字非常朴实,叙述很精炼,就像个风趣的长者在娓娓道来。


最初是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的截选,牢里面的一段,我顿时被他迷住了。一个人怎么可以聪明如此,乐观如此。看了他的简介,更是钦佩得五体投地。立刻买了这本书来看。现在还没看完,可我还是忍不住向大家推荐。


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样的达观、睿智、充满波折的人生,让人感叹又感动。


英老这本书,让我难忘与钦佩。尤其是读在在狱中那一段。面对命运的不公,没有叹息,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一个智者对生活的热爱,对逆境的乐观-----让人佩服!


推荐!英老一生多姿多彩,是个会生活的人。


英若成的文才真的很好,我是在读者上看到的他的文章,才买的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读者原创》看了后特别喜欢
然后上网搜 看了一部分 非常好看
终于买到了 和期待中一样 书的质量也不错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乐观的人生态度才会看到人生的欢乐.


一生那么短暂,应该向英先生学习,把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纷呈,哪怕遇到不如意的岁月,也要微笑面对。


辛酸中有着别样的美好,只是心里有些难过,看看书,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缺失的东西太多了


一直喜欢英老在“我爱我家”中的精彩演出,也想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传记写的不错,老爸也愿意看看。


这本书是冯远征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强烈推荐的,姥姥很喜欢这类型的书,所以买来给姥姥看!


书到了,利用睡前的时间,两个晚上看完的,很喜欢,英老,那是真幽默!


读到了英老的人生经历,从中受益匪浅!好书!


励志的书,他的言语,行为,朴实而温暖。他的坚持,乐观值得我们学习。
惜书有一点脏。


大师级的人物,难得乐观的大师


写的真的很好,语言很风趣


很早的时候在《读者》上阅读了一些片段,找了很多书店都没找到,现在读完了整本书,感觉学到了很多。
书很好,纸也还行,就是有些小旧


犹如一位和蔼的老人在身旁把那个特殊的年代娓娓道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