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新的先知

[美] 托马斯·麦克劳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托马斯·麦克劳  

页数:

570  

译者:

陈叶盛,周端明,蔡静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必要说明的是,这本传记包括了两位主角:一位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另一位则是资本主义创新这种现象。熊彼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有着令人称奇的性格特点。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而他的洞察力与他所处的发生经济巨变的时代、他自己在几次战争期间的动荡经历及其个人的不幸生活密不可分。 熊彼特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当前有关资本主义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相关,尤其是与他对创新、企业家精神、企业战略和创造性毁灭的强调相关。商业分析方面的专家认为,他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这两个术语密不可分,而第三个术语——“企业战略”则是在他的帮助下得以普及的,至于第四个术语“创造性毁灭”则是他发明的。熊彼特之于资本主义正如弗洛伊德之于人的心智:他的思想已被普遍接受而且根深蒂固,以至于让我们的思想与他的基本思想密不可分。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重温熊彼特的生活和工作,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熊彼特这个人及其影响。 尽管熊彼特本人对数字十分感兴趣,但本书不会是一部涉及极多统计数据的作品。不过,在我们认识熊彼特之前,先让我们用一种他很喜欢的快速统计预览法来简单考察一下他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 当今普通美国人的现金收入是1800年时的二十多倍。如果你是美国人,试着想象一下你只花你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来生活,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可能让你不得不去种植自己生活所需的粮食,就像你的大多数先祖在1800年所做的那样。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托马斯·麦克劳 译者:陈叶盛 周端明 蔡静

书籍目录

前言V第一篇 年幼的不幸遭遇(1883~1926):创新和经济学 序 他是谁?他做了些什么? 第一章 离开家乡 第二章 性格形成 第三章 学习经济学 第四章 游学欧洲 第五章 崭露头角 第六章 战争和政治 第七章 荒废的岁月 第八章 安妮 第九章 心碎第二篇 成年(1926~1939):资本主义和社会 序 他学到了什么? 第十章 新的思想方向 第十一章 政策和企业家精神 第十二章  穿梭于波恩与哈佛之间 第十三章 哈佛 第十四章 苦难与慰藉第三篇 哲人(1939~1950):创新、资本主义和历史 序 熊彼特如何以及为什么运用历史分析 第十五章 经济周期,商业史 第十六章 欧洲的来信 第十七章 离开哈佛? 第十八章 格格不入 第十九章 她的信念和勇气 第二十章 疏远 第二十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第二十二章 战争与困惑 第二十三章 自省 第二十四章 荣誉与危机 第二十五章 有关混合经济 第二十六章 经济分析史 第二十七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二十八章 结局尾声遗产致谢注释

章节摘录

插图:乔安娜于1893年同范克勒结婚,那时范克勒65岁,乔安娜32岁,约希年仅10岁。无论新娘新郎出于什么动机结婚,这段婚姻都给年幼的约希带来了深刻影响。由于新继父的社会地位,约希现在可以在帝国内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这是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获得的一种优势。奥地利大多数男孩很早就辍学,更不会去这上高级中学(gymnasium),相当干美国大学的预科学校。。几千年来,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描写过母子关系。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400年写道,“儿子是母亲一生的航标”;爱默生干1860年观察到,“男人是由他们的母亲打造出来的”。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特例,但乔安娜和约希之间的关系不在其列。他们保持着异常亲密的关系。乔安娜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母亲角色,永不停息地为约希寻找能充分展示他才华的更大空间。从广义的“企业家”概念上讲,乔安娜是她儿子所见过的最卓有成效的“企业家”之一。在她身上,卓有成效的“企业家”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作为特里希小镇上缺少机会的年轻寡妇,她决定搬到一个更大的城市;而当她的搬迁计划遭到家庭成员的反对时,她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搬到了格拉茨;当她认为她的儿子需要一个有头衔的继父时,她嫁给了范克勒;而当她想要为自己和儿子的才华寻找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时,她又如愿以偿。乔安娜和范克勒结婚后不久,她又安排将新家搬到维也纳,那里有将近200万人口,远离格拉茨,更不用说特里希镇。在维也纳,乔安娜让约希进入一所著名的预科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由18世纪的女王玛丽亚·特蕾莎创立并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在同级的学校中,特蕾莎学校是最优秀的,对学生的要求也最严苛。对约希来说,进入这所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进入一所声名远扬的学府;和伊顿公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是1883年出生)以及格罗顿公学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1882年)一样,约希也从此一步步踏进了贵族世界。正如他在哈佛大学的一位朋友后来所写的那样,他在特蕾莎学校学到了“恰到好处、有时过于谦逊的旧式礼仪,这和他与生俱来的魅力、亲和力以及活力组合在一起,便生成了一个我们熟知的熊彼特”。与凯恩斯和罗斯福不同的是,熊彼特并没有在新学校寄宿,而是每天回家。他的走读生身份似乎暗示了并不很高的家庭社会地位,但对熊彼特来说,走读给他带来了很多实际优势。与位于市郊的伊顿和格罗顿不同,特蕾莎学校位于首都和文化中心的核心地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这是一部非常敏锐的传记,它真实再现了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的一生。  ——埃德蒙·菲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麦克劳是美国最受人尊敬的经济史学家之一,曾是普利策奖得主。他抓住了熊彼特身上最闪耀之处,全面讲述了熊彼特的理念和人生。他成功地融入了熊彼特的思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熊彼特的所思所想,还向我们阐述了熊彼特思想背后的动因。  ——《经济学人》麦克劳没有迷失在熊彼特纷繁复杂的人生掠影之中,而是在熊彼特的天才智慧与跌宕生活中,极为难得地保持了平衡。  ——《纽约客》阅读《创新的先知》,是一场非常愉悦的思考之旅。  ——玛丽斯·莫瑞斯,《华盛顿时报》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记,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那些糟糕的政客和经济学人,并没有真正领悟他的洞见。  ——史蒂夫·福布斯,《福布斯》CEO


编辑推荐

《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得传》:他是难得一见的刨新经济学巨匠,他是与悲情和孤寂相伴终生的凡人,阅读熊彼特,就像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或者欣赏毕加索的画,你似乎总能从中找到新的发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创新的先知 PDF格式下载



此书名不虚传,从熊彼特的母亲开始讲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真是贴切和感动,事实上,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创新家,一个不知疲倦,不断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打破陈旧思维,从而实现突破的人。因此,熊彼特创新思想和思路首先来自他的伟大母亲。另外,此书翻译流畅,字体合适,出版质量颇高。


作者秉承了欧美传记作家一贯的宏大的途事视角,以细腻的笔法、独到的观点描写了一位我们所不熟知的伟大的经济学家。
在这部传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卓而不群、气质高贵、饱经沧桑的学者波澜起伏的一生。
作为一名拥有理工科背景的读者,深受熊彼特先生及本书作者麦克劳先生思想的启发,对于客观认识20世纪前半纪历史、理性认知当前世界与社会的种种,不无裨益。
最后要感谢陈叶盛等译者与中信出版社将这么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引入国内。


熊彼特是创新之父。


这个时代需要创新,但仍然要在基础牢靠的地基下才能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站得住脚,先知也并非是预知未来,先知也仅仅只是创新的升华,创新与灵感相结合,再加上时代的演练就可以发挥先知的作用了!


创新改变命运。


创新的经典之作,建议大家都看看吧


刚刚看完前五章,不得不说是一本很好的书,对经济学本身解释得深入浅出又正确无比,文笔流畅.对同时代的主流社会思潮和理论也阐述得清晰,值得推荐.


这本书是在迷迷糊糊一时冲动下买的,买时也不知是什么书。原来是自传啊。不过也挺不错的。


受导师推荐,阅后,的确是了解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一本好书!


作为一本熊彼特的学术传记,对熊彼特的学术起源分析中,个人家庭因素貌似过于强调了一些,但还算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吧。


快递很快,送别人的,很喜欢。


到达很及时


作为一本传记书,作者叙述拖沓,重点不突出,语言上无特色,当然,这不知是否是翻译的原因,作为一本译著,循雅达信方为正途,但这本书离此尚远,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作者或者说是译者的基本表达还是过关的,所以,只能说还可以。


书不错,没的说,要不然也不会这么远去买。但是在配送过程中,包装磨损了,把书的一角也磨损了,美中不足。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的名字实在是太如雷贯耳了。这本书熊彼特及其所处的时代,影响他性格、学术生涯、研究成果的各种人和环境都进行了概括和分析,非常丰满的一部传记。只是所有的注释都放在最后面,虽然排版时很省事,但实在是太辛苦读者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