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神回家

[美]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页数:

320  

译者:

赵恒  

Tag标签:

无  

前言

死亡,只是生命的地平线赵恒死亡,人类的永恒命题与终极主题。维克多•雨果说:“人,都是迟早要被执行的死缓囚犯。”然而,人们大多对死亡持回避态度。这情有可原。首先,死亡意味着失去,金钱、美貌、学识、声望、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生财富全都“死不带去”,因此死亡令人畏惧。其次,死亡意味着未知,他人死去后总是一去不复返(返回者的经历不被看做死亡,而是濒死),因此死亡实相是不可知的。在觉得死亡不必知、不可知的情况下,许多人将视野局限于物质实相内、将目标锁定在私人利益上、将生命投入到你争我夺中——无法自拔、无从超越。《与神回家》是一本关于生死和生命的书。作为《与神对话》系列的最后一部,它为这套畅销世界逾千万册的图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先说说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故事。成名之前,这位老兄曾做过电台播音员、报纸记者、主编等,除了结婚、离婚的次数异于常人,其他好像并无过人之处;但在45岁那年,他经历了一系列吊诡的变故:遭遇车祸,颈部重伤,汽车被偷,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无以为业……公园为家、捡易拉罐为生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他才重新找到工作。而就在生活刚刚有了好转之时,他又一次陷入深渊。这一次,尼尔出离愤怒了!1992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在极其绝望和满怀渴望中,他向上天发出挑衅般的呼喊:“要么给我答案,要么我自我了断!”于是,他“听到”了某种“声音”,开始与之“对话”并做下笔录。《与神对话》系列由此诞生,他也从此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尼尔自己声称的成书方式貌似罕见,其实不足为奇,陆游不早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见真正的高手都不敢贪天之功。然而,这套书的确给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难怪能够风行全球、经久不衰。徘徊在生死边缘之际,尼尔开始彻悟生命的真谛;最后,他又将生死话题作为这一系列作品的终结篇,其中显然大有深意——这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与神回家》这本书旨在帮你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助你理解死亡的真相。在尼尔看来,生命和死亡都是一种创造,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不管是濒死的人奇迹般起死回生,还是健康的人意外离开人世,所有的死亡都是自我选择,都是人们在超意识层次作出的选择。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与自我的完全融合,你到达了一个“认知”与“体验”为一体的地方,是一种生命的合一。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至少有三点。首先,它不是语焉不详、软硬兼施的说教(如“行善的上天堂、作恶的下地狱”),而是丝丝入扣、温情脉脉的启示。其次,它不仅让你“知其然”,而且告诉你“所以然”。再次,它融会贯通了人类在宗教、哲学、科学领域的智慧成果,所用语言却通俗易懂,所设比喻更是令人叫绝。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谓的“神”并非一个外在的主宰一切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类关于生命的存在意识。与神对话,实际上是与本我的对话,是对人生终极意义与存在价值的深刻拷问。书中所谓的“后世”并非“来生”、“来世”之意,而是指死后的存在状态;书中所谓的灵魂,英文中的soul,指的是“精神”和“心灵”,而非“鬼魂”之意。可以说,尼尔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赋予了生命新的含义。作为译者,我不敢保证能百分之百地准确传递作者的原意,因为说实话,自己还不能百分之百地领悟或相信书中的内容;但在过去一年中,生命中的确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巧合,举三个不无关系的例子与大家分享。第一个巧合是接手这本书的翻译。2009年6月刚读到英文版时,心里就想,能有机会翻译它就好了。年底从公司离职,春节过后,正想找些有意思的书来翻译,接到了中信出版社编辑苏毅的电话。她以前并不认识我,因为要为一本书找译者,在查阅旧文件时看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到出版社签翻译合同时,我跟她聊起《与神对话》系列书籍和《与神回家》。事后,去拜访另一编辑部的主编蒋蕾时了解到,他们刚刚买下《与神对话》作者所写的四本书,其中就包括《与神回家》。第二个巧合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大年初四。晚上我们一家人碰巧路过亚运村升旗广场,那里有人在放烟花。不知何故,有一桶烟花倒在地上,烟花弹开始沿着地面四散而飞,有一颗正撞到我身旁一棵树的树根处,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同时我的右脸被什么东西击中了,然后就是麻麻的感觉。正在这时,广场边上的灌木丛起火了,可能是另一颗烟花弹造成的。我正犹豫是否该报警,看见有个保安从旗杆下拿了一个灭火器去救火。我赶忙也去拿了一个,跟他一起把火扑灭。回家路上,我的脸开始渗出血迹。妻子不禁心疼起来,到家后,她还担心这不是个好兆头。临睡前,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现有一份2月5日的未读邮件。然后映入眼帘的是(翻译过来是):没有什么“不祥的预兆”,所以今天你不必躲避黑猫,或梯子,或人行道上的噼啪声。记住,恶本不存在,唯思想使然。(莎士比亚)这让我想起《与神回家》中的一句话:“世间没有偶然。”按我理解,巧合就是自己的超意识对各种因素进行‘巧妙组合’;其实,巧合是自己的选择,是超意识给意识留下深刻印象的选择,是超意识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还何必区分“吉祥”或“不祥”?传说禅宗三祖僧璨曾写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第三个巧合发生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正构思之时,女儿在旁边问了我一个问题:“书上说地球是圆的,可我怎么看着地是平的呢?”“那是因为你的视野不够大。以前人们不知道脚下踩着的东西是个球,可是在大海上,水手们经常看到,当远处的大帆船从视野中消失时,总是船身先不见,然后是船帆的底部、中部、顶端,当时就有人猜想……”在跟她解释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与神回家》中的一句话:“死亡,只是地平线。”

内容概要

  《与神回家》作为《与神对话》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围绕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展开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本书告诉我们,生命本身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所谓的宿命、姻缘、灾难、生灭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和看待生命的方式。  人生的旅程,就像穿越一片未知的树林,有无数种可能,无条道路,任何的际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没有哪一条比另一条更好,因为这是人生唯一的旅程。同样,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我们无需恐惧,因为它并非终结,而是开始,是与自我的完全融合。在那里,我们到达了一个“知道”与“体验”为一体的地方,是一种生命的合一。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译者:赵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曾是电台主播、报纸记者和主编,并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关和市场营销公司。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突如其来的车祸和多次失败的婚姻经历使他的人生境遇跌到了谷底。从此,他开始拿起笔,拉开了这场“与神对话”的序幕,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以对话的形式创作了《与神对话》系列,并深受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与神对话》三卷本曾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创下了全球销量1200万册的奇迹。他的人生重新走向巅峰,《与神对话》系列中有六部作品荣登美国《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现在作为一位职业作家,尼尔致力于灵性写作、演讲和工作坊的事业,帮助了越来越多的人获得生命智慧和自由。

书籍目录

译者导读:死亡,只是生命的地平线
死亡,人类的永恒命题与终极主题。维克多•雨果说:“人,都是迟早要被执行的死缓囚犯。”然而,人们大多对死亡持回避态度。这情有可原。首先,死亡意味着失去,金钱、美貌、学识、声望、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生财富全都“死不带去”,因此死亡令人畏惧。其次,死亡意味着未知,他人死去后总是一去不复返(返回者的经历不被看做死亡,而是濒死),因此死亡实相是不可知的。在觉得死亡不必知、不可知的情况下,许多人将视野局限于物质实相内、将目标锁定在私人利益上、将生命投入到你争我夺中——无法自拔、无从超越。
《与神回家》是一本关于生死和生命的书。作为《与神对话》系列的最后一部,它为这套畅销世界逾千万册的图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先说说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故事。成名之前,这位老兄曾做过电台播音员、报纸记者、主编等,除了结婚、离婚的次数异于常人,其他好像并无过人之处;但在45岁那年,他经历了一系列吊诡的变故:遭遇车祸,颈部重伤,汽车被偷,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无以为业……公园为家、捡易拉罐为生的日子持续了近一年,他才重新找到工作。而就在生活刚刚有了好转之时,他又一次陷入深渊。这一次,尼尔出离愤怒了!1992年初春的一个凌晨,在极其绝望和满怀渴望中,他向上天发出挑衅般的呼喊:“要么给我答案,要么我自我了断!”于是,他“听到”了某种“声音”,开始与之“对话”并做下笔录。《与神对话》系列由此诞生,他也从此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
尼尔自己声称的成书方式貌似罕见,其实不足为奇,陆游不早有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见真正的高手都不敢贪天之功。然而,这套书的确给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之感,难怪能够风行全球、经久不衰。
徘徊在生死边缘之际,尼尔开始彻悟生命的真谛;最后,他又将生死话题作为这一系列作品的终结篇,其中显然大有深意——这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与神回家》这本书旨在帮你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助你理解死亡的真相。在尼尔看来,生命和死亡都是一种创造,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不管是濒死的人奇迹般起死回生,还是健康的人意外离开人世,所有的死亡都是自我选择,都是人们在超意识层次作出的选择。死亡并不可怕,它是与自我的完全融合,你到达了一个“认知”与“体验”为一体的地方,是一种生命的合一。
这本书的难能可贵之处至少有三点。首先,它不是语焉不详、软硬兼施的说教(如“行善的上天堂、作恶的下地狱”),而是丝丝入扣、温情脉脉的启示。其次,它不仅让你“知其然”,而且告诉你“所以然”。再次,它融会贯通了人类在宗教、哲学、科学领域的智慧成果,所用语言却通俗易懂,所设比喻更是令人叫绝。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谓的“神”并非一个外在的主宰一切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类关于生命的存在意识。与神对话,实际上是与本我的对话,是对人生终极意义与存在价值的深刻拷问。书中所谓的“后世”并非“来生”、“来世”之意,而是指死后的存在状态;书中所谓的灵魂,英文中的soul,指的是“精神”和“心灵”,而非“鬼魂”之意。可以说,尼尔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赋予了生命新的含义。
作为译者,我不敢保证能百分之百地准确传递作者的原意,因为说实话,自己还不能百分之百地领悟或相信书中的内容;但在过去一年中,生命中的确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巧合,举三个不无关系的例子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巧合是接手这本书的翻译。2009年6月刚读到英文版时,心里就想,能有机会翻译它就好了。年底从公司离职,春节过后,正想找些有意思的书来翻译,接到了中信出版社编辑苏毅的电话。她以前并不认识我,因为要为一本书找译者,在查阅旧文件时看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到出版社签翻译合同时,我跟她聊起《与神对话》系列书籍和《与神回家》。事后,去拜访另一编辑部的主编蒋蕾时了解到,他们刚刚买下《与神对话》作者所写的四本书,其中就包括《与神回家》。
第二个巧合发生在刚刚过去的大年初四。晚上我们一家人碰巧路过亚运村升旗广场,那里有人在放烟花。不知何故,有一桶烟花倒在地上,烟花弹开始沿着地面四散而飞,有一颗正撞到我身旁一棵树的树根处,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同时我的右脸被什么东西击中了,然后就是麻麻的感觉。正在这时,广场边上的灌木丛起火了,可能是另一颗烟花弹造成的。我正犹豫是否该报警,看见有个保安从旗杆下拿了一个灭火器去救火。我赶忙也去拿了一个,跟他一起把火扑灭。回家路上,我的脸开始渗出血迹。妻子不禁心疼起来,到家后,她还担心这不是个好兆头。临睡前,我打开电子邮箱,发现有一份2月5日的未读邮件。是我在www.nealedonaldwalsch.com网站上订阅的那种自动邮件,然后映入眼帘的是(翻译过来是):
没有什么“不祥的预兆”,所以今天你不必躲避黑猫,或梯子,或人行道上的噼啪声。
记住,恶本不存在,唯思想使然。(莎士比亚)
这让我想起《与神回家》中的一句话:“世间没有偶然。”
按我理解,巧合就是自己的超意识对各种因素进行‘巧妙组合’;其实,巧合是自己的选择,是超意识给意识留下深刻印象的选择,是超意识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还何必区分“吉祥”或“不祥”?传说禅宗三祖僧璨曾写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第三个巧合发生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正构思之时,女儿在旁边问了我一个问题:
“书上说地球是圆的,可我怎么看着地是平的呢?”
“那是因为你的视野不够大。以前人们不知道脚下踩着的东西是个球,可是在大海上,水手们经常看到,当远处的大帆船从视野中消失时,总是船身先不见,然后是船帆的底部、中部、顶端,当时就有人猜想……”
在跟她解释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与神回家》中的一句话:
“死亡,只是地平线。”

章节摘录

导言这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一场神圣对话。这是一场与神的对话,以“与神回家”为主题的对话。这是一系列非凡对话的最后一场;11年时间,9部书,近3 000页文字,这一系列的对话触及人类生命与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次的交流涉及人类经验的诸多方面,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它探究一个特别的领域:死亡①、死去②,以及后世③。对话一度进入灵性世界的最前沿——它是关于所有生命的宇宙论。通过比喻的方式,它为你提供有关终极实相的惊鸿一瞥。通过简练易懂的语言,它揭示出生活的意义、人类达至极乐的方式、人生旅程的本义,以及这段旅程的非凡终点——其实这个终点根本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插曲;它是你在愉悦而不间断的体验中要经历的一段心醉神迷的插曲,关于它的完整描述超乎一般的想象。对话是盘旋进行的。它像一个弹簧:弹起来时,将触角伸进令人瞠目、闻所未闻、超乎想象的崭新领域;压下去时,回归老地方,以确保下一次令人震惊的探索有坚实的起点。如果你耐心阅读本书——以及你自己的生活——它将给予你无比丰厚的回报。《与神回家》传递的信息,或将成为有史以来人类收到的最具希望、最有帮助的信息之一。有一点对你很重要,就是要理解你是如何进入这场对话的。如果你以为事出偶然,就会错过正发生在你身上的重大事件。你的灵魂已引领你进入这场对话,一如它曾引领你与神进行的每次对话、任何形式的对话。它巧妙地将这些书页呈现于你眼前。就在此刻,不计其数的条件以精确的方式、在精确的时间结合起来,就为将你温柔地拉向这里的字字句句,而且,只有你最神圣的灵魂出手,此事才会发生得如此轻而易举。如果你明白这一点,就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领略这些文字。你被引领到这里,是因为这个宇宙知道,你一直在默默地呼唤答案,全人类都在追问的问题的答案。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死后会怎样?我们会跟过世的亲人重逢吗?神会在那儿迎接我们吗?会有末日审判吗?我们会下地狱吗?我们能进天堂吗?我们死后还能知道所发生的事吗?还会有事发生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包裹着巨大的启示,对于人类每一生命的巨大启示。如果我们真正拥有了这些答案,我们的生活会完全改观吗?我认为,会的。如果我们不惧怕死亡,是否就不惧怕真心真意地生活,即无所畏惧、充满爱意地生活?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我痛心地了解到,有那么多人在即将进入下一世界时都感到恐惧,更别说他们在今世生活时。生命本是永恒的快乐,而死亡则是更大的快乐;如果能够平静地接受、幸福地期待,那么死亡会是无比美妙的事情。我的母亲就是如此,她完全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死亡。一位年轻牧师为她主持最终祷告后从屋里出来,一边走还一边摇着头。“她刚才还在安慰我。”他低声说。妈妈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即她正在走向神的怀抱。她知道生命是什么,也知道死亡不是什么。生命就是将你的所有献给所有你爱的人,毫不犹豫、毫不质疑、毫不保留。死亡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束,而是一切的开启。我记得她经常说:“我死的时候,你们不要难过。在我的坟前跳舞吧。”妈妈觉得,在她一生之中,神一直在她身边——而她死去之时,神仍会伴她左右。但是,在某些人的想象中,无论是生是死,神都不在,那么他们会怎样呢?那或许会是非常孤独的生命,以及非常恐怖的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不知不觉地死去。这就是我父亲的死法。一天早上,他从安乐椅上站起来,挪了一小步,就摔倒在地上。医生几分钟后赶到,但一切都结束了;我敢肯定,父亲根本没想到,那竟是他在地球上的最后时刻。妈妈知道她正在死去,而且我认为,她之所以让自己知道,是因为她能够平静而喜悦地面对它。爸爸做不到,所以他选择突然离开。根本没时间去想:“哦,天哪,我要死了。我真的要死了。”同样,我不认为他在83年的岁月里曾对自己说过:“哦,天哪,我真的活着。”而妈妈知道,她每一分钟都在“真的活着”。她了解这一切的神奇与魔力,但爸爸不了解。我父亲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关于神、生活、死亡的想法是自相矛盾的。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他对日复一日所发生的一切完全是一头雾水,还有,他对死后发生的事情一概不信。我记得,在他去世的两年前,我跟他进行过一次深入交流,他当时对自身的存在进行过反思。那次谈话时间不长,我问他对生活的意义有何看法,他几乎毫无表情地看着我说:“我对这个一无所知。”后来,我又问他认为死后会发生什么,他回答说 “什么都不会发生”。我请他不要回答得这么简单。“黑暗,终点,一切都完结了。你睡着了,然后不再醒来。”我感到沮丧。随后是一种尴尬的沉默,为了填补这种冷清,我连忙拿话安慰他,说他肯定错了,肯定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在另一边”等着我们。我刚开始描述我所想象的死后景象,他便不耐烦地一挥手,打断了我的话。“狗屁。”他咕哝一声。交流就此结束。我十分震惊,因为我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甚至到80高龄时,还每晚跪下来作祈祷。我很奇怪,如果他不相信生命是神圣的,不相信死亡只是个开始,那他向谁祈祷呢?他又在祈祷些什么呢?或许他在祈祷他自己是错的,或许他是在绝望中抱有一线希望。本书要献给所有与我父亲想法相似的人,所有或许只是抱有一线希望的人。它还要献给很多人,就是那些不知道死后发生什么,因而无从深入理解生命事件及其原因的人;那些从未觉察生命原理的人;那些迷惑不解的人,那些并不困惑、认为对这些略有所知,但偶尔怀疑自己是否正确的人……还有那些被吓怕的人。本书还要献给上述类型以外的一些人:他们想帮助上述那些人,但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做。对于将要死去的人,你要说什么?你如何去安慰活着的人?在这样的时刻,你会对自己说什么?这些问题不太好回答。所以,你瞧,这就是你引领自己来这里的原因。你知道的,你能找到这些篇章真是个奇迹。或许,这的确只是个小小的奇迹,但小奇迹仍然是奇迹。我相信,事情就如我前面说过的那样。我相信,你的灵魂之所以召唤你看到本书,那是出于一种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在召唤我们每个人向前进、迈出下一步、进入更深的理解,并最终达至神圣。没有人必须跟随这种冲动,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改变路线。我们可以选择另一方向,或者,我们可以原地不动,很长时间哪儿也不去,在我们的困惑中兀自停留。然而,我们还将再次前行,而且,我们最终不可能错过目的地。这个目的地对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不可能回不了家。神不允许发生这种事。这三句话,就是整本书要传递的信息。1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死亡,你将不再惧怕死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你都不可能缺少神的陪伴,但你可以不这么想。如果你认为自己生前死后都无神存在,你就不会体验到神的存在。你想让这种体验持续多久,它就会持续多久。如果你选择结束这种体验,它就会结束。我相信这些神圣的话语,我相信它们直接来自神。过去四年中,这些话语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明白了,它们是向我发出的邀请,是来自神的邀请,是开启一场更加宏大对话的邀请。说得对。为确保进行这场更加宏大的对话,每当你认真思考生死问题时,我就让那些话进入你的脑海,即便那只是你片刻的思考。对于这场对话,你一直犹犹豫豫,一拖再拖。是的,我知道。不是我害怕深入地探讨生,甚至死,而是这些话题极其复杂;所以在进入这场高深的对话之前,我要确保自己作好了充分准备,作了心理准备,当然,还有精神上的准备。你觉得现在准备好了吗?希望如此吧。我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如果我继续拖延,你还会塞给我那些话。说得对,我会的。因为我就是要让你听到那些话,无论你是否继续其余的对话。好吧,我已经听到了。我想让你反反复复地听: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你都不可能缺少神的陪伴,但你可以不这么想。如果你认为自己生前死后都无神存在,你就不会体验到神的存在。你想让这种体验持续多久,它就会持续多久。当你选择结束这种体验,它就会结束。对于任何惧怕生或死的人,这些话语包含了他们所需的全部信息。那我们的对话可以就此结束了。是的。不过,你愿意获得多深的理解呢?如果你选择继续这场对话,我会附赠你《所有生命的法则》。你这是在引诱我。就是要引诱你。引诱有效。我可不想让这场对话这么短。所以说,我要与神进行关于生与死的对话,一场新的对话。是的,还会谈到很多从未涉及的东西。谁会相信这一切……没关系。这场对话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我必须不断以此提醒自己。人们经常以为他们做某些事是为了别人,但其实是为了他们自己。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自己。当你觉知到这一点时,你就到达了突破点。当你理解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死亡时,你将不再惧怕死亡。而当你不再惧怕死亡时,你将不再惧怕生活。你将尽情享受生活,直至最后时刻。且慢。稍等一下。你是说,当我死时,我是在为自己做这件事?当然。如果不为自己,那你为了谁?

后记

我亲爱而神奇的朋友……谢谢你与我一起度过这段旅程。我由衷地感谢你。 我之所以如此感谢你,是因为我知道,如此长时间地面对这场对话,如此开放地面对关于神、关于生命的新思想、新观念,你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和意愿。而且我知道,现在,你也理解了。你也回忆起来了,你也知道了你的真我。而这,能使我们的世界因而不同。 当十年前开始这场对话时,我感觉非常孤独。然而我知道,这些非凡书籍里的信息不只为了我一个人。它们是为了整个世界,为了改变整个世界。如果我们想继续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历险,如果我们想享受前所未知的更美好生活,我们的世界需要改变,我们的世界可以从改变中受益。 在目前的方向上,我们已走得够远。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拼凑汇总起来的一切,我们正进行分解。我们看到,这种渐进式的解构就发生在周围。然而,骰子还未掷出,我们的未来绝非已经注定。实际上,我们这个物种正站在明日的门槛之前,正面向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两种选项。我们会向前飞跃,更辉煌地表达天赋的集体生命,成为高度进化的物种?或者,我们会大步后退,堕向贫乏的开端,再次拥抱穴居人的心态,按最低标准餐风沐雨? 这是人类所面对的问题,然而早在进入青年时代之际,我就看到这些问题正逼近我们。早在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们最紧迫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眼前,只要简单重排我们关于生命的基本假设,解决之道就能出现。时至今日,在十年的与神对话结束之时,我对此已确信无疑。 但是我同样知道:改变人类关于生命的假设绝非易事,亦非单枪匹马可以胜任。需由那些接受感召、愿创造美好明天的人们共同努力。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马上就会明白。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将致力于使十年对话的结束成为百年巨变的开始。我预计,要确保人类的未来,我们大概需要一百年——我的和你的余生,还有之后的多年。之于宇宙,这只是一眨眼;之于人类,这却是长期工作,所以还好,我们正在开始。事实上,我们开始得一点也不早,只要向周围随意一瞥,你就能明白。 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接受它的话——是改变全人类关于自己的看法。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文化故事。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一直讲给自己的道理:我们是谁,生命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在地球上,以及神想要什么。我们必须以新方式、用新内容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而且,作为一切的开始,我们必须对我们自己进行再教育。 当然,这些你都知道。在内心深处,你已知道这一切。这是你找到本书的原因。你可能以为,你只是偶然碰到它,当然并非如此,现在你能够明白。你已向这具有神性的对话开放了你自己,你已允许你自己进行这场与神的对话,所以你能忆起你生命深处一直理解的东西——所以你能集中形成自己的表达,用于帮助他人去回忆。 所以这些与神的对话发生在我身上,也发生在你身上。 现在,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你有很重要的角色去扮演,无论你今生还有四周还是四个月,四年还是四十年。 甚至那些正临近死亡的人——或许尤其是这些人——都有可以做的工作。如果他们选择,他们可以通过他们死去的方式,去分享一种信息,去深深影响周围的每个人及每个人周围的世界。这是本书的要点之一。死亡——这场最后的对话说——是一种创造。 同理,对于能更长时间存在于当前物质形式的我们来说,要想帮助所有灵魂忆起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在这儿,我们能作的贡献可以更多。我们将自己置身于地球,是为知道和体验我们的真正身份,而通过帮助他人认知和体验他们的真正身份,我们可以加快这一进程。 正如我所说过的,这是我最后一本与神对话的书。然而,我的工作并未结束。神刚刚改变了我的“工作说明”,我的工作从’“生成”信息变成了“传播”信息。当承担这项新使命之时,我愿梦想那不可希冀的梦想:终有一天,人类听到神向全世界发出最重要的声明…… 你们误解了我。 迄今为止,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长期过程中,人类有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这敌人就是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思想。沃尔特·凯利精美的连环漫画人物波哥说得十分简洁:“我们遭遇了敌人,结果他们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现在向前进,甚至像堂·吉诃德那样,以不同眼光看待我自己、我们所有人、整个世界…… 这个任务我希望你也接受。神已经向我们作出保证,人类的观念正在转变,而我们的梦想可以成为真正改变世界的梦想。我要在我现在的当下时刻目睹这种实相。当我们继续在时空中创造我们的集体实相之际,我敦请大家将能量联合起来,从而成就我们长期渴望的崭新而神奇的事业。对于我们过去十年因共享与神对话而建立的灵性纽带,我将永志不忘。在我所在的所有时空里,我珍惜你,深爱着你。 让我们一起向前…… 梦想那不可希冀之梦想, 迎击那不可战胜之强敌, 担负那不可忍受之痛苦, 奔赴勇者望而却步之地。 匡正那不可修改之谬误, 高扬那真纯悠远之爱, 再举那筋疲力尽之臂, 伸向那遥不可及之星体, 这是我的梦想,追随那星光, 尽管遥远,尽管渺茫, 为真理而战,毫不迟疑, 为天堂的事业,甘心迈入地狱。 我知道,如若忠于光荣梦想, 我心将归于宁静从容,在最终安息之际, 世界因此而圆满, 某个人,在满世嘲讽与遍体鳞伤之中, 奋起最后一丝的勇气, 飞向那遥不可及之星体。 永永远远在一起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于美国俄勒冈州阿什兰 2005年圣诞节


编辑推荐

《与神回家》编辑推荐: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是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该以何种态度面对死亡?这里有关于生命的终极问答,这里有令人匪夷所思、扣人心弦的人生答案。畅销全球1200万册的《与神对话》系列终结篇,关于生命意义与生死问题的终极拷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神回家 PDF格式下载



与神系列的书籍里面的内容看似重复,但其实是不断的将内容重复给你的潜意识的同时,实际是螺旋式上升的内容,几本书的逻辑都是精心铺排设计过的。对于热爱灵修,希望生活地身心灵平衡的每一位好友,都强烈推荐与神系列三本以及沃尔什的所有书籍。感恩可以接触到这个系列书籍,受益匪浅,值得一看再看。 与神回家无比清晰的告知人如何去死,又如何选择再生,很震撼!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就真正可以理解“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


它解开了我心里的所有疑惑,我不再害怕、不再恐惧,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不错,图书品相很好,服务好,赞叹好评。


发人深省的一本书,但是个人感觉,有点心理学或者哲学基础的人,看的时候会没有那么吃力


一直都很喜欢与神对话系列书籍,这个也大爱啊。。


这几年我被生活中的变化和所谓打击弄得晕头转向,我无法理解,一切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在尝试寻找答案。经历了种种寻找,我找到了《与神对话》系列,它让我理解了太多,明白了太多,我释怀了很多东西,最后一部《与神回家》,使我释怀了的母亲的离去。与此同时,从我们生下来就因不了解死亡而产生的恐惧与导致的种种不从容,消减了。当得知死亡是礼物的时候,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人生之旅呢?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经常看,对于灵修的人也有很好帮助和参考。


不知死,安知生!一本能让你好好了解生死的书!值得拥有


买来送给侄女的,还未拆封。


是一本回归灵性的书,书中说没有“死亡”这件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不一定要相信书中说的形而上学,但你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是对“死亡”全新的见解,相信这本书能颠覆你的价值观。


本来一直很想买的,这里的书很便宜,而且真的很不错


很值得现代人一读的好书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灵魂本性与生死问题当明白灵魂是透过不同的生命体验来学习时,就能更了解地对物质世界肉身的死亡,积极投入死亡后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一直被推荐成什么之类的好书,但是我却很难看懂,好像有点不是很能理解。难道是我没看第一本的原因吗?不知其他人怎么看的那么津津有味。


看过《与神对话》系列三部曲,获益匪浅。于是又买了这本,其中关于生与死的阐述非常清晰、新颖而且发人深省,解答了很多我心中的疑惑,扭转了我对死亡的负面看法,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令我几次泪流满面。于是几乎从来懒得写书评的我终于提笔写了,推荐每一位希望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人都来书中找找答案,肯定会有所收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