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桥(下)

戴维·雷姆尼克 中信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中信  

作者:

戴维·雷姆尼克  

页数:

68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就本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史而言,没有比奥巴马的崛起更重要的历史事件了,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位记者或历史学家的著作曾经充分调查奥巴马的生平和经历,或者探讨其崛起背后的远大抱负。如果读者熟悉他本人撰写的成为畅销书的回忆录或他的竞选演说,那么他们就会很清楚奥巴马选择去强调的那些困难和细节。不过现在我们有了他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手法娴熟、颜色鲜艳、刻画入微而又出人意料,描述了一位探寻自我的年轻人、一位决心成为首位非裔美国总统的不断崛起的政治家,而作者阐释不断发展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天赋可谓无人匹敌。
《桥》是一本史诗般的传记,书中详细记述了奥巴马的人生经历:描述了奥巴马的悲惨父亲——一位出色的经济学者,他离家出走,最终潦倒离世;描述了他的母亲斯坦利?安?邓纳姆,她十几岁时就生了一个孩子,然后成为人类学家,在印尼生活和做研究;还描述了一系列的精英机构,这些机构让奥巴马接触到了社会紧张局势和各种思潮,从而迫使他想象并为自己确定一种身份。
通过广泛采访奥巴马的朋友、老师、同学、导师、毁谤者、家人等在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以及奥巴马本人,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名无依无靠、没有建树、满怀困惑的年轻人的成长路径:首先在芝加哥担任社区组织者,这一经历不仅影响到他投身政治的激情,也为他提供了基础,由此他进入哈佛法学院,并在那里开始产生更加艰巨的使命感。随后顺利踏入政界,依靠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和民权从政思想赢得了选民的拥戴,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雷姆尼克构思巧妙,把奥巴马的政治生涯至于芝加哥历史上令人激动的种族和政治交汇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了该市复杂的种族遗产如何使得奥巴马在政坛的涉足成为争议的来源和不留情面的战术。
《桥》也再度探讨了从奴隶制到民权运动期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奥巴马的追求并非他个人的追求,而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追求。在这个国家,命运掌握在那些渴望打造一个超越当前生活的、充满希望的未来的人们手中。

作者简介

  戴维·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
  曾担任《华盛顿邮报》记者达10年之久,期间4年常驻莫斯科。1992年,他加盟《纽约客》杂志。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该刊主编。
  他之前出版的关于拳王穆罕默德?阿里的传记著作《世界之王》,1998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非虚构类图书第一名。1994年,他撰写的《列宁墓:苏联最后的日子》获得普利策奖。

书籍目录

 第9章 我反对的是愚蠢的战争
 第10章 这个人我们等待已久
 第11章 无畏的希望
第四篇
 第12章 政坛崛起
 第13章 沉睡的巨人
 第14章 美国准备好了吗?
 第15章 冷静的斗士
第五篇
 第16章 是的,我们能行!
 第17章 白宫,今日格外不同
后记 目标尚远,我们仍需继续前行
致谢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片鸣谢

章节摘录

希拉里竞选班子内部的激烈争吵却从来没有缓和过。希拉里的首席策略专家马克•佩恩与哈罗德•伊克斯之间的敌意只是一个彻底瘫痪的组织里恶劣关系的最生动体现而已。与克林顿一家有着长达数十年友谊的伊克斯对佩恩中间派政治及其与大企业间的联系很是反感,认为他能力不行;佩恩则深信伊克斯对竞选的唯一贡献便是乱咬自己人和导致内部失和。竞选中,有一次希拉里•克林顿在华盛顿位于使馆区怀特黑文街的自己家里主持召开了一次例行策略会议。约有15名高级顾问围绕在一张长桌就座,希拉里坐在一头,佩恩坐在她旁边。会议接近尾声时,她沮丧地说,“行了,那么,我该传递些什么样的信息呢?”这一问题对在座的一些人来说有些令人震惊,但佩恩滔滔不绝地继续自己的话题,东拉西扯地谈“从竞选第一天起”及竞选中的其他事项。其他人都没有什么建议可说的。 一位助理回忆说,“突然间,希拉里就露出了心不在焉的表情。于是她几乎是很伤心地说,‘好吧,等你们合计出来了主意再打电话告诉我吧。’她觉得失望,遭人背叛,而且她这样想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她聘请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而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无能的竞选团队。”整个竞选过程中,希拉里向每一位主要助手都表达过她沮丧的心情,后来不得不解雇其竞选经理帕蒂•索利斯•多伊尔,但这位顾问的说法是正确的—是希拉里自己而不是别人亲自挑选了每一个人。2008年6月,希拉里与奥巴马之间的漫长战斗历程终于结束了。就希拉里来说,刚开始她冷一阵热一阵,试图接受现实并继续前进—很可能是加入到竞争对手的队伍中去。然而,在私底下的一些会议中,她表露出了挥之不去的受害感。不论是她的竞选还是她丈夫的表现都未能体现出任何一致性。她对媒体的做法感到恼怒,觉得媒体拔高了奥巴马的形象,而与此同时媒体却又因为他们自身对1992年以来的克林顿传奇感到厌倦而迁怒于她,并抓住她在竞选中的每次失误—有些是真实存在的,但有些却是臆想出来的—对她大加惩罚。她甚至向一些人明确表示,她的竞选班子早就知道了耶利米•赖特的那些布道内容以及奥巴马与他的牧师非常密切的关系。设想,若是她也有这样一段友谊该会是什么样子?媒体会怎样评论她呢?可是,她满腹怨愤地说,自己并没有因为这种克制而在政治上得分。这一切徒令她丈夫火气更盛。有些时候,希拉里•克林顿的火气之盛会令一屋子人安静下来,但那几周过后,怒气渐渐转化成在新秩序下生存下去的欲望。有人正考虑任命希拉里为副总统或政府顶级官员,这对她来说不是什么秘密。然而,让双方顶级助手冷静下来所花的时间要比预期的长些。“奥巴马那边的人对我们非常恼火,他们认为我们做得太出格,认为我们曾有过种族迫害的举动。”希拉里的一位助理说,“我认为这种敌意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对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很生气,还有很多人也同样生气。就是说,事后我们没有立即向对方表示‘一局好棋,下得不赖’的意思。不,反倒是‘我们实实在在地把那帮蠢货撂倒了。我们把克林顿夫妇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比尔•克林顿和米歇尔•奥巴马花了好长时间才从这件事的阴影里走出来,”这位助手继续说,“他们都在呵护相互竞争的配偶,让他们忘却那些令事件复杂化的轻慢之辞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到竞选结束时米歇尔显然有了一种笼统的感觉,那就是我们运作的是一场进行种族迫害的竞选。我觉得奥巴马本身就没那种看法—或即便有也不至于那么强烈。”奥巴马的竞选经理戴维•普劳夫承认,他也曾火冒三丈,在初选后期希拉里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仍然认为自己有取胜的可能。竞争结束很久后,普劳夫仍未从这种愤怒中走出来。他说,“我是一名斗士,因此要让我放下自己的剑是很困难的。”2008年夏,相对放松的这段时间令双方的敌意释放完毕。到了8月底,当民主党人聚集在丹佛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时,一种礼让的气氛弥漫在会场上,姑且不论是发自肺腑的还是装出来的。克林顿夫妇均对被提名人发表了安抚性、支持性的讲话,而奥巴马也可腾出手来专注于准备针对约翰•麦凯恩及共和党人的全国性竞选。8月28日下午,奥巴马正在丹佛他入住的酒店威斯汀大博尔中心19楼一个装修简朴的会议室里排练接受提名演说。几小时后,他将站在米莱海伊体育场的聚光灯下发表演说。奥巴马总是喜欢和寥寥几名助手一起工作,而现在他的听众就只有三个人:政治策略专家戴维•阿克塞尔罗德、演讲辞撰稿人法夫罗以及一位讲词提示器操作员。此番演练主要是为求得心安而安排进行的,确保演说文本中没有残存的句法问题、没有妨碍理解的障碍。奥巴马在演练中从来就没表现得热情洋溢过,他只是希望确保牢牢把握住句子节奏,以便做到在他看讲词提示器时就像娴熟的乐师偶尔瞥一眼乐谱一般。 从演讲的角度来看,此番全国代表大会演说更像是漫谈,更像是一篇连祷文而不是奥巴马通常喜欢的那种类型;这份文本承载着呈现一份主张的明细表,一份陈述,正如法夫罗所描述的,“投票选奥巴马而不是约翰•麦凯恩的理由。”奥巴马要做的不止是鼓舞人心,他还必须详细解答一些关于政策及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然而,在演说结尾处,演说辞话锋一转,转而述说他竞选的历史性积极影响及意义。演练过程中,奥巴马念到了一段向“45年前向华盛顿进军”这一活动致敬的文字,当时有数万人聚集在林肯纪念堂附近聆听“一个来自佐治亚州的年轻牧师讲述他的梦想”。奥巴马决定在文中不提马丁•路德•金的名字,但事后一些黑人知识分子却指责他,说他这样做是因为担心在来自全国的听众面前强调种族会显得“太黑人化”。可是即便是在演练这段文字时,奥巴马的声音还是有些哽咽,于是他停了下来。他无法读完“45年前”这个短语。奥巴马对助手们说:“让我安静一分钟。”他道了声歉,在房间里走动了一下,以抚平激动的情绪。他说,“这让我深受触动。此前我并未真正深入思考过这件事,触动真的很深。它就那样触动了我。我想,这是很大一件事。”眼中噙着泪水,奥巴马去了洗手间擤鼻涕。法夫罗认为,他唯一见到或听说奥巴马如此动情是早先在艾奥瓦州时,当时他面对一群首次参加党内干事会议的年轻志愿者发表演说。阿克塞尔罗德同意这种看法。他说,“通常,他是如此泰然自若,但他也需要这种时刻。”法夫罗回忆说:“这很滑稽,我认为人人都会经历这种时刻。我们已经经历了整个竞选过程,而且,与大家可能想象的相反,我们并不怎么回顾历史,因为我们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都处在一个疯狂的环境中。因此很少有这样的时刻—我想巴拉克也不例外—会令他停下来想,‘我可能是首位当选美国总统的非裔’。” 回到房间后,奥巴马又将这个段落演练了几遍以确保到时可以毫不停顿地讲述出去。尽管在这个段落没有提及金的名字,但这种所指是明白无误的。当晚,在接送他的车队出发去体育馆前,奥巴马把法夫罗叫到自己的房间,两人一起通读了一遍一些关于科技政策的离题细节。“我有些紧张,对吧?”奥巴马问他。5点过后不久,奥巴马上了车队中的一辆车离开了酒店。汽车行驶了大约15分钟,透过车窗,他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标识和热情欢呼、叫嚷的人群。他的车进入了体育馆,他要去对8万名现场观众以及超过3 800万名电视观众发表演说,而雷鸣般的喝彩声也越发响亮了起来。

后记

后记目标尚远,我们仍需继续前行2008年大选过去一年后,现在质问一下这个对奥巴马时代意义最深远的时刻是否只是一个开端,是合乎情理的。2009年3月,奥巴马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国家为选出首位黑人总统而产生“无可非议的自豪感”“仅仅持续了大约一天时间”。看来这并不怎么让他感到忧虑。他说,“现在,美国人民才真正按应当据以评判我的标准来评判我”—基于表现。而现在整整一年时间过去了,他所展望的后派伐时代的礼让愿景已被在国会里跟共和党人和保守派民主党人所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斗争所取代。在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赢得了一些明显不可能赢得的州,其中包括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和科罗拉多州。而现在,对包括曾投了奥巴马一票的独立人士在内的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的不满日益增加。在马萨诸塞州,一位名叫斯科特•布朗(Scott Brown)的才智平庸的家伙在选举中胜出,填补了爱德华•肯尼迪过世后在国会参议院留下的空缺。奥巴马迅速采取行动,安排自己的竞选经理戴维•普劳夫负责民主党2010年中期选举事宜,但这一举措几乎无法保证民主党避免重蹈1994年中期惨败之覆辙。斯科特•布朗获胜后,曾绘制过引发争议的“恐怖政治”封面的《纽约客》杂志插画家巴里•布里特绘制了另一幅封面—四格漫画,画的是奥巴马在光芒四射的黎明时分行走在水面上。但随着他走近读者,他失去了那神奇的立足依托,一下子跌入汪洋中。当天上午这份杂志摆上报摊后,我接到了戴维•阿克塞尔罗德的助理埃里克•莱瑟的一个电话,说阿克塞尔罗德和奥巴马看了这张封面后哈哈大笑:问我能否寄一份由巴里•布里特亲笔签名并用相框装饰起来的封面给总统?几天后,奥巴马向数位记者讲了他觉得此事的趣味性所在;他们的会面是非正式的,但会谈内容很快便被泄露出去了。我禁不住想,一方面奥巴马也许真的觉得那幅封面很有意思,但另一方面他很热心于宣扬自己的幽默感,宣扬自己从来就不相信炒作。在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屡创新高、政治敌意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很难想象任何一位总统的受欢迎程度能长久维持。在过渡时期,奥巴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经济危机的惨烈。阿克塞尔罗德对我说,“一切都在急转直下。天空已经灰暗下来。所有经济数据都显示很可能出现一次深度衰退。这不是我们期望中的总统履新的方式。我还记得跟奥巴马说过,‘如果没有这场衰退和两场战争来开始的话,该多有意思。’他就说,‘不错,但如果没有这些,首先我们压根儿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阿克塞尔罗德说,就职典礼日上出现的恐怖袭击威胁“是履行总统职新所面临职责的原生状态”。奥巴马执政第一年取得的一些成就事关那些未曾发生的而非已经发生的事。多亏了政府的介入,金融体系和汽车业都幸免于难。多数人认为,美国不仅避免了一场萧条,而且还缓慢地从衰退中复苏,虽然时不时还有反向波动。但高达10%的失业率这一事实,加上投资银行家们前往国会山为他们招摇过市的慷慨奖金进行辩护,这令人恼怒的一幕打消了人们的感激之情或庆祝之心。还有其他一些成就。奥巴马任命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出任最高法院法官,这是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他放松了对全国科学研究管制的政策。他定下了一个从伊拉克撤出美国部队的严格日程表。他采取取缔军中歧视同性恋的政策。不顾身边一些顾问的反对意见,奥巴马还以呼吁国会对医疗保健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开始了自己的任期;半个世纪以来,他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最大的一位总统,但当布朗赢得了他在国会参议院空出来的席位时,他一下子失去了动力。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政策注定会令那些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失望,尽管大家从他在出任伊利诺伊州及国会参议院议员的短短一段时间里了解了他倾向于妥协的习惯,他们还是情愿相信他会摒弃这一习惯的。他未能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监狱一事上信守承诺;他还解除了首席顾问格雷戈里•克雷格的职务;以及他作出的几乎难以鼓舞左派人士的许多其他决策。民主党左派很可能想象不到,奥巴马政府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成员竟然是一位留守白宫的共和党人,即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当然,奥巴马执政第一年中最荒谬的莫过于执政不久便向阿富汗增派了超过3万名士兵这件事。2009年10月9日凌晨6点左右,罗伯特•吉布斯打电话叫醒了总统,告诉他奥斯陆宣布了一个消息:执政不到9个月的奥巴马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总统的反应则是一句拉长了调子、五味杂陈的“住口—”。2010年1月中旬,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在政治上,这对我们毫无裨益。尽管阿克塞尔罗德和我就此打趣说,今年我们的道歉计划中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一件事便是必须要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道歉。”奥巴马在奥斯陆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说令人回想起他2002年在芝加哥联邦广场上所作的反战演说。两场演说都不具和平主义精神,因而从和平主义观点看,没有哪一场能令听众彻底满意。奥巴马可以钦佩金博士,但他永远也成不了金博士。他从来就不是任何一次运动的领袖;他是一名政治人物,是三军统帅。“这些演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反映了我在战争与和平这些事项上的根本观点,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而且还有些人要做些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跟他们进行斗争,”奥巴马说,“但我们还必须承认,在与这些事物作斗争时,我们有可能自己也要做一些可怕的事情才行。因此,我认为美国自身最优秀的特性之一便是,试图维持一种对战争的这种悲剧性的认识:有时战争是必要的,但残酷性不亚于任何其他事物,绝不值得颂扬。这也是我喜欢庆祝林肯纪念日的原因。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在南北战争中获胜的原因所在—因为我们有一位头脑睿智而又有深邃思想的领袖,在他看来,在战争末期没有什么必胜论,或者说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想法。”奥巴马在任期之初便牢牢记住的一个教训似乎是,如果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话,他就要在种族问题方面三缄其口。2009年7月,在一场关于国内政策的新闻发布会收尾时,奥巴马被问及对于发生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一起事故的看法,当时哈佛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领域的教授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在自己的家里被一位警官戴上了手铐逮捕了,原因是警方接获其邻居报警,说有人可能破门闯入他家里了。待在伊利诺伊州立法机关的数年间,奥巴马一直在消除种族歧视方面进行努力,甚至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那场胜利的演说之后,他还在洛根机场被安检人员拉到一边进行特别搜查。此刻,奥巴马大发雷霆。“现在,我不知道,我没有到过现场,也没有亲眼看见全部事实,我不知道种族歧视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但我很肯定地说,首先,任何人都会觉得非常愤怒,”奥巴马向记者们表示,“其次,在有证据表明人家是待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剑桥警方还要拘捕人,这是种愚蠢的行为。再次,抛开这件事不谈,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国家,非裔和拉美裔在路上被执法人员截停的次数简直多得无以计数,与他们所占人口的比重相比简直不成比例,这种事由来已久了。这只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实。”在随后几天里,奥巴马遭到了一系列批评,从指责他对警察不敬到在不了解双方实情的情况下随口乱讲。尽管他为盖茨所作的辩护过程中说对了的部分远远超过说错了的,但奥巴马及其顾问们仍然感到为此番暴怒后悔,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在两党进行激烈政治言论交锋之际,也是在他正试图推行一项野心勃勃的政治议程的节骨眼儿上,此番言论挑起了一项敏感话题。你会觉得白宫职员宁愿谈任何其他事情也不想挑起这个话题—他们可以谈比尔•艾尔斯、托尼•雷兹科,或者其他任何事情都行—就是不能谈论盖茨教授和詹姆斯•克劳利警官。奥巴马试图通过在白宫举办一次“啤酒峰会”来平息这一事端,但在随后数月中,在一些保守派在美国各地举办的“茶党”集会上,出现了一些对这一事件持久不满的情绪,更令他们担忧的是关于一位在一般种族问题上直言不讳,甚至还有些情绪激动的黑人总统。“茶党”示威者中最义愤填膺的参加者通常避免使用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语言,他们说的是“把我们的国家夺回来”这种话。在谈及那些反对自己的人中持种族言论的人士时,奥巴马表现得极其谨慎。当然,那也不是反对自己的人中的主导部分,但的确有这种情况存在。奥巴马对我说,“美国在前进,但有些时候这种进化过程是很痛苦的。人在进步的时候不会走直线。国家在进步时也不会走直线。因此在选举出一位非裔总统时举国欢腾兴致高昂。但不可避免的是,一定会有些倒退,从这件事带来的潜在意义来看—未必一定是以赤裸裸的种族主义的方式。但这昭示着变化,和移民昭示着变化、从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服务为主的经济昭示着变化、互联网昭示着变化及恐怖主义昭示着变化完全是同样道理。因此,我认为,任何人都不要抱有幻想—当然我是不抱这样的幻想的,而且我在竞选过程中对此观点明确—不要认为我当选了,突然之间一切种族问题就都一下子得到解决,或者突然间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美国都希望把全部时间都花在谈论种族问题上。我觉得这昭示了变化,但这种进步是先于选举而出现的。进步促进了选举;这种进步与工作在一起的人们的日常交流有关,与一起上教堂并教导子女平等公正待人的人们有关。美国各地发生的这些小小的交流汇聚成了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宽容的社会。但这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进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时每刻不断提高我们对此的理解。也会有些人不愿推进这种理解,因为他们对未来忧心忡忡。他们不喜欢这种进化。他们觉得,在某些方面,这会陷他们于不利境地,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会贬抑他们的过去。我一向对那些面对改变心存焦虑的人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我觉得,只要是人,你就会在自身找到这种特质。”在室内装饰方面,奥巴马只是略微对椭圆形办公室作了一点儿改变。维多利亚女王送给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 B. Hayes)作为礼物的坚毅书桌仍然留在房子里;一架古董级的时钟仍然滴答作响,以一种大得令人不安的响声提醒住客,他留在这里的日子很短暂。不过,奥巴马仍然作出了一项重大改变。他把雕塑家雅各布•爱泼斯坦(Jacob Epstein)的温斯顿•丘吉尔半身像归还给了英国政府。2001年“9•11”袭击事件发生后,英国将该雕像借给乔治•W•布什以示与美国的团结,奥巴马代之以亚伯拉罕•林肯和马丁•路德•金的半身像。对奥巴马来说,这种黑人争取自由的斗争述说的不仅是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更是美国自身的经历。他说,“我直接受益于他们的牺牲及努力—我们整整一代人都从中受益。当我想象那个时代的民权运动领袖体现出的勇气、坚毅及无畏精神时,我仍然还对他们抱有敬畏之情。那时他们是那么年轻。这一点常常令我惊异。蒙哥马利游行开始时金才26岁。他35岁左右便已达到声誉及影响力的巅峰。我的意思是说,他那时还只是个小伙子。那些领导人都是这样。因此,我在塞尔玛”—于2007年3月的演说—“试图传递的一部分信息就是,他们身历的斗争极其艰苦卓绝,充斥着各种危险,因此,把我竞选国会参议员或竞选总统一事与他们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和危险环境中冒着生命危险作斗争的经历相提并论是不智的。”奥巴马拒绝将自己的政治竞选和他们的斗争活动作比较,他说,“二者仅有的关联之处便是,在民权运动的最核心方面,即使是在愤怒、绝望之时,在黑人权利运动、斯托克利•卡迈克尔、休伊•牛顿等一切人事物之中,金最传神地传递了一个声音,那就是,我们非裔美国人是美国人,我们的故事就是美国故事,完善我们的权利就是完善这个联盟—最终,这是一个极其乐观的故事。”没有摄像机在旁边的时候,奥巴马说话比平时更加深思熟虑。在他一次次长时间的思考中间,我能听得到那架古董级的时钟在滴答作响。屋子外面,不断有顾问聚拢到那里。此时距离国情咨文发布仅剩一周多一点儿的时间了。最后奥巴马说,“这跟发生在许多其他国家里的众多少数族裔团体所经历的故事有着天壤之别。试想一下,你在许多其他国家里会找不到相同之事—那种通过解脱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便会得到升华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所希望传递的信息就是:目标尚远,但我们仍将继续前行。”

媒体关注与评论

那些曾研究过奥巴马个人生活及其职业生涯的人则对他令左右两派均感困惑的作法毫不惊讶,尽管大体来说他的自由的世界观还是可以预测的。而那些对奥巴马生活不了解的人——以及那些希望有更深入了解的人——则可通过阅读《桥》一书来实现这一目标。戴维•雷姆尼克的新书《桥:巴拉克•奥巴马的生平及崛起》对奥巴马当选总统以前的生活作了透彻而有趣的描写。——《华盛顿时报》(劳德•R•马克思)对于其余我们这些人,幸运的是,相比于那些由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一般政治报道记者编造的连篇累牍故事而言,雷姆尼克写出了一本更生动的著作,其中不时夹杂些有趣的总统逸事。——《达拉斯晨报》戴维•雷姆尼克手法娴熟地在奥巴马个人历史与叙述并行的美国种族关系间穿插推进。他以深入采访为基础,丰富了奥巴马的自传体著作的创作,而脱颖而出的这个家伙“志向高远”,“一种依赖于和解而非悲情的气质”。——《纽瓦克明星纪事报》按雷姆尼克典故式的标题所示,奥巴马已成为沟通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间的一座桥梁……同时,他还打造了另一座桥,正如雷姆尼克中肯指出的-一座沟通过去的桥梁、一座沟通金博士跨越过的塞尔玛、蒙哥马利与华盛顿等地桥梁的桥梁……作者将奥巴马刻画为一个幸存者、一个手腕高明脚踏实地的政治人物,而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容不得丝毫小觑的领袖。雷姆尼克流畅的笔法令这本巨细无遗、意味深远的著作读起来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之感。——《柯克斯评论》


编辑推荐

《桥:奥巴马的人生及其崛起(下)》:普利策奖获得者、《纽约客》总编辑亲自执笔《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金融时报》一致推荐!!深度破解巴拉克•奥巴马的崛起内幕,全景再现美国首位非裔总统的别样人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桥(下) PDF格式下载



就本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史而言,没有比奥巴马的崛起更重要的历史事件了,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位记者或历史学家的著作曾经充分调查奥巴马的生平和经历,或者探讨其崛起背后的远大抱负。如果读者熟悉他本人撰写的成为畅销书的回忆录或他的竞选演说,那么他们就会很清楚奥巴马选择去强调的那些困难和细节。不过现在我们有了他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手法娴熟、颜色鲜艳、刻画入微而又出人意料,描述了一位探寻自我的年轻人、一位决心成为首位非裔美国总统的不断崛起的政治家,而作者阐释不断发展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天赋可谓无人匹敌。 《桥》也再度探讨了从奴隶制到民权运动期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奥巴马的追求并非他个人的追求,而是象征着一个国家的追求。在这个国家,命运掌握在那些渴望打造一个超越当前生活的、充满希望的未来的人们手中。


这套书的翻译还可以,比奥巴马的回忆录强很多。对奥巴马感兴趣的人不妨买来看看,能对奥巴马有个了解。


很励志,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的成长


本人已有上,现在买到既实惠又好的下


好书,受益匪浅,爱不释手,对人生很有帮助


精彩好书,推荐给大孩子们,


这本书从各个方面入手,人物写得很丰满,翻译流畅。从图书馆借看了喜欢,故买了收藏


周末可以看书喽,很不错


见上册的评价!


奥巴马的成长史、成功史。


感觉很好。被人介绍的


挺好的,可以看看,不错的书


能充分了解奥巴马如何在一个超级大国里,又是一个外来移民者,最终成长为一名国家元首的不平凡的经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