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伤了你的幸福?

刘胜军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刘胜军  

页数:

207  

Tag标签:

无  

前言

自序为什么雷锋与包青天是靠不住的?对当代中国人而言,雷锋和包青天可谓最熟悉的两个名字。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大公无私、利他主义,这得到了官方不遗余力的宣传,并通过焦裕禄、孔繁森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楷模而不断延伸。包青天虽是历史人物,但从来不曾过时,有关包公断案的电视剧经久不衰,寄托了公众对腐败的憎恨和对正义的渴望。这两个历史人物都与当下的经济改革密切相关。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经历长期的探索,我们承认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邓小平非常精辟地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经济是通过国家的力量配置资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政府来决定。这一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其一,消费者需求不仅千差万别,而且不断变化,通过计划安排生产出的物品未必是消费者需求的(信息问题);其二,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而言,计划经济剥夺了他们的积极性,无法设计出适当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微观主体的热情和创造力(激励问题)。因而计划经济注定是低效率的。历史上著名的“厨房辩论”就突出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缺陷。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展览会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展开了一场论战。辩论中尼克松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而不是武器上,凸显了苏联在民用科技方面的明显落后。市场经济则相反。市场经济不仅不需要雷锋,而且还把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人自私的本性去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乔布斯为消费者设计出令人赞叹的iPhone和iPad,这不需要雷锋精神,因为乔布斯从自己的努力中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回报。正如哈耶克所强调的那样,市场经济解决了计划经济难以克服的“激励问题”与“信息问题”。但是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是有条件的: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决定竞争结果的是每个人的努力程度、机遇、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因素,换言之,每个人都“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因此,尽管结果不平等,但大家都能接受。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世界首富不仅不会令人嫉恨,反倒成为激励普通人去追求合法财富的榜样。但是,一旦失去机会公平,就可能出现“坏的市场经济”:权力之手不断干预经济活动,来攫取不义之财。吴敬琏先生曾说:“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搞了市场经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经过这么多年,我看到市场经济也有好有坏,我改变了这点天真的想法。”哪些问题会导致“坏的市场经济”呢?主要有两点,而这两点都与政府有关。首先,政府掌握太多资源。现阶段,我国政府对资源的掌控主要通过以下渠道:一是国有企业,特别是电信、石油、铁路、航空、金融、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央企;二是土地资源,卖地收入对不少地方政府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税收;三是财政支出缺乏透明度,由于财政支出公开程度很低,又缺乏人大的有效制约,地方政府可谓实现了“有钱花、随便花”的人生理想;四是政府掌握了重要的审批权,包括首次公开募股、重大项目、行业进入壁垒等,创业板推出后的“PE腐败”屡屡出现,是因为在市盈率上百倍的情况下,谁能获得首次公开募股资格就意味着一夜暴富的神话。2010年国家发改委一位被坊间列为“中国十大处长”之一的处长被“双规”,出事的原因很简单,他主管审批数百亿元的投资。政府掌握过多资源害处很明显:大量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耗费社会资源;官员腐败愈演愈烈,就像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之所以出现‘一把手’滥用职权、渎职侵权这类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政府和主要领导人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约束。”此外,央企的垄断更是直接降低了竞争效率,提高了电信、电力、石油等物价水平,降低了公众福利水平。所谓央企是替百姓存钱的说法更站不住脚,因为百姓对央企利润并无支配权。而且根据天则经济研究所(2011)的测算,如果剔除央企的融资、土地、补贴、资源、税收等不公平竞争因素,2001年至2008年,国有企业没有盈利,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其次,司法不独立。司法系统在人事、财务上都不独立于政府部门,难以有效制约政府部门的行为。司法不独立导致两个严重问题:一是公权力屡屡侵犯私权利,这在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拆迁运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与公权力相比,私权利是弱小的,因此司法的有效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拆迁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法院可以判决实施强拆。但公共利益的认定标准就非常重要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修建帝国大厦时,很多商户要被拆掉。当时,这些商户就提出,修建帝国大厦是商业利益行为,我们私人商户也是商业利益,凭什么我们小商户要给大商户作出牺牲?后来法院还是裁定帝国大厦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代表美国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公共利益。在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能否强拆、强拆的补偿标准,就缺乏一个好的争端解决机制。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就是一个好的说明,公众对法院缺乏信任,这是很大的危机。对法院缺乏信任,也体现在很多群众遇到问题不去法院而是去政府上访的选择上。在追求稳定与和谐目标下的短期化行为,更进一步损害了社会对公权力的信任。正如孙立平教授评价的那样:乐清事件已经收尾了,但乐清事件的真相可能永远烂尾。不是说事情本身没有真相,而是说没有一个被社会认可的真相。更进一步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失去真相让人们认可的能力。二是司法不独立和司法腐败,不仅加大了社会交易成本(纠纷双方都要想方设法搞定法官),而且导致安全感的缺失。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性执法”,也就是说做了坏事不一定被抓,被抓的也不一定是最坏的。对财产安全感的缺乏是近年来出现移民潮的重要原因。200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移民加拿大共2.5万人;移民美国约6.5万人;2008年度移民澳大利亚约1.6万人。与20世纪70年代末底层劳工为主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留学生为主的两拨移民潮不同,当下的第三次移民浪潮的主力军是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富二代”、“官二代”逐渐增多,国内“裸官”越来越多,深圳等地甚至专门出台对裸官的任职规定。因此,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是权贵阶层最喜欢的:一方面政府保留了很大权力,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为财富提供了放大机制与合法化机制。可以说,转轨中的市场经济为权贵阶层牟利提供了理想土壤。不难得出结论,出路在于“法治的市场经济”。对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而言,雷锋和包青天都是不可取的。首先,制度设计非常关键,因为正如邓小平所说,“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要设计出好的制度,必须假定人都是靠不住的,这样的制度才会漏洞最少。相反,如果认为每个人都是雷锋,那设计出的制度一定是漏洞百出的。美国在制定宪法的费城会议上,核心的理念就是“防官如防贼”,不是不信任官员,而是为了保护官员。由此理念出发,总统、司法、国会相互制衡,再加上言论自由和媒体监督,使得每个人都没有滥权的空间。其次,要超越对贪官的道德谴责。应该说,我们对官员廉洁的教育已经做到了极致,但结果呢?中山市前市长李启红、茂名前市委书记罗荫国等一边高喊廉政反贪口号,一边大肆贪腐,而这绝非孤案。更有甚者,湖南郴州原纪委书记曾锦春更把反贪权力当做贪污的工具。曾锦春在被执行死刑前说:“我现在彻底想通了,权力大也害死人,我就被权力害死了。手上一旦有权,就这里那里都去搞,最终害了自己。”因此,这些贪腐官员,既令人痛恨,又值得同情,因为我们的制度没有保护他们,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权力,也就相当于纵容他们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目前,腐败自上而下,可谓触目惊心,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一个处长(拥有29套房产)到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金额越来越惊人。首都机场连续两任董事长、河南交通厅连续四任厅长落马,更告诉我们,腐败绝不能简单归结为个别官员道德水平问题。喜欢写日记的李薇,牵出了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原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原云南省长李嘉廷等一长串高官,更爆出腐败问题的涉及面之广、层次之高。这些落马官员道德水平或许很低下,但如果我们一味归咎于道德问题,就失去了进行体制反思与改良的机会,悲剧只会一再重演。包青天是可敬的,因为他有令人仰止的道德力量和不畏权势的勇气。但是以包青天一己之力,仍难以撼动腐败的官僚集体。包拯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安抚意义和象征价值:毕竟包拯能抓的官员能有几人?包青天的存在,也使得国民长期沉迷于对清官的期盼和寄托,而不去思考如何建设可靠的反贪体制。雷锋也好,包青天也好,都是对道德的迷思。因此,我们对雷锋和包青天可以敬仰,但仅此而已。我们在现实中应远离雷锋和包青天,去思考如何建立超越个人的有效体制。走出对雷锋和包青天的寄托,才能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才能摆脱过去的历史周期律。

内容概要

  本书适合公司白领、企业高管、政策研究者、政策制定参与者、关心个人生存环境的普通读者。中国经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同时,中国社会也开始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和种种社会问题,集中表现为大多数社会公众幸福感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升反降——不安全感、焦虑感和不信任感普遍存在,而且与日俱增。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民幸福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入反思经济发展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差距。《谁伤了你的幸福?》针对国人这种不幸福的生存状态,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出发,由现象到反思,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思路,进而探讨未来的改革之路。

作者简介

刘胜军,经济学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财新网专栏作家。著有:《管理的力量:中国挑战的制度求解》、《鲜花与荆棘: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CHINA CEO: A Case Guide for Business Leaders in China、《中欧案例经典》等。

书籍目录

上部经济辉煌的背后
 第一章 中国经济改革传奇
  1、狂飙突进的盛世画卷
  2、所谓改革奇迹的隐忧
 第二章 房价“空调”之谜
  1、老百姓为何买不起房?
  2、央企地王潮
  3、房价与地方政府
  4、房价“空调”之谜
 第三章 股市,你赚钱了吗?
  1、伟大的博弈
  2、中国股市:从赌场论到强盗贵族时代
  3、股指期货:福还是祸?
  4、创业板的“纳斯达克彼岸”
  5、保荐人潜规则之忧
  6、pe腐败:真正的危险
  7、证券监管的越位与缺位
  8、终结ipo审批制
  9、惩戒老鼠仓考验执法意志
 第四章 拦住内需的三座大山
  1、居民收入占比不断下滑
  2、中国人为何消费不起来?
  3、教育改革的南方科技大学案例
 第五章 央企凭什么?
  1、央企嬗变之路
  2、李荣融之间
  3、驳央企“储蓄论”
  4、费厄泼赖应当实行
  5、国企激励机制困局
  6、央企改革必须突破官本位
 第六章 地方政府:没人管的坏孩子
  1、危险的地方债
  2、茅台涨价背后的地方政府消费
  3、通缉门折射的公权力隐忧
  4、比亚迪现象与gdp崇拜
  5、施瓦辛格与中国官员有何不同?
  6、鄂尔多斯现象
 第七章 前腐后继的贪官们
  1、直面“牵出现象”
  2、欲语还休的干部财产申报制
  3、审计署查出问题之后怎么办?
  4、如何根除刘志军式腐败
  5、究竟如何实现制度反腐?
 第八章 企业家:有多少财富是阳光的?
  1、反思富士康自杀局
  2、中国企业为何不创新不起来?
  3、儒教传统阻碍了创新吗?
 第九章 环境与食品安全之忧
  1、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之害
  2、制度决定行为
  3、紫金矿业污染门的背后
  4、舟曲之殇:环境的公地悲剧
  5、食品安全危机背后的危机
下部迷局反思
 第十章 重思经济发展的目标
  1、礼坏乐崩的时代?
  2、奶粉的故事与政府公信力
  3、社会戾气的警示
  4、制度为何失效
  5、好用的制度需要不好听的假设
  6、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大众化
 第十一章 改革重在体制
  1、政府的为与不为
  2、求解黄仁宇命题
  3、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结与解
 第十二章 改革深水区
  1、正视利益集团
  2、吴敬琏与江平的忧虑
  3、重温反对党八股
  4、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即将迎来建校17周年,而我已在这所美丽的校园度过了将近10载光阴,做过学生,做过员工,也做过老师。多重身份的切换,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独特的体验与情感。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校园大气而婉约,非常适合潜心思考。2011年2月,曾任伦敦商学院院长、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的约翰•奎尔奇教授加盟中欧,更标志着学院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笔者有幸接触到吴敬琏、吴晓灵、许小年等学术大家,眼界与境界齐升。吴敬琏是温仁敦厚的长者,但他思想锋芒的锐利从未改变,甚至有愈老愈勇之感。年逾八旬的吴敬琏教授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从不因循守旧,不断自我革新,从“吴市场”到“吴法治”,从“连规范的赌场都不如”到“强盗贵族时代”,从“权贵资本主义”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他始终发出时代最睿智、最勇敢的声音。吴晓灵教授是我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的直接领导,她高效简洁的工作风格、金融改革的实践经验、犀利的学术观点让我受益良多。许小年是中欧“人气”最旺的教授,他那“永恒的批判”更体现了一个学者的铮铮风骨。可以说,我在中欧10年最大的改变就是皈依了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精神信仰。而这种信仰,是与吴敬琏、许小年教授的“弘道”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学者,我极度赞同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研究方法:关注实践。如果按照如今商学院对教授的考核标准,德鲁克可能连教授都评不上。但是当今商学院几乎所有的学科(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营销、领导艺术等等)都建立在他的深邃思想之上,这可真有讽刺意味。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也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攻击“商学院是如何迷失道路的”,认为商学院的学术论文成了偏离实践的智力游戏。出于对实践、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强烈而执著的兴趣,我一直为媒体撰写专栏,这为我提供了极佳的思想砥砺的平台。感谢《第一财经日报》秦朔主编、杨燕青副主编、黄宾编辑,财新传媒发行人兼总编辑胡舒立、财新网朱长征主编,FT中文网主编张力奋、刘波编辑,《上海证券报》沈飞昊编辑等媒体界朋友的支持。感谢秦朔、胡舒立、巴曙松等为本书拨冗撰写评论。感谢中欧EMBA上海082班的全体同学。你们让我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你们是我人生的挚友、事业的伙伴、心有灵犀的兄弟姐妹。“真我、善行、有为、不惑”的班级价值观是我心中的指南针。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这些文章,首先要感谢中欧领导的关心、包容和鼓励,包括朱晓明院长、佩德罗•雷诺(Pedro Nueno)院长、刘吉名誉院长、约翰•奎尔奇副院长兼教务长、张维炯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同事刘涌洁、杜谦、戴馨、葛俊、周雪林、马遇生等,以及梁能、陈杰平、王建铆、杨国安、忻榕、蔡舒恒、丁远、许斌、许定波、黄明、胡安•费尔南德斯(Juan Fernandez)等教授。特别感谢中欧案例研究中心和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的全体同事们。感谢上海金融办方星海主任,环讯支付(IPS)董事长刘轼瑄校友、栾毓敏校友、毛军民校友、王荫和校友,天翼图书总经理李月庆校友,蓝狮子出版人吴晓波,中欧组织能力建设学习联盟的所有“战友”们。感谢我的父母,哥哥刘绍海、刘军,姐姐刘燕等全家人一直以来的爱和支持。妻子陈晓卉是我每篇文章的第一读者,她也不时给我提供写作的灵感。作为法律工作者,她往往能从资深读者的视角感知文章的锐度和角度,让我受益匪浅。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蒋蕾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合作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信出版社在图书策划方面的专业与敬业。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之命运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合力。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观众,而是“和谐号”上的乘客。在犬儒主义盛行的当下,我用下面的话自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Yes We Can!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搞市场经济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天真的想法,认为只要搞了市场经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经过这么多年,我看到市场经济也有好有坏,我改变了这点天真的想法。  ——吴敬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作者努力揭示中国经济“奇迹”的本真面貌,笔调客观而审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兼顾宏大与精微。题材虽为经济,但视野阔大,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对经济加以剖析,同时,全书实证色彩浓郁,力避玄思诳语,这显然是长期密切跟踪经济运行并予以思索的成果。  ——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才有未来。刘胜军博士一直在《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媒体勤奋著笔,对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穿过表象,鞭辟入里。理性批判是制度建设的起点,刘博士的著作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优化顶层设计,探求治本之策。  ——秦朔《第一财经日报》主编如果说从一粒沙子可以透视一个世界,那么,从日常生活出发探讨的经济分析,同样可以具有透视整个经济体系运作状况的作用。作者从一些具体事例着手,娓娓道来,为把握中国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视角。  ——巴曙松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推荐

《谁伤了你的幸福?》胡舒立、秦朔、巴曙松联袂推荐、为什么先富无法摆脱原罪,后富迟迟不来?为什么GDP狂飙突进,全社会幸福感却徘徊不前,甚至直线下降。为什么贫富阶层皆有不满情绪?摸着石头过河尚未看到对岸,却已置身深水,进退皆迷茫……改革三十年,前路在何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伤了你的幸福? PDF格式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雄冠全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被称为金砖国家,特别是在近来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甚至一度成为带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泥潭的火车头。按照常理来推断,中国人的生活满足度应该很高,应该很幸福。但出人意料的是,在盖洛普去年公布的世界国家幸福感指数排名中,中国在被调查的15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125名,差那么一丁点就要进入最不幸福的30个国家之列。在惊奇之余我们也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什么排名如些靠后?

如果仔细想想自己的生活,会发现幸福的确离自己很远。激烈的职场竞争,微薄的工资收入,高企的房价,渺茫的生活前景,没有保障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路上的拦路虎,任何一个都会对我们的幸福造成损害,中国人的幸福感被这些因素干扰、肢解和蚕食,最终所剩无几。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不但有实际经济境遇的困境,也有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而因为这些带来的社会失衡和巨大心理落差,而且,可以说整个社会、所有阶层都弥漫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人人都缺乏未来的安全感,对此我们不胜其烦,也不胜其苦。如此看来,中国人排名靠后是实至名归,的确不是人家在恶搞。那么,中国人到底为什么不幸福呢?

《谁伤了你的幸福》一书对此进行了精彩解答。在本书的上半部分“经济辉煌背后的阴影”中,作者刘胜军通过一系列社会热点现象,对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着重是对其繁荣背后的隐忧,包括现在的发展方式能够持续多久、房价久调不降和股市不赚钱的怪象、央企和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负面作为、官场腐败与企业家财富不透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危机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接下来,在下半部分“迷局反思”中,作者又对这些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挖掘。与作者经济学家的身份相一致,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不幸福,归根结底还在于经济原因,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畸形,在于发展目标的不正确——偏重于追求纯粹的经济增长而非发展成果的人民共享,在于现行的制度设计——偏重于实用的由下至上而非更为全面的由上至下,在于改革进程向深水区挺进的把握——偏重于利益的生产而非法制市场的建设等。

不可否认,刘胜军先生的分析虽然不是非常系统,但是因为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很多现实案例,特别是舆论热议的案件,很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增强了其说服力。但是我对他的分析有不同观点。本来,我只是觉得他将中国人幸福感较低的原因只归结为经济和制度有失片面,但对他在后面举出中国民间对雷锋和包青天的崇拜的例子,来批判中国政治传统中的道德迷思,并指出如果不能彻底摆脱对道德的迷恋,去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中国就不可能跳出过去的历史周期律这一点,非但不敢赞同,而且有持相反意见。

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明白,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在心理学上讲是如何归因,它并不只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制度安排。生活要幸福,不但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即适度的金钱是必需的,也需要有其他多种因素,比如公平、正义等等。所以,经济发展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制度安排则是社会心理和谐的根本保障,我们不能让一个缺吃少穿、饿得面黄肌瘦的人笑着来说自己很幸福,我们也不能让一个被制度所忽视、甚至是所压迫的人来信誓旦旦的来说自己很幸福,这明显是虚假的、违心的、牵强的。但是,虽生活艰难却自足安乐,虽富甲天下却痛苦不堪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所以,不管是物质基础还是根本保障,都是决定人们生活是否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这两点,人们未必幸福,但可以肯定,没有这两点,幸福就会减色。那么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在哪里呢?

这正是我想要说的另一方面,幸福的充分条件在于道德。刘胜军先生的例子讲要建立法治就必须破除对道德的迷思,显然有把法治与道德相对立、相排斥的意思。而在我认为,道德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和谐和生活幸福起着不同的作用。法律是底线,而在底线之上还需要有道德作为缓冲。一个普遍幸福的社会,当然要有法制来保证公平正义,但也离不开道德。要靠道德来建立互信,靠道德来表达同情,要靠道德来自我约束,要靠道德来定义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冰冷的法律,而是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人们就会变得唯利是图,无所不为,社会就会失去有温情,也必然就是会离和谐、离幸福越来越远。所以,我对于刘胜军先生这种对制度的执着和迷恋,对制度万能观点,感到颇为遗憾——所有的制度最终还是要由人来执行,人才是最重要的。

当前,与欧美国家成熟的社会形态相比,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从经济发展方式到社会管理模式、到文化形态都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变革带来的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利益分配的改变,对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本书里有比较多的议论,不再一一列举。可以说,现在社会的种种问题总是能找到其中的道德原因。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把当前民众的幸福生活之殇简单的归结为转型期的阵痛,而是说我们要对这些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横向的比,也要纵向的比。与此同时,应对这种挑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为人民创造更为幸福的生活作为其最为根本的目标。为此,我们党为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理论,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如何去实现。而要有幸福生活,不但要有物质基础,也要有法制保障,更要有道德力量。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制度建设,但也不能忽视新时期的道德建设。

如何看待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呢?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的关注和审视,我非常敬佩;而对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乱象和转型期的挑战,我非常乐观,很有信心。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的种种努力,所以,这些只不过是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苦与痛,是伤,而不是殇。经此变革,我们一定会发展得更好,一定会获得更多更大的幸福。


制度!制度!!
评《谁伤了你的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从字面上讲,“幸”就是自己的地盘上(土)有点钱(¥),“福”就是拥有公平(示)的同时,拥有自己的私产(一口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感到幸福,甚至有些人觉得还不如以前幸福了。这是为什么?是谁伤了很多人的幸福?这些人还伤得起么?这本《谁伤了你的幸福?》应该会唤起很多人的共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在政府管理中,道德和法制都在扮演什么角色?诸多的疑问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制度身上,对,就是制度。

是制度,赋予了政府过多的权力来干预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行使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身份;是制度,让司法无法独立,司法机构依附于行政机构之下,吃饭穿衣都得看人脸色,遑论对其进行监督了;是制度,让政府的权力没有得到足够的监督,于是权力的寻租、各种潜规则的盛行,公然在普罗大众眼皮底下进行;是制度,纵容着管理者的短视,于是资源不断地被浪费,环境不断恶化……如此一来,谈何幸福!在一连串亮丽光鲜的经济增长数据中,老百姓们的衣衫褴褛被掩盖;在既得利益的朱门酒肉不远,就有边缘阶层的民怨载道。难怪连国家领导人也都说: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了。

制度的背后,有很多因素在交织着发生作用。我们尊重集体、尊重权威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改革中亦步亦趋,跳不出历史的拘束;重道德而轻法制的思维,让管理者想用雷锋和包青天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官员,而不是用法治的手段来管理官员;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受益最大的是共和国长子(央企),民营企业的活性却始终被压制着;改革开放初期提到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了,但“先富的带动后富”的目标却没人能告诉我们时间。我们不得不面临着这个尴尬: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资源使用效率底下,环境恶化,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降低。

制度是人定的,既然制度有问题,就需要人为去修改制度,这就是改革者们要做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体制改革,压缩寻租和垄断的空间,取消过多的行政管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还有重要的一点:推进司法独立,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当改革面临方向抉择的时候,当制度的完善需要人为推动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呐喊了。
2011-9-22


江山/文
  
  一场革命,一场纠结,一次新生,一次反思。在走过三十多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极速发展,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已然使我国有些迷失方向感的势头。国民幸福指数不断下降,生产关系迫于紧张,当中国股市从“连赌场不如”到“强盗贵族时代”,当社会财富两极化异常明显之时,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经济棋局下的生存状况。我们可以拥有社会价值的少量,我们可以苟且偷生,可是就在我们无欲无求之时,环境与食品的基本生活问题已成为我们生存的最大忧患。或者我们可以住不起,病不起,但现在,我们连死都死不起。看似夸张,却是当下的事实。
  
  其实,与经济发展相比,维护国民健康与安全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底线,这也是产生一切关系的源头。企业掘金不惜社会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采,又因制度的声东击西,不仅挂羊头卖狗肉,更使得企业趋利避害,造成一纸合格书下隐藏的污染隐患。如今食品安全再次成为焦点,或许从来就未在风口浪尖消退,令人瞠目结舌的不可思议麻痹着国民的生活神经。记者在忙,电台在播,事件的真相在与观众开玩笑,执法人员的麻木,制度的模凌两可,更使得创作者肆无忌惮。我们承认潜规则,没办法,这个改变不了消失不掉,但潜规则也请不要拿国民的生存开玩笑。
  
  假冒,抄袭,我们能试着原谅,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什么总让我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却又因为吃饱而陷入健康危机。瘦肉精三鹿奶牛肉膏注胶虾苹果蜡,每一个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是法治危机和信仰缺失的危机。书中为我们犀利指出,基层执法人员监管不够,即使惩罚,也法不责重,即使惩罚,也只是象征性的。再加上一旦出现问题,擒贼先擒王的选择性执法,才使得食品安全屡爆危机。
  
  当然,经济需要稳步发展,但决不能建立在国民的生命之上,改善执法效果,必须多管齐下。政府官员最起码要担负起这个责任,革命需要时间,为了更好的改变,但在改革的路上我们不能丧失道德底线。
  
  阅读这样的书,总会发现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总会像愤青一般热血澎湃地想要做些什么。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反思,明明法律规定历历在目,严打数年,社会舆论这般强大,为何仍有如此多的妄为者不断挑战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底线呢?


应该会唤起很多人的共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起到了什么作用?而在政府管理中,道德和法制都在扮演什么角色?诸多的疑问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制度身上,对,就是制度。 是制度,赋予了政府过多的权力来干预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行使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身份;是制度,让司法无法独立,司法机构依附于行政机构之...


谁TM伤了我的幸福?到现在都没整明白,所以买这本书看看到底咋回事


什么是幸福呢


狠狠的披露中国的现实,有助于了解社会现实


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字字千金,深刻洞悉当下中国,工作、学习、创业的 一盏明灯。


此书发货很快,内容精练易懂,读完能更深入的学到不少知识。


不错,视角独特,有见地!


质量不错,比较畅快。


让人了解到很多东西


之于小我,金钱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爱财者云集,之于大众,金钱的作用也不能小窥,关于是否一个人的钱越多就越幸福的争议还未有定论之时,关于经济社会政治体系与百姓幸福度的话锋已被挑起。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主导者精神建设的升华,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命脉,是国家发展百姓安居的基本保障,也是政治稳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要件前提,经济的动荡会让社会恐慌政局不稳,而这本书讲述的则是经济增长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弊病。

在当今的社会中,关于城市幸福指数、百姓幸福感的评比调查越来越多,在数字排名中总会听到不平的声音,关于幸福感来自哪里,幸福指数如何界定的追问不绝于耳,GDP的狂飙猛进引发的不是幸福的同步跟进,拉大的是贫富差距,引爆了太多底层社会大众的叫嚣不满,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衡量时代变革对对错功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时局和现状,从政治、社会、文化等过角度进行剖析,透过事物的表象来达到天就本质的目的,紧随经济运行的命脉,反思社会诟病,从百姓身边的普通例子入手,兼具平实的低度和专业的高度,糅合了现实的广度和经济的长度,延续着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一基准线。

通过对社会的叩问来问诊经济,是以百姓听得懂的话来剖析百姓关心的事,是说出百姓心声也是说给百姓听的一本书,从经济增长的视角,用社会公允的语言来解读偷走百姓幸福的真相。逐层分析了各个经济增长点的希望和问题,上部重点透视经济辉煌背后的阴影,下部则着重进行市场经济迷局的反思,两相呼应最后给出如何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摆脱过去的历史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建设意见,毫不避讳的探讨指出经济的迅猛增长的利弊,到底是造福百姓还是让人民生活水准下滑,社会经不住经济的大跃进,国家经不起经济大萧条,百姓也HOLD不住经济的盲目快增长,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伤不起的幸福感。

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一张与书页分离印刷貌似粗糙实则细致的纸张,字体错落突兀,竖排的版式让人顿觉砰然和凛然,突然会冒出**功宣传页的错觉,细看所列的十五点,从高铁到保障房,从食品安全到官二代、富二代,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言语不多却字字沉重,揭露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社会现状下,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诸多隐患,在明了的将伤了人们幸福的“真凶”公之于众的同时,也囊括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这张纸是最令人心痛的重磅炸弹,更突出了和谐社会下的不稳定音符。


书刚开始看,但感觉还是有理有据从客观上分析了社会的现状。
在经济分析上给予了一定的数据的支持,但是作者刻意想达到的幽默效果似乎欠缺了一些。
总体感觉不错。


中国变革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方面的推倒重建的过程,包括社会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承受的太多了。大部分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期待社会的进步,来一点一点的修复。


文笔很犀利,内容不错,对当今时代的反思


小职员,面对通货膨胀,除了无奈还可以看看这本书


还没看,继续阅读中~~~~·


觉得视野通透了许多。。。


了解更多真相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许多做法按照西方的做法肯定会有问题,建设些的意见是否管用,确实不是随意能说清的。真理在握的盛气还是少些好。


如题,看完之后除了纠结,没其他感觉了


常爱看时事新闻的人,基本了解这些案例、现象。作者进行了收集整理,加入自己的观点。对我们个人演讲、写作提供素材,其他方面意义不大。


怎么也想不起来我看过这本书,应该是买给孩子了。


了解了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


还没有仔细看,语言平实,可能有一些有趣的观点。


看过以后可以从另一方面思考,努力增加正能量


这本书简直是写到我的心坎儿里了,我的很多想法都与作者不谋而合!而作者的字里行间也证明了我的很多猜测是对的!这些年来,中国在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跟其他国家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去做到更好。中国的很多东西都应该改善的,书中说的非常透彻,分析得也很到位,我表示非常膜拜作者!


到底是谁伤了我的幸福?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的确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无奈,但这些到底是由谁造成的?这本书里说得非常清楚。看了这本书,我钦佩作者的勇气和心思缜密,他通过一个个现象看到本质,把所有老百姓想知道的都摊开在了桌面上。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民族才有未来!


可以看看,但内容少,价格高。去该作者博客上看看就完全可以了解该作者的诸多观点了,该书也就可买可不买了


书很不错,值得一读,亚马逊速度也很快,一天就到了,送到校门口。很满意!!!关键是免邮费!!!


被李天一和苏某痛打肯定是一次痛苦的体验,不仅仅是身体的伤害,精神的被侮辱恐怕更难以愈合。从李刚开始,每次一个少年因摩擦而举拳或拔刀相向的时候,都会激起一阵暴风骤雨般的网络声讨,一如几十年前国人熟悉的公审或某种集会,时过境迁,我们仍然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担忧和被伤害的同感,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打人不对,但打人者接受相应的道德谴责和法律惩处之外,群起而攻之的网络舆论是否就是正义的化身?值得反思。经历过十年浩劫以及之前若干政治运动的人正在老去,但是面对今天网络上一如当年的阵势——潮水般的谴责、夹杂着道听途说得出的谩骂,貌似主持正义的亢奋中,我们真要为30年来社会是否从本质上有所进步画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企图建立市场,企图走向法制的过程中,是什么让每个人感到受伤?是什么让法制不为人所信赖?是什么让自由的意见表达,既不能刊登于所谓“主流媒体”,又被淹没在网络中潮水一般的责骂、批判和吼叫中?一边是主流媒体盛世欢歌的自言自语,一边是网络草根一片骂声的肆意发泄,夹杂着“和谐”与“被和谐”的种种伎俩。理性思考、探究真相者,或者被简单粗暴地判定为“五毛”,或者被认为是软弱、缺乏立场的表现。拳怕少壮,在李刚、药家鑫之后,李天一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何从严惩罚这个一时冲动的少年于事无补,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却未必会在李天一身后得到解决。无论从严处...置,抑或不了了之,似乎都无关下一个李刚、下一个药家鑫、下一个李天一的出现。谩骂者有,咆哮者有,无奈者、苦笑者也有,可是谁能告诉我,如何让我们能避免这种无妄之灾?我不想躺在医院病房等待权贵的道歉和慰问,我不想家人抱着骨灰盒再看到“弹钢琴”的人泪流满面说懊悔,我想,这种浅薄的希望每个人都能理解。人有病,天知否?我在肿瘤医院看到成吨的药物被卸载到库房,天天如此,那些病人或吃、或注射了这么多药,是否救命,是否缓解了病痛,谁能说清?如果天天待在这里,你看到的痛苦远远多于欢笑。小小的医院如此,如果把这个国家眼下的苦事都写下来,你几乎可以判定我们的生活配的上“暗无天日”四个字。然而,果真如此吗?当我开车拥堵在北京的环路上时,汽车作为我的家庭梦想还不过是十年前的事;我住在人口密集的通州,据说我的房子价值上百万,尽管这是我唯一的住所,无法变现,但是飞涨的房价让我感觉自己还算幸运。过去三十年,许多中国人都和我一样经历了生活巨大的变迁,我们以为更幸福的日子如今看来多了更多纠结、迷惘和不公。这些问题让我们比没房没车的时候更缺乏安全感,让每个人的神经都变得脆弱、紧张和敏感。从房地产到股票市场,从蔬菜价格到食品安全,从交通出行到医疗上学,几乎所有贫穷时没有突显或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短时间爆发了出来。当我们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对岸花繁叶茂、美景无限——尽管谁都不曾见过,让我们置身改革的深水区、进退皆难的时候,我们肯定要问,路在何方?行文至此,刘胜军先生的《谁伤了你的幸福?》必须提到,如果每个人都能看看这本书,或许我们能更有效地思考自己的焦虑与烦躁。至少当我掩卷的时候,我知道简单、粗暴地批评一个人、一群人,并不是今天推进中国之事的当务之急。一个国家的反思,应该是每一个国民的反思,而不是每一个国民对他人、对社会的抨击、不满和抱怨。当有人让你感到被伤害的时候,当你让别人产生同感的时候,我们都该知道,中国不是童话世界,好人和坏人清晰可见,谁让我们人性中恶的力量得以爆发?谁让善的能力走投无路?谁的冷漠助长了施暴者的拳脚?谁伤了我们的幸福? 阅读更多 ›


还在看,了解经济学者对当下百姓的纠结不平的分析。


思想性、学术性,个人独到的见解能力没有看到,更多的是数据的堆砌,失望。


还可以,有些东西和老郎的有些重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看这样的书其实不太利于继续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书写的很好,作者对于中国非常了解,对于中国社会非常了解,对于中国百姓非常了解。但光是了解是没有用的,要行动起来才可以。我之所以给这本书打四个星,不是书本身不好,而是要看到好的结果,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努力也很多。中国,真正的崛起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