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
2011-9
中信
(美)阿兰·莫里森//小威廉·维尔勒姆|译者:何海峰
304
何海峰
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投资银行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银行最近爆出的问题,也非一朝一夕主事,要想厘清投资银行的是是非非,就有必要研究投资银行的历史。
本书从投资银行成立伊始,透析了三个多世纪以来投资银行的演变,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是如何支持投资银行的发展并进而将投资银行引入歧途。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界即提出了整合全球金融秩序的呼声,在未来如何界定投资银行的地位,如果更好地监管投资银行的运行,使之更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都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很多案例研究,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普罗大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序 言
第一章 导 论
市场趋势
行业结构
投资银行业务
日益分化的专家交易商与一般交易商
结 论
第二章 制度理论
产权、制度与政府
非政府机构
政府政策制定、法律与法外合约
结 论
第三章 投资银行的制度理论
信息、创新与产权
信息市场与投资银行
内部组织
产业组织
结 论
第四章 投资银行的起源
信息交易
制度与法律
商业网络
早期资本市场
结 论
第五章 投资银行的兴盛
商人银行
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
投资银行的演化
结 论
第六章 “自由放任”时期的投资银行
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
技术发展
南北战争与零售投资银行
1873年后的投资银行家
1873年后的投资银行
结 论
第七章 极权主义与投资银行
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的变迁
立法、监管与投资银行
产业演化
联邦政府与摩根士丹利
结 论
第八章 现代产业革命
早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早期投资银行市场结构的变化
实时计算
……
第九章 投资银行的内部结构
第十章 未来是什么?
此外,投资银行与证券发行企业的紧密联系还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首先,失去一个可以为其带来利润的合作伙伴的风险,将促使投资银行诚信地与企业开展交易,即使它的诚信不是签订合约的依据,也不能在法庭上得到证明。其次,如果一个投资银行与证券发行企业建立了紧密而又公开的关系,那么投资银行的声誉就与证券发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我们将在后面说明,这会激励投资银行代表分散的证券持有人对证券发行公司进行监控。结果,声誉较好的大投资银行就相当于向资本市场发出了实力雄厚的质量信号,证券发行企业也会因此愿意为这样的投资银行支付更高的费用。 我们认为,辛迪加为投资银行提供了一种可以依赖的准法律合约。辛迪加成员由牵头的投资银行家来组成,他们的合作可以说基本上没有麻烦。②这种做法具有高效率,因为,相比证券发行企业,投资银行家更具优势去了解辛迪加成员的过去表现,而且,关键是辛迪加成员之间进行的是长期合作,因此,它们可以对违规成员进行惩罚。 对于这些影响,卡罗索(1970,第59-60页)进行过专门研究。投资银行家在选择辛迪加成员时,会受到发行企业此前投资银行关系的影响。在分配辛迪加份额时,牵头投资银行家通常期望互惠互利。但是,辛迪加成员有权拒绝参与,因为众所周知,参与并非必然就是真正的最优选择。《纽约时代杂志》在1905年认为,“那些被允许加入辛迪加的公司和个人,如果今后没有遭受全然排斥,那么就无法区分有前途的辛迪加与没有前途的辛迪加”。 ……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投资银行曾以相当的优越感睥睨其称之为“恐龙”的商业银行。危机之后,几大投资银行都不再独立存在,而拯救它们的正是商业银行。金融危机最大“罪人”是否真的就只是“贪婪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时代是否已经终结? 以跨越三个多世纪的史实和严谨自洽的制度理论分析为基础,本书不仅揭示了投资银行业中电子技术派和人力资本派的分野,更指出了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可为中国金融发展和改革借鉴。”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 “投资银行这个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真石九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书作者梳理了三个世纪以来投行的演进,在管理“信息市场”中投行将如何发展,是大型、复杂、以技术替代人力资本的集约,还是回归小型、专门、更加注重人力资本。这是一本危机前写的书,但它严谨的论述为我们用危机的实践去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基础。在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投行业务中,声誉和关系比金融资本更重要,自律是制度与法律的有益补充。”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
无
本书中最值得仔细阅读的是关于投资银行监管的部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投资银行的作用,监管体系的重构也就提升了议事日程。
对照英文版看到 翻译不错 从历史的角度讲述投资银行的发展
一本金融历史休闲读书
第二次买了,送人很好
书不错,很扎实,值得买。
纸质不错 印刷也不错
投行,了解经济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