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追随内心

(美)阿兰 ·道伊奇曼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1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阿兰 ·道伊奇曼  

页数:

275  

译者:

孙成昊,张蓓  

Tag标签:

无  

前言

1992年12月,一切都糟糕透了。 追随者弃他而去,朋友不再信任他。曾经对他宠爱有加的媒体也大肆批评。他的钱用光了,一大笔财富就这么挥霍殆尽。过去的几年,他赚了好几亿美元,而如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短短几个月内,什么都没有了。他20多岁时,腰缠万贯,享誉全球,如今他三十几岁了,却成了什么?过气人物?是个一时走运、没法从头再来的家伙?或者是由于傲慢自大而自毁前程的落难英雄? 他发誓要证明自己,年纪轻轻在苹果公司取得的成就绝非侥幸,董事会把他踢出公司是错误的决定。他完全可以再立门户,创建另一个大公司,再一次用革命性的产品改变世界。但是,经过7年的痛苦挣扎后,乔布斯新投资建立的NeXT公司迎来了在美国商界令人震惊的惨败。苹果公司1天卖出的电脑数量比NeXT公司全年卖出去的都要多。NeXT公司挥霍资金,造成巨大亏空,似乎所有人都离开了这家公司:销售经理、他的得力干将市场部负责人,甚至就连当年一起投资的5个创始人也走掉了4个。 乔布斯自己也差点放弃。他告诉朋友,自己考虑过彻底放弃,“金盆洗手”。无论从精神方面、心理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来看,史蒂夫都处于悬崖边缘,处境岌岌可危。他觉得自己进退两难,如果放弃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无法从头再来,无法独自干出一番事业,就等于承认之前的成功或许都是靠运气取得的,这么一来,史蒂夫又觉得颜面尽失。 在旧金山湾海滨NeXT公司总部的会议上,史蒂夫望着人越来越少的行政团队,那些留下的残兵败将,用痛苦而又欣羡的语气说道:“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离开公司,我自己除外。” 1993年2月10日,NeXT公司宣布关闭自己的工厂,停止计算机业务,还裁掉了大部分员工。第二天,一家报纸的记者来到NeXT公司总部采访史蒂夫。她开门见山地问道:“这一举动是否意味着’NeXT公司彻底失败了?” 史蒂夫趴在桌上,把头深深地埋在双臂里。 然后,他用手指揉了揉太阳穴。 “我不想接受这次采访了,”史蒂夫淡淡地说道,“我不想接受这次采访了。”他看起来不堪一击,沮丧绝望,还有些孤僻冷漠。 他站了起来,走出房间。 那几个月,史蒂夫一直心烦意乱。他失败了,这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让他痛苦不堪,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993年5月25日,史蒂夫计划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MosconeCenter)举办的NeXT公司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他想谈谈振兴这家公司的计划。那天早上,《华尔街日报》用头版报道了史蒂夫,报道的内容无疑给了他残酷的一击。报道是这么写的:史蒂夫“从巅峰跌落,一蹶不振”,他“奋力挣扎,想证明自己仍然在计算机业举足轻重”。 史蒂夫准备登台面对1000名观众之前,公关负责人和他碰了面。 史蒂夫已经读过那篇报道了。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呢,”公关负责人说道,想尽力缓和一下气氛。 “是啊,”史蒂夫愁眉苦脸地说道,“你又不是我。” NeXT公司的裁员过程十分艰难。300名员工离开了公司总部,空出来的地方看上去像一片荒原。许多回收商和二手家具交易商来到NeXT公司的工厂,竞价买走了剩下的东西。他们出价买下了上百样摊在水泥地上的拍卖品,还以极便宜的价格买下了椅子、垃圾桶、碎纸机和超大显示器。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中的镜头,显要人物垮台后,财产要么被搬上车运走,要么就被付之一炬。 史蒂夫的这一梦想宣告流产。此时,他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到1993年年底,史蒂夫已经彻底离开了公众的视线。然而,就在短短的两年后,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回到聚光灯下。他的钱又回来了,而且比以前还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帮助史蒂夫东山再起的竟然是他名下的另一家公司——皮克斯(Pixar)。这家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已埋头苦干了10年,在1995年11月推出了首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就在电影发行的第二周,皮克斯公司上市,投资商争先恐后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持有公司70%股份的史蒂夫立刻身价飞涨,高达10亿美元。1年之后,他一个回马枪又杀回了旧战场——苹果公司。而此时的苹果公司,由于没有了史蒂夫这样的人物,早已一蹶不振,濒临倒闭。1997年夏天,史蒂夫接过了临时首席执行官的指挥棒,成了苹果公司意料之外的救星。随后,苹果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扬,从每股13美元飙升至1999年年底的每股118美元,市值从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近200亿美元。史蒂夫·乔布斯以炫目之势挽救并重塑了苹果公司,这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2000年1月5日,他重新来到了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几年前,他就是在这里读到了《华尔街日报》的那篇评论,并且大为光火。事实证明,那个记者的确是妄下断言。今天,史蒂夫又像凯旋的英雄般面对台下的观众。 台上的史蒂夫不紧不慢讲了足足2小时13分钟,但台下的听众一直兴致盎然,热情不减。这种可以与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媲美的号召力,在美国商界,除了史蒂夫·乔布斯恐怕再无他人。没有人具备他那样的领导风范,浑身上下散发出令人难以抵挡的魅力。台下的4000人都安静地坐着,等待着那则消息。他们早就对史蒂夫的演讲套路了然于胸,知道他总会把最劲爆的消息留在最后。而史蒂夫也了解听众们的期待,故意吊观众的胃口,直到最后。他抖出爆炸性内容的方式也很特别,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仿佛那只是事后的补充说明,仿佛对这一消息的轰动效应一无所知。 “最后说一件事,”他的声音平淡无奇,内容却出人意料。经过两年半的犹豫和迟疑,他终于决定接受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台下立刻骚动起来,观众欣喜万分,纷纷站起身来,鼓掌致意。掌声一浪接着一浪,响彻整个大厅。大家兴奋地高呼他的名字:“史蒂夫!史蒂夫!史蒂夫!”好像这是什么神圣的颂词一样。 面对这样的情形,史蒂夫再也不能故作镇定了。他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流露出些许自得。看着台下观众因为自己而热情越来越高涨,他又显得有点羞涩。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史蒂夫说道。话音刚落,全场就神奇般地安静了下来,这群忠实的信众都在期待“乔帮主”金口再开。 “你们这帮人,让我都有点儿不自在了。”他略带几分羞涩,“因为我……” 这会儿史蒂夫的情绪也激动起来,难以自持,他停顿了几秒才恢复镇定。 “因为我每天都在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共事。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2000年伊始,各大媒体就开始对史蒂夫·乔布斯狂热追捧,而几年前可不是这般光景。当时,这些媒体都曾不遗余力地打压他,把他描绘成神秘的空想家,说他是个有眼光的人,但不是开公司的料,说他当不好“经理人”。而现在,他的照片登上了1月10号《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封面上,内附专题报道“年度25位最佳经理人”。接下来的一周,他的笑脸又登上了《财富》(Fortune)的封面,旁边的标题写着“神人史蒂夫”。要知道,几年前《财富》杂志还讽刺史蒂夫是专卖“狗皮膏药”的。 2000年2月,史蒂夫迎来了他45岁的生日。此时他风头正盛,苹果迷把他视作神一样的人物。虽然他20多岁就成了流行文化的符号,但那时候的出名和现在被“奉若神明”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媒体关于他的报道除了一片讴歌赞扬和陈词滥调外,实在找不到别的。史蒂夫的公众形象也没什么新意:老嬉皮士、素食主义者,标准穿戴就是黑色立领T恤、褪色蓝牛仔裤、赤脚,对高科技和时尚设计有无限热情。这样一个传奇形象深入人心,但仅仅只是一个粗略的表面。乔布斯本人仍然很神秘,而他自己也享受这种感觉。 20多年来,史蒂夫一直不肯向任何记者披露丝毫的生活细节。20世纪90年代末,他对自己的两家公司——苹果公司和皮克斯公司也实行了同样的媒体保护措施。如果媒体没有接受他的官方表述,史蒂夫就会以中途离场或拒绝合作等方式坚持自己的原则。史蒂夫只个别约见诸如((纽约时报》等只谈公事的媒体,而且还把采访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他只用这么短的时间来推广新产品和新业务。史蒂夫还敢放《泰晤士报》的鸽子,这算什么,就算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一个摄制组在等他,史蒂夫都可以不出现。有一次,当《华尔街日报》的一位记者多嘴问了个问题后,他直接拍屁股走人。史蒂夫想撤掉《连线》杂志写的关于他的封面故事,就一个电话打到《连线》的总公司——康得纳斯出版公司,以撤出苹果公司在其旗下杂志的全部广告相威胁,逼其就范。可即便是这样,媒体还是对他趋之若鹜。 史蒂夫成为了商界和科技界的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那个时代无处不在的标志性人物)。然而,大家都对史蒂夫本人一无所知。 我着手准备这本书的采访时,是想发掘史蒂夫·乔布斯作为普通人的真实一面,而不是乔布斯作为偶像头上笼罩的光环。他当然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但我既想知道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杰出,也想知道什么是他最真实的一面。我想挖得更深,找到他性格形成的缘由和动力的源泉。我想竭力探索他如何萌发那些关于领导、管理和创新过程的奇思妙想。我想追本溯源,看看金钱与名望、争斗与失败是怎样改变了他。 从1999年2月到2000年2月,我与将近100个认识或者与史蒂夫·乔布斯共事的人聊过,其中还包括他各个年龄阶段的许多亲密同事和朋友。通过这些人的回忆,他们讲述的轶事和独到的见解,我才能讲述这个史蒂夫蛰伏许久且最终卷土重来的故事。故事开始于1985年夏天,当时史蒂夫被逐出苹果公司,然后一直到2000年年初结束,当时史蒂夫正式宣布成为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乔布斯还是一家电影工作室的老板,诡异的是,他的真实生活竟然和好莱坞经典电影剧本的三幕剧如出一辙。第一幕中,主角踏上漫漫征途,在一次尴尬的失败后想要一雪前耻。第二幕中,形势愈加复杂。英雄身陷泥潭,他不仅失败了,而且还站在了悬崖边缘,岌岌可危。第三幕中,尽管走了自己也从没想过的道路,但是他终于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实现了目标…… ——阿兰·道伊奇曼 2000年2月,旧金山

内容概要

  1985年~2000年,这是乔布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蜕变期,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最终卷土重来。《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就着重讲了这段故事。1985年,史蒂夫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作为一个“落寞的英雄”他开始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做选择。
  作者通过采访跟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朋友和对手,来展现15年里乔布斯经历了巨大的挫败之后如何重新崛起。
  为什么他几乎放弃了对他的生涯,书中公布了一些与迪斯尼的谈判细节,他与比尔盖茨的友谊和角逐,与硅谷和好莱坞文化的冲突以及在这15年里乔布斯领悟的领导,管理,创意和创新的方法。
  读者对象:企业管理者、对乔布斯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阿兰·道伊奇曼 (alan deutschman) 译者:孙成昊 张蓓阿兰·道伊奇曼(AlanDeutschrnan),他曾担任《财富》杂志的硅谷联系人,《快公司》杂志的高级撰稿人,《GQ》杂志的资深撰稿人兼专栏作家,以及《名利场》的特约编辑。他的作品曾刊登在《纽约时报》、《连线》等刊物上。他还曾经担任无界国际咨询公司的行政总监,所服务的客户包括联邦快递公司、嘉信理财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NeXT公司
第二章 皮克斯公司
第三章 危机
第四章 卷土重来
第五章 重返苹果公司
第六章 成为史蒂夫·乔布斯
后记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尽管距离实现梦想还有很长的距离,但现在至少能看见曙光了。阿尔维和埃德温暗地里一直觉得,迪士尼公司肯定会掏钱买下他们的突破性作品——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电影。所以,每年他们俩都会秘密到访洛杉矶,还得谎称是去探亲,以免亚历山大·舒尔生疑。其实他们是去迪士尼公司总部,年复一年地抛出同一个问题:“你们准备好了吗?”听到两人的设想,迪士尼公司的技术人员兴奋不已,可高层却没有兴趣。华特·迪士尼10年前已经去世了,现在掌握公司真正实权的是他的女婿,一个前足球明星。他接管后,公司状况不佳,形势严峻。“我们知道,如果华特还在,他一定会有这个眼光,一定会支持我们。”可是华特已经走了,他的继任者正在勉强维持现状。亚历山大-舒尔极其渴望成为下一个华特·迪士尼。在一座豪宅内,亚历山大让埃德温和阿尔维为了动画片遥远的未来而工作。但在大院的另一幢别墅里,有100个人用老方法为亚历山大制作迪士尼风格的电影。在那里,艺术家一丝不苟地用笔、纸和墨水工作。自从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制作出《白雪公主》(s/704,White)后,这种传统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亚历山大从好莱坞的工作室召来了经验丰富的动画制作师,聘请了绘制电影背景的艺术家和摄影师。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们完成了第一部作品《号角》(Tubby-theTuba)。这部影片糟糕透顶,音乐极其难听,故事构架也不好,技术上漏洞百出,比如阴影和模糊的图像。阿尔维和埃德温也参加了在曼哈顿的米高梅放映厅举办的内部放映会。整部影片无聊、乏味,阿尔维竟然当场睡着了。“我们为自己没有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而感到庆幸。”阿尔维回忆道。

后记

苹果公司的复兴在2000年上半年风头正劲,以至于最精明的专家都没有预测到它会在下半年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中。 这一年开始兆头不错。1月份,史蒂夫在旧金山麦客世界大会上做出了戏剧性的姿态——在拒绝接受头衔长达3年后,他宣布自己成为苹果公司的“常任”首席执行官。这象征着史蒂夫宣布最终胜利,让外界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好证明的了。那年冬天,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走高。3月23日,股票价格创下了每股150美元的历史新高,比1997年史蒂夫接管公司时的每股13美元的11倍还多。这个高价转瞬即逝:纳斯达克春季的恐慌情绪很快给苹果公司当头一棒,投资者担心互联网产业股票的价值言过其实,这大大拖累了整个科技产业。但是苹果公司很快从暂时的市场委靡中恢复了元气。6月21日,苹果公司把一股拆成两股,股价从3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继续高歌猛进。这一举动让一些小投资者也能买得起苹果公司股票,比如说,如果想买100股,花的钱就变少了。拆股也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让高昂的股价看起来更加有价值,而其实这么做对股票价值没有任何影响。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拆股是想让大众更加注意公司的上升趋势,向公众传达公司对未来前景的自信。 事后回想一下,拆股让苹果公司在即将崩盘之前到达了令人眩晕的巅峰,不过,在振奋的人心和普遍看涨的持续发展背后,麻烦和问题正接踵而至。7月份,苹果公司宣布3月到6月这个季度的收入比华尔街股票分析家的预测还要高。同时这也标志着另一个成功,史蒂夫接管苹果公司以来,公司股票已经连续11个季度赢利。在那段日子里,很少有人注意到另一条消息,那就是苹果公司的收益比分析家的预测要低,因为苹果比原计划少卖出了50万台iMac电脑。iMac电脑推出快两年了,大家对这个风靡一时的电脑逐渐失去了新鲜感,许多当初吵吵嚷嚷要买的都已经买了。按照公司的行话来说,市场几乎“饱和”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造成了iMac电脑的滞销:史蒂夫步人中年危机,并且公开藐视互联网狂热。他脱离了大众文化,没有跟上时代的大趋势。作为使用计算机的新兴一代,他们喜欢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最喜欢用电脑做的事情就是下载免费音乐(尽管是违法的),用崭新的可擦写光驱刻激光唱盘。1999年夏天,这些设备顿时走俏,但到了2000年冬天,40%的新电脑都包含了这些功能。想要拥有这类技术的青少年可以去买康柏、惠普或者戴尔的产品,但苹果公司的电脑却没有这种功能,而它本应该是计算机制造商中的创新者才对。2000年,市场上一共卖出了近3 000万台带有可擦写光驱的电脑,但没有一台是苹果公司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苹果公司在Mac旁边加字母“i”就是为了表明这是台网络计算机,但史蒂夫完全忽略了网络时代最火热的趋势。史蒂夫做什么事情都凭借直觉,可这一次没那么简单,不能只靠经验了。青少年喜欢“盗取”便宜的东西,但亿万富翁可不会。史蒂夫年轻时吃白食的技艺相当高超,但如今,他已经可以乘着自己的湾流V型飞机横跨美国,所以再也没有当年“揩油”的精神了。 媒体没有抓住iMac销量日趋减少这一点来批评苹果公司,也没有对潜在的问题提出警告。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正越来越大,比如说在教育市场,苹果公司渐渐落后于戴尔,而在之前,苹果公司一直是这一领域的霸主。媒体忽视这一点的原因在于,科技领域的记者都争先恐后地吹捧史蒂夫伟大的下一步,那就是他将于7月份在纽约麦客世界大会上推出的新产品,他最新的戏法——一台叫“立方体”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并不是真正的立方体,透明的机身高度为9.8英寸,长、宽都为7.8英寸,但是其象征意义很明显:史蒂夫觉得光拯救苹果公司还不够,他还想证明自己在NeXT的努力。早先在NeXT推出的“立方体”计算机美观大方,而且评论家也大加褒扬,可是过高的标价导致了最后尴尬的商业惨败。 事实证明,Mac“立方体”计算机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复仇。 作为一个设计作品,“立方体”小巧的外形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强烈的极简主义和魅力无穷的半透明造型独具创意,甚至许多人看到这样的外观时,会觉得这就是一盒化妆纸。从科技层面看,这台机器也有很多亮点。“立方体”和其他电脑不一样,没有散热风扇,完全倚赖对流原理,运用“吸热器”散热。史蒂夫一直很讨厌电脑散热风扇的噪音。很久以前,当史蒂夫最初在苹果公司工作时,就指示工程师去掉电脑里的风扇,但在那时,电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所以除了散热风扇外别无选择。于是,工程师还是把风扇装进了电脑,但是一直小心翼翼地不要提起“风扇”这个词,生怕史蒂夫听到了会大发雷霆。所以,工程师就操起了暗语,用“香蕉”指代“风扇”,比如说“你那边的香蕉怎么样了”。 史蒂夫是顽固、执拗的典型代表,已经步入这个行业的第三个10年期,这时他终于推出了一款没有散热风扇的优雅立方体计算机。评论界对此一片好评。《新闻周刊》的史蒂文·莱维是业内最资深、最受尊敬的记者,他对苹果公司的立方体计算机赞不绝口,称之为“如纸巾盒般小巧可爱,却体现了绵绵禅意,犹如成龙功夫的锐不可当”。同时莱维也担心它定价太高——一台单机售价1 800美元,要买一台平板显示器还得另加l000美元,但他还是满怀信心地给出结论:“这款电脑拥有最时尚的造型,史蒂夫和苹果公司将携其乘胜追击直到新产品推出。”《新闻周刊》的彼得·巴罗斯也同样热情高涨地写道:“立方体拥有一台优秀计算机的所有特征,能为苹果公司的上升之势再助一臂之力。” 苹果公司对立方体计算机的销售非常有信心,预测能卖出80万台。然而尽管舆论一片叫好,但“立方体”的销售从一开始就不怎么样。一些业内人士开始不以为然,觉得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供货一跟上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公司并没有足够的平板显示器库存,一些有意购买的消费者还只是处于观望状态。但是几周过去了,人们开始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本质上的问题。除了一群苹果公司的铁杆用户和对设计情有独钟的消费者,立方体计算机的市场并不乐观。对于年轻人和普通家庭来说,它太昂贵,对于那些肯掏钞票购买最新产品的制图专家和设计大师来说,它的功能又不够强大。现在它就尴尬地处在中间地带,不招任何一方待见。 从审美角度看,在Mac立方体上,史蒂夫重蹈了NeXT立方体的覆辙。iMac的成功归功于史蒂夫对大众审美的妥协,融合了麦金塔电脑可爱、亲民的造型和跳动的色彩。然而在设计两种立方体计算机时,史蒂夫都忽略了流行的审美观,一心诠释自己欣赏的精英主义风格——严谨、大气、极简、高雅、低调。iMac的推出似乎证明史蒂夫已经从过去吸取了教训,可是在取得巨大成功后,他又恢复了过去的傲慢自大,不去总结教训,企图为自己最大的失误翻案,结果当然是徒劳。史蒂夫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取得了耀眼的成功后,自大骄傲的内心就开始膨胀,一步步走向失败。在尝遍了失败带来的否定和羞辱后,他又大彻大悟,继而重新攀上人生的巅峰。他每一次重生时,自我毁灭的倾向都如影随形。 尽管有关于立方体计算机销量不佳的传闻,但苹果公司的股价却一直势头强劲,直到它大方地公布了真实的糟糕局面。9月29日,苹果公司发布消息,警告说在7月至9月的第三季度赢利可能会大大小于预期。华尔街的分析师预测,此季度苹果公司每股能赚45美分,可是公司自己的预测更保守——每股净收入为30~35美分。史蒂夫·乔布斯认为这只是行进路程上的“减速带”,投资者们却突然充满了怀疑和恐慌,生怕苹果公司重生只是一个谎言。在这种恐惧中,他们轻而易举地让苹果公司尝到了苦果,它的股价跌了近一半,从每股53.50美元跌至28美元,给公司重重一击。这些投资者曾把史蒂夫奉为神明,而现在他们发现他并不是什么拥有魔力的奇迹制造者,他只是一个执行官,也会犯错、失误。于是,他们震惊了,愤怒了,觉得自己受到了背叛,要奋起报复。媒体和华尔街的看客们也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觉得又看到了“皇帝新装”的真相。美林证券的分析师史蒂夫·福特纳(Steve Fortuna)说道:“我们不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这一季度的惨败预示了前方困难重重。” 讽刺的是,就在苹果公司股票崩溃的同一天,立方体计算机——这场危机的祸首却得到了计算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的赞誉。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在《华尔街日报》的每周专栏上,大张旗鼓地为立方体计算机唱赞歌,说“他从来没体验过这么棒的计算机”,性能、键盘都表现出色,新颖的光学鼠标更是增色不少。他还说,立方体并不仅仅针对麦金塔电脑的老用户,更适合Windows英特尔用户,同时对于第一次购买计算机的客户来说,立方体电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莫斯伯格的专栏很有威信,因为他并不像其他记者那样,听完了史蒂夫的花腔就匆匆做出结论,他是在全面、仔细地检测完机器后才作出自己的评价。然而到了9月底,就连莫斯伯格也阻挡不了抱怨的声音。lO月18日,苹果公司宣布赢利1.08亿美元,每股净赚30美分,刚好达到史蒂夫之前定出的目标收益。可这还远不能让华尔街观望的人群满4意,苹果公司的股价继续下跌,从每股20美元跌至17美元。 股市一片颓势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并没有根据证券分析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苹果公司进行理性冷静的分析,而是一味地感情用事,反应过激。苹果公司的市场估价只有区区60亿美元,少得可怜。苹果股票的交易价格仅仅是预期收益的8倍,而其他竞争对手诸如康柏和戴尔的股票交易价格是预期收益的30倍或者40倍。然而苹果股价相比按照市盈率计算的还要低许多,因为公司还有充足的40亿美元现金储备(平均每股超过10美元)。这意味着投资者认为,公司运作的生意只有20亿美元,相当于年收益的3倍。这样看来,购买苹果的股票实在非常划算。晨星公司的首席股票分析师帕特·多西说,“如果你相信史蒂夫能再推出一款像iMac一样成功的产品,或者有它一半成功的产品,它的股票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是最简单的事实”。 苹果公司股价暴跌,管理层的核心人物也开始出走。优先认股权无法给这些人带来巨额财富,所以他们也没理由继续忍受世界上监管最严、要求最高、脾气最差的固执老板。主管全球销售业务的高级副经理米奇·曼迪奇高调离开了苹果公司,随后市场沟通部门的副经理史蒂夫-威尔希特也辞职离去,他此前一直负责苹果公司的广告宣传工作,成绩斐然。 差不多到了感恩节时,史蒂夫·乔布斯只得面对大量的人才外流和可怕的滞销计算机的事实,苹果公司的库存从滞销5周开始持续到令人气馁的11周,不断下滑的股票也让人堪忧。就在一切都糟糕到不能再糟糕时,史蒂夫的老对手还公开羞辱了他:约翰·斯卡利在旧金山附近召开的计算机产业大会上说道,史蒂夫应当考虑把苹果公司与其他某个计算机制造商合并,这样才能逃过一劫。这句话成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约翰这么说实在很讽刺,因为他执掌苹果公司时屡次尝试把苹果公司卖掉,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并,但每次都失败了。毫无疑问,虽然约翰自作主张的建议是在辱骂史蒂夫的管理才能,但他之前肯定也说了很多夸奖史蒂夫的好话。约翰说,他“发自内心地钦佩”史蒂夫,还说史蒂夫“对工业设计和制造有独到的眼光”。但是,媒体报道了约翰所提出的建议,而他之前又曾经把史蒂夫逐出公司,这对史蒂夫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 苹果公司即将触底。12月6日,苹果的股价跌了16%,每股仅为14.31美元。与此同时,史蒂夫宣布苹果公司这一季度的销售额会比预期的数字更低。史蒂夫承认,公司滑坡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家的经济突然陷入低迷,整个行业的委靡不振也冲击了计算机销售,其他问题则是他一手酿成的,比如他没有意识到可擦写光驱的重要性,并且对立方体计算机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史蒂夫面对分析家和投资方时若有所思地回顾道:“迄今为止,我涉足高科技行业已经25年了,这么久以来我明白了一件事情,任何生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越走越好。” 圣诞节临近了,在媒体的描述中,史蒂夫从英雄变成了狗熊。史蒂夫高高在上时,可以肆意地蔑视媒体,但现在他又陷入了泥潭,厄运缠身。格雷夫·克里斯特尔是研究首席执行官报酬方面声名最显赫的专家,他为彭博社写了一篇文章,斥责史蒂夫为公司购买的湾流飞机(最后花掉了苹果公司9000万美元,让人瞠目结舌),还有史蒂夫具备赢利潜力的2000万优先认股权,“这些金钱上的动力可能都会有反作用”。颇受投资者欢迎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市场观察节目把史蒂夫列为年度最糟糕的失败总裁之一。 麦客世界大会1月初在旧金山召开,这也给新年带来了新希望。史蒂夫在主题演讲中详细地阐释了自己对科技发展总体趋势的看法,同时他也谈了苹果公司该怎样融入其中。史蒂夫表示,计算机已经进入“第三个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个“生产力时代”,那时的电子表格程序、文字处理程序和桌面出版系统成了最吸引人的应用程序。随后的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万维网和电子邮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今,我们跨入了“数字生活时代”,而苹果公司就是各个电子设备的中心,比如说唱片播放器、MP3播放器、手机、掌上笔记本、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史蒂夫提出这种设想就是要让麦金塔电脑跟上时代潮流。此时许多观察家已经在谈论“后计算机时代”,在这个时代真正的销售增长点和兴奋点已经转移到其他数字小玩意儿身上。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史蒂夫迟迟没有开发其他电子产品。如果苹果能够把iMac上展现的设计感和营销技巧用于开发手机或其他手提式电子产品,消费者一定会捧场。史蒂夫为什么不把苹果公司打造成一个像索尼那样的公司——追求创新和设计,深刻了解市场,兼顾一系列电子产品而绝不仅仅止步于个人电脑呢? 2001年年初,苹果公司糟糕的状况变得不那么显眼了,因为所有人都发现问题不仅仅出在苹果公司一家身上,其他几家大型计算机生产商也步履维艰。圣诞节期间,形势急转直下,整整一年的成果都毁于一旦。根据市场调查公司的统计,美国个人电脑销量在1999年上升了17%,而在2000年几乎是零增长。另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则认为,在2000年,计算机的销量甚至有所下降。Gateway公司则因为上一度亏损严重不得不裁掉3000个岗位,超过它全部员工的1/10。戴尔和惠普也告知投资者,自己不能实现早前的利润预期。而10月到12月期间,苹果公司竟然损失了2.47亿美元,这是自史蒂夫重掌大权后第一次经历的季度亏损。它的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57%。 坏消息接踵而至。2月,苹果公司发布消息称市场对立方体计算机的需求比预期少1/3。市场调查公司的报告称,在美国本土,苹果公司分到各零售商的麦金塔电脑下降了50个百分点。就连雄心勃勃的戴尔都不得不低头,它即将开始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裁员,1700个岗位将不复存在。戴尔的股价在12个月内下跌了60%。 至少史蒂夫的另一家公司还能带来一些好消息。皮克斯运行一切顺利,这是史蒂夫的主要财富来源。它的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数月,比2001年的预期收益高100多倍。这不仅说明投资者对皮克斯很有信心,也证明了尽管苹果公司状况堪忧,但华尔街仍然相信史蒂夫的眼光和领导才能。2000年,皮克斯总收入达1.72亿美元,利润达7800万美元,这么大的利润率让皮克斯成为了任何首席执行官都梦寐以求的印钞机。 史蒂夫仍然不参与皮克斯的日常运作,但他对新办公园区的设计修建还是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丝不苟地担任监工的工作。当公司搬进新大楼时,他还施展了小手段,让新建筑又留下了他自己的痕迹。皮克斯的新总部是一处罐头厂旧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爱莫利维尔,就在伯克利外面。整个地区原来是一片工业区,现在经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一幢幢废旧工厂被改造成开放工作室。皮克斯的新大楼也故意设计得像刚刚翻新过的仓库。在这里,大公司的便捷效率与人造建筑碰撞出了新的火花。16英亩的园区里摆满了各式设施,能为皮克斯的500名员工提供各种便利——室内健身房、小型游泳池、排球场、篮球场、跑道、3个放映室、一个室外阶梯剧场(专门用来召开公司大会),这里甚至还有一片苹果园。他们用了15种形状、7种不同颜色的51.5万块砖修建了园区。建筑承包商把这面色彩斑斓的石墙称为“皮克斯风格”,好像这里是史蒂夫调配的某种咖啡,而不是什么工作场所。 皮克斯的艺术家和动画师喜欢新办公场所的舒适和便利,可他们也不是对史蒂夫的安排完全满意。在新大楼,他们有自己封闭、私密的空间,然而也有一些人抱怨说,如今有了围墙和门,他们不能像原来那样在拥挤、敞开的环境中与同事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地嬉闹了。尽管这对皮克斯员工来说只是小小的不便,但却标志着史蒂夫在与烙着约翰·拉赛特标记的皮克斯文化持久的抗争中,终于取得了一次小胜利。然而皮克斯人却对这座新的办公大楼有不同的解读:在经历了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等到了长久的胜利。 那么苹果公司呢?他们看到的是长久的胜利还是昙花一现? 个人电脑的生意不再好做,利润越来越小,然而苹果公司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个人电脑市场上,几乎只有苹果公司一家在消费者那里拥有最独立的品牌形象。苹果公司代表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索尼公司在这方面也非常突出,史蒂夫一直非常欣赏这家公司并把它视为榜样)。 问题在于,苹果公司需要立刻给予投资者信心,而史蒂夫·乔布斯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他需要时刻证明自己的能力。半年召开一次的麦客世界大会的确是吸引媒体关注的好机会,然而它也让大家都期待苹果公司每6个月就能有新的突破,这无疑给史蒂夫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新的产品只是花拳绣腿或是对原来技术的修修补补,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性革命——比如2001年1月会上发布钛外壳的PowerBook笔记本,还有3月份东京会议上揭幕的两种扎染印花外壳的iMac“花之力量”以及圆点的“蓝色大麦町”——苹果产品的爱好者会非常失望,他们想看到的是真正让人为之一震的创新。 2001年,很多计算机生产商都面临经济不景气的局面,股票分析师纷纷预测,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实力较弱的企业会倒闭,而较强的公司也会通过合并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苹果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软硬件系统,要把它和其他公司拼凑到一起难度很大,而且史蒂夫也不是那种会轻易妥协、让出大权的执行官。因此,无论怎么说,这种可能性都微乎其微。苹果公司极有可能会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苹果公司的财务状况极好,史蒂夫甚至向分析师吹嘘,苹果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连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都羡慕三分。苹果公司有40亿美元的现金,史蒂夫有足够的理由为此感到骄傲。有了这么强大的财务后盾,就算经济不景气,管理上出现一些漏洞,苹果公司也一定会安然无恙。 研究了史蒂夫的个人经历后,我们应当对苹果公司的未来更有信心。美国商界充满了顽强坚韧、野心勃勃的企业家,史蒂夫是其中之一。和他之前经历的挫折和挑战相比,2000年年底和2001年年初的滑坡实在无足轻重。史蒂夫的个性能经受住无数次考验,每一次都被打倒在地,但又总是怀抱巨大的勇气重新爬起来。25年来,他在这个全世界最残酷的行业中摸爬滚打,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史蒂夫‘乔布斯的小宇宙还会再次爆发吗?我敢打赌,他会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史蒂夫·乔布斯


编辑推荐

《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那个天真、专横、激烈、横冲直撞的乔布斯,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才智过人的亿万富翁、令世人疯狂的商业艺术家、新-代美国梦的代言人?乔布斯的天赋和际遇,最大的秘密就在这段失落的时光里。1985~2000年,这也是乔布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蜕变期: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最终卷土重来。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作为一个“落寞的英雄”,他开始重新作出选择。最初自己单干的NeXT公司以失败告终。1986年他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公司,在退出苹果公司的几个月后,乔布斯决定“让创新的轮子再转起来,和一帮天才制作酷毙了的玩意儿”。最终,皮克斯成为颠覆好莱坞电影和震撼世界的创新典范。结束十多年的“流亡”后,他的回归终让苹果公司恢复活力。随着iMac:电脑革命性的成功,超过6亿美元的利润,乔布斯缔造了商业历史上扭亏为盈的神话之一。作者通过采访跟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朋友和对手,来展现乔布斯经历每次巨大的挫败之后如何重新崛起的故事。书中公布了一些与迪士尼的谈判细节,他与比尔•盖茨的友谊和角逐,硅谷与好莱坞文化的冲突以及在这15年里乔布斯领悟的领导、管理、创意和创新的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追随内心 PDF格式下载



江山/文

去年铺天盖地的作品,只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在悼念他的同时,更多的是以传记形式来励志地讲述他的故事,这个人就是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一个传奇人物,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乔布斯坚持了下来,所以这个时代是属于他的,只属于他的电子时代。

每一个版本的乔布斯作品都以他的执着他的创业精神来讲述他的一生,而《追随内心》则更多的是从他的每一次失利开始,通过记录跟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朋友和对手,来展现15年里乔布斯经历 了巨大挫败之后重新崛起的真实。从蛰伏期到华丽蜕变的绽放,从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最终卷土重来,使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

本书从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开始,给予一个“落寞的英雄”人生的重新选择,一个独立时期到来。他花1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收购了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效果工作室,并成立独立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之后的十年中,该公司成为了众所周知的3D电脑动画公司,并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之后被迪士尼收购,乔布斯也因此成为最大股东。到了1996年底,全球各大计算机报刊几乎都在头版刊出了“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消息。而此时的乔布斯,正因其公司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个人身价已暴涨逾1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却已濒临绝境。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苹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欢欣鼓舞。就连前行政总裁阿梅利奥也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

是啊,乔布斯用他最敏锐的头脑和最真实的内心改变了我们对电子产品的认识,也让他成为上帝打开一扇窗和一扇门的成功榜样。或许我们无法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坚持。追随内心其实更多的是在追随一种精神,在感性的眼中看清每个次的沉浮,用沉默代替诉说,用行动改变世界。所以,他的感染力足以让周围的朋友们完整地记录他的人生,证明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个英雄,挫败之后走向光明并崛起的神话。


本来以为是乔布斯的自传,拿到手之后才发现故事是从乔布斯的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开始。一般而言,对于作者是外国人的书,我首先考虑的是这本书的翻译怎样,不论作者写的再好,翻译的不好,那么读者看起来也是味同嚼蜡,难以继续。总的来说,这本书翻译的还好,虽然有的地方有些平淡,不过对于传记来说,算是不错了。
这本书从乔布斯第一次离开苹果开始,到乔布斯再次回归苹果结束。这个人,为全世界所知,尤其是在年轻的一代或是认为尚处于年轻一代的人中,也许对于世界上那些掌控风云变化,天天在新闻中出现的人充耳不闻,但是,史蒂夫.乔布斯这个名字绝对是如雷贯耳。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很难用一些世俗的词语来形容他,伟人?奇人?神人?似乎都不为过,而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只是一个纯粹的人。他不高尚,自负,顽固,轻率,甚至自私,似乎拥有一个人所会有的缺点,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一些做法甚至不道德。可是,他聪明,自信,坚强,执着,这些互相矛盾的因素汇集到一个人的身上,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他身边的人都是精英,佼佼者,可是却甘愿围绕在他的身边,就如同太阳系的构造,不管周围的行星大小不一,距离不等,但是终究都是在围绕着太阳旋转。
但令我感动的是乔布斯对梦想的执着,尤其是在梦想实现后又破灭依然不放弃的执着,那种感觉就如同一只鹰翱翔于天际被人生生的折断了翅膀。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梦想这个东西,是每个人对自己内心美好的一种奢望,同时也说明了它的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多数只把它当做一个梦而已,而有些人却有着把梦想实现的勇气。如果这个人的身上同时具备实现梦想的要素,比如智慧,财富,性格,手段等等。那么注定这个梦想会被实现。史蒂夫.乔布斯恰巧就属于这类人,值得庆幸的是,这个追求完美的人又拥有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梦想被打断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更加庆幸的是,他的梦想是“改变全世界”,这意味着当这个梦想实现的时候,世界也为之改变。而不得不说的是,作为这其中的我们,是欣然着张开双手去迎接这一改变。


书中的乔布斯很有个性~


乔布斯是位理想主义者,我想这是他成为乔布斯的原因。本书写的很好


喜欢乔布斯


永远不倒的乔布斯


受益匪浅。更深入了解乔布斯。


外国人写的还是不错的,有像中国人写的乔布斯那样神话他,很客观!~


可怕的是失败,失利之后爬不起来,锻炼每个人的坚韧的内心


从每一次失利开始!!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在激励我们!!加油


从每一次失利开始。。。


人生中太多失利,学习他面对的方式


只是名字就很好,翻开书,里面的内容更加值得大家去领悟


帮同事买的,她儿子很满意。


很不错的一本书,朋友们几乎每个人都借去看了。


还行 但是送货过程中书有点小损坏


非常好,生活与工作都很详细


很好的书,确实值得一读


哥买的书都应该不错。。


真实性很高,他不是神,他是人


这本书很好,很不错,值得一睹


送给老公的,他说这本书不错


为了纪念他,买了这本书。


发货很快,质量也好,快递服务也不错。一如既往的好!好评!


印刷质量很不错内容页很好


孩子能看进去,并有所感悟,作为家长很高兴


儿子很喜欢,对小孩子树立榜样有一定的作用


很正 ,质量很好


了解乔帮主奋斗历程的一本不错读本


翻译的感觉不是太好


史蒂夫·乔布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在计算机历史上推出了划时代的个人电脑麦金塔,他通过自己的公司皮克斯创作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他强势回归后,将审美艺术和现代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领导苹果一口气推出了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每一次都震撼世界,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人们的生活 方式,是声名显赫的“计算机狂人”,被誉为改变世界的天才。

他的传奇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他头上的耀眼的光环,还在于他传奇般的经历。他是一个私生子,只在大学中呆过六个月,1976年他在自家车库中和朋友一手创办了苹果公司,1985年却被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事业随之陷入低谷。少年成名的乔布斯随后创办了NEXT公司想要东山再起,还一时兴起收购了一家动画工作室并改组成为皮克斯公司。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NEXT公司一直业绩不佳,而皮克斯却因推出《玩具总动员》而一举成功。随后乔布斯强势回归陷入泥潭的苹果公司,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最终带领苹果实现了伟大复兴。

乔布斯为什么能够成为传奇?是他身上本身就具备了一个成为传奇人物的素质吗?不是,显然不是!在《追随内心》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苹果扫地出门的乔布斯一身的狂妄、粗鲁、独裁、冷酷、怎私、专横,他为达目的不惜两面三刀、巧舌如簧,甚至首鼠两端、言行不一,让人不堪重负,对他人缺乏尊重,对下属横加侮辱,这些都与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非但不沾边,而且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他是人群中的另类,是大众中的异己,但就是这样让人感到生厌的乔布斯,他成功了,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他的成功靠得是什么?

《追随内心》为我们指出了答案——大道至简,他的成功靠得是执着,是对内心,对完美的那份执着,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韧劲。在他心中,没有教条,只有内心的追求才是最高的准则,永远为自己的内心活着,而不去顾忌其他的一切东西。不论是在人生的巅峰,还是在底谷,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内心——苛求细节,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着魔——他中途退学是因为对计算机的爱好,他创办苹果是内心的喜好,他创办NEXT是为了实现未竟的梦想,他再次入主苹果同样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正是这种顽强的执着,这种始终如一的坚持,助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造就了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乔布斯,成就了一个无比辉煌的乔布斯。

乔布斯也就只是一个传奇,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的成功几乎不可能被复制。这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和微软的比尔.盖茨之间的对比。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是在从事计算机产业,都是大学上到半道就退学开始创业,都是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业界顶尖人物……他们也有很多不同:乔布斯是完美主义者,盖茨是实用主义者;乔布斯不把一件产品做到完美就绝不推向市场,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盖茨只要有新产品出来就直接推向市场,在消费者的意见中修改、提高,受尽了消费者的埋怨;乔布斯的人生跌宕起伏,大开大合,大起大落,而盖茨的人生却波澜不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直到在一个点上稳定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取得非凡的成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只要坚持自己的选择,做你自己就能成功。

所谓的杀猪杀屁股,一人一个杀法。虽然作为乔布斯传奇般的成功不能被复制,但他的经验却可以被我们所学习。乔布斯的职业生涯由苹果开始,也由苹果终结,他算是画了一个完整的圆,一生荣辱也皆系于苹果。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最能凸显一个人本质的,不在于他成功时身上的光环有多么耀眼,而在于他身处逆境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乔布斯之所以能够成为乔布斯,不是他的年少得志,也不是他的巨大成功,而是他在失败面前,在人生低谷里一直坚信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的梦想,执着的追逐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蜕变,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乔布斯。正象乔布斯自己所说——永远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的胜利大概就是建立在自己这样的人生信条上。而“追随内心、勇敢追求、永不放弃”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从乔布斯的传奇经历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吧。


乔布斯创造了苹果的神话,他的苹果改变了世界,可以说他是继比尔盖茨之后,另一个神话,另一个财富与荣耀的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神话是从何时而来,这个长久以来低调而神秘的人物,终于有人出了这本《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讲述乔布斯那些隐蔽的幕后故事,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乔布斯。

大众面前的乔布斯看照片,斯文,有条理,口才极好,发言极有感染力。不过没想到真实的乔布斯却是融天真、专横、激烈、横冲直撞于一身的任性的家伙。几起几落的人生,二次创业,三次失败,最后卷土重来。这分明是一本励志书,着重于乔布斯身处三家公司的三个不同阶段,着重刻画这位性格迥异的风云人物的决策和失败。我们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位苹果的创始人会被苹果扫地出门,也不曾料想十多年后,又再次回归。而这样的苹果也可以全心接纳这位前领袖。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和环境,才造就了这样的奇才。乔布斯本身是个天才,年少便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挥霍,他张扬,他有力量。

在NeXT公司新闻发布会,乔布斯张口三句惊世骇俗的话“让约翰.斯卡利见鬼去吧。”“让苹果董事会见鬼去吧。”“我们要改变世界。”那个时候他便顽固不化地坚持自己的极简主义,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皆是要求极度的完美主义,而他这种丝毫不妥协不折衷的坚持我想虽然折磨着他和他周边的人,却最终造就了苹果。

乔布斯也是个坏脾气的人,任性,做事蛮横自大,自我感觉良好,做起事来理直气壮。一边是沉迷于事业,一边不断结交女友,私生活中充满矛盾。NeXT公司不断烧钱的无底洞,直至乔布斯接管并重组另一个如同游牧民族一般的艺术家和电脑奇才的组合Pixar公司后,动画电影的成功让一切似乎有了好转。但最终是另一个欠债的吸金窟。他也有过困惑和沮丧,两家奄奄一息的公司,让乔布斯陷入职业的低谷。不过,柳暗花明,不想《玩具总动员》的成功挽救了他。直到他接手苹果。

本书中引述了乔布斯的三家公司来历背景,以及乔布斯插手其中的缘由经过,发展机会等。也许是作者觉得剧情的需要和真实情况的必然,在谈论乔布斯的决策时,每每都会插入很大一段关于他的绯闻,交女友的经过。这看起来是让这个神人更多地粘染一点人间烟火,让这些来来去去的女人们带给他更多艺术美感的影响。

将熊熊一窝,而乔布斯做为公司大将,经过多年的执着带领着追随者终于看到了丰收的果实。这也是人人喜欢看的大团圆结局。他的个性自由奔放,直觉力强,偏执于完美成就了他的创造力和号召力,不过他的坏脾气和粗鲁也伤害了许多人。于是也猜想,离开了乔布斯的苹果,路又会走向何方呢。


乔布斯走了。当我读到他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生活智慧的时候:“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这一刹那,乔布斯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我。我好奇!但不是好奇他在创业之路上的大起大落,一度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一度重回苹果公司执掌,拯救苹果于危难的传奇神话。而是好奇,能够说出以上直抵灵魂话语的人,能够拥有众多拥护信徒的人---乔布斯,到底是一个如何充满智慧的人?依靠什么力量俘获众多大众的心灵?他魅力何在?

阅读这本书,顿时让我了解到一个真实鲜活的乔布斯。虽然他已经走了,然而他还活着,这本书便是褪去乔布斯偶像的美好形象,写出一个现实里活生生的乔布斯。

乔布斯这家伙真够拽!当别人刚刚大学毕业才踏入社会正彷徨在人生路口的时候,他已经在不满22岁这年创建了苹果公司。23岁有了100万美元净收入;24岁数字超过1000万美元;25岁有了1亿美元。也许,青年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接生产出一个气场强大,任何时候只做主角,不做配角,独裁、狂妄、暴戾、冷酷、率真、极端完美主义、坦诚的这样一个矛盾集合体---“坏人乔布斯”和“好人乔布斯”一身的乔布斯。他天生商业头脑天赋和杰出的语言天赋,凭借那三寸不烂之舌,机乎无所不能。无论是演讲台上还是谈判桌上,总是能有本事把人们的目光和视线聚焦与顺向于他,机乎没有人能够避开他蛊惑般的魅力。其实,乔布斯的种种好的坏的表现,恰恰印证了他的生活名言---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追随内心生活---这是一个真正不受任何事物羁绊追随自己内心生活的乔布斯---从不在乎别人评价,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这样集自私和率性一身的人生,我想除了乔布斯,很少能够有人做得到。也许正是“好人”“坏人”(我认为“坏人”更多些)并存一身的乔布斯,使他能够大刀阔斧地裁员而毫不留情与手软,甚至乎还不想给付赔偿金。乔布斯1985年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1997年重新执掌苹果公司的时候,他迫使上一任执掌者吉尔.阿梅利奥放弃离开的非常手段和策略,我只能自己在心内发出一阵阵的欷歔---职场无情!职场、商场活动都是一些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念及此,我想,也许我这一辈子没法拼出一个成功的职场---因为我根本缺乏一种“发狠”的精神,我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就算委屈自己,也不想太过委屈别人。乔布斯经历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最终卷土重来,再攀事业巅峰。他的成功有他自己独到的经营眼光和策略以及人格魅力,更有一些对任何人任何事物“发狠”的辣劲。或者,无论是身在职场还是生意场,都需要有一些狠劲,才能使自己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无论怎样,乔布斯创造了苹果公司的神话,他追随内心、永不放弃,每一次从失败中爬起、达到更高的精神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他仍然活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向自己的人生。


追随在人类灵魂深处呈现出泉涌状不断翻滚的悸动以及一次次难以湮灭的问询,成就了一个人的生或死。可以说它始终存在于一个人从生到死或者是从死到生的整个过程。其中追随内心尤为重要。追随内心是一切无坚不摧的事物,一些高不可攀的不容易被抵达的山峰都可能成为一个又一个落脚点。于是不断地出发与不断地抵达,将成为追随内心者拨开迷雾洞见澄明的魔杖与法宝。

追随建筑着追随内心者的无限强大的能量。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位具备了无限之强与无限之大的追随内心者。我因“苹果”才知悉乔布斯这个人物,也因他与“苹果”分分合合的纠葛而对他更加崇敬有加。我不知道是彼时“苹果”的拒绝,还是之后同样来自于“苹果”的接受究竟哪一个成就乔布斯的辉煌的成分大一些,但是我却知道一个完全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追随自己内心感受并欣欣而往的人,必将是会获得水到渠成的。15年间,乔布斯历经了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不得不做为一个“落寞英雄“开始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做选择:他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披荆斩棘、最终王者归来……在《追随内心》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乔布斯这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身上,一个人从从业到创业中所能遇见的所有艰险和窘境,当然这些风雨可不是文学作品或影视剧杜撰出来的,这只是一个人生命的某个阶段工作履历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命中无处不在的更多未可知性。它们使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都具备了无限的可能。

有的时候,事物也存在某种偶然性或必然性,但是,一种偶然或一种必然都与当事者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价值取向以及指导一个人行必果的行为指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就在我阅读本书并被乔布斯经历所深深打动的时候,这位一度曾携着“苹果”舞动世界的传奇人物却悄然离世。曾经的光辉荣耀曾经的叱咤风云都被归入历史,但是这个世界一定不会忘记,这个世界上对理想有所期待对逆境有所迟疑的人们也一定不会怀疑,历经磨砺始终坚持信念不改初衷的乔布斯是追随内心者并获得完美成就的典范。我被彼时愈挫愈勇的乔布斯所感动,虽然他已经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从乔布斯的身上,我们会看到什么,并引发什么样的思考…….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始终对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形成一种必然的激励。


“25年来,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行业中摸爬滚打,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斯蒂夫.乔布斯的小宇宙还会再次爆发吗?我敢打赌,他会的。”可惜他再也不会爆发了,只有死亡能击败这个无比坚强的男人。《追随内心》写于乔布斯生命的最后,所有对他的期许都化为泡影。

这本书不是标准的传记,它以乔布斯在Next、Pixar、apple三家公司的历程为切入点,以媒体人的视角品评这位举世瞩目的巨星。这本书忽略了所有的成长经历、艰苦创业、绯闻逸事和情感纠葛,直截了当地从1985年这个转折点写起,让大众重新认识了乔布斯。位于人生谷底的乔布斯会和常人一样沮丧与脆弱,但在嘲弄声还未停歇的时候,他却又一次奇迹般崛起。

Next的失败与Pixar的成功似乎都让人琢磨不透,也许是幸运的乔布斯不懂我们的“中庸之道”、“物极必反”。所以他所心所欲地思考、探索、追求极致,他的成功失败都那么决绝而狂放。apple之所以是传奇,是因为他把艺术与科技完美地结合。人们在想,乔布斯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实他不过是敢于无所顾忌地将自己内心的梦想一路坚持而已。

大陆的IT人士时刻都在琢磨,为何我们就做不出iPhone、iPad、iMac?我想不是创意不够,不是技术不强,不是资金太少,关键在于我们是在为什么而工作?CEO们为投资方打工,高管们为CEO打工,员工们为艰辛的生活打工。没有人是在为自己而工作,为理想而工作。曾几何时,我们初入IT行当时,也立志过要做出划时代的产品来,然而险恶的生存环境磨平了我们的理想,于是我们只能不断地代工、模仿、抄袭、山寨……

我们总在谈论企业的急功近利时,是否有反思政府想把我们的国家引向何方?整个中国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为微薄的利润拼尽血汗时,不能指望某个企业或天才带领我们创造奇迹。乔布斯如果生在中国,一样不会有apple;盖茨如果生在中国,也不会有微软。没有自由的土地结不出智慧的果,因为只有自由的社会才能让人真正为了自己而工作。

乔布斯的经历看得我们心潮澎湃,这样的人生除了值得我们向往,更值得我们反思。


我不是一名经济管理的从业者,所以本身我其实对于经济管理业务并非专长或者感兴趣。但是,无独有而地是我居然选择了阅读这部经济管理类的书籍《追随内心》。原因何在呢?众所周知每个人读某本书总是有一定的理由。而身为一个经济管理类的局外人,我其实只是着眼于想深入了解传奇般人物乔布斯。尽管他最近刚过世,但是如此传奇般色彩的人物注定了他背后的不寻常所在。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每个成功人士的光鲜之面。但是,我们又有多少的人能够了解到他们在踏向成功之路上的艰辛,汗水,付出与挫折呢?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笑到最后的那个瞬间。但是,正可谓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不经磨难何以明得失呢?如何能够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在通往成功之门的旅途上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勇往直前呢?在《追随内心》一书中,我们可以从最详尽的背后领略到乔布斯的一生。

这部作品中主要的内容并不是讲述他的丰功伟绩或者是**成就。全文的主要着眼点更集中在了乔布斯并非平坦的人生创业之路。足足十五年,他历经三次沉重的失败,尽管有人说事不过三。假如要是换了旁人,他们也许早就会放弃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奋斗目标。但是,我们的乔布斯却不是。秉承着他那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属于他自己的常识,乔布斯用他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无论是他的成就或者是人格魅力,都将会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为他这个电脑领域的梦想奇才追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自我放弃。而我们的乔布斯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一切。

与其说这部作品是有关于经营管理的书籍,对于我而言它更是一本励志的书籍。原本我并不知道和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辛酸,但是通篇的阅读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与了解。我更深切地感悟到了他的一些哲理性话语:“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事实上 《追随内心》一书无时无刻地不向读者揭示着这个内涵深刻的话语。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自古苦寒香。失败之时也许有太多动摇你我放弃的话语,但是我们应该跟着自己的内心走而不被外界所干扰。在成功的十字路口是前进还是退缩, 是犹豫还是彷徨?一切的一切我们需要做的是直视自己灵魂深处的信念。只要意志坚定,只要头脑冷静,只要有着坚实的精神后盾,只要你真的觉得胜券在握,哪怕你是一名“落寞的英雄”,机会依然会有那么一天降临到你这个时刻准备着的幸运儿身上。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以自己实际的行动向我们所有奋斗在人生拼搏道路上的人们无声地指点着前行的方向。


看这本书的时候,乔帮主已经去天国研究iphone5了,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他的伟大和辉煌我只是从2000年以后的iphone3开始知道的,之后是ipad,iphone4,ipad2……每一次他领着新品出现时,整个世界都在翘首以盼,而他推出来的苹果手机,苹果平板,让全世界人都莫名地统一起来,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品牌能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等待同一个产品的降生并为之疯抢,并且将全球的人都统一起来,使用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型号的手机,后无来者我不知道,前无古人肯定是的!所以说,乔帮主的伟大,在于其个人魅力和独特的处事方式。他并非完美的,书有有很多关于他不完美的正面述说,但人非圣贤,在这个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榜样人物,实属不易,谁又去追究他完全完美呢?

本书重点写的是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经历数十年的创业之路,最后重返苹果的这一段历程。这一段历程应该不算他人生中的辉煌,只能算是低潮期,当我们在看一个人的低潮期时,才会觉得这个人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过去,也有失败,他也有内心彷徨无助的时候,跟我们普通人无异。但是有些人失败,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翻身,而乔帮主的“失败”却总能起死回生,或许老天对其还是很眷顾的,爱惜他的才,所以希望他能为我们干出一番事业!书中,有乔布斯与盖茨的描写,让我很是感慨,这两个人,同处硅谷,一个是高科技领秀,一个是商业奇才。之所以乔布斯没有盖茨的财富,原因之一是他对财富本身就没有很好的规划,是一位很好的演讲者和推销家,但不是一位商业能手,所以他能赚钱会赚钱,却没有很多财富;反之,盖茨是个实务主义者,只有赚到口袋里的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微软可以不断推出满是漏洞的系统,然后一个一个补丁再出。。。而这在乔布斯眼里,显然是滑稽可笑的!

乔帮主一手创建的苹果,后被排挤离开苹果,这个过程如果换作我都是无比痛苦的,苹果公司就像他的孩子一般,如果有人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孩子从怀中抢走,会是什么感觉?肯定是痛恨无比,所以乔帮主像个孩子一般的,总是忿忿地想要夺回原属于他的一切,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而他的天真也让我觉得人偶尔还是要像人个孩子般的,不能太过世态圆滑,那样失去了本性,变得世故,未必就是好事儿!而之后他苦心创建的NeXT,又拿不出成绩的时候,我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一个男人,如果在之前失了势,之后想要夺回时又一次撞了壁,该是多么是心灰意冷啊,还好乔帮主总能置死地而后生,好在Pexar让他又活了过来,之后阴差阳错地又重回了苹果公司,扶正了自己。只有回到苹果后的乔布期,就像干涸的鱼儿找到了水源,那叫一个顺畅和一帆风顺啊,之后推出来的东西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振奋,我也不幸身中其毒,哈哈!

不知道乔帮主是不是处女座的,天生的完美主义者,虽说他做人有些问题,不是盖茨的那种圆滑和平易近人,而是很独裁的一位领导者,但是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是有满腹才干的,眼光独到、鉴赏能力……都是很好的!最终,世界承认了乔帮主的才干,并让他成为新一代高科技领导的领航人物,世界瞩目!


献给乔布斯
兼评《追随内心》

你走了,你选了一个中国人还在度假的时间走的。你走了,但你仍然像活着一样,让媒体、公众忙做一团。这本《追随内心》是10多年前的书了,但我们感觉好像依然是你刚走之前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亚当,一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个成就了你—乔布斯。你咬了一口苹果,把它放在了你的电脑上,人们认为这是创新,但你认为这是你的个性。很多人崇拜你、欣赏你,你在追随内心,他们在追随你;当然也有一些人嫉妒你、痛恨你,你抢占了他们的市场,你在工作中侵犯了他们的自尊,而你却毫不在意。

你坚持要用你的智慧去改变世界,你执着地追求你的梦想,你同时要求用最完美的产品来展现你的全部。那是你的个性,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过,那是你最艰难的时候,你请来的人背叛了你,你被苹果扫地出门,你创建的NeXT公司步履维艰,你投资的皮克斯公司日子也不好过。你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让你的困境雪上加霜,你对工作要求极度苛刻,甚至不惜恶语相加,你的批评没有任何的道德原则;你的创业伙伴离开了你,你的产品仍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你的钱包里的钱也越来越少了。

但是你还是幸运的,你的真诚和直率让你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你在工作中追求的兴趣,在产品设计中的细致入微,以及你在演讲场合上的激情四射,无疑一直在为你的成功铺垫者基石。皮克斯的成功,是你人生转折中最大的幸运,一个好莱坞的门外汉,却带领一个团队取得了专业级别的最高奖项,这是对你个性的一种嘉赏,也是社会对创新的一种认可。你重新走进了苹果,带领着日趋衰弱的苹果重见天日,获得了新生。

你是一个典型,多少硅谷里的生活,都可以在你的传记中寻得;你是一面镜子,透过你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面目。在你个性和张扬之下,社会有不同的面孔对待你;你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是赞扬和褒奖;你失败的时候,更多的是批评和讥讽。媒体对你有绝对的宽容和包含,真不知道那些狂热的苹果迷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的滔滔不绝。即便是你曾经欺骗过他们,你曾经冷待过他们,不可否认的是,你确实非常有魔力。

上个世纪失败过后,你重新走向了成功,有人说你得到了重生,确实可以说是重生。你带领苹果公司重新登上了市场的高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你彻底离开了这个你要改变的世界,我们套用一句很俗很俗的话: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再见1984,再见老大哥。你唯一的悲哀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


很久以前就知道苹果这个品牌的电子系列产品,记得第一次在店内看到苹果电脑时,无论如何都挪不开脚步,与当时的电子市场上所有其余的电脑相比,那台我所见到的苹果笔记本电脑简约大气,时尚优雅,而其系统界面更是美轮美奂,让人有种想将其捧回家的冲动。这是第一次被苹果的电子产品折服,却不是最后一次,虽然当时由于昂贵的价格和不够普及的电脑系统而最终放弃这样一个冲动,但自从那时起我心中就已种下一个苹果的种子,等待有一天它可以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苹果大热的时光应该就是它发布IPAD和IPHONE这两款电子产品的时候,触屏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简直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电子产品。与我而言,IPAD就像是我曾经梦想的那种电脑,可以随身携带,小巧轻便,这颗苹果的种子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印象中,自那时起,苹果每发布一个产品都会成为大家的采购目标,彻夜排队的迹象让人叹为观止。这就可以算是乔布斯魅力,是乔布斯赋予了这个电子产品如斯的顽强生命力。
也许,苹果的电子产品并不是首创的,但是他却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站在电子产品的顶端,让人有些无法超越。
然而,在光环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看到了他的艰辛和努力,自从苹果大热之后,有关乔布斯的新闻也开始渐渐风靡并整日出现在人们视线范围之内。了解他的过去的人都知道,他也曾经有过许多此低迷时期,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每一次都是跌倒最低谷,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每次一的失败都像是致命的打击。如果说的好听些,乔布斯最终战胜了困难并重新开始了创业,可实际上,当我们通过他当时身边的那些人了解到,其实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想过放弃,只不过最终内心的那股独特的想法在思想斗争中占据了上风,使他最终走出低谷并重新开始创业。
《追随内心》像是一个故事,一个名字叫做乔布斯人的故事,从他身边所接触过的那些合作伙伴,或者同事,或者上司,或者朋友的眼中,我们去客观地了解一个被称之为传奇的人物:乔布斯。当人们在看到苹果这个品牌大热之后,心中会渐渐地对这位神人产生更多的美化和敬佩,却忽略了他也是个普通人的事实。《追随内心》,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的成功,我们也需要了解他曾经的失败。有句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从乔布斯的身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来验证这个古语名言。


——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这不是我想要的。

——那你想要什么?

——我要的你没有给我(我要的你给不了我。)

这样的对话通常会发生在吵架或者幽怨的情侣夫妻之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两个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总觉得自己的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总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还不够完美,对成功有着无限的渴望,却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成功,怎么才能去成功,矛盾着前行,在走的过程中忘了听一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求声音,就像那句话,人的一生都在旅行,不是身体在旅行,就是灵魂在旅行,即便是相互追随,却永远找不到一个归属。

有谁能放任自己的追求,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真的有,只有两种,一种成功到控制不住,一种堕落到无可救药。刚刚去世的因苹果这个国际知名品牌而走红的乔布斯,就是前一种的代表,我们知道他,都源于苹果的成就,一个人的想法改变了一个时代,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但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们并不知道乔布斯此前的一些失败,以及在三个公司中的经历,甚至我们对他在其他领域,诸如动画界的成就,凭借《玩具总动员》又得以重返苹果的经历并不知晓,这本书内容十分的丰富,类似于乔布斯的生平简介,当然只囊括了创业过程,成败尽在其中,在他大起大落的生平中,灰暗淡点更多一些,给人带来的激励作用更强,虽然归类为管理分类中,但我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励志书,与其他空谈的励志书籍有所不同,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感染,而在于对一种迷失的唤醒,对于现实束缚的打破,敢于做自己才是最主要的。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苹果的粉,甚至都不曾碰触过这类有着高科技含量的时代前沿物品,但也许是因为他非凡的成就在作祟,让人看到这本书的之初就会肃然起敬,加上他刚去世不久,更会勾引起人们想一探究竟的窥私癖好,尽管知道不光这本,包括所有乔布斯的书都会大卖热卖,但对于一个声名原已颇高的人来说,去世后出现这种热潮总归是一件令人叹惋的事情,就好像社会中都在叫嚣的声音:乔布斯走了,苹果会倒么?下一个乔布斯在哪里呢?但我们都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乔布斯了,但具有乔布斯精神的人还会涌现出很多。

这本书讲述的不单是乔布斯,而是乔布斯精神:只有做到人心合一,让自己跟着心儿一起走,才能真正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才能得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乔布斯,用他的成就和一生向我们证实:舒心的成功就是要不断追随内心的声音去前进奋斗,最后引用他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得毕业典礼上曾送给学生们一句话: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翻译成“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是如何创造辉煌的,他是如何靠着自己的创意,自己的创新来赢得财富,在23岁时有100万,24岁有1000万,25岁有一个亿,我想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才开始将梦想之舟放出,而他乔布斯已经收获到了自己的梦想,并开始确定自己一生要追求的IT事业。但是没人会想法他的成功来得过于轻松而缺少些历练,却在正是步入盛年时被放逐,他的人生也是从这里进行了第二步的开始。

其实再回头来看这本书,我们真的可以到一个从辉煌中退出的乔布斯,一个犹如在深山里失势的雄狮,有时垂头丧气,有时却又胜所凌人,风范不改,我们甚至可以瞥见其骄傲不驱的灵魂,在瑟瑟的硅谷,在无情的商场中是那样的形单影只,甚至有些颓废不堪,也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才会深思才会真正的厚积薄发,所才当你看完本书后,你再看作者的副标题“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就会明白此中深意。

大多数人只知道乔布斯几经沉浮,却不知道在沉浮中乔布斯如何去锻炼自己,如何在失利的条件下不改其不屈的精神,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故事,而没有真正去理解,所以传记的人很多,未必个个都能成为伟大,或者开创者亦或是姣姣者。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者,作者并非从乔的辉煌写起,反而他一反常态从他被流放说起,重点放这段时间,我想这是写乔布斯的书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作者的整本书都在写乔如何在那段最失意,在外界看来最没有闪光的时候时期做为重点研究对像,显然,我非常喜欢,因为在困顿才明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乔布斯当之无愧!

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传记的时候,我在想别人在二十年华都确立了改变世界的梦想,我们在做什么,别人在困顿中如何做到坚守梦想,我们在做什么?你呢?


乔布斯传还没出来的时候,就读了这本书。看到网上很多出版社都有不同的乔布斯传,其实想想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想到乔帮主升天之后依旧炙手可热。

以前就听说苹果这个品牌,知道主做电脑的,很贵,买不起,并不知道乔布斯是何须神仙。还有一个段子说“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是我们俩出门,你买苹果四代,我买四袋苹果。后来渐渐就熟悉了,这是一个追随梦想、追随自我、追随内心的人,这是一个坚守梦想、坚守自我、坚守内心的人。

当然,往往真正的人物性格自然不是常人所能比的。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一个大学辍学的孩子,就这么凭着自己内心的追求,带着一班人马,每日早起晚睡,在一步步浇筑着自己的梦想。乔布斯终生都没有与亲生父亲相认。据说有这么一段故事:乔布斯知道自己亲生父亲是谁,经常去光顾他的生意,父亲知道乔布斯是个大人物,常对人说乔布斯来过他的店,很是荣耀,但却不知道那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不知乔帮主走后有没有后续。

都说乔帮主脾性不好,下属都怕。其实,拥有一个梦想难,坚守一个梦想更难,而要去一步步完美地实现梦想更是难上加难。这梦想如同新生的婴儿,时时刻刻都需要精心的呵护和照料。我想乔帮主应该是那种对梦想追求完美的智者。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力求一步到位。他不像微软的比尔盖茨,开发出一个windows系统,不管完不完美,先发步,然后在实践的操作体验中一步步弥补漏洞,一步步完善。这或许也是一种商业手段,让顾客时刻关注软件最新版本的研发和升级。但乔布斯不是,往往为了一个外壳,带领团队日夜不停试验,确保完美无缺后才会投放市场,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男人。

苹果不像微软产品更新那么快,但苹果一旦推出新产品,必是走在科技最前端的那一位。他不是不甘人后,是从来都没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你不见苹果新产品尤其是手机上市伊始,排的长长的队伍?国内国外皆然。其实这对我们国货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呢?中国人骨子里贱,总喜欢讨便宜,所以盗版货、山寨货盛行,世界上很多名牌在国内都能找到“兄弟姐妹”。所以往往结果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不会像苹果、可口可乐、肯德基这些品牌能长久。我们坐下来回忆一下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从市场上退出的中国本土品牌何止十家百家呢?还有一个笑话说:外国人搞什么都会去深入研究,然后会制定出一个配方表,各种材料要放几克都很明确,所以你看肯德基的薯条,全世界一个味道。中国就不行了,弄个菜谱,上写食盐少许,外国人一看就蒙了。这少许是多少呢?全在大厨掌握。同样一盘菜,不同的店不同的味道。有时候想吃一个菜的味道,要找好多家馆子。其他行业同理。你看乔帮主的苹果,他可以把工作包出去,但是什么规格,什么材质的由他定,你必须按照这个方子来,不然对不起,我不能收你的货,那样是砸我自己的招牌。所以一句话:外国人做生意看长远,注重品牌建立。中国人做生意看眼前,能赚钱就行,干不下去再换。所以,我们很多人是没有追求和梦想的。

乔帮主值得我们尊敬,不是因为他给苹果赚了多少钱,而是他持之以恒地坚守自己的梦想,追随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并尽可能地与我们共享。乔帮主与苹果不可分离,是因为这苹果是他养大的,是他自己亲身栽培的。有人说世界上有3个苹果,1个是被亚当吃了的苹果,一个是砸中了牛顿的苹果,还有一个是被乔布斯咬掉了一口苹果。很多人疑惑于为什么这个苹果会被咬了一口?其实这苹果不是乔帮主咬掉的,这有一个故事:计算机之父图灵被发现死在床上时,旁边有一个被咬了一小口的苹果。为了向前人致敬,所以乔帮主将此作为苹果标志,时时不忘激励和鞭策自己。

还有一个段子:上帝想听摇滚就带走了杰克逊,想用苹果了就带走了乔布斯。还有说:上帝看世人都排队买苹果,好奇,于是自己也买了一个,结果不会用,于是就把乔布斯叫去了。无论怎样,结果是:苹果5没有出,乔帮主永远地走了,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买苹果的人。


乔布斯是一个神话,又不是一个神话。他的创造力既来自天赋,更来自勤奋。


比乔布斯传薄,读起来较快。


看了一半就开始看乔布斯传,所以就没看了,一般吧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书写了一段历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尊重他的成就是也反省了自身。


重新规划自己的态度


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够快速成长!我们需要从名人身上汲取经验!


就是时间太久了战点,居然发了10天


印刷很不错, 翻译一般


那么多乔布斯的传记,都关注乔布斯如何辉煌,只有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乔布斯离开苹果那段炼狱般的生活,种种阴差阳错,造就了乔布斯重返苹果的辉煌。想了解乔布斯,那段经历不得不读!顺便说一下,翻译也很好,读起来很流畅。


市面上的乔布斯太多了,但看到中信出的,还是买了,追随内心的声音,追随直觉。非常棒的书,很多书都在讲乔布斯如何如何成功,这本书告诉我们乔布斯和普通人一样,也会被冷落、被遗弃、被看不起、被忽视价值,但是怎样面对挫败、这些挫败之后的所得的积累,才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强烈五星!!!


看看乔老爷的前世今生


好书,推荐闲着没事的时候读读


但我觉得没有自传写的好、、、


没有那么帮助到我..这感觉就是个介绍乔布斯从创建苹果到离开苹果到再次回去苹果的整个经历和过程。


送货速度很快,书的内容和翻译也很好,表面由于装包和运输有些许的褶皱和擦痕不过可以理解啦。第一次在卓越买书,感谢卓越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还会再来的!


还好吧,没太多感触!


学经济和IT的读读不错。。。。。。。


第三者的角度看乔布斯,或许有些主观,但是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乔布斯


还可以吧,在众多的乔布斯里不算是特别好看的书


快递速度快,跟想象的一样,物美价廉!


如题,买关于乔布斯的书,还是买外国人写的好.國人写的什么励志的简直扯蛋


包装、送货、书的质量都很好。满意!


  江山/文
  
  去年铺天盖地的作品,只因为一个人的去世,在悼念他的同时,更多的是以传记形式来励志地讲述他的故事,这个人就是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一个传奇人物,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借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但乔布斯坚持了下来,所以这个时代是属于他的,只属于他的电子时代。
  
  每一个版本的乔布斯作品都以他的执着他的创业精神来讲述他的一生,而《追随内心》则更多的是从他的每一次失利开始,通过记录跟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朋友和对手,来展现15年里乔布斯经历 了巨大挫败之后重新崛起的真实。从蛰伏期到华丽蜕变的绽放,从二度创业三次失败,最终卷土重来,使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
  
  本书从1985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开始,给予一个“落寞的英雄”人生的重新选择,一个独立时期到来。他花1000万美元从卢卡斯手中收购了Lucasfilm旗下的电脑动画效果工作室,并成立独立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在之后的十年中,该公司成为了众所周知的3D电脑动画公司,并在1995年推出全球首部全3D立体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之后被迪士尼收购,乔布斯也因此成为最大股东。到了1996年底,全球各大计算机报刊几乎都在头版刊出了“苹果收购Next,乔布斯重回苹果”的消息。而此时的乔布斯,正因其公司成功制作第一部电脑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而名声大振,个人身价已暴涨逾1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苹果公司却已濒临绝境。乔布斯于苹果危难之中重新归来,苹果公司上下皆十分欢欣鼓舞。就连前行政总裁阿梅利奥也在迎接乔布斯的欢迎词中说:“我们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我们最伟大的天才归来,我们相信,他会让世人相信苹果电脑是信息业中永远的创新者。”
  
  是啊,乔布斯用他最敏锐的头脑和最真实的内心改变了我们对电子产品的认识,也让他成为上帝打开一扇窗和一扇门的成功榜样。或许我们无法真正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却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坚持。追随内心其实更多的是在追随一种精神,在感性的眼中看清每个次的沉浮,用沉默代替诉说,用行动改变世界。所以,他的感染力足以让周围的朋友们完整地记录他的人生,证明这个世界还有这么一个英雄,挫败之后走向光明并崛起的神话。


  文/阳宝
  
  看这本书的时候,乔帮主已经去天国研究iphone5了,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他的伟大和辉煌我只是从2000年以后的iphone3开始知道的,之后是ipad,iphone4,ipad2……每一次他领着新品出现时,整个世界都在翘首以盼,而他推出来的苹果手机,苹果平板,让全世界人都莫名地统一起来,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品牌能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等待同一个产品的降生并为之疯抢,并且将全球的人都统一起来,使用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型号的手机,后无来者我不知道,前无古人肯定是的!所以说,乔帮主的伟大,在于其个人魅力和独特的处事方式。他并非完美的,书有有很多关于他不完美的正面述说,但人非圣贤,在这个时代,能出现这样一个榜样人物,实属不易,谁又去追究他完全完美呢?
  
  本书重点写的是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经历数十年的创业之路,最后重返苹果的这一段历程。这一段历程应该不算他人生中的辉煌,只能算是低潮期,当我们在看一个人的低潮期时,才会觉得这个人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过去,也有失败,他也有内心彷徨无助的时候,跟我们普通人无异。但是有些人失败,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翻身,而乔帮主的“失败”却总能起死回生,或许老天对其还是很眷顾的,爱惜他的才,所以希望他能为我们干出一番事业!书中,有乔布斯与盖茨的描写,让我很是感慨,这两个人,同处硅谷,一个是高科技领秀,一个是商业奇才。之所以乔布斯没有盖茨的财富,原因之一是他对财富本身就没有很好的规划,是一位很好的演讲者和推销家,但不是一位商业能手,所以他能赚钱会赚钱,却没有很多财富;反之,盖茨是个实务主义者,只有赚到口袋里的钱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微软可以不断推出满是漏洞的系统,然后一个一个补丁再出。。。而这在乔布斯眼里,显然是滑稽可笑的!
  
  乔帮主一手创建的苹果,后被排挤离开苹果,这个过程如果换作我都是无比痛苦的,苹果公司就像他的孩子一般,如果有人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孩子从怀中抢走,会是什么感觉?肯定是痛恨无比,所以乔帮主像个孩子一般的,总是忿忿地想要夺回原属于他的一切,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而他的天真也让我觉得人偶尔还是要像人个孩子般的,不能太过世态圆滑,那样失去了本性,变得世故,未必就是好事儿!而之后他苦心创建的NeXT,又拿不出成绩的时候,我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一个男人,如果在之前失了势,之后想要夺回时又一次撞了壁,该是多么是心灰意冷啊,还好乔帮主总能置死地而后生,好在Pexar让他又活了过来,之后阴差阳错地又重回了苹果公司,扶正了自己。只有回到苹果后的乔布期,就像干涸的鱼儿找到了水源,那叫一个顺畅和一帆风顺啊,之后推出来的东西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振奋,我也不幸身中其毒,哈哈!
  
  不知道乔帮主是不是处女座的,天生的完美主义者,虽说他做人有些问题,不是盖茨的那种圆滑和平易近人,而是很独裁的一位领导者,但是这样的领导者往往是有满腹才干的,眼光独到、鉴赏能力……都是很好的!最终,世界承认了乔帮主的才干,并让他成为新一代高科技领导的领航人物,令世界瞩目!


  读的关于乔布斯的第一本书。市面上好像已经很多了。周末无事就买回来看。紧接着就在网上定了已经出的乔布斯传。对于了解他还是有很大帮助的。都是通过朋友的访谈来了解这个人。点点滴滴透过事件看这个人的性格。写的有重点也不是很罗嗦。不过可惜的是只写到了重回苹果就停了。没说到iPhone和iPAD。看到最后很激动的等待相关章节。可惜没了。所以急切盼望我订购的正传快点送来。


   乔布斯传还没出来的时候,就读了这本书。看到网上很多出版社都有不同的乔布斯传,其实想想应该都是大同小异的。没想到乔帮主升天之后依旧炙手可热。
   以前就听说苹果这个品牌,知道主做电脑的,很贵,买不起,并不知道乔布斯是何须神仙。还有一个段子说“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是我们俩出门,你买苹果四代,我买四袋苹果。后来渐渐就熟悉了,这是一个追随梦想、追随自我、追随内心的人,这是一个坚守梦想、坚守自我、坚守内心的人。
   当然,往往真正的人物性格自然不是常人所能比的。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一个大学辍学的孩子,就这么凭着自己内心的追求,带着一班人马,每日早起晚睡,在一步步浇筑着自己的梦想。乔布斯终生都没有与亲生父亲相认。据说有这么一段故事:乔布斯知道自己亲生父亲是谁,经常去光顾他的生意,父亲知道乔布斯是个大人物,常对人说乔布斯来过他的店,很是荣耀,但却不知道那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不知乔帮主走后有没有后续。
   都说乔帮主脾性不好,下属都怕。其实,拥有一个梦想难,坚守一个梦想更难,而要去一步步完美地实现梦想更是难上加难。这梦想如同新生的婴儿,时时刻刻都需要精心的呵护和照料。我想乔帮主应该是那种对梦想追求完美的智者。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力求一步到位。他不像微软的比尔盖茨,开发出一个windows系统,不管完不完美,先发步,然后在实践的操作体验中一步步弥补漏洞,一步步完善。这或许也是一种商业手段,让顾客时刻关注软件最新版本的研发和升级。但乔布斯不是,往往为了一个外壳,带领团队日夜不停试验,确保完美无缺后才会投放市场,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男人。
   苹果不像微软产品更新那么快,但苹果一旦推出新产品,必是走在科技最前端的那一位。他不是不甘人后,是从来都没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你不见苹果新产品尤其是手机上市伊始,排的长长的队伍?国内国外皆然。其实这对我们国货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鞭策呢?中国人骨子里贱,总喜欢讨便宜,所以盗版货、山寨货盛行,世界上很多名牌在国内都能找到“兄弟姐妹”。所以往往结果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不会像苹果、可口可乐、肯德基这些品牌能长久。我们坐下来回忆一下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从市场上退出的中国本土品牌何止十家百家呢?还有一个笑话说:外国人搞什么都会去深入研究,然后会制定出一个配方表,各种材料要放几克都很明确,所以你看肯德基的薯条,全世界一个味道。中国就不行了,弄个菜谱,上写食盐少许,外国人一看就蒙了。这少许是多少呢?全在大厨掌握。同样一盘菜,不同的店不同的味道。有时候想吃一个菜的味道,要找好多家馆子。其他行业同理。你看乔帮主的苹果,他可以把工作包出去,但是什么规格,什么材质的由他定,你必须按照这个方子来,不然对不起,我不能收你的货,那样是砸我自己的招牌。所以一句话:外国人做生意看长远,注重品牌建立。中国人做生意看眼前,能赚钱就行,干不下去再换。所以,我们很多人是没有追求和梦想的。
   乔帮主值得我们尊敬,不是因为他给苹果赚了多少钱,而是他持之以恒地坚守自己的梦想,追随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并尽可能地与我们共享。乔帮主与苹果不可分离,是因为这苹果是他养大的,是他自己亲身栽培的。有人说世界上有3个苹果,1个是被亚当吃了的苹果,一个是砸中了牛顿的苹果,还有一个是被乔布斯咬掉了一口苹果。很多人疑惑于为什么这个苹果会被咬了一口?其实这苹果不是乔帮主咬掉的,这有一个故事:计算机之父图灵被发现死在床上时,旁边有一个被咬了一小口的苹果。为了向前人致敬,所以乔帮主将此作为苹果标志,时时不忘激励和鞭策自己。
   还有一个段子:上帝想听摇滚就带走了杰克逊,想用苹果了就带走了乔布斯。还有说:上帝看世人都排队买苹果,好奇,于是自己也买了一个,结果不会用,于是就把乔布斯叫去了。无论怎样,结果是:苹果5没有出,乔帮主永远地走了,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买苹果的人。


  乔布斯创造了苹果的神话,他的苹果改变了世界,可以说他是继比尔盖茨之后,另一个神话,另一个财富与荣耀的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神话是从何时而来,这个长久以来低调而神秘的人物,终于有人出了这本《追随内心---乔布斯,从每一次失利开始》讲述乔布斯那些隐蔽的幕后故事,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乔布斯。
  
  大众面前的乔布斯看照片,斯文,有条理,口才极好,发言极有感染力。不过没想到真实的乔布斯却是融天真、专横、激烈、横冲直撞于一身的任性的家伙。几起几落的人生,二次创业,三次失败,最后卷土重来。这分明是一本励志书,着重于乔布斯身处三家公司的三个不同阶段,着重刻画这位性格迥异的风云人物的决策和失败。我们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位苹果的创始人会被苹果扫地出门,也不曾料想十多年后,又再次回归。而这样的苹果也可以全心接纳这位前领袖。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和环境,才造就了这样的奇才。乔布斯本身是个天才,年少便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挥霍,他张扬,他有力量。
  
  在NeXT公司新闻发布会,乔布斯张口三句惊世骇俗的话“让约翰.斯卡利见鬼去吧。”“让苹果董事会见鬼去吧。”“我们要改变世界。”那个时候他便顽固不化地坚持自己的极简主义,生活中的一切物品皆是要求极度的完美主义,而他这种丝毫不妥协不折衷的坚持我想虽然折磨着他和他周边的人,却最终造就了苹果。
  
  乔布斯也是个坏脾气的人,任性,做事蛮横自大,自我感觉良好,做起事来理直气壮。一边是沉迷于事业,一边不断结交女友,私生活中充满矛盾。NeXT公司不断烧钱的无底洞,直至乔布斯接管并重组另一个如同游牧民族一般的艺术家和电脑奇才的组合Pixar公司后,动画电影的成功让一切似乎有了好转。但最终是另一个欠债的吸金窟。他也有过困惑和沮丧,两家奄奄一息的公司,让乔布斯陷入职业的低谷。不过,柳暗花明,不想《玩具总动员》的成功挽救了他。直到他接手苹果。
  
  本书中引述了乔布斯的三家公司来历背景,以及乔布斯插手其中的缘由经过,发展机会等。也许是作者觉得剧情的需要和真实情况的必然,在谈论乔布斯的决策时,每每都会插入很大一段关于他的绯闻,交女友的经过。这看起来是让这个神人更多地粘染一点人间烟火,让这些来来去去的女人们带给他更多艺术美感的影响。
  
  将熊熊一窝,而乔布斯做为公司大将,经过多年的执着带领着追随者终于看到了丰收的果实。这也是人人喜欢看的大团圆结局。他的个性自由奔放,直觉力强,偏执于完美成就了他的创造力和号召力,不过他的坏脾气和粗鲁也伤害了许多人。于是也猜想,离开了乔布斯的苹果,路又会走向何方呢。


   ——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这不是我想要的。
  
   ——那你想要什么?
  
   ——我要的你没有给我(我要的你给不了我。)
  
   这样的对话通常会发生在吵架或者幽怨的情侣夫妻之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两个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总觉得自己的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总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还不够完美,对成功有着无限的渴望,却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成功,怎么才能去成功,矛盾着前行,在走的过程中忘了听一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求声音,就像那句话,人的一生都在旅行,不是身体在旅行,就是灵魂在旅行,即便是相互追随,却永远找不到一个归属。
  
   有谁能放任自己的追求,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真的有,只有两种,一种成功到控制不住,一种堕落到无可救药。刚刚去世的因苹果这个国际知名品牌而走红的乔布斯,就是前一种的代表,我们知道他,都源于苹果的成就,一个人的想法改变了一个时代,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但如果不是看这本书,我们并不知道乔布斯此前的一些失败,以及在三个公司中的经历,甚至我们对他在其他领域,诸如动画界的成就,凭借《玩具总动员》又得以重返苹果的经历并不知晓,这本书内容十分的丰富,类似于乔布斯的生平简介,当然只囊括了创业过程,成败尽在其中,在他大起大落的生平中,灰暗淡点更多一些,给人带来的激励作用更强,虽然归类为管理分类中,但我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励志书,与其他空谈的励志书籍有所不同,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感染,而在于对一种迷失的唤醒,对于现实束缚的打破,敢于做自己才是最主要的。
  
   尽管我并不是一个苹果的粉,甚至都不曾碰触过这类有着高科技含量的时代前沿物品,但也许是因为他非凡的成就在作祟,让人看到这本书的之初就会肃然起敬,加上他刚去世不久,更会勾引起人们想一探究竟的窥私癖好,尽管知道不光这本,包括所有乔布斯的书都会大卖热卖,但对于一个声名原已颇高的人来说,去世后出现这种热潮总归是一件令人叹惋的事情,就好像社会中都在叫嚣的声音:乔布斯走了,苹果会倒么?下一个乔布斯在哪里呢?但我们都明白: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乔布斯了,但具有乔布斯精神的人还会涌现出很多。
  
   这本书讲述的不单是乔布斯,而是乔布斯精神:只有做到人心合一,让自己跟着心儿一起走,才能真正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才能得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乔布斯,用他的成就和一生向我们证实:舒心的成功就是要不断追随内心的声音去前进奋斗,最后引用他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得毕业典礼上曾送给学生们一句话: 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翻译成“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献给乔布斯
  兼评《追随内心》
  
  你走了,你选了一个中国人还在度假的时间走的。你走了,但你仍然像活着一样,让媒体、公众忙做一团。这本《追随内心》是10多年前的书了,但我们感觉好像依然是你刚走之前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亚当,一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个成就了你—乔布斯。你咬了一口苹果,把它放在了你的电脑上,人们认为这是创新,但你认为这是你的个性。很多人崇拜你、欣赏你,你在追随内心,他们在追随你;当然也有一些人嫉妒你、痛恨你,你抢占了他们的市场,你在工作中侵犯了他们的自尊,而你却毫不在意。
  
  你坚持要用你的智慧去改变世界,你执着地追求你的梦想,你同时要求用最完美的产品来展现你的全部。那是你的个性,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过,那是你最艰难的时候,你请来的人背叛了你,你被苹果扫地出门,你创建的NeXT公司步履维艰,你投资的皮克斯公司日子也不好过。你的桀骜不驯的性格让你的困境雪上加霜,你对工作要求极度苛刻,甚至不惜恶语相加,你的批评没有任何的道德原则;你的创业伙伴离开了你,你的产品仍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你的钱包里的钱也越来越少了。
  
  但是你还是幸运的,你的真诚和直率让你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你在工作中追求的兴趣,在产品设计中的细致入微,以及你在演讲场合上的激情四射,无疑一直在为你的成功铺垫者基石。皮克斯的成功,是你人生转折中最大的幸运,一个好莱坞的门外汉,却带领一个团队取得了专业级别的最高奖项,这是对你个性的一种嘉赏,也是社会对创新的一种认可。你重新走进了苹果,带领着日趋衰弱的苹果重见天日,获得了新生。
  
  你是一个典型,多少硅谷里的生活,都可以在你的传记中寻得;你是一面镜子,透过你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面目。在你个性和张扬之下,社会有不同的面孔对待你;你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是赞扬和褒奖;你失败的时候,更多的是批评和讥讽。媒体对你有绝对的宽容和包含,真不知道那些狂热的苹果迷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的滔滔不绝。即便是你曾经欺骗过他们,你曾经冷待过他们,不可否认的是,你确实非常有魔力。
  
  上个世纪失败过后,你重新走向了成功,有人说你得到了重生,确实可以说是重生。你带领苹果公司重新登上了市场的高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你彻底离开了这个你要改变的世界,我们套用一句很俗很俗的话:你虽然死了,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再见1984,再见老大哥。你唯一的悲哀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
  
  
  


  我不是一名经济管理的从业者,所以本身我其实对于经济管理业务并非专长或者感兴趣。但是,无独有而地是我居然选择了阅读这部经济管理类的书籍《追随内心》。原因何在呢?众所周知每个人读某本书总是有一定的理由。而身为一个经济管理类的局外人,我其实只是着眼于想深入了解传奇般人物乔布斯。尽管他最近刚过世,但是如此传奇般色彩的人物注定了他背后的不寻常所在。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每个成功人士的光鲜之面。但是,我们又有多少的人能够了解到他们在踏向成功之路上的艰辛,汗水,付出与挫折呢?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着笑到最后的那个瞬间。但是,正可谓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不经磨难何以明得失呢?如何能够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在通往成功之门的旅途上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勇往直前呢?在《追随内心》一书中,我们可以从最详尽的背后领略到乔布斯的一生。
  
  这部作品中主要的内容并不是讲述他的丰功伟绩或者是卓越成就。全文的主要着眼点更集中在了乔布斯并非平坦的人生创业之路。足足十五年,他历经三次沉重的失败,尽管有人说事不过三。假如要是换了旁人,他们也许早就会放弃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奋斗目标。但是,我们的乔布斯却不是。秉承着他那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属于他自己的常识,乔布斯用他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无论是他的成就或者是人格魅力,都将会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为他这个电脑领域的梦想奇才追随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的自我放弃。而我们的乔布斯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全世界的人们证明了一切。
  
  与其说这部作品是有关于经营管理的书籍,对于我而言它更是一本励志的书籍。原本我并不知道和了解他成功背后的辛酸,但是通篇的阅读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与了解。我更深切地感悟到了他的一些哲理性话语:“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事实上 《追随内心》一书无时无刻地不向读者揭示着这个内涵深刻的话语。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自古苦寒香。失败之时也许有太多动摇你我放弃的话语,但是我们应该跟着自己的内心走而不被外界所干扰。在成功的十字路口是前进还是退缩, 是犹豫还是彷徨?一切的一切我们需要做的是直视自己灵魂深处的信念。只要意志坚定,只要头脑冷静,只要有着坚实的精神后盾,只要你真的觉得胜券在握,哪怕你是一名“落寞的英雄”,机会依然会有那么一天降临到你这个时刻准备着的幸运儿身上。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他以自己实际的行动向我们所有奋斗在人生拼搏道路上的人们无声地指点着前行的方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