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廖一梅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廖一梅  

页数:

269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在从大到小,数不胜数的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我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在《悲观主义的花朵》里我写过这种豪言壮语,也算是实情。年轻时胡闹,谈不靠谱的恋爱,辞职,写剧本,做没人看的话剧,和没人看好的愤青结婚,这些在当时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计后果的任性。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未知。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啦。“我曾经一事无成,这并不重要,但是这一次我认输了,我低头耷脑地顺从了,我就将永远对生活妥协下去,做个你们眼中的正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儿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这些对我毫无意义,我宁愿什么也不要。”《恋爱的犀牛》里所描述的一己的勇敢,那是一个人年轻时唯一拥有的东西。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将所有看似错误的选择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年轻时,写过很多蛊惑他人,也蛊惑自己的台词,比如:“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只要你有足够大的愿望,你就是不可战胜的!”当然,你也知道,上天不会厚待任何人,无论是你,还是我,痛苦、困惑和艰辛对每个人都是同等的。回避,躲闪,辗转腾挪都毫无作用,既然来的总是要来,迎着刀锋而上恐怕是最好的选择,起码节约时间。上天当然不会厚待你,但自己可以成就自己。我这种以“试错”的方式来确定的人生,丰富多彩,但很难向人推荐。那些台词依然每天在舞台上,在观众席里回荡,它们鼓励了和我一样的人,也会造成他们的困惑。我的一位女演员有一次对我说:“我不是那种女文青,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要过正常的生活,我怎么才能让那些男人明白?”我回答了她,尖刻无比:“那就不要摆出一份女文青的架势,你脸上就写着:来伤害我吧,我不在意,我等着痛苦成长呢。去掉这个表情,那些人就会躲开你了。”她满脸迟疑地看着我,仍然是一副标准的女文青表情。我不知道文艺青年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对我来说,它既不好,也不坏,它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种处于困惑中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有太多自我和世界的关系需要协调,那种困惑而执拗的表情必然会占据他的脸,不过那也不无魅力,总好过一张麻木不仁的脸。喜欢有创造力的、有激情、不囿于成见的自由生活。如果什么有利于这样的生活我就赞成,反之,我就反对,无论是传统道德还是时髦观念。我反对伪善,谎言,媚俗,狭隘,平庸,装腔作势,一团和气,不相信任何人制定的生活准则和幸福模式。不管世界给没给你这种机会,我相信人都可以坚持为自己为他人创造自由的生活。在我的新戏《柔软》里有个易装癖的时装设计师,在舞台上男扮女装,调侃观众:“人生是没的选择的,我的命运便是一星期做两个小时的女人,可是,我比你们幸运,我的人生里至少有两个小时是属于我自己的,你们难道不偷偷地渴望能有这样的两个小时,卸下你们的面具,摆脱所谓的成功和正常,为所欲为,做一个真的自己,或者做一个幻想中的自己?你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你们真可怜!”这个角色的原型是我的一位朋友,樊其辉,现实中也是一名著名的设计师,但宁愿称自己为“女裁缝”。有几年时间里,他每周二在三里屯的“法雨”化身为歌女“碧浪达”,享受他生命里自由的两个小时。我一直喜欢他和他的歌声,还有他那些尖刻辛酸的笑话,他是有勇气把生命坦露给你看的人,流着眼泪还自嘲地笑着。在舞台上他一直笑到最后,但现实中真实的结局,却是他在《柔软》新闻发布会的前两天,在家中自杀身亡。据说他死得非常坚决,尝试了很多次,直到成功。这突然的消息,对当时剧组的所有人都是可怕的打击,生命真的很沉重,也很脆弱,不是一个乐观的态度和几句自嘲的笑话能交代得过去的。自由,不是不能获得,但需要万分的坚强和一点点运气。“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细细分辨,哪个人的生活不是由秘密和谎言堆积而成的?但是,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何意义?不过是辗转腾挪的生存技巧,技巧越高辗转腾挪得越好就离真相和本质越远。我宁愿选择笨拙地度过一生。廖一梅2011年春

内容概要

  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书中收录了廖一梅近年来最精华的文字和图片,包括散文,谈话录,小说、剧本中的经典台词,近百张精美的剧照、海报,以及由廖一梅和导演孟京辉在台前幕后拍摄的首次曝光的珍贵照片。
对于人类而言,最好的安慰剂就是知道你的痛苦并不特殊。本书首次完整收录廖一梅的内心话。她用尽文字的力量刻画了对于生命、孤独、痛苦、爱情以及写作的种种独特见解。她的文字,看似尖刻桀傲不驯,却字字珠玑,充满温柔的诗意和激情。她的态度,看似玩世不恭,不屑世俗之见,却总是认真地告诉你年轻时的胡闹弥足珍贵。她的写作,看似文艺,实则骨子里勇敢坦率,不喜矫揉造作,只想告诉你种种人生真相。她的镜头,看似随意,却视角独特,记录了剧场内外的各种真切,有一种新的发现和重温的感动。

作者简介

  廖一梅是中国近年来屡创剧坛奇迹的剧作家。她的作品《恋爱的犀牛》从1999年首演风靡至今,被誉为“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是中国小剧场戏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她的“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剧作《琥珀》和《柔软》,皆引起轰动和争议,是当代亚洲剧坛的旗帜性作品。无论是她的剧作还是小说,在观众和读者中都影响深远而持久,被一代人口耳相传,成为文艺青年们的集体记忆。
剧作家,作家。
话剧作品:《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艳遇》《魔山》;电影作品:《像鸡毛一样飞》《生死劫》《一曲柔情》等;小说作品:《悲观主义的花朵》。

书籍目录

序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第一部分 她说(谈话录)
 引子: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
 1.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
  ——关于爱
 2.每个人都是惊世骇俗的
  ——关于人或者自我
 3.痛苦和欢乐是一张纸的两面,这张纸就是生活
  ——关于痛苦或者生命
 4.我不是正经人,我是个严肃的人
  ——关于喜好和厌恶
 5.作为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憾的世界
  ——关于时代与世界
 6.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关于年轻和孤独
 7.你是个任性的孩子
  ——关于孩子
 8.创作者都是雌雄同体的
  ——关于创作与作品
第二部分 她写
 1. 悲观主义的花朵
  引子:生命不息,恋爱不止
 2. 琥珀
  引子: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3. 恋爱的犀牛
  引子:关于《恋爱的犀牛》的几点想法
 4. 柔软
  引子:作为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憾的世界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部分她说引子我爱过的男孩们都已老了我看着身边一个个叛逆少年变成温和的中年人,在街头大声唱歌的人现在安静地坐在桌角,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却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现代社会把庸俗生活变成制度,变成时尚,变成广告牌上的美丽画片,我们都曾是不想遵守这个制度的人,但我们已倦于叫喊。窦唯烧车的事,勾起了我丈夫的愤青情结,把手里的报纸晃得哗哗响,大声地宣称:“音乐圈的人组织签名声援了吗?为什么不?”现在不再有愤青了,大家都很冷静理智地谈论一个人的不理智,崔健发表的声明是经过律师修改的,措辞十分主流,何勇也是。关于这件事大家谈论得太多,我不必再说什么了。我们都喜欢窦唯,关于他的记忆与我们那热烈的青春有关,那个热爱摇滚、热爱激情、热爱梦想的时代,很多次不买门票混进酒吧,买不起一杯水依然狂欢到深夜。窦唯唱歌、打鼓,那一份对自己的专注一直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还有一种北京男孩特有的清高和不驯。“黑豹”时期的歌人人会唱,后来的《黑梦》也是人手一盘。2000年,我给孟京辉写了电影剧本《像鸡毛一样飞》,那是一个关于诗人的故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我们都曾经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面对周遭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不适和无能为力,不知该固守自我,还是审时度势,站在永远的风口浪尖。电影剧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反反复复地修改,和一个个投资人交涉。当时一个风头正劲的外国制片人在和我们工作了一个冬天之后,要我们做出选择:或者按照他的意思再写一稿,或者另换一个题材。我和孟京辉考虑了两天,给了他一个他没有想到的回答:既不再写,也不换题材,再见。对于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人,这应该是一个诚实的选择吧。对他说“再见”,可能是这个制片人到中国后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他还特意请我们吃饭,希望再聊聊。饭桌上是尴尬的沉默,沉默地吃,沉默地分手。2001年夏天,《像鸡毛一样飞》终于找到一个不要求我们作任何修改的投资人。孟京辉忙着物色演员。没有一个演员得到大家百分之百的认同,剧组讨论了很多天,不记得是谁提起窦唯,大家忽然豁然开朗——没有谁比窦唯更符合这个诗人的形象了。那时候,他已经离掉了那场著名的婚姻,泼过香港记者可乐,被告上法庭但拒绝道歉。他不再唱歌,他越来越沉默,“不一定”乐队在演出,我常常在下午看到他在后海的酒吧前浇花。在一个傍晚,我们在后海找到窦唯,在紧挨银锭桥的一处桌边坐下,我给他讲《像鸡毛一样飞》的故事,孟京辉给他讲他的设想。他一直听着,一直沉默,从他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我们只说想请他作曲,他说他和“不一定”正要在全国的高校巡回演出,不知道时间可不可以。我们约好再联络,我和孟京辉都没有提希望他能出演的事,他的样子让我们觉得对他对我们这都是一件太难的事。最终,出于可操作性,我们还是决定选择一个职业演员来担任男主角,我们选择了陈建斌。因为片中涉及一段戏仿的歌舞段落需要先期录音,同样出于可操作性,我们请了我们影片的录音师,“清醒”乐队的张阳担任作曲。窦唯没有再打过电话,我们也没有打,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没有表示什么,应该是兴趣不大。影片已经要公映的时候,一天我偶然走过后海边的酒吧,窦唯从对面走来,在下班拥挤的人潮中,我们一晃而过,我疾步向前走,有人在后面叫我,窦唯从后面追了回来,问我道:“你们想让我作曲的那部电影怎么样了?”我当时的尴尬和不好意思是难以形容的,他不哼声,他沉默,他没打电话,但他并不是不感兴趣,他在等着呢!我语无伦次地回答了他,说电影已经要公映了,我甚至没向他道歉,也没请他看电影,我忽然变得像他一样不善言辞,我匆忙逃掉了。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后来几次遇到窦唯我都不好意思地躲开了。我觉得我做了不好的事,我在本来可以理解的时候,故意误解了他,或者说我不过是遵循了更公众的方式,这难道不是我在影片里写的故事吗?在美容院和发廊的八卦杂志上,我一次次地看到窦唯的消息,说他没钱,说他生活怎么潦倒,说他坏脾气,死不开口,他如此地沉默,希望简单地生活,他们还是不放过他。谁不放过他?娱乐记者?是那些藏在这些记者镜头后面的变得越来越功利、市侩、识时务,嘲笑他们不能理解的一切,只崇拜金钱和成功,并且希望人人都崇拜的公众。没有比娱乐一切的态度更无聊的事,娱乐甚至没有幽默感,对完全不可笑的事情津津乐道。十多年前,窦唯有一首歌叫《高级动物》,列举了人类的种种状态和恶习,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贪婪”、“嫉妒”、“无聊”后面还有“能说”这个词。“能说”这个词对窦唯来说是一种罪吧,就像佛教所称的“妄语”,我们太多时候都在犯这种罪,而且还津津乐道。窦唯在最后反复唱着:“幸福在哪里?”1.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关于爱对谈论爱,我本能地有种抵触。因为我知道,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种东西。爱情不是永恒的,追逐爱情是永恒的。如果你希望爱情关系给你带来幸福,那毫不含糊地说,你一定会失望。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欣喜、虚荣心、安全感、某种保障,但这些都不是爱情。要分辨这个需要更多的自省,对自己和他人的尖刻。我常听到有人表达他的感情,而所说的不过是他的需要,他的企图以及别人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的难过和愤怒。如果你是不幸福的,充满矛盾和缺憾的,爱情关系,只能让你更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带来更多的矛盾和缺憾。其实我们对于这个生命中的种种,对于所谓爱,只有“找”,没有“找到”。最放不下的那点眷恋、痴爱,是你的欣喜,也一定是你的磨难,最终也是教导你成长的老师。大家顶着爱这个词,其实干尽了人间丑事。为什么要有男人和女人呢?他们是那样的不同,不能相互理解,但又相互爱恋,必然相互伤害。有时候我想,设计男女这一套程序,唯一的可能是以这样的激烈的冲撞来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变得更宽容,有领悟力,不狭隘。感情如同潭水,一粒沙子落进水里也会改变水位,尽管它看起来平静依旧——最单纯的情感也有它深不可测的一面。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触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任何在爱情中的人都是阴谋家。通过爱情,人们去寻找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找到去表达自己欲望和激情的方式。大众传递的爱情啊,以“知音”的方式谈论的所谓感情啊,我只能说它是虚假的,我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它连错误都不是,它只是虚假,它用一种肤浅的态度想去归纳一件复杂的事。你如果说爱是天空,那四季的天空也很不同,澄明的天空,有云的天空和夜晚的天空,它们合在一起可能才是所有的天空,你非认为就那个树梢被风吹动的一瞬间是爱,那肯定是太狭隘了。所有夫妻在婚姻中的人物关系都应该向后退,起码退到如果不是夫妻,还能是朋友,可以一起聚会、一起聊天、一起玩,这样的婚姻才应该继续。因为朋友之间有一种对对方的基本尊重。任何所谓完美的关系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都不完美。现在爱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这也让爱成为了最匪夷所思的事情。我拒绝谈论任何跟我的感情和婚姻有关的事。对一个人有感觉,希望和他的生命发生联系,这没有任何可解释的,是无法探讨的。专门在情人节来谈论的爱情,专门在情人节送出的花朵和巧克力,那种所谓的浪漫,跟我所说的爱毫不相干。美丽的爱情也不是快乐的爱情,快乐常常是肤浅平庸的。身边的女友常有人爱算两个人的星座生辰是否相合,我就会笑: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相逢一定是“大凶”,梁山伯和祝英台也一定“不合”。“合”,你要的就是世俗的快乐日子,一起吃饭洗脚的和谐节奏。而爱情,是另一码事。你已经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勇敢地说“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情”,因为你能分辨出这爱中到底有多少曲折和细密的心思。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需要,自我的需要。你认为自己的爱是单纯的、无目的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你想的都是利益,这个利益可能是舒适感、安全感或者某种自我期许……而且这种爱,多半都是你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选择。甚至在你顶着爱的名义的时候,在你自我牺牲和对别人关怀得无微不至的时候,也很可能不过是满足你自我肯定的需要。爱还是存在的,如果你细细分辨,那可能是人最本质的善意和友爱。它既不是欲望,也不是需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默契,是人类能够存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它超越任何身份、禁忌,甚至性别。我在十年前记下杜拉斯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今对我来说依然是这样。你要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人跟你共度一生那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指向的是世俗的幸福或是日常的柴米油盐,我觉得那更像是一个合作社。杜拉斯的意思,指向人生命里更本质的东西,它不是空中楼阁,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看到,通过天空,通过树叶,通过树叶上闪烁的阳光,你都可能感到那种爱。人对于爱的态度,代表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爱情是一把锐利的刀子,能试出你生命中的种种,无论是最高尚还是最卑微的部分。在世界没变得太坏之前,抓紧时间做爱吧!谈论爱,最终就会谈论到爱的双方——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本身是什么样的,你是否了解你自己,你是否对自我性别有所了解,是不是男人和女人真的就这么不同?甚至我有过这种怀疑: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规则,上帝为什么把人变成男人和女人,让人经历这些折磨、不完善,互相不能了解?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世界构成,如果人可以自我繁殖,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就不会增加这么多的痛苦,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痴男怨女?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点:这就是上帝给大家布置的需要解答的问题。如果你自己能完成一切,你是完满的,那你就不是人了;如果你不需要跟另一方那么迫切地又爱又恨,取得沟通和了解,那你就自给自足了。就是因为你又有爱又有恨,又有不满又有缺憾,但又那么渴望被满足,所以你才要去了解和改善自己,去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这是一个功课,一个上帝布置的功课。再默契的爱人也感受不到另一方的感受:比如其中一个肚子疼,另一个肯定感觉不到;每个人的感觉,习惯,状态都不可能真正把它交付给另外一个人。在爱情中,有许多的偶然,误解,只有打破这些才可以成就一段爱情。你可能尽了最大努力,但依然会犯错误受伤害——这是必然的。在给予爱的时候,人其实是满意自己的,人是希望自己处于这种状态的,所以人希望自己陷入爱情。心甘情愿是很美丽的一个状态。花花公子是很有趣的爱人。他们太懂得爱情的美好,也容易发现美。我预感到我正在开始一种深刻而热烈的感情,我从未体验过的爱,它只是悄悄靠近,我已经感到了暴风雨来临前那种空气的颤动,它必将到来,必将把我席卷,我并不着急,我等着,等着人生把我抛向那个漩涡,等着生命向我展露它新一轮的花招,展示它深不可测的力量。审视自己的情感,我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爱憎?激发我们的欲望?左右我们的视线?引发我们的爱情?这种力量源于什么?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气息,什么样的笑意,什么样的温度湿度,什么样的误会巧合,什么样的肉体灵魂,什么样的月亮潮汐?你以为自己喜欢的,却无聊乏味,你认为自己厌恶的,却深具魅力。这个问题,像人生所有的基本问题一样,永远没有答案,却产生了无穷的表述和无数动人的表达。那些情圣,或者说那些假情圣,那些喜欢诱惑的登徒子,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人物。当然,我只偏爱那些忧伤的,讨厌那些得意洋洋的。拜伦的《唐璜》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的书,至今还记得他的诗句——“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便不能专心爱你。”善解风情是一种天赋,赏心悦目。但要在他们心里寻求真爱,就如同在沙漠中找水,找到了弥足珍贵,找不到,便渴死在路上。我不认为爱情有什么改变,只是爱情的风尚改变了。风尚是什么?就是几本书,几本杂志推荐教育你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交什么样的男朋友,去哪儿度假?吃什么样的东西——如此而已。生命不息,恋爱不止。爱的状态是人最敏感的状态。爱可以发挥人身上不曾有过的美好,在爱情中人会特别善良,替别人着想,心肠柔软。当然,也很可能正好相反。艳遇是瞬间的感觉,是在生活坚硬的墙上,从缝隙中开出的花朵,令人珍视的花朵,但它不是生活本身,也就不能与生活共始终。它们需要的是柔软的心和看得见美的眼睛。关于“性”,细想,本质上你的欲望来源于人类繁衍的需要。其实你所有欲望最终极的目的,是人类的目的,你只不过是人类繁衍的基因中间很小的一个链条。你是被那么庞大的人类生存基因所控制的。你认为自己就是爱他,但实际上不过是人类的繁衍要求你产生欲望,欲望也不是用来满足你的,满足你不过是给你点儿糖豆,让你能够有兴趣继续来生育子孙。我相信一见钟情,而且,只相信一见钟情。笃信一见钟情,是对奇迹的渴望吧。也或者,奇迹只是身体深处一次不为人知的爆炸,有时,我甚至觉得人们是受不了奇迹的,所以他们故意地去辜负它。那不被正视,不被认可,被溅上了泥浆的奇迹,正委屈地,令人心碎地一次次跃上天际,看啊……所有两性的困惑都不仅仅是两性的困惑,而是所有个体的困惑。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带着很多齿的独特的齿轮,我们都感到自己的不完美,感到自己的缺憾和需要,但是,天地间找不到能完全咬合,顺利运转起来的两个齿轮,他们会有契合之处,咬合了一些,但是总会在碰撞中打掉自己的一些齿,然后在运转中慢慢磨合。当然,有时候你会有奇迹的感觉,忽然冒出来的一个陌生人,他竟然了解你,他的需要也正是你的需要。但是,一定也会有不能咬合的齿子,当他们碰撞时痛苦就来临了。而那些不动心的恋人,他们对人保持安全的距离,只享受愉悦,其实他们就还是独自旋转的齿轮。欲望以它的方式探索神圣。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恋爱。


编辑推荐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编辑推荐:她写的,她说的,廖一梅总有某句话刺痛你,燃烧你,击中你心中柔软的某处,让你铭记不忘。特立独行的剧坛才女,文艺青年的精神偶像,盛产金句的剧作家,继《琥珀》《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之后,推出最新图文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PDF格式下载



关掉电脑,用音响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窝在我的小房间里读完了廖一梅的新书。我承认,我有点中了廖一梅的毒。从多年前在弘文书局意外邂逅那本《恋爱的犀牛》的剧本,到十月在珠海大会堂看完那场话剧,到今天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从未遇过这样的人,写的文字总会说中所有我想说的,每一句都那么恰到好处。我想我其实是一个有表达障碍的人,心理的想法很难完好地表达出来,又或者我总觉得他人未必能懂,我并未真正去说出内心所想,而廖一梅的作品,包括这本《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我几乎要当做是自己的自我表达。

其实看完《恋爱的犀牛》我就知道,很多人的解读必然会是廖一梅所说的误读,她说在讨论爱的时候她和大家说的不是一件事。我真的能理解她所说的。我那么认同她对于爱情的解读,那么欣赏她不断追问的人的本质及生活的意义。她说“我从来不屑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有勇气的时候。”我想我过早地丧失了这般勇气,心理却对此念念不忘,最痛苦的生存状态莫过于此。好在,她说,痛苦才是生活的真相,如果你一直生活得很快乐,说明你很肤浅。

所有的理想主义其实都是悲观的,认定这世界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会在等待奇迹的发生。《恋爱的犀牛》里马路和明明其实就是一类人。旁人都说不该如此,应该忘记。偏执的爱在这现实里是稀缺的了,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笨拙的人,明知不可行,却愿意坚持下去。爱情不是永恒的,追逐爱情却是永恒的。你们大可以说,我们爱的只是爱情的模样。是的,我们以最笨拙的姿态去爱,走到尽头或许一无所有,却依然坚信这是最美好的事。

廖一梅是个十足的文艺女青年,不屑于任何世俗的标准,小心翼翼地试探着现实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于是,选择了一条相对艰难路路来走,为那些可能的奇迹。对于真正的写作者而言,作品就是她的世界。廖一梅的作品里,总是能读到桀骜不驯,能读到她对于自我本身的困惑以及她那坚不可摧的执着。

在现实的世界之外,一定还存在着一个诗意的世界。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在这尘世中循规蹈矩,受教育,找工作,结婚生子然后老去。却不曾真正问问自己是否这就是幸福。长辈们总是会说生活就该是这样的,那些一步步都该这样,也都这样一一走过来的你们是否真的幸福呢?我想在我的另一个诗意的世界里,没有所谓该与不该,只有愿与不愿。

我们都会变成另外一个模样,尽管我们不信。时光对人与事的雕琢对于生命的大多数都是无力抗衡的,而廖一梅却说如果是活在时空之外的人是可以不管时光流逝依然自我的。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忘记了最初爱过的人和爱过我们的人;我们走着走着也会拥有一些我们都无从说起的拥有,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我们再也说不清楚,又或者我们再也不会想去说清楚。那些一辈子都无知无觉的人,我们应该祝福他们。如果从未有过类似的追问,对于他们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这是一个技巧胜于本质的世界。电影可以没有精神思想,只要营销有技巧,票房照样过亿;产品可以质量不过关,只要广告有方,照样可以大卖。我一直在想那部很烂的电影以及昨晚的话剧,之所以让我觉得如此难以忍受,主要是作品本身全然没有思想的本质原因,技巧使用的再好,还是让人恶心。生存又何尝没有技巧呢?辗转腾挪的生存技巧越高,也许真的离真相和本质却越远。这样说来,我想我也愿意就这样笨拙地生活下去。


看了《柔软》、《恋爱的犀牛》、《琥珀》,喜欢孟京辉的戏,更喜欢戏的编剧廖一梅。剧的粉丝多多来支持吧~~


从恋爱的犀牛开始喜欢实验话剧,惊奇于它的表现力与张力,看恋爱三部曲的时候总是觉得心被它打动。这本书里除了思想的闪光还有很好看的剧照,比单纯的白纸黑字更有表现力。
就像《柔软》里的那句话:“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世界上能遇到一个懂你的人真的很难,但是如果遇到了,那真的是上天对你的青睐,而对于这种青睐最好的报答就是珍惜。


等了差不多两周才收到这个签名版的,不过也算值得了。廖一梅的作品都很好看。


果然是亲笔签名!收到很开心,但是书里的内容有些炒冷饭 索性出琥珀 柔软的剧本合集嘛


喜歡廖姐姐很久了 不僅僅是她得作品 還有很多個相似的人生瞬間 能夠在文字中找到與自己相應的位置這很難得

買了簽名限量版 喜歡犀牛的封皮 喜歡充滿張力的圖片 在看完一場話劇的舞臺背後 可以安靜地打開這本書 曾經的每個片段都將歷歷在目

贊一個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你想要可没有的,有很多东西是你忽视的却很重要的,比如傻气比如勇气。很多时候你能明白但却始终做不到,因为生活把你打磨的聪明圆滑,但愿能如你一般笨拙的生活,结实的受伤,由衷的幸福。

ps:其实还想问:亲笔签名在哪儿?没看到啊?


该书收录了之前廖桑的剧本、小说和散文选段,以及一些心情杂感。半彩,装帧很好。


对于一个喜欢话剧,喜欢逼问真相,渴望年轻的人,这本书很诚恳。她向你诉说对自己的诚实,对生命的热爱。


内容很丰富 感悟层次很高 看到一些文字后总会跟内心的某些想法产生共鸣


不错的书,说的很细致


书刚到 速度很快


挺让人惊喜的一本书,,


真的很不错,不一样的视野,很好很好


很好,一切非常顺利的。


早点收到啊


虽然签名不是“TO”给我的,但还是很高兴能有本廖一梅的签名书。
这是本语录集,把作者以往的作品挑选着拆开,铺陈出一本文艺青年的精神指南。因此,总有那么一句两句关于生活,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话可以让向往着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戏剧艺术的人前来对号入座。只是,在感叹廖一梅的才华的同时,不得不说,看完此书,我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了......我无奈自己只能遵守小市民的道德规范,过着周一到周五都必须在办公室算计着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的生活。《恋爱的犀牛》和《柔软》是那么能撩拨到我,看这本零散拼凑本无任何攻击性的书,却深深把自己的自尊给折了----原来我TMD活得这么不艺术,这么对不起自己的内心,这么不尊重我本质上的需求......
显而易见,我可能,此生都与文艺青年无关了。那么,我就好好地,同样笨拙地,把平庸的生活,充斥着柴米油盐将粗茶的生活,给过好吧。


书就是一本合集,新写的内容占据很少,像是作者的写后解读一样,但愿廖一梅能静下心来创作出好的作品


喜欢先锋戏剧 自然躲不开廖一梅 前半部分的人生感悟很有个性 虽有些观点不敢苟同 但值得思考


说实话是奔着廖一梅的名头去的,没有想象中的好,纸张不太好


总体上来说 是一本充满了图片的书
但是 其实 这本书不是一般人都能够接受的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
反正我现在是有些后悔了的
因为 舞台剧 实在是比较遥远的 而且也不对我的口味

文字什么的 也不是很美的文
好吧。。。 大家买不买 随便 但是我是后悔了的。。。


因为恋爱的XI牛才买了这本,感觉更像一本合集,不是单独的一本~


有一页缺了一角 不爽
有签名 应该是真的....


书是好书!只是快递那个态度是什么态度啊!!????


好文笔


我只不过是为了她的签名才买的~


买时全价,现在优惠了~


不错!书如其人!


好不容易盼到了,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找到签名,很失望,有种被骗的感觉


书很好!应该是正版


  大姨妈痛得不行,躺在床上信手将这本一直躺在书架的书抽出来看。
  
  大概将书翻了翻,这么多照片,都是关于话剧的排练、剧照什么的。大概猜了猜应该是讲关于戏剧排练时的一些有趣的事吧。
  
  不是这样的!通篇都是无痛呻吟!语言措辞累赘!有些段落甚至重复再重复再重复!这本书完全就是在为了凑字数而完成的一本戏剧宣传手册。
  
  ‘我’这个字眼可是高达了4%哦~请问作者你这样一直强调阐述自己的意见,真的会是一位好的作家吗!啊,是非主流!嗯!文字非主流,装帧设计非主流!大家来看这本书还不如上某个非主流网站去看非主流图片再在左下角附上的一句:45°的仰视,是我的忧伤在流泪。强烈推荐哦~
  
  唉唉唉。。。。
  
  太他妈失望了,即便可能廖一梅是个很好的剧作家,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作家。没有对生活的切实感受,只会空谈泛泛的文艺。书中有一段挺适合作者本身的,有个文艺女青年问作者:我不是那种女文青,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要过正常的生活,我怎么才能让那些男人明白?作者回答:那就不要摆出一份女文青的架势,你脸上就写着:来伤害我吧,我不在意,我等着痛苦长大呢。去掉这个表情,那些人就会躲开你了。这真是深深的引起我的共鸣啊,作者说的这段话就是我想对作者说的~最后一句要改成:去掉这个表情,那些人都不会买你的帐了。
  
  就像书中无数次提到的“如果不把自己推到一个极端的地方你可能看不到自己,就好像把自己逼到了一个死胡同,你眼前的门是关着的,但可能在你的上方或者某一处,另一个维度的门会打开,人得有把自己逼入绝境的勇气”,请您就好好当剧作家吧!将自己在走的这条路走到绝境。
  
  一颗星,献给话剧这一美好的艺术。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喜欢有创造力、有激情、不囿于成见的自由生活。如果什么有利于这样的生活我就赞成,反之,我就反对,无论是传统道德还是时髦观念。我反对伪善,谎言,媚俗,狭隘,平庸,装腔作势,一团和气,不相信任何人制定的生活准则和幸福模式。不管世界给没给你这种机会,我相信人都可以坚持为自己为他人创造自由的生活。
  
  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触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通过爱情,人们去寻找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找到去表达自己欲望和激情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所谓懂不懂不是什么硬性标准,只要你有所感受,哪怕就是你生命力某一瞬间被激活了,这就叫看懂了。
  
  爱情不是永恒的,追逐爱情是永恒的。就是我对人类情感的基本认识。
  
  据说好的婚姻激发人天性中好的一面,坏的婚姻激发人天性中坏的一面。希望你们是前者,我们所有的人也都这么衷心祝福。但如果是后者也没什么,谁能总那么幸运呢,不必互相指责,死不认错,计较自己所付出的,都去寻找更好的,更有益于双方成长的关系就是。婚姻只是所有人类关系中的一种,不比别的关系更好,也不必别的关系更坏。如果你们都明白这一点,现在,新郎可以吻新娘了。
  
  有一件疯狂的小事,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叫做爱情。
  
  


   看完之后,第一感觉便是这不是一本书,或者说不像、不适合作为一本书来读,而更像是一个剧本、一套荧幕上的台词。诚然,《像》的第二部分确实写的就是话剧中的台词,看每一句都会让人觉得有所感,有某些经历的人会不自觉产生一种共鸣,这不算是一种悲观生活中的态度,却属于感情的抒发。
  
   廖在这本书中写了自己创作话剧的灵感来源,包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既是她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又代表了一部分人对生活的想法。她对生活定义的基调是悲观的,其渴望幸福的心声于我之感受亦不是那种积极的,至少没有去张扬与表现。因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便是一部分人看待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态的想法,对生活的抱怨,亦有对时代悲观看法的表露。
  
   读这本书,我总不能安下心来逐句的读,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没有魅力,而是它的行文走向不能抓住我的注意力。另有一点在书籍的设计上。初见这本书,购买的欲望也离不开其封面和版式设计,从封面封底到护封及内文的图文设计,其实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不得不说,有一个最大的失误,便是漏白文字的设计。就设计而言,白字黑底应该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突出感,但实际印刷品中,白字会因为工艺的问题而变得更细。这就让读者不能够舒服的阅读,自然在阅读中得到的满足感就会降低。
  
   最后想借书中最积极的一句话:“相信我,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如果你们爱什么东西,渴望什么东西,你就去爱吧,去渴望吧,只要你有足够强大的愿望,你就是战无不胜的!”《恋爱中的犀牛》
  


   知道廖一梅之前先知道的孟京辉。看《柔软》,看《恋爱的犀牛》。如此两个情商发达的男女生活起来会是什么样?我很好奇。
   很久以前我学画画。那个时候老师和周围的人都在说,搞艺术的人情绪捉摸不定。我自认为算个情商不低的人,在和很多搞艺术的朋友接触的过程,我越来越明白这种“捉摸不定”是什么。这类人感知能力很强,常常能感受到周围的人们感受不到的喜怒哀乐,也更容易觉得孤独。他们追求的安全感、追求的信任、了解,也比很多人要多一些。廖一梅在《柔软》里写了一句话:“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这么看来,定是有一部分人,身体和心灵都自由无边,却渴望有人住在灵魂的深处。
   有一个阶段,我曾经历人生一个不大不小的低谷。我第一次感受至亲的人会在一天毫无预兆的消失。那么多亲人、朋友安慰和心疼着你。可是他们并没办法真切感受,更没办法带你走出低谷。然后我看见廖一梅在这本书里写:“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后来呢,后来一切就默默的过去了。
   也许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一个阶段对生活是有些恐惧的。这种感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也可能一闪而过。这种恐惧来源于什么也不得而知。可能翻来覆去之后才发现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平添的烦心。一切都没有变。这本书也经历这样的过程。你说不准在哪几行文字看见了自己,也有可能从头到尾都没看到什么。别放在心上,就当没事儿读了一个女人朦胧的内心吧!


  一直觉得廖一梅的东西很不错
  小说也好 剧本也好
  书里的剧照神马的都不错
  
  于是
  就想问问这本书是哪个傻逼排的版
  黑底上细的看不清的宋体小白字
  印刷没达到那水平就别作了
  一篇文章中间穿插这么两页
  都快看瞎了
  
  跪求换个好排版
  挽救这本书与水火之中


  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类代入性质的阅读,就是把作者写的文字和作者这个人混淆在一起。
  
  这本书像微博集锦,大多数都遵守了140字以内的游戏规则,放之爱情圈和文艺圈而皆准。前后重复的段落有些多(这对语录式图书来说应该算是大忌吧),重复多了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明智的选择是先看看电子版,如果喜欢再存纸版。
  
  书的设计有着艺术的壳但不具有艺术欣赏性。这本书像是自己还没想好该怎么出来,就急着被拿出来看世界了。我想,如果再精心编辑一下的话,应该会更有意义。作者提到生存的尊严的重要和意义,但是不知是谁的缘故,这本书的尊严没有被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作者反复在表达和确认领会世界的几条意义,像夜空中的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我不能特别同意的是,文字的自我意识过强,作者经过自我消化点亮的星,星光暗淡。作者通常是在结论已定的情况下,用若干表达方式去追结论,呈现的结果是,文字稍有调整变化,但信息和精神的传达有限。因为作者选择了这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态度,所以会影响去体谅这个世界,但因为绝决固执认真而那么可爱。聪明易被聪明误。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小钥匙孔看世界。”可是我觉得有的人在钥匙孔前放了望远镜、显微镜、近视眼镜……一样的内容更多的意义。
  
  共鸣有节制的,自我不宜放大过度。这本书可能只代表当年的作者,并不是现在的。
  
  看的时候会因为某段文字而感到不好意思,因为发现了自己的隐私被揭出来,多少有些尴尬,多少会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幼稚自私自怜自恋和盲目以及狭隘。时刻警告,放下自己!
  
  这世上没有笨蛋,只有装成笨蛋的捣蛋鬼。
  这世上没有坏人,只有装成坏人的沦落人。
  
  “每当看到这种人生总结式的话,心里觉得同意又同意得不那么实在”
  “这些话或许没错,但在没有用人生一步一步验证之前,这些话可能意义不大”
  “除了短暂的共鸣,其他确实也没啥了”
  “所以适合微信分享”


  对于一位我一直很厚爱的作家,我不想说她重复自己,把一堆之前就给过读者的文字又杂糅在一起出本书是“骗钱”和“没诚意”的行为。到不是在乎钱有多少,和意有多深。我甚至不敢想,是不是繁重的家庭生活(有孩子后),湮没和打磨了这个才女曾经炽热的创作热情。我想看她新的创作,而不是一直在重复曾经的论调。我相信人是会变的,忠实的读者愿意陪一个作家改变(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也在改变着),不管这改变是有多么的让人惊异,我渴望看到廖一梅成为母亲后“惊异的改变”。不敢妄言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廖一梅也不是什么文艺教母。现下最能产生共鸣和疑惑的,正是准备成为母亲这个严肃的命题啊。廖一梅只是给出了些许论调,而个人还未找到准确的方向和答案呢。希望这样的止步不前是为了将来的厚积薄发吧,廖一梅依然是我最厚爱的女作家之一。


  
  
  “文艺青年”这个词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我至今都不清楚。
  至少,我是不喜欢这个词的,也不喜欢别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我。
  
  一想到文艺青年,就会联想到“矫情”这个词,我对它的态度可以用“痛恨”来形容。而最近,我却做了一件“矫情”的事:花了两天时间考虑要不要把头发头剪掉,是的,把长发变成短发,在个个姑娘都在梦想着长发及腰的年代,我要剪成短发。
  
  在我活了二十几年的生命历程里,我的头发从未短过肩头。想想那么多年,我一直笨拙且循规蹈矩地生活着。连头发都是如此。
  
  剪头发的过程不比思考的过程纠结,叫Peter或是Jason的理发工(不对,他们说叫造型师)不停地在问:真的要剪了头发吗?
  我答;:”剪吧’
  “剪很短吗?以后要花很长时候才能长起来的呢,真的要剪了吗”
  “剪吧”
  “那我要剪了啊,你要不要再看一眼呢?”
  “剪吧”
  “你剪头发的时候为什么要看书呢?看的是爱情小说吗?你是因为失恋了才要剪头发的吗?”
  “你剪头发吧”
  
  “只有文艺青年在剪头发的时候才会还有闲情雅致看书,不过,我也很喜欢看书的,有机会我们一起讨论下文学吧”
  我对着镜子看着这个把剪头还放在半空中眼睛却盯着我手上书的家伙,他头发好长,看着这种艺术范,突然狂笑起来,然后他捂着嘴巴笑了一下,想必这一笑,他已把我从文艺青年的行列中排除了吧。
  
  我没有因为失恋而想去剪头发,却的确在看一本多多少少跟爱情有关的书,是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当Jason先生开始动剪刀的时候,我突然在想,如果刚才的那一幕让廖一梅写一段话剧的话,究竟会是怎样的画面呢?男女主角,你看,谁才是真正的文艺青年呢?
  
  想到这里,头发已短了一截,我看到到廖在书中说:我不知道文艺青年什么时候成了贬义词,对我来说,它既不好,也不坏,它不过是一个过程,一种处于困惑中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有太多自我和世界的关系需要协调,那种困惑和执拗的表情必然会占据他的脸,不过那也不无魅力,总好过一张麻木不仁的脸。
  
  其实我从来没有看过廖的任何一部话剧,不过看过她大半的文字世界,她在我心里曾就是文艺女青年的典范:外在的低调,内在的清傲,对一切事情的敏感,对一切人群的克制远离。悲观看待世界,却又全力以赴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理想。她说,她是一个乐呵呵的悲观主义者。“悲观”这个词在这本书里出现的不下十次。
  
  而我最的的QQ签名是:悲观的极积者。
  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巧合而雀悦,反而有着莫名的苍凉感。因为她清醒、冷静、理性、克制。而我飘忽、纠结、脆弱、感性。
  
  Jason先生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呀?
  “这本书里没有故事.”我看到他在噘嘴一秒后迅速恢复到“哦”的嘴形。他显然对我这个敷衍式的回答是有意见的,可是,我说的真的是实话。整本书看起来没有故事性,全是段落式的结构,且思路无限宽广,毫无前后关系上下文联系而言。正因为如此,无论从它的哪一页看起,它也都是完整的。每一句都精炼通达,组在一起也不显得冗长,反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通畅。
  
   当书看到一半的时候,抬头看镜子的瞬间,发现头轻了不少,一地长发散落各处。
  
  “你看,头发剪短咯”Jason先生得意地说,“你到底为什么要剪头发呢?”
  “我刚在书里看到一句话说:我坚信,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 我觉得头发稍短点会稍微好拔一点”
  “你现在掉在什么泥地里呢?”
  “文艺青年的泥地里。”Jason先生再次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你看我剪的短发好看吗?”
  对于一个从未有过头发在肩以上的经历的人来说,没有好看不好看的这个观念。我说:“谢谢”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我说的最多的词是“谢谢”。这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必然结局,任何美丽温柔之物都不是应该的,长久的,必然的,但要接受这一点也并非易事,直到现在,我觉得说谢谢,总好过葬花悲秋之态。
  
    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月亮如一把银钩镶嵌在宽广黑静的天幕上。
    “你准备去约会吗?你看,夜景多好哇。”
    “我准备去菜市场买菜,你知道吗,这个时间点菜市场的菜最便宜了,而且量也足,我要去买一些白萝卜。”
    “你什么时候有空,我们一讨论下最近读过的书呀”
    “最近都没空,因为,我最近准备做一件大事:就是精心研究制作酸辣干萝卜丝的秘方。”
    
    


   是被标题吸引来看的这本书,果真,作者一开头就诠释了所谓的“笨拙的生活”不是智商情商上的笨拙,而是在“简单”和“艰难”之间,她总选择走艰难的那一条道路,就是我们平日而言所说的“不知道走捷径,过于笨拙”。
   总的看下来,首先是知道了作者的一个概况,编剧家,编过多部话剧、电影,其丈夫还是著名的话剧导演孟京辉导演。如果有机会会在近段时间把他们合作的作品搜出来看看。
   这本书,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因为太散太散了。或许是还有差距,档次和追求的东西已然不在同一个层次,好多话我觉得作者说的过于深奥和消极。作为现在还是一枚普通人的观点来看,总体风格偏抑郁。
   但是,总有几句话刺痛或戳中你的心扉。比如“行走生活中,遇到爱也不稀罕,遇到性也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要了解和知道,你的痛并不是特殊的”;


  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
  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
  年轻时,写过很多蛊惑他人,也蛊惑自己的台词,譬如“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人”。(其实不管你是否勇敢,与上天厚待与否无关,与生命的韧性有关)
  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爱情不是永恒的,追逐爱情是永恒的。
  对于所谓“爱”,只有找,没有找到。
  任何在爱情中的人都是阴谋家。
  所有夫妻在婚姻中的人物关系都应该向后退,起码退到如果不是夫妻,还能是朋友,可以一起聚会、一起聊天、一起玩,这样的婚姻才应该继续。因为朋友之间有一种对对方的基本尊重。
  对一个人有感觉,希望和他的生命发生联系,这没有任何可解释的,是无法探讨的。
  大多数人在谈论爱的时候,谈论的都是需要,自我的需要。
  杜拉斯“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我相信一见钟情,而且,只相信一见钟情。
  如果一个人有勇气把自己剖开来,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惊世骇俗的。
  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满足,只能离满足越来越远。
  每个人在本质上过的是一样的日子,不一样的是你的心在感受什么。
  爱和性都是容易的,最本质的不满足是不被了解和孤独感。
  选择“高兴”是多么难得的品质。
  生命中能帮助你成长的,大都是痛苦的事情。
  我反对人忽视自己的任何一个状态,不要用“不正常”三个字忽略和抹杀自己的任何一个特质。
  我最反感的就是把生活变成了日子。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它一定会告诉你点什么。我一直处在这样的一个追问状态。
  朋友应该是能量的交换。
  我不赞成任何主义,站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看问题都必然会狭隘。
  任何面对公众所谈的都有表演的成分,我不是一个特善于表演的人。
  没有偏执就没有新的创举,就没有新的境界。
  女性优秀道德的标准几乎拒绝了女性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可能。
  没有胡闹过的人对人的不确定性,自我的混乱缺少必要的了解。
  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却没有勇敢地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
  要是一直张着就会不断的伤害,不断的疼痛,但你还是像花一样开着。
  试图解决问题的人从来不是残忍的人,是制造问题的人残忍。不是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的问题,是存在这些问题的我想知道原因。
  轻易听信别人告诉你的,过约定俗成的生活,我把这叫做二手生活。
  “等待奇迹发生”——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而你们为什么看。
  你想取悦一个人得到的一定是轻蔑。
  永远谈论自己的悲哀就会变得可笑,你应该用自嘲的方式。
  一切想写作,真的有话要说的人都是因为他达不到平衡。
  《悲观主义的花朵》
  我倾向认为我们最爱的人是给我们痛苦最多的人。我们在相互伤害中达到的理解,比我们相亲相爱时要多得多。
  人生唯一能带来充实感的事情就是创造。
  我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不大说话,善于低头,一种是心不在焉,一种是陷入了爱情。
  要被记住,一个人的记忆必须成为公众的记忆。
  吸引女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她们将你痛苦的过去。
  命运只是给了你这个机会,咬不咬它,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其实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任何人,任何一个人。(包括自己)
  他不是活在你所在的这个世界,你不是你,你只是恰好印证或者符合了他的幻象。爱情是好爱情,只是与你无关。
  我难过是因为他不在我身边,而不是因为他在另外一个女人身边。这有差别的。
  可以跟你上床的人有很多,可以跟你交谈的人很少,而既能上床,又能交谈的人就少之又少。
  任性需要勇气和力量。
  《琥珀》
  纯情和色情一样好卖,都是故作姿态。
  知道什么时候女人最好对付?就是你知道她要什么的时候,你可以给她,也可以不给她。
  男人讲仁义道德多半是伪君子,女人讲仁义道德多半是丑八怪。
  病人是不愿意在快乐的时候看到他的医生的。
  无论源于什么,欢乐总是欢乐。
  如果你的灵魂住到了另一个身体,我还爱不爱你?
  我们活着,我们相爱,我们就不能害怕被伤害。
  《恋爱的犀牛》
  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
  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时间从没有像现在走的这么沉重。
  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而你只能表达出一分,还不如你爱一个人一分表达出十分。
  过分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
  我也不相信一个人的愿望可以大到改变天空的颜色、物体的形状。
  《柔软》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任何一点不完美的瑕疵都会毁掉整个事物的价值。
  我为自己选择的态度: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接受一个有缺陷的世界。
  没有比伪善更坏的东西,它阻碍了人了解真实的自己。
  你是难得的,对生命有信心的人。


  额,怎么说呢,本着自己也算半个文艺女青年,看了大名鼎鼎的廖一梅的这本大名鼎鼎的书,前半部分还好,也引起了自己的深刻思考。但是,后半部分,真心的,不知道在说什么,真的不明白,难道话剧剧本就是这样的?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负能量的感觉


   这本书值3分,廖一梅值5分,所以打4分。3分不是内容不好,而是结构太散。
   喜欢廖一梅还源于她老公孟京辉,第一次看《初恋》印象极其深刻,和前同事一位北大的研究生,他曾是北大合唱团的团长,受他影响我们俩完全是把这话剧当音乐剧看了看得很欢乐,但不管是我这个伪文艺还是他那位真才子,都觉得这剧很棒,相教之下,他更喜欢孟京辉我更喜欢廖一梅,但不管是谁,我都觉得这俩口子酷毙了,妇写夫导,自由自在。我爱他们。
  
   女人么,爱情是亘古不变的命题,除此之外,还有对生活的思考和生命的态度。后者是我极喜欢的,因为所想相似。只可惜,仅仅是相似而已,没有人能成为廖一梅。她在成为廖一梅之前,她也不敢这么桀骜不驯。很多真相,我们也只是想想罢了,她在做,那种本真,值得尊重。这就是本质的不同。我们徒有余力,她轻轻松松。
  这本书相当于是一个小合集,囊括了《琥珀》、《柔软》、《恋爱的犀牛》、《悲观主义的花朵》的经典台词,句句犀利让人欢呼。而最吸引我的不过是篇名——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她所言笨拙即是从来不屑于做对的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
  有人说人生照着她的思路去走绝对是失败的比成功的多,毕竟不是谁人都那么幸运。我只认为,我们能够不屑于去做错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就够了。谁知道对的是什么呢。你强大了,错也是对,你若落魄,便所有都是错的。
  以年轻的名义做好犯错的准备去走自己想走的路,也别忘记照顾天时地利人和。
  毕竟我们都活在这俗世中。
  


  对于这种作者表达内心想法的书,读者基本只有两种态度,认同和无动于衷。没有过那么多经历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或者像作者认识的那么深刻的。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她的文字很真实,不做作。。另外,没有看到她的话剧的人第二部分会有点不知所云。


  1.少就是多。慢就是快。难就是易。错就是对。“我从来不屑做对的事情,在我年轻的时候,有勇气的时候,,,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
  
  2.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利,什么才是害。“人们顶着爱的名义,干尽人间丑事”。
  
  3.大家都争着发言时,沉默就可贵了。自言自语胜过哗众取宠。
  
  4.我的文字并不等于我,不等于我的生活。那些话大都是经过我艺术细胞的加工,故意说给你们听的。
  
  5.最大的友好是尊重,而不是自我中心的施舍和礼貌。所以现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随时对别人的私事这么感兴趣。
  
  6.一味的悲情,或盲目乐观,都是短见。乐观,重在乐;悲观,重在观。悲观主义,说到底,是一种远见。
  
  7.对生命诚实,会减少痛苦。
  
  8.原则大都是拒绝的意思。
  
  9.文学、艺术没有集体主义。艺术不是服务业,不需要讨人欢心。
  
  10.我不是个严肃的人,但我是个正经人。
  
  11.俩人终于在一起,或结婚,压根不是圆满结局。婚姻只是人们的一种关系,和友谊、亲情、同事一样,和新生一样,谁知道这里面苦多还是乐多呢。
  
  12.有些人爱上你,是上的意思,不是爱。
  
  又,
  
  配图大多莫名其妙。内容大多是戏剧作品(犀牛、悲观花、柔软)的注。散漫、琐碎、无组织、无纪律。廖阿姨还在文青时代徘徊,她并没有进入自以为的文艺中年时代,并没有克服这个时代。
  
  又又,
  
  同一个命题,同一个问题,每个艺术家都谈一次的话,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生活观、艺术观,,,,,,用宇宙观看的,总比世界观要透。那些不确定的话,到时候又会否定它。而且要活得明白,需要天才。老实,且自觉的天才。正在途中的人、迷路的人怎么指路?远方有多远,应该由远方的人来告诉你。
  
  下一部:程浩的生命之书。人生而平等,但命运从来不公。


  我实在是读不懂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我是冲着书名看的,可是越读越不懂,内心有点排斥,可能是没看过她的话剧,不懂她要表达什么,语言零散,破碎,有点偏激,说话比较绝对,空话比较多,例子比较少,感觉这本书是写给她自己的,但是书中有些语句还是一针见血的。。。可能我更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轻松易懂。。。所以我才是那个笨拙生活的人。。→_→


  实际上这本书少半部分的台词我都没有读,改用声音表达的东西就用声音去表达,我看的是她的感悟。
  
  一个编剧,总会比我这样的人想到的东西,感悟到的东西深一点,只是深一点,我知道很多文艺青年,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犀牛一样的太对,我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既不需要和别人解释,也不需要别人支持。哪怕你是神,只要你持我的反对观点,我也要质问一句。没错,我也是这样的人,不过还好,病的不深,且自反省良多。
  
  如果编剧要给你讲讲爱情的故事,爱情的真理,你就信了。但她要是想讲讲社会的道理,你一定会骂娘。没错,我就是这样,我最近正骂着宁财神,然后为廖一梅写书评。
  
  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越了解就越诧异。比如你认为自己是善的,其实你是伪善的,那你就离真相更远了,所以要尽量去寻找真实的自己,哪怕那是一个恶人。(忽然想起之前看到真善和伪善的区别:伪善是面善,真善是心善)
  怎么去感受爱?我自己的爱不纯粹,它是在考虑了利益后做出的决定,是自我需要,爱应该是没有心思的说一句:爱你是我做出的最好的事情。考虑的太多,无论是现实的利益还是个人需求,所以真正的爱还应该是慢慢接触中互相了解,能做朋友一辈子,才能做爱人一辈子。
  
  我想终结文艺青年的时代,因为称谓限制了他们在更小的空间,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要终结。而我,做不到终结,也在想着不要被别人当做文艺青年,他们以为看看话剧,看看书,就是文艺了,那只是我感受生活的方式,如果没有话剧,没有书,我就不会感受生活了么?并不是。我想文艺青年的称呼忽然就被叫烂了,本来是小众的集体,结果被大众化了。
  
  不爽,特别不爽,当朋友和你的节奏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会烦,为什么要和节奏不一样的人交往呢?气也气死了,彼此不开心。朋友如此,恋人呢?那不是一个相互取阅的过程,要自然放松,一个人不是能一直产生正能量,要完整的接受一个人才是最好的。
  
  善与善发生冲突才是悲剧的根源。
  
  这次是读着读着,发现自己的笔记比原文还长,已分不清了,就这么多。


  看到廖一梅的这本书名时,毫不犹豫的放到了购物车中,因为它是这么久以来我对自己内心最贴切的自省。
  
  蒋友柏说人的一生有两个自我,一个策马奔腾的我,一个坐于车内不敢探头观望风景的我,两个我只有夜间才能交流。而人生最健康的状态则是第一个自我适当地允许第二个我与外界沟通。而我常常在几个自我之间变换着角色,哪个最舒服有时连自己也分不清楚。
  
  端午节前后的半个月里每天连续工作十小时,为了一个或许在别人看来很简单,我却毫无头绪的功能,每天压抑得想去看心理医生,为了达成之前的承诺并给各种复杂的期望一个交待,只能独自一人在旁边农民工叮叮当当的装修中高度紧张的度过了13年的端午节。
  在别人轻松说出“那个很简单啊”、“这个你都不懂?”、“很轻松就上了大学啊”……沉默的时候,难免想起曾经那些借着教师宿舍玻璃门投射光、厕所灯、走廊声控灯、大雪纷飞中宿舍拐角的路灯看书的日子,那些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做题的时光,那些洗衣服晒麦子都在听英语的过往,那些别人沉浸在琼瑶的戏里我却关着房门循环着班得瑞的专辑思考某道几何题如何解的漫长,即使换来了无数次第一名以及高考六百多分的成绩,还有一路的赞扬堆砌起来的虚荣与迷茫。如今沥干所有水份,回头想想,终于渐渐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花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才能赶上一个正常的水平,我只是追赶着不被落下的脚步而被别人看起来不那么笨拙的成长。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气”,在我读了很多名人的传记审视了很多人的生活后,发现这句话印证了好多人的青春,有人说敢于调侃自己的人都是自信的,其实我活的并不真实。文如其人也不尽然,要不然为什么三毛写了那么多温暖的文字还要以丝袜吊亡?为什么张爱玲的故事都渲染着人性苍凉及世事忧郁,却在75岁的1995年祥和的离开人世?
  
  很多时候,别人开玩笑聊天时不经意的讽刺,虽然也会一笑置之,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一个玩笑的背后都带着认真的意味,这些年,谁又不是在这种略带认真却被玩笑粉饰的针对中各自修炼,得以存活呢?我的敏感跟笨拙程度应该击败了全国98%的人吧?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才会让生活过的如此沉重,但人群之中,众目睽睽之下,我这么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人,为什么不能过滤掉所有不友善的言语,勇敢的做自己呢?
  
  有人说清高的女人势必孤独,胆小的女人总是寂寞,我,又清高又胆小,因此,一边心如夏花狂乱无序地绽放,一边生活如止水,小心翼翼的躲避让自己局促的尴尬紧张。于是如何战胜那个软弱、迷茫、任性又骄纵的自己,成了我日记本里一部分的随笔及命题作文。
  
   张爱玲说: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你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我没指望在这个匆忙的城市谁会恩赐我宽容,毕竟我不擅长倾诉从前的人生,大多数人也都没有兴趣耐心聆听,但我还是会积累一点一滴的感激,缓慢前行。


  8.12
  拿到书,匆匆翻阅中,心里略有不满。我一直很排斥这种太过花哨的东西,总觉得内容这种类型的书内容都过于肤浅和宽泛。可是读完序、引之后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文字简洁犀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期待后面的内容。


  一口气读完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思绪杂乱,因为阐述内容太多,人生各个领域层次都有所猎及,而理解又少之甚少。而现在所思所写,也纯属头脑还不算清醒的状态下整理出来的一丁点的拼凑,一如小学生写作文一样幼稚。习惯性地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共鸣,再加上自己的一点主观感受。
  我们总是喜欢把别人的故事装进自己的人生里,就像我现在这样,看了别人的故事,就觉得“哇哦,这不就是说的我吗?这完全写的就是我嘛?”而不会更多地真正的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人生。至今,我都没有找到我的生活出口,甚至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能让我全心全意去做的事情。我自然亦无法得到平衡。
  凭仗着自己年轻,可以犯错误,荷尔蒙过剩似的胡闹,但我自认为还算是比较安稳,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除了偶尔神经质,间接性发疯之外。年轻总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也试图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譬如现在热衷于拍照。还说不上是摄影,拿着相机到处乱拍,不懂摄影技巧,也不擅长于把握摄影器材,自知就算再昂贵的器材在手,也无法拍出那种“华丽丽”的照片。而我现在所想记录的也只是一些生活片段,想着年老的时候有所回忆,不想暮年之时,被问起,一脸茫然,亦一无所知。那是最最悲哀的事情。
  我们都讨厌过“二手”生活,渴望新奇,渴望独一无二,但是又不得不钻进柴米油盐,于是我们抱怨,对生活妥协。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始终无法生活在生活之外。诚如,我们怕老,却又无法生活在时间之外一样。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在琐碎的平庸生活的泡沫之下发现生命的一二真相。
  时间可以带走一切,容貌、健康、开心又或者是烦恼,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心定格时间,身体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老,心不要变老。终究,我们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我们不断地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也始终脱离不了一些低级趣味。而此处的低级亦不是真正的低级,它是人生中的调味剂,不可否认,这些“低级”可以让我们变得兴奋,就像现在热播的电视剧“龙门镖局”,可以说,它的内容杂乱无章,涵盖了所有包括国籍、音乐、古今、文化,现下流行语等等内容。可能颠覆了传统,却也不可置否地成了现下流行,人们所喜欢的一种东西。你又能说它是低级吗?难道现在的人追求都低下了?又可能是现在的人都太空虚孤独了,需要这一类文化。可能我们真的无需一直朝着高级的方向去走,下流可能真的会捡到许多宝贝呢?低级亦是一种美,诚如人生有苦有乐才算是完整。
  我们谈及爱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的爱是单纯的,毫无利益性的。但是我们追求两个人在一起时候的舒适感,安全感,以及满足自我肯定的需要。我也希望我的爱是最本质的,无关欲望之类的任何不良因素。我还无法做到杜拉斯的“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我们都在试图找到彼此之间的一个契合点,以此来维系感情,或许爱情本身就不需要依附什么东西来维持,更是一种感觉。难以表达。又或许爱情,本就应该落实到吃穿住行,柴米油盐,一切琐碎的、平庸的……
  说到生命这个话题,好沉重。特别是我这种刚过生命三分之一又或是四分之一的人来说(在不会有突发意外发生的情况之下)。我也喜欢假惺惺地说着感激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苦痛之类的话。但是遇到突发情况(譬如失恋,亲人分离,生老病死等等),我绝不相信我有能力应付得了那些,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强起来。我自认为一直以来都比较幸运,找了个不错的对象,虽然没房,但是至今感情依旧很好。我不相信靠物质基础维持的一切关系。个人来讲,有了之前不太愉快的经历,确实伤心过一阵子,但是想想,如果那次没有出事,我又怎么可能会假正经地定定心心地捧着本书看。当初也只是为打发自己低落的心情而已,不想成了习惯,大抵也不会丢弃这个还算不错的“怪癖”了。
  关于“孤独症患者”,我们之中大多数都是孤独症患者,我们需要不断地用外界的获得来填取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人都需要一个群体认同感,恐惧处于一个自我的世界里,唯恐被世界遗弃,所以我们借助网络等等这类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确认自己与世界,流行存在着必定的联系。我到现在都还会矫揉造作地自拍一张,然后有话没话地说两句,其实,那就是废话。反而,现实生活中,面对周围的一切,我们觉得陌生,无法沟通。即使是在人群中,也依然觉得孤身一人,陡然觉得自己与这个活脱脱的世界取不到一丁点儿的联系,愕然了,心想“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个是病!得治。
  我们把自己当作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狭小的格子间里,用一种试图保护自己的态度去避免很多事情。无法融入这个偌大的世界里,在生活的压力下,如同在千斤巨石的夹缝中喘息着。渴望解放。
  于是大家都是通过面具来互相辨认的。
  如果这个世界是黑白的,没有彩色,像狗狗眼睛里的世界一样。那会不会单纯些?每个人都只需要专心地做一件事 ,想一个人……
  上学时候,老师一直都教我们,作文的内容要抱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于是,我也得说一句,还是得乐观地面对生活,说不准,哪天,生活就把我们给抛弃了。
  


  作为杰出的编剧,她和她的话剧早已经成为文艺青年和小资们热衷和追捧的话题,而当我注意到这一现象时,她已经非常有名了。遗憾的是,我从未看过她的任何一部话剧,只言片语所能引的好奇,对于存在感极低的人来说,已经足够。她和她的写作本身已经成为了这浮夸时代的异数,大部分人跳下悬崖时都是大头向下,而她无疑是在向上飞升,这是无疑是一个奇迹,她得到了——她一直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本的语录或沉思录一类的写作风格与方式,我得承认她的写作饱含了诚意和真性情,果敢直白、优雅飘忽、不容质疑,有时她像破门而入的大盗,在你的观念和意识中肆虐一番后,潇洒的离去,有时是优雅的窃贼,当你发现某句话动人心扉,并把内心中一直被蒙蔽的某种困惑和幻象悄悄拿掉后,快感油然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片面的真实永远不等同于真理,对于那些敏感、克制、有独立思想的人来说,即使不读这本书,内心的强大和自省也早晚会让他们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当然,对于那些附庸风雅、立场模糊、思想匮乏的人来说,高潮过后要么空虚失落,要么盲动浮躁,但这无疑比无动于衷要好很多,不幸的是,这样的人似乎是大多数。而这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理念的灌输,和教别人如何去生活,这两样从来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没有相似的灵魂和经历,却偏执的坚持写作者认为正确的事,不是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就是被未经审验的经验所蛊惑,一旦出现落差,又难免迷失。
  
  文学创作的立意和初衷,并非为某些群体代言或发出呼声,而在于表达与认知的过程,就像文本中所说的那样:“为不善于表达的人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善于表达的人取得共鸣。”热爱廖一梅文字的,我想大多都是对于心灵的力量有所追求,对自我和现世有所不满或困惑的人,不过,形式上的赤裸和直白,很难抵御现实的尴尬与苍白,纠结和拧巴反倒成了生活中的常态。我一直认为交浅言深是件危险的事情,喜欢深深的话浅浅的说,多描述少定义,多戏谑少感慨,通过现象引人思考,不剥夺他人思考与身体力行的机会与权利,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的世界。


   一直很喜欢看孟京辉导演的话剧,在北京的第一场话剧就是在蜂巢看的,恋爱中的犀牛里轻轻吟唱的歌曲,还有那些戳中心扉的对白,都深深的烙印在了记忆中。记得第一次看恋爱中的犀牛还是在十年前,那时的我读大一,第一次接触到话剧,为马路对爱的偏执所感动,还跟着剧中饰演马路的学长学习那首曲子。10年的时间,看过了无数的话剧,但是还是独爱在蜂巢的小剧场看剧的感觉。
   因为恋爱中的犀牛,爱上了话剧,对于编剧却从未有过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对于话剧迷来说,看的非常入心,可能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风格,而廖一梅,这本在别人看来可能编写逻辑性都有很多问题的书,却又很多语句,句句写进心底。说出了我的感受,也许就是一种灵魂上的共鸣吧,有些文字很美,却不能打动你,有些文字很简单,却走进你的心扉。
   喜欢文字,却多年很少提笔写作。一直觉得一个人如果都无法在文字中写出真实的自己,有怎么能坦诚的去面对生活。当我发现自己无法在文字中表现真实的时候,我就选择了放弃。有时候发现原来真实也变得很难,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直白的那些最赤裸的感受,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欣赏廖一梅的直接,她的坦诚、她的透彻。她敞开了一扇门,却让我看到了我最真实的自己。
   我想鼓足我所有的勇气,去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杜拉斯的那句话,我们的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你了解你自己吗,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吗?有没有真正的了解?那种了解彼此的感觉,应该就是灵魂的一种触动吧。


  或许,现代社会,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不对各种形式的成功趋之若鹜,但你也真无法否认,的的确确,会有那么一部分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却对成功不那么care,虽谈不上嗤之以鼻,但的确是与成功,或者,确切的说,是那些能让他们成功的手段保持距离。 廖一梅,在我眼里,是女文青中的文青,是众真女文青假女文青们的精神偶像...


   在学校的毕业季看了话剧团演出《恋爱的犀牛》,有诗歌般的句子,情节很有冲突的美感。当男主角大喊台词时,有冲击到心灵的震撼。
  
   廖一梅在文章做的很重要的事情,是把频繁出现的爱做解构。给出另一度的思考。
  
   我看到一篇书评,说廖氏思维会帮助你成为生活的失败者。我想潜台词是赚钱、娶妻生子的平常日子以及社会的地位肯定,是生活成功的标准。如果是这样的人,我想看了这本书,会给一星,然后继续努力奋斗。
  
   引用两段她对爱的解读:
  
   如果你希望爱情关系给你带来幸福,那毫不含糊地说,你一定会失望。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欣喜、虚荣心、安全感、某种保障,但这些都不是爱情。要分辨这个需要更多的自省,对自己和他人的尖刻。我常听到有人表达他的感情,而所说的不过是他的需要,他的企图以及别人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时的难过和愤怒。如果你是不幸福的,充满矛盾和缺憾的,爱情关系,只能让你更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带来更多的矛盾和缺憾。
  
   大家顶着爱这个词,其实干尽了人间丑事。
  
   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触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艺术家发挥特质寻觅人们埋藏在皮肤深处的情感,科学家成为我们向自然探秘的前锋队,规定每个人都要得到世俗定义的成功,本身是一种狭隘。
  
   我喜欢廖一梅向内心挖掘的力度,扒开层层覆盖的真实情感,展示自己摸索的历程。
  
   爱的话题过一百年,还是永远的主题。我们不会停住讨论,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呈现更多关于爱的不同侧面。


这篇书评很意识流,跟你以前的风格很不一样啊~


那我不就是突出一个文风多变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