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编传说

蒋勋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蒋勋  

页数:

216  

Tag标签:

无  

前言

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传说,对我而言,是永远不会说完的故事,在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发生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结果。所以二十年前的《传说》、十年前的《新传说》、现在的《新编传说》,新旧杂陈,也让我看到自己与许多人心事的转变。一九八八年,我写了一系列的神话故事,集结成为《传说》。对于神话我始终没有忘情,还有好多个故事想写,于是又陆续写了四篇,成为《新传说》。我喜欢神话传说,总觉得每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里都包含了很多、很深的东西。和其他文学不一样,神话、传说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添油加酱”,每个说故事的人都变成传说的创作者。我们都听过“嫦娥奔月”,但是每个人说的“嫦娥奔月”都会有一点不同。可能我叙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时,会着重在嫦娥的寂寞、孤独,所谓“碧海青天夜夜心”;换个人来说,可能就会着重在嫦娥和后羿的爱情。神话在口传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会不自主地带进叙述者的性格取向,包括外在和内在的性格,使故事听起来更加扑朔迷离。燃灯佛的因缘神话传说虽然都是很老很老的故事,可是往往会因为某一个机缘、某一个人,发生新的意义。在《新传说》中,我写善慧《借花献佛》的故事,就是因为一个特殊机缘。“借花献佛”这个成语耳熟能详,这个成语是来自印度佛教经典,指的是福气分享的过程。故事描述一个聪明俊美的小沙弥,叫做善慧(这个名字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善慧”是较常见的译名),他四处求道,参加法会论辩。有一次,他赢了一场论辩,得到一些奖金,就带着钱进城,听见整个城市在传说着:“燃灯佛要来了,燃灯佛要来了!”他很高兴;对信仰者来说,一生中得以接触燃灯佛是很难能可贵的机会,也是很大的功德福报。“燃灯佛”是用自己的肉体去燃灯的佛,现在我们可以从很多佛教绘画中看到他的姿态:用手指燃烧着灯火,用肉体燃烧,照亮整个世界。汉字的“燃灯”两个字太美了,往往让人忽略了它的本意有很强烈的肉体上的苦痛,与“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一样,都意涵一个舍身的过程。当善慧这么一个天真无邪、聪明俊秀的小沙弥,看见城里到处都是“欢迎燃灯佛”的字句,他心想,燃灯佛来了,应该去找些莲花供养(用莲花供养神佛菩萨,是印度人的习惯),可是他在城里找了好久,一朵花都找不到。一问之下才知道,因为国王想要把供养燃灯佛的功德都归于自己,早就把城里花店的莲花搜刮一空,就连河边生长的野莲,也派卫兵守着,一般人难以接近,所以大家都买不到花。善慧觉得沮丧,好不容易有机会接近燃灯佛,却没有花可以供养。他垂头丧气地一个人在城里东走西走,忽然看见巷弄里闪过一个人影,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女孩,手里还拿着七朵莲花。他赶紧追过去,拦住小女孩。小女孩看到有人出现,吓了一跳,怕是碰上歹徒要跟她抢花。当她看清楚善慧俊美、和善的模样,她才放心了。善慧把论辩赢来的金币全掏出来,对小女孩说:“我想用全部的金币买你手上的莲花。”小女孩说:“不卖,我好不容易才得到这七朵花,这花是为了供养燃灯佛的。”小沙弥听了悲喜参半,好不容易看到花却不能买,又不能强人所难,因为小女孩拿花也是要供养燃灯佛。善慧的表情很难过,好像要哭的感觉,小女孩看了也很过意不去,就答应要分给他五朵,留两朵给自己,一起供养燃灯佛。说完,小女孩觉得小沙弥很漂亮,她有点脸红、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你这辈子在修行,我也在修行,可是我希望在你修得正果、成佛之前,可以做你的妻子。”善慧就是后来的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佛),而这个小女孩即悉达多太子在成佛前人世的妻子。相同故事不同结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片片段段听到“借花献佛”的故事,可是前几年在台湾中部教书的时候,接触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才有了改写这个故事的念头。我和这个朋友是在很偶然的机会下认识,当我还住在台北的时候,他曾经来帮我修过电器。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电器白痴”,一碰到电器问题,或是家里停电就会完全不知所措。当时我家里突然停电,向朋友求救,朋友说:“哦,我刚好有个朋友住在你家附近,他是学电机的,他会帮你忙。”不一会儿,就有个人骑着摩托车来,按了门铃,是一个在读五专的小伙子,他检查后发现是保险丝断了。这好像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不应该麻烦人家,可是说真的,我也不知道保险丝要怎么换,更不知道要怎么打开那些东西。他看我不知所措的样子,就笑出来了,他说,这是最小最小的电器故障。然后三两下就把保险丝换好,电灯亮了。这时候他看到我桌上正在抄写的佛经,他说:“有时候我也很想看,但就是不太容易懂。”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机缘,我和这个年轻人认识,但后来就没有联络。一直到我去中部教书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有没有空?能否有机会来拜访我?我其实已经有点记不得他了,但还是邀请他到宿舍来。他变得有点瘦,应该是受了一些苦吧,因为不熟,我很难去联想他发生了什么事,只感觉这个人改变得很大很大。他很安静不太讲话,只是翻一翻我桌上的佛经,说他现在吃素、也常读佛经。聊了一会儿,他突然问我知不知道“借花献佛”的故事?我大概讲了一下这个故事,包括故事的结尾,就是燃灯佛终于进城了,大家都很想亲近他,很多瘸子、瞎子也试图要挤到前面去接近燃灯佛,想借此减轻身体上的苦难。善慧挤在人群中,远远看到燃灯佛华贵的仪容,正赤足走进城。城门口有一个污秽泥泞的坑洞,燃灯佛没有看到,一脚就要踩上去。善慧觉得燃灯佛的身分不应该踩在这么脏污的东西上,立刻全身扑上去,用头发垫在燃灯佛的脚下。佛经里,将这个画面描述得很美:善慧五体投地趴在地上,以头发铺地,五朵莲花飞起,落在燃灯佛头上,两朵在他的肩膀上,成为一个供养的符号。故事说完,年轻人发了一会儿呆,说:“你有没有想过其实燃灯佛不是这样进城的?”他告诉我,燃灯佛一直用四肢在燃灯,身体应该是残缺的,可能是一个没有手脚的肉球,在泥泞中扭动身躯,所有等待的民众都不知道他就是燃灯佛,甚至故意推挤他。善慧看到他要掉进泥坑,就扑地用头发让这颗肉球滚过;那时候的善慧已经忘掉燃灯佛,忘掉供养的莲花,只是看到一个受苦的身体。我很震惊,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青年,在当兵时刻,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有了这样的疑问,特地前来把他的想法告诉我。当时我就决定,把我所了解的,和他所叙述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成了《新传说》中的《借花献佛》。不是苍凉,却是苍老一个年轻人一定是因为什么事情,才会让他想去亲近一些比较内省的经典,也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有了新的燃灯佛的形象。我很好奇,却没有开口问他,因为我知道人性最底层的部分,不是好奇可以抵达;我也相信,当他坐在我的面前,对我说出燃灯佛的结尾时,他已经理清了很多心里的困苦。我们的社会是个很好奇的社会,因为年轻,却把好奇发展成八卦杂志的窥探。我想,好奇的极致应该是包容和悲悯,应该是出于关心,我们所好奇的不是他人为何事哀伤,而是他的哀伤,以及他要如何度过哀伤。重要的不是知道已发生的事件,而是人的心灵状态。如果这个年轻人再出现,我很想帮他画一幅画。从他第一次到我家修保险丝,到后来找我谈佛经故事,他的改变很大很大,我一直记忆着那张脸,我想记忆着。不管是把他写成《借花献佛》的故事,或者为他画一张像,我相信对世间许多人而言,都会是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至于那个让他哀伤的事件则已经脱离了,不重要了。我写《新传说》,同时也是在聆听很多人的心事;一个古老的故事在很多人的心里变成新的心事,重新演变,因为这位朋友的提醒,使我后来坐火车、公车时,看到残缺的身体,总会觉得他就是燃灯佛,也觉得自己应该有善慧的心情,去担待这些残缺。《新传说》新增的四篇都比较接近这种感觉,和十年前的《传说》很不一样。十年前,我比较眷恋美,像《庄子与蝴蝶》、《有关纳西斯和Echo》都比较是个人的美的眷恋。新的四篇则是另一个层次,包括写到嵇康在监狱里面以铁栏杆弹奏《广陵散》,大概是中年的心情了吧,不是苍凉,却是苍老了。传说,对我而言,是永远不会说完的故事,在个人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领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发生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结果。所以二十年前的《传说》、十年前的《新传说》、现在的《新编传说》,新旧杂陈,也让我看到自己与许多人心事的转变。开悟之前的迷障我常常觉得神话是一种原型,可以不断地赋予新的形式、新的诠释。直到现在走在街头上,不管是重庆南路、西门町,还是可以看见传说仍然在发生,我生活周遭的朋友们,也都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如“借花献佛”,都可以找到许多人的原型;有人是善慧,有人是小女孩,有人是燃灯佛,有人是那位我没有描写到的国王。国王其实也是一个有趣的角色,他那么爱功德,所以搜刮了城里所有的莲花。我不忍心去批判他,只觉得在生命里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法在修行。也许他用的方法很容易被嘲笑,大家会说他是贪婪的、自私的,可是,这不也说明了一个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可能有的共同缺点吗?贪婪,我也有啊,我可能不贪名不贪利吗?对美的东西,我又特别贪。对美的贪当然也是贪,也是一种贪念,自己不太容易发现就是了。书出版之后,我才发现对这个角色的忽略,好像潜意识里就排斥他,不想写他。我想,如果有一天再改写“借花献佛”,这个国王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描述对象,我对他没有那么不喜欢了,觉得他的贪不过是在开悟之前不同的迷障罢了。过去我写传说,会有一个主角,但后来觉得,传说不是属于主角,每一个角色都是不能分割的“同体”,是牵连不断的因缘纠缠。每一个人物在故事里扮演的角色,都有某种开示的意义。善慧可能开示了我的某些部分,国王可能开示了我的某些部分,小女孩也开示了我的某些部分。我认识一位替我减轻脊椎病痛的推拿师父,他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失去视觉,在“看得见”到“看不见”的转换过程里,他非常非常痛苦。我想体会他的感觉,所以我尝试闭上眼睛,很久很久,去感受失去视觉的惊慌。惊慌过后,在我开始承认了“看不见”的事实时,我的另一只眼睛张开了,可能在耳朵的听觉里张开,可能在鼻子的嗅觉里张开,可能是在指尖的触觉里张开了。这个经验使我知道没有真正的盲人,很多东西反而是在眼睛看不见的时候才能“看见”,就好像在每一个神话传说里流转的心灵经验。承载着人们的心事当我重读十年前所写的传说,和十年后新增的四篇故事时,我发现个人对美的执著,在《新传说》里放开来了,所写出来的“苦”也不一样。譬如在《有关纳西斯和Echo》这则十年前所写的传说中,Echo的苦是自闭的苦,她在爱情里受了伤,退缩到山洞里。我形容她皮肤上的苔藓从腋窝长到鼻翼,甚至是嘴角,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忧郁。我想,自己当时应该也有这样的想法,在不快乐的时候会想要退到一个没有阳光的角落,让自己发霉,我称它是一种“自闭式的忧郁”。可是后来写到《借花献佛》时,“苦”却换了一种形式;燃灯佛的身体变成一颗肉球,在阳光下滚动,也不怕滚过泥泞。从没有阳光的角落到有阳光的路,仿佛是一种痊愈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在改变。我相信那位修电器的朋友也看见我的改变,佛经里的传说在我和他身上互相交错,重新创造。我还记得那一个下午,我们坐在学校宿舍的榻榻米上,阳光斜射进来,窗外开了一些桃花,桌上放着几本佛经和手写的东西;我们盘坐着,他听我说完故事,说出自己的诠释。那个对话的形式与空间,是好几世才能找到的一个奇特的机缘吧。愈来愈觉得,创作不是一个人在写,身旁的每一个人都在跟我一起写新传说。我甚至幻想有一天,不需要文字书写,用一种口语的连接方法,你讲一段,我讲一段,共同创造一个故事。这就是神话的开始,如一艘船承载许多人的心事,从上游到下游随波逐流而去。自我凝视的纳西斯在《新传说》中,我许多的学生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有关纳西斯和Echo》。尤其我描写纳西斯的身体变成水仙的根茎,手指变成白色须根,在水中吸收水分,轻盈的小水泡在身体里流转,头发变成水仙的叶瓣,他们觉得这个描述过程美极了。我却觉得哀伤。弗洛伊德从纳西斯的故事中分析出所谓的“自恋情结”,又叫做“水仙花情结”,我相信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结,每个人绝对都有非常非常眷爱自己的部分。一个人若说他讨厌自己、憎恨自己,他的出发点恐怕都是来自于对自己的眷恋,只是转变成不同的形式罢了。希腊神话的原典很有趣,它在讲述纳西斯的故事时,不是把重点放在纳西斯的长相(后来很多改写的书籍都会强调他非常俊美漂亮)。他只是一个老是在水里看自己的男孩,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在水中看自己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把性别拿掉。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看,一个喜欢在镜子里凝视自己的人,在倒影中看自己的人,一个喜欢思考自己的人,都可能有“纳西斯情结”。在神话原型里,纳西斯代表的就是对自己的着迷。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世界第一个爱上的人都是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爱情,其实都是在找一个内在的、不被了解的自己。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找错了,有时候又好像找对了,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并不是那么清楚;有时候你觉得了解自己,有时候你又不懂。以我自己来说,到现在为止,读了很多书,有一定年纪,经历过许多事,也有相当的成熟度了,对自己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最近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他发现我内在有一个很不安全的东西,我说:“会吗?”我最常听到别人说我很明亮,说我很阳光,我自己也觉得在朋友中是开朗的个性。可是当这个朋友说,他读了我的东西,发现在华美的背后总有一个很不安全的东西,好像这个华美随时会消失,我开始凝视自己。我回想起大约在十岁以前,的确有很多梦境是一直在逃,一直在躲;不知道为什么而逃,躲的对象也一直没有看清楚,躲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很深的水井,可能是一个很深的柜子,我一直往里钻。我的本质里的确是有一块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会亲近宗教,也许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宗教常常在提醒我们所有华美背后的废墟形式,也就是成、住、坏、空,和我的不安全本质互相感应。朋友的话让我变成对水中自我凝视的纳西斯,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潭非常清澈的水,等待你去凝视自己,与自己对话,那是人的第一个情结。面对巨大的孤独感这种凝视无疑是孤独的,纳西斯孤独,Echo也孤独;但两个人的孤独有很大的不同;Echo可能爱人,她爱纳西斯,她的孤独是不被了解的哀伤,但纳西斯不可能爱人,他只是沉迷于水中的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巨大也最纯粹的孤独。我觉得纳西斯的神话愈来愈迷人,尤其是在都市里,在现代高科技的文明里,每一个人都很像纳西斯。这一代人的纳西斯情结又比上一代严重很多,因为他们成长过程里的自我,是不容易被干扰的,所以他们都非常喜欢凝视镜子里的自己,都喜欢在网路上去寻找自己。当然,他们也特别孤独。前几天有个双鱼座的男孩打电话给我,说他心情不好,因为他“好几个”女朋友“刚好”那天晚上都找不到。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趣。当时我想的是,他好怕寂寞喔,他平常有好几个女朋友,这个没空就找另一个,可是当她们都不在时,他就无法自处了。电话中,我跟他说了《红楼梦》的故事,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种“只找一个人,她不在,我就谁也不找”的思念和执著,可能才是“不寂寞”的开始。如果甲不在就找乙,乙不在就找丙,到最后必然是寂寞的,因为他不是在找对象,他只是在面对自己巨大的孤独感。很多人在谈“性无能”,可是我发现“爱无能”也许更严重。现代人不太能够爱,也怕去爱,这是一个更大的荒凉吧。“爱”在饱满的状况里,“性”不可能是无能的。这句话里面当然有我自己很特别的对“性”的解读,我不认为人的性器官只是狭隘的生殖器,我觉得全身都是性器官,我可以在抚摸一个人的头发时,感觉到性的饱满,因为我的出发点是爱,爱饱满才会性饱满。如果性简化成只有器官的刺激、亢奋,那么这个人势必是寂寞的,再多的药物都无法治疗。从这个角度去想,我觉得纳西斯势必要变成一株草,他的世界就那么小,他的意义只有在水边的凝视,他是“爱无能”。躲进自己的封闭世界纳西斯只能在水边凝视自己,和Echo永远变成山洞里的回声,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但Echo至少爱过,她会受伤,她会痛;纳西斯没有伤,没有痛,他的冰清玉洁是因为一切事情都没有开始过。我发现,少年情怀都会喜欢纳西斯,不太甘心自己是Echo,这里面当然隐喻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状态;他们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有Echo的部分,因为觉得丢脸、不好意思。可是,对我而言,这是两种无法比较的生命形式。如果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写Echo,我会觉得,其实她在潜意识里面,并不要纳西斯爱她。爱情很奇怪,你有一部分希望对方爱你,可是另一部分又很希望不被爱,那种躲在自己孤独里的哀伤,可能成为另一种形态的“享受”——我用这两个字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我的确发现,自己和朋友在失掉爱情时的心情感受,不见得比恋爱差,那里面有很奇怪的思念、牵挂、眷恋、纠缠。失去和得到是两种可以互换的东西;当爱人远离的时候,我在很远的地方思念他,写信给他,是一种“失”,也是一种“得”。反而两个人在一起时,会觉得幻灭,可能会吵架、会冲突,“得”里面又有一种“失”。Echo就是如此,她的状态好像是为了一种自闭中的完美,独自在山洞里反复品尝和咀嚼自己的哀伤,她不想再走出来了。而她不走出来,反而加深了那个世界的人对她的迷恋。马尔克斯小说《百年孤独》中,有个女孩始终坐在角落,没有任何原因,当大家在聊天时,她一个人面对墙角吃泥土。那个符号很强烈!你不能说那不是一种满足,但那是一般人无法了解的满足。台湾的文化从六〇年代以降,在流行的女性文学和连续剧中,这种接近自伤性、自闭性的爱的形式,是非常多的。似乎从琼瑶所写的《窗外》这部小说开始,就是这种基调,女性在没有受伤前就假设自己受伤了,躲进自己的封闭世界,品味爱情的美丽。我的女学生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我当然会鼓励她们,要走出来,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我发现她们“耽溺”哀伤——我用“耽溺”这两个字,好像很不敬,但这种状态未尝不是一种美学,甚至也有一种自我完成的高贵,我很难去解释,我认为那就是一种Echo情结。《红楼梦》里的黛玉也有这种耽溺哀伤的Echo情结,你会发现宝玉对她的爱比大观园里其他女子都多得多。可是对她而言,那并不重要,她就是一直要还眼泪,她一直让自己退缩到一个毁灭性的悲剧里,焚稿断痴情,这种状态只有从神话原型里才能得到解释。我想,神话原型不能从世俗来解释,不是好或不好,而是在讲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存在,只是强度不同;每个人身上都有纳西斯的部分,也有Echo的部分,当然也可能有莎乐美的部分——莎乐美在神话原型里代表着另一种形式的毁灭。读懂了自己的内在我相信,弗洛伊德用神话原型来解释“情结”,有他的道理。“情结”是一种解不开的结,我们一生在面对这个结时,都试图用理性、理智去拆解,可是事实上,情结的结愈解愈紧。弗洛伊德之所以了不起,是他发现心理学与神话有这么近似的状态,神话原型和心理学的情结,同样难解。所以弗洛伊德本身并不关心治疗,他在乎的是分析过程;治疗是把结解开,可是他隐约觉得这个结是解不开的,我相信他自己也有一个结,他因为这个结而知道其实情结是解不开的东西。莎乐美的神话最能说明这种无解的状态。十九世纪末王尔德等文学家、艺术家都非常热爱阐述莎乐美的故事,因为这时候人们刚刚开始要面对人不可解的宿命性。在此之前,人们用实证主义、启蒙运动去解释人性状态,可是像莎乐美这么一则在《圣经》里也找得到的传说,完全没有道理可循。神话中,莎乐美是一个美得不得了的女孩子,妈妈是国王的宠妾,而这个国王是个淫欲到极点的人,简直像动物一样整天吃喝玩乐玩女人。他看到莎乐美时吓一跳,仿佛在那一瞬间他的欲望卑微到极点,莎乐美的美不容亵渎;他太容易玩弄一个女人,可是他完全无法掌控莎乐美的美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美丽的莎乐美却一直牵挂着在约旦河替人受洗的施洗约翰。在宗教传说中,施洗约翰和耶稣一样都是没有经过受孕过程生下的孩子。天使出现告诉玛利亚,她怀了上帝之子,她不相信,天使就叫她去见堂姐安娜,她也怀孕了,堂姐怀的就是施洗约翰。耶稣和施洗约翰来自同一个家族,可是各自长大,没有见过面,他们都是神话里宿命的人物。有一天,在约翰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青年,那个人就是耶稣,约翰吓了一大跳。青年说:“我是来受洗的。”约翰惊讶地回答:“在天国里你比我大。”耶稣说:“我的时间还没有到,你先执行你的任务。”这就是一个宿命的对话,接着耶稣脱掉衣服,赤裸地站在约旦河中,约翰双手捧着河水,自他头上淋下去,据说在那一霎,天整个开了,有鸽子飞下来。这个描述非常奇特,后来很多文学家、画家都为这个场景着迷,可是没有人知道里面有什么宿命,有什么需要解开的情结,只看到两个站在水中的美丽青年。之后,耶稣走了,他们一生只见过这一次面。耶稣走后,施洗约翰愈来愈暴躁,他开始咒骂很多人淫欲、贪婪,要修改忏悔罪过,否则不能进天国。当他看到莎乐美时,他咒骂得更凶。他被莎乐美的美震动了,那种美是他修行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所以他对她做出最严厉的咒骂和批判。莎乐美从来没有爱上任何人,也没有动情过,除了施洗约翰。当她听到约翰的咒骂时,她知道这个修行者是自己永远得不到的人。这两个人互相吸引,却互相得不到对方,变成一种很激烈的拉扯。有一天,莎乐美对那个一直想要染指她、经常像只动物般卑微讨好她的国王说:“你不是一直想看我跳舞吗?”国王一听欣喜若狂,莎乐美终于对他有反应了,他说:“好,你只要愿意跳舞,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我都可以给你。”此时,莎乐美跳了一支历史上很有名的死亡之舞。很多音乐家为这支舞写了很美的曲子,大家都在幻想一位十六岁的少女,以完美的身躯跳出的舞到底会有多美,可是没有人真正看见过。她跳完之后,国土问她要什么,她说:“我要施洗约翰的头。”国王听完也脸色发白,他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个,但他还是命令人把修行者的头砍了,盛在一个银盘里,献给莎乐美。莎乐美就静静捧着那颗血流不停的头,亲了施洗约翰的嘴唇。这个神话之所以变成情结,是因为它完全无解,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可是当你在读的时候,完全被震撼了。神话原型最后都没有答案,只有回到故事本身的隐喻,而故事之所以流传,就是我们借由这些隐喻,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有太多人写莎乐美,画莎乐美,我也在《新传说》中,重新做了自己的改写,这一篇也是全书中最没有答案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答案。从神话镜子看到自己耶稣和约翰的爱、约翰和莎乐美的爱、莎乐美和国王的爱、国王和莎乐美妈妈之间的关系,都是纠缠不清的。我在写的时候,觉得约翰和耶稣见面的那一幕非常重要,因为我无法忘记在美术馆里看到的那些画,那一次的见面很惊人,连天都开了。而莎乐美最后和约翰人头的吻,好像变成一种印记,一种见证,那是一个混合了华丽、美、残酷、死亡、罪恶的画面,这些元素平常都是分开的,可是在这一刻全混合了。十九世纪末的文人会那么喜欢这则故事,我想与欧洲当时颓废派在检讨美与罪恶有关,美与罪恶也可以说是情与欲的关系,就是在情极深时,欲望同时也最高涨。我相信这三个人之间有极纯粹的情,可是他们都分裂了,所以故事有最惊人的发展。这个故事还会流传下去,因为它愈来愈有现代感。我看过八〇、九〇年代的一部电影《酒店》,讲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几乎就是约翰、耶稣和莎乐美的原型重现,看到最后你还是不知道他们各自爱着谁。我相信我的学生中,也有莎乐美的原型。我常常听学生说,他不知道和某人是友谊还是爱情,我就会回答他,其实本来就不那么清楚。过去的人会说不上床的就是友谊,上床的就是爱情;或者同性之间是友谊,异性之间是爱情,可是这种简单的划分,在莎乐美的传说中不成立,到现代也已经不适用。今天我跟年轻学生在一起,根本没有办法判断谁跟谁是恋人,谁跟谁是朋友,非常复杂,他们自己也常搞不清楚;往往就在暧昧之间,产生另一种情欲的纠缠。至于情欲纠缠可解、不可解,从理智上来说是不可解,愈解愈紧,但是从人性最内在的情感本质来说,我觉得是可解的。我的意思是说,哲学解不开神话,但文学可以,因为文学就是尊重故事原型。当弗洛伊德把神话故事分析一次,你就觉得结解开了。其实解开情结的关键不是答案,而是听故事的过程,当你从神话这面镜子的反射中看到自己的原型,你就能读懂自己,对宿命也比较不容易慌张了。《新编传说》或许还有与众人对话的空间。

内容概要

  蒋勋从1988年开始撰写一系列的神话故事,集结成为《传说》。后来又陆续写了四篇,成为《新传说》。到2008年,前后20年时间中,蒋勋一共撰写了18篇神话故事,于是有了现在的《新编传说》。
  《新编传说》收入的18篇传说故事,藉由传说故事的隐喻,我们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也许,只有以传说中的种种人性苦楚为镜,我们才能看清人生的真谛。
  读者对象:企业管理者 职场人士 对乔布斯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蒋勋的忠实粉丝、白领、上班族、学生、企业界人士等等

作者简介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书籍目录

《新编传说》
【导读】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新版序】新传说
【原序】伊西丝与盘古
莎乐美、约翰与耶稣
嵇康与广陵散
借花献佛——写给冠彰的故事
宿命之子——约拿单
有关纳西斯和echo
尸毗王与鸽子
萨埵那太子与虎
庄子与蝴蝶
三个愿望
褒姒病了
关于屈原的最后一天
大劈棺
吹笛者汉斯
nike
人鱼记事
枪手与少年的对话——悼汤英伸
濮水之音
传说春天沂水的一则神话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他们其实彼此并不相识。神迹中耶稣的母亲受天使告知受孕,并且前去与堂姐相见,堂姐已先怀了胎,产后便取名约翰。似乎后来的传说也曾经显示他们婴儿时代的相处(参见达·芬奇的《岩窟圣母图》),但是,确定的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彼此并不再相识了。因此那陌生人初见时从宿世以来便知道的约定究竟是什么,也许是有关耶稣与约翰故事的一个谜吧。耶稣说:“为我施洗吧。”约翰犹豫着,他说:“可以吗?在另一个国,你是比我大的。”“但是,此刻,我需要你的施洗。”耶稣坚定地回答。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听懂他们的话,那是天国的语言。于是约翰上前拥抱了耶稣,他们彼此感觉着瘦削身体的依靠。是非常确定的肌肉、皮肤和骨骼的紧紧的依靠。莎乐美在远远的山坡上站着。风微微吹动她的裙裾。“人是可以这样相爱的。”她心里想。她有些讶异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爱的渴望。她听说过一些关于耶稣的故事,关于东方贤者发现的星辰的降临,关于他在旷野中孤独的行走,关于他初进圣城的愤怒——“一个愤怒的青年,”莎乐美这样想,“他如此温和瘦弱,不能想象,他如何推倒商贩和赌客的桌子,他赶走伪善的信徒,他斥骂祭司说:你们污辱弄脏了我父的圣殿——”耶稣和约翰在长久的拥抱中。莎乐美眼眶湿润了。她在有些不能自制的震动中。她看到一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爱,比她一向相信的美丽还要巨大。约翰牵引着耶稣的手走向河心。约翰的骆驼毛的披衣和耶稣白麻布的长袍都浸湿了。他们完全像少年时的嬉戏,彼此微笑着。约翰掬起一捧河水,高举到耶稣头顶。耶稣柔顺地俯下头。

媒体关注与评论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张晓风 台湾著名作家 长久以来,弱势者视美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视美为夸富,役使糟践,美感已为GDP所牺牲。直到经济转型,苦于品牌升级、设计加值之时,才回首茫然,心虚自卑,模仿失据,而先生却早数十年已藏宝救亡。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  ——2010年台湾出版界“出版风云人物”获奖原因


编辑推荐

《新编传说》编辑推荐:蒋勋亲笔撰写《新编传说》,20年重炼一副魂魄,复刻蒋勋小说美学。蒋勋说:“这是我20年来最喜欢的作品!”。神话如一艘船承载许多人的心事,从上游到下游随波逐流而去,当你从神话这而镜子中看到自己,你就能读懂自己,对宿命也比较不容易慌张。每个人都有一潭非常清澈的水,等待你去凝视自己,与自己对话,缺少了神话之后,你会发现我的文明,少掉了丰富,少掉了对于宇宙更大的好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编传说 PDF格式下载



藉由传说故事的隐喻,我们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中的极致激情也好。也许,只有以传说中的种种人性苦楚为镜,我们才能看清人生的真谛。

神话如一艘船承载许多人的心事,
从上游到下游随波逐流而去。

当你从神话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
你就能读懂自己
对宿命也比较不容易慌张了。

每个人都有一潭非常清澈的水
等待你去凝视自己,与自己对话

缺少了神话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文明,
少掉了丰富,少掉了对于宇宙更大的好奇。


该书收入18篇传说故事,籍由传说故事的隐喻,我们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也许,只有以传说中的种种人性苦楚为镜,我们才能看清人生的真谛。


藉由传说故事的隐喻,我们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


很多有趣的故事,很喜欢读,非常喜欢蒋勋的文字


老故事,新阐述,蒋勋出品,不容错过!


走进蒋勋的课堂,聆听他讲的故事。如痴如醉,如梦唤醒。


“蒋勋老师20年来最喜欢的作品”。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这本书,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内容富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书的排版也挺不错的,建议买来收藏哦。


最近才了解蒋勋的作品,很喜欢!


蒋勋的书一直都非常喜欢,只要有新出版的都会买回来看。


蒋勋老师的书很好,我一直喜欢,已经买了好多本了,书中满是美,满是善,满是真!


很喜欢蒋勋先生的书,很有内涵


蒋勋的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他的书很有意思,很过瘾。值得精读,好好研究!!!!


原来传说可以是这样子的。。.蒋勋先生把自己的理想都放进去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过的都是自己眼中的世界。。


蒋勋的书总能给人新的启发


最偶近迷上蒋勋,听《蒋勋细说红楼梦》,看他的孤独六讲,讲唐诗宋词,又买了这本,与众不同的深刻思考,优美的语言,很令人沉迷。


蒋勋老师的最得意著作 不可不看


第一次看蒋勋的书,看他的见解,同时也让我可以与自己内心对话的书。确实不错!


内容就不用说了,蒋勋是大神嘛。书是大开本,不厚。


还没看,不过蒋勋先生的书应该是不错的


帮同事买的,她是蒋勋的书迷


蒋勋的书,一个字,美。


蒋勋确实是个人才啊


看到美学家之外的蒋勋先生


蒋勋老师的书必买!


感觉有点像鲁迅的《故事新编》,当然内容上不像。里面的内容可能有讽刺时事的,只是不是在那个环境生活的人体会不到,所以只好只是当作故事来看了。


我觉得整本书的重点与新奇处就在书名中的“新”字上,新的时代、新的角度、新的观念而衍生的新的诠释,给人以新的感官冲击,可以说着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统神话的另一种形式的复苏,而是传统神话的一次觉醒,这不是那遥远年代的古老的不可捉摸的传说,而是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蒋的研究很广、很深。新编新说,编出了新意,说出了新理,让人耳目一新。


和以往看过的传说故事不一样,有一些新的角度值得思考。传说是口口相传的下来的,每个人都会加上自己主观的内容。传说的美丽也就在于此吧。


古语言:“小故事,大寓意”,这些古老的故事,处处彰显新意,需要用心领悟。。。。。。。


虽然是在随意的讲着一个个故事,但是仔细品读会有一番不同的味道,就如蒋公所言,传说的每一个讲述者同时也是创作者。


但时至今日,还有人能将古典演绎出新编,还用上美学,就很难得了。


非常喜欢先生的书,趁着五折果断入手~


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书


传说吗,写得很诡异,但却富有哲理。


读大家文章,品纸上山水


真的值得一读啊!


奇幻 赋予新的思考


在作者的笔下,传说有了新的内涵,新的生命。


另一个角度看传说


生活需要传说


家人要买的, 应该不错


孩子反应内容没有想象的好


文字精炼优美


很有新意啊


老师的书值得慢慢琢磨


看了很舒服 挺不错的书


感动至深


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好书!


早就想买了,这次有活动所以下手了


如果用传说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想此书做到了,值得阅读的好书。


蒋老师的书总是让我很有收获,听他讲古代传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


内容新颖,颇受启发。


值得收藏仔细阅读品味


其他一般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听听蒋勋说传奇故事


相比于对美学的解读,对传说的加工和描写显示出了蒋勋先生另外的部分,赞一个!


喜欢蒋勋,争取收全所有的书。塑封有点破,不过不影响书籍本身。


还不错 买了不少蒋勋的书


蒋勋还是比较传统的,要是在大陆,估计他可能发表不了这么多文字吧。


与鲁迅的《故事新编》相比,此书堪称“《故事新编》美学版”。


我觉得很一般,虽然叫作新编传说,但比诸鲁迅的故事新编,相去甚远。


折扣有些低了,在99书城的活动书籍里看到的,但是99有些书没有,就一起在当当买了,现在对99有些失望,但是活动特别多,希望当当能多搞些活动。书籍的本身不错,第一次看这一类的,传说故事新解。


中外故事都有,描写细致入微,当当上好像没有之前的《传说》,否则就更好了


故事有点夸张,文字还比较优美


读蒋老师的小说也有味。


喜欢他的书,有一种人文关怀在里面。


可读性强,不过某些情节衔接不是很好,我还是比较喜欢《孤独六讲》


很不错的书看了你不会后悔的


能直指内心的文字洗礼。


纯粹是凑数才买的,不过网评蛮好,再看看~


买了才发现好像有电视剧的


还好 当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 观点很精辟吧 不好也不坏


内容没得说 但是定价稍贵 一百多页的书定价30


看作者买的


养眼的书,拿来消遣最好不过。


是从蒋勋说红楼梦开始认识蒋勋,也比较喜欢他的见解。
但在本书中,蒋勋却仿佛一位布道者,一位高僧,一位相信灵异的人。于玄妙中,透着内心的折磨和挣扎,不太让人觉得舒服。不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老故事,新角度,有深度。
不知道为什么蒋勋自诩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我喜欢蒋勋老师的书,但这本没那么引人入胜。


蒋勋老师对几个比较有名的传说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值得一看。不错我总觉得不如生活和孤独那两本读的给力...


一开始对这本书还是很期待的
觉得神话故事改编起来应该别有一番风味
读了以后觉得有点失望
感觉跟自己的想象有点出入
该重点花大篇幅写的部分草草带过
而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却过于突出
所以有点读不明白
就像莎乐美的故事 其实是个很赞的故事
总是有点小失望就是了
书封面倒是很漂亮
维持了一贯的美感


感觉不喜欢,残酷。


一直觉得台湾人写的、翻译的东西的确优美,不过总感觉缺少当心一刺的感觉。我不知道“20年来最喜欢”这样的评价从何得出,总之可以一看。也只是可以一看。看了也就看了。


作者的美学品味很独特,挺有趣


感觉不如蒋老师以前的书好看.不过可以一读.


说实在的,买过蒋勋的几本书,我就觉得他讲汉字书法之美的那本书写的还不错。至于这本书,可读性一般,好几篇故事都比较荒诞,例如写屈原的那一篇,个人觉得已经不知所云,看得稀里糊涂的了,且头都没有的一群人如何又能与屈原对话?不过最后一篇传说春天沂水的一则神话,倒是写的有些苍凉,能让读者感受到孔子传道的艰难,颇有共鸣。总而言之,这本书只能当故事看看,你若是把它的内容当做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那就完蛋了。


买了蒋勋先生几本散文,看着都不错。这本书却让我大跌眼镜!故事墨名棋妙、荒诞离奇,大约也只有蒋先生自己明白其隐喻了。


每则小故事都不长,但都发人深思。读后倍受启发。不仅有中国的传说,还有西方圣经与希腊神话里面的故事。个人认为最感人的是施洗者约翰和耶稣基督的故事。


作者说这本书是最满意的一本书,我想是因为这里面收录的故事,是作者多年的新感悟所得吧,一则神话,关注了比本身更多的内容,本来一则传说留给我们的可能就是一个故事、道理等等,这本书里的每一则传说都能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不错的一本书。


蒋勋的小说比他的专著作品似乎要差得多。有很多地方太多矫情,读起来缺乏整体的故事张力,文字的节奏感也不是很好。


极尽唯美浪漫的小故事


估计是本人阅读能力有限,有些故事读不太懂,不过作者是大师级的,理解能力有限


在旧天堂买的这本书,但有点不太看得懂的感觉。。。


比起因为孤独的缘故,蒋勋先生这本书我更很喜欢一些,不管是语言还是故事。虽然有些读不太懂,但读了几遍之后总能有些新的收获,或许它需要我慢慢去感悟吧


蒋勋为这本书亲自写了导读《永远说不完的故事》(全文就是商品描述里面的序言),很清楚的说了几个传说所表达的意图,同时和自己的感悟相融合,写得很棒。正文的18个传说有些比较浅显,容易明白,有些就很晦涩了,简直不知所云,真希望蒋先生也帮我们导读一下。。。


一直很喜欢蒋勋的书。翻看了下。不错的质量,内容更棒!


书,质量很好,看得出蒋勋思想的光芒,赞一个


书还没看。但是印刷 纸张 都还不错。


大师的作品原来也有失水准的时候


我一直以来喜欢读蒋勋的书。蒋勋的书文字优美且通俗易懂,他以自己的理解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领悟写下了这本美丽的《新编传说》,读来令人感动,以传说中的种种人性苦楚为镜,可以看清人生的真谛。《新编传说》还可以让不喜欢看古书的朋友也能读懂上古时代美丽的传说。


作者加入太多个人的想法进去了,与原本故事脱离了。。。却还是突出中心,令读者更明白故事的寓意,最后几篇应该是作者写的,领悟不到!太虚幻了,不明白想表达什么!除此之外,前篇还是值得去探讨经典传说的内意,对领悟有一定的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