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思考,快与慢

[美] 丹尼尔·卡尼曼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美] 丹尼尔·卡尼曼  

页数:

424  

字数:

401000  

译者:

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想每位作者都会在脑海中勾勒读者因为读自己的书而受益的情形。我的这本书就像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读者对它不会感到陌生。人们在饮水机旁或交流,或闲谈,很随意。我希望这本书能丰富人们的词汇,这样大家在谈论别人的判断与决策、公司的新政策或是同事的投资时,这些新词汇就能派上用场了。书中为何还会涉及闲谈的内容呢?因为利用闲谈来发现和分析别人犯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容易,也更有意思。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信念和需求产生怀疑,越是在最需要质疑自己的时候越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从他人的真知灼见中受到启迪。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推想朋友和同事会对自己的选择作何评价,而这些预先推断的中肯程度和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对别有见地的闲谈有所期待是进行严厉的自我批评的强大动力,其作用比新年计划更大,更能提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能力。一名内科医生要想成为优秀的诊断专家,就必须掌握多种疾病的大量特征,每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和症状,有其自身可能出现的发病前兆及病因、病情发展、结果和治疗或干预手段等。学医,当然也包括对医学用语的学习。要想对他人的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要有更丰富的词汇,日常生活用语中的词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要求。我们很可能在闲谈中发现人们出错的方式各不相同,而一再出错就会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我们可以预料到这种情况在特定环境中会再次发生。例如,一个潇洒自信的演讲者刚踏上舞台,观众往往就会对其大加赞赏,他可能并没有那么优秀,但这好评如潮的结果在他踏上舞台的一刹那便可预见。这种先入为主的情形是有据可依的,即光环效应,这一效应使我们更容易预测结果,更容易赏识和理解这位演讲者。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你觉得自己知道脑子里在想什么,通常就是一种意识自然而然导出另一种来,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其典型的工作方式。大多数印象和想法都是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而人们是感知不到这一过程的。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无从知道自己如何能通过电话听出爱人有些不耐烦,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印象、直觉、决策,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本书讨论的很多内容都与直觉的成见相关。然而,对过失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诋毁人类智慧,这就如同关注疾病并非否定健康一样。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身体健康的,他们做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往往也是恰当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这种自信通常也是正当合理的。不过,也不尽然。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此时,旁观者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容易发现这些失误。因此,我和大家一起在“饮水机旁交谈”,其目的就是: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至少有些例子表明,正确的判断能有效地干预错误,以降低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经常造成的损失。关于判断与决策的有趣研究本书展现了我对判断和决策的理解,这种理解受到近几十年来心理学领域新发现的影响。然而,本书中心思想的形成还要追溯到1969年那个幸运的日子。当时我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系教书,那天有个研讨会,我请我的一位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会上发言。他当时被视为决策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不过我觉得在其涉足的任何领域中,他都是耀眼的新星,因此我知道我们那天一定会交谈甚欢。很多认识阿莫斯的人都认为,在自己所见过的人中他是最聪明的。他才华横溢,十分健谈,魅力非凡。他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记得很多有趣的笑话。他还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那就是利用记住的那些笑话阐明自己的观点。有阿莫斯在,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沉闷。那时,他32岁,我35岁。那天,阿莫斯给同学们讲了密歇根大学正在研究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是否是优秀的直觉型统计者。我们都知道人是优秀的直觉型文法家:4岁的孩子虽然对世界上存在语法这件事完全没有概念,但她在说话时会努力遵循语法规则。人们对统计的基本原则是否也有这种直觉感受呢?阿莫斯指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附条件的肯定(肯定,但是附有一定条件)。我们在研讨会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认为较为稳妥的结论应当是附条件的否定(否定,但是附有一定条件)。阿莫斯和我很喜欢这种交流活动,我们认为直觉型统计者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要是一起探索的话会很有意思。那个周五,我们在里蒙餐馆吃午餐,那里是波西米亚人和耶路撒冷的教授们最中意的去处。我们两人打算对一些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统计直觉进行一番研究。在此前那场研讨会上我们曾得出结论:人的直觉是有缺陷的。虽然这些年来一直在教书,在运用统计学原理,但我们也没能培养出一种直觉,无法利用这种直觉感知从小样本中观察到的统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且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也不足。我们两人此番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看看其他研究人员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苦恼。我们准备了一项调查,其中包括一些研究中出现的实际统计问题。阿莫斯收集了数学心理学协会与会的专家小组的回复,包括曾出版两本统计学教科书的几位作者的问卷。不出所料,我们发现那些专家同行也跟我们一样,总是夸大其词,他们认为一个实验的原创性结果可以被成功复制的概率很大,即使用一个小样本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关于实验要收集多少观察数据的问题,他们给一个假定的毕业生的建议也很糟糕。如此看来,即使是统计学家,也算不上是出色的直觉型统计者。在撰写这些发现时,阿莫斯和我都觉得我们在一起工作是件很享受的事。阿莫斯总是很风趣,有他在的时候,我也变得幽默了,所以我们总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几个小时连续不间断的工作时光。工作中的乐趣使我们变得格外有耐心,人在放松惬意的情况下,更容易取得完美的结果。也许最重要的是,我们把批评的态度都抛在门外了吧。我和阿莫斯都是爱挑剔、好辩论的人,他甚至比我更甚,但在我们合作的这些年里,我们从没有不假思索地否定对方。事实上,我发现我们在合作时,阿莫斯总能更清楚地看出我模糊的观点中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两人中,阿莫斯的逻辑思考能力更强,他的意见总是有据可依,言之凿凿,令人信服。我则凭直觉走,深受心理学的影响,我的很多观点也都是从心理学中得来的。我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容易理解对方;我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差异常常令对方吃惊。我们重新安排各自的日程,这样就有很多工作日可以在一起工作,工作之余,我们常会一起散步。此后的14年里,共同合作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中心,对我们两人而言,那些年里所作的研究是我们一生中最精彩的篇章。我们很快便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并且一直多年保持这一模式。我们的研究采用的是对话形式,对话中的问题是我们自拟的,那些凭直觉做出的答案也是经过我们两人共同检验过的。研究中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小实验,仅一天中就会做很多实验。我们并没有刻意寻求自己提出的那些统计问题的正确答案,只是想确认和分析直觉的回答—大脑中最先出现的、即使知道是错的我们也愿意拿来分析的回答。当时,我们认为其他人也会有我们两个人都有的直觉,事实也正是这样。如此说来,直觉对判断的影响便显而易见了。我们曾经很高兴地发现,我们俩对几个认识的孩子的未来职业的预想竟如出一辙。我们确信那个3岁大却善辩的孩子将来会做律师,那个有点呆板的孩子可能成为教授,那个体谅他人、循循善诱的孩子可以做个心理咨询师。当然,这些预测都是荒谬的,不过却很有意思。我们都清楚一点,那就是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直觉,来自他们自身的特点与特定职业特点的相似度。这种有趣的做法使我们当时就在脑海中创立了一种理论,即预测角色的相似度。此后我们做了许多实验来验证和详细阐述这个理论,下面便是一例。在你思考下文中的问题时,请记住史蒂夫是从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库中被随机挑选出来的:邻居如此描述这个孩子:“史蒂夫非常腼腆,少言寡语,很乐于助人,却对他人或者这个现实世界没有兴趣。他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中规中矩,关注细节。”请问史蒂夫更可能从事哪种职业,图书管理员还是农民?很显然,史蒂夫的个性和典型的图书管理员有着惊人的相似,但这些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统计学因素却很少有人关注。你们是否注意到,在美国,农民与图书管理员的比例超过20∶1。由于农民数量要多得多,所以那些“谦恭有礼,做事井井有条”的人也常常只能成为坐在拖拉机上的农民,而不可能是坐在图书馆咨询台后的管理员。但是,我们发现实验对象往往忽略这些相关的统计数据,而仅仅依赖于相似度来作出判断。于是,我们提出如下观点:人们把相似度当成一种简单的启发手段(简单地说就是经验法则)来作艰难的判断。对这种启发性手段的依赖必然会造成其预测带有成见(系统性失误)。还有一次,阿莫斯和我想知道我们这所大学的教授们的离婚率是多少。我们注意到这个问题立即勾起了我们脑海中的记忆,我们俩不由想起自己知道或听说的那些离了婚的教授。于是我们就凭着脑海中这些事例对这个离婚率问题作出判断。我们把这种依靠记忆作出判断的方法称为可得性法则。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让调查对象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与指定的一篇英语课文中的单词相关:请思考字母K。请问字母K是更多地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位置上还是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玩拼字游戏的人都知道,想起以某个字母开头的单词要比想起它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单词容易得多。字母表中任何一个字母都适用于此法则。因此我们料到,尽管有些字母(比如K、L、N、R、V)出现在第三个字母位置上的频率更高,但是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肯定会夸大所有字母出现在单词首字母位置上的频率。这种情形再一次表明,对经验法则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人们判断时的成见。例如,我曾一度认为通奸在政客中较普遍,在医生或律师中则没那么多见,但我最近对此产生了怀疑。我甚至曾为原来的那个“事实”作出若干解释,包括权力的催情效果、出门在外受到的诱惑等。而我最终意识到,政客的过错只不过更容易被曝光而已,而医生和律师的过错却少有人报道。我的直觉印象可以完全归咎于记者对主题的选择和我对可得性法则的依赖。阿莫斯和我用几年的时间来研究并记录在不同任务中体现的直觉思考所存在的成见,这些任务包括对事件的概率赋值、对未来进行预测、对假设进行评估,以及对频率进行预估等。在合作的第五年,我们撰文将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份杂志的读者包括很多领域的学者。那篇文章(本书的最后附有全文)描述了直觉思考的简单快捷,列出了在启发法中表现出的大约20种成见,还包括启发法在判定中的作用。科学史学家常指出,某一特定领域的学者在任何时候都愿意和他人分享关于本学科的观点。社会科学家也是如此。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人性,认为大多数关于人类特有行为的讨论都应以此为背景,这一观点几乎从未受到质疑。关于人性,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科学家广泛接纳了两种观点。第一,人大体而言都是理性的,其想法通常也是合理的。第二,恐惧、喜爱和憎恨这样的情感能够为人们失去理智的大部分情形作出解释。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上述观点,却是对这两种观点的挑战。我们记录下正常人思考时出现的系统性失误,认为这些失误是由认知机制的构造造成的,并非由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导致的。这篇文章所受到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且它至今仍是社会科学著作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之一(2010年有300多篇学术文章参考了这篇文章)。其他学科的学者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用处,启发法和成见等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中,包括医学诊断、法律判决、情报分析、哲学、金融、统计学和军事战略等。例如,学习政策的学生就曾注意到,可得性法则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事人们记得很清楚,而有的却被遗忘了。人们是根据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容易程度来估测事情的重要程度的,而这往往也与媒体报道的广泛程度有关。常被提到的话题就在脑中变得鲜活,而其他的则会慢慢被遗忘。也就是说,媒体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人们脑中存在的信息不谋而合,所以专制政体对独立媒体施压的现象也不是偶然的了。因为重大事件和名人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媒体能借此煽动狂潮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在迈克尔•杰克逊死后的几周里,电视台几乎未报道别的事。相反,媒体对那些带有批评性的、不能引起公众兴趣、掀不起大波澜的事往往很少报道,比如说去年日趋下滑的教育标准,还有医疗资源的投资过剩等。(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选择的“很少报道”的例子都是受可得性限制的。我选为例子的话题经常被提到,那些同等重要却不常被提到的事我往往想不到。)有一点我们当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 ,即“启发法和成见”这样的心理学概念在其他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启发作用,这便是我们这项研究的一个附带成果:我们总是把为自己和被调查者设计的全部问题都写进文章里,这些问题可以为读者提供范例,使其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受认知性成见牵绊的。我希望你在读到“史蒂夫是个图书管理员”这样的问题时能有切身的体验,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体会到相似度在引导可能性上的力量,并且能体验到我们多么容易忽略相关事实的统计。这些实证材料的使用可为不同领域的学者(主要是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提供一次不寻常的机会,使他们关注自己在思考时可能出现的纰漏。看到自己的纰漏,这些学者才更有可能质疑当时普遍存在的那种武断想法,即人类很理性、很有逻辑性。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如果我们只报道传统实验的结果,这篇文章就不会那么令人关注,也不会令人如此难忘了。而且,那些持怀疑态度的读者会将自己的判断失误归咎于参与这些心理学研究的大学生,认为是这些学生一贯不负责任的做法使他们不愿相信实验结果。当然,我们摒弃传统的实验方法,采用事例展示的方式,并非只为影响那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将事例展示出来更有意思。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方法,其他各方面的选择也做对了。本书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幸运在每个成功的事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总能很容易地发现,这个事例中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将伟大的成就变得平淡无奇。我们展示的这些事例也不例外。对本书的反馈也不全是正面的。我们对成见予以关注的做法受到非常多的批评,反对者认为我们过分否定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对常规科学的反应一样,有些研究者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改进,有些人则另外提出了一些貌似合理的见解,但有一个观点如今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即我们的大脑容易受系统性误差的影响。我们关于判断(能力)的研究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当时的预料。研究完判断这一论题后,我们马上将目光转向面对不确定因素时的决策过程。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一种心理学理论,研究人们在简单的赌博中如何作决定。例如:投硬币时如果是正面朝上你就能得到130美元,背面朝上就输掉100美元,你愿意打这个赌吗?这些简单的选择很久以来一直被用来检验各种与决策相关的问题,例如人们如何在确定的事物和不确定的结果之间进行权衡。我们的研究方法没有变:还是花很多天设计一些选择题,而后分析我们根据直觉进行的选择是否与通过逻辑判断作出的选择一致。在作判断时,我们会观察自己做出决策时出现的系统性成见,还会对一贯违背理性选择规律的直觉性选择进行观察。在《科学》杂志刊出那篇文章5年之后,我们又发表了《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一文,据统计,该文中提出的决策理论比我们此前对判断的研究更具影响力,该理论也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合作过程中,阿莫斯和我经常交流思想,两个人的智慧总要胜过一个人的想法,良好的关系也使我们的工作有趣且高效,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和阿莫斯离得远了,很难继续共同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在判断和决策制定方面的研究使我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阿莫斯没有于1996年去世(时年59岁)的话,他应该和我一起去领这个奖。快思考,慢思考本书并非为展示我和阿莫斯共同合作的早期研究,过去几年里很多作者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我的主要目标是,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展示大脑的工作机制,在这些发展中有一些内容比较重要,其中一项就是我们认为瑕瑜互见的直觉思维。阿莫斯和我没有对直觉下准确的定义,只简单说明了判断启发法“很有用,但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误差”。我们的重点放在成见上,因为在人们的大脑高速运转时研究成见非常有意思,而且成见为启发性判断提供了研究依据。我们没有自问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有的直觉性判断是否都是通过我们研究的启发法而产生的。不过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专家们的直觉往往很准确,这种准确性与其说是启发法在发生作用,还不如说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我们现在可以描绘一幅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熟练和启发法皆可成为直觉性判断和决策的选择依据。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Gary Klein)曾讲过一个故事:一支消防队进入一座房屋,屋子里的厨房着火了。他们刚开始用水管浇厨房,指挥官喊道:“全部撤离!”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消防员全部撤离的一刹那,厨房的地板轰然塌陷。事后指挥官才回想自己曾意识到这场火并不大,但他的耳朵特别烤得慌。这些他所谓的“对危险的第六感”闪进他的脑海,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劲儿,但他知道情况不妙。最后大家才知道这场火灾的火源根本不是厨房,而是消防员脚下的地下室。我们都听过一些关于专家的直觉的故事:比如某位象棋大师路过街边棋局,无须驻足观看就知道“白方三步之内将杀”;又如某位医生只需一瞥便能作出全面的诊断。专家式直觉像谜一样吸引着我们,但它们不是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多次表现出很强的直觉能力。大多数人在接电话时听到第一个词就能感知对方是否生气了;刚进门就能发现自己是大家谈论的对象;对细微的信号能迅速做出反应,断定旁边车道上的汽车司机正处于危险中。我们日常的直觉能力并不逊于一位经验丰富的消防员或者医生,只是无处施展罢了。魔法不属于准确的直觉心理的范畴。也许对此有最精辟论述的人要数伟大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了,他对多位象棋大师进行过研究,发现在练习数千个小时之后,这些大师看到的棋盘上的棋子和我们眼里的棋子是不一样的。西蒙写道:“这个棋局已经给了我们提示,根据这个提示我们可以搜寻到大脑存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能给出答案。直觉只不过是人们的认知而已。”看到这种说法,你也许就能感受到西蒙对神化专家直觉的做法不以为然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看到一只狗时会说“小狗狗”,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已经对孩子认识事物并叫出很多事物名字这种“奇迹”习以为常了。西蒙认为灵性的直觉所创造的“奇迹”也是如此,不值得大惊小怪。如果专家在新情境中能察觉熟悉的因素,并且采取十分得体的做法来顺应这种情境,这便是正确的直觉。在喊出“小狗狗”的同时,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出现正确的直觉性判断。不幸的是,专业的直觉并非全部是从真实的经验中得来的。很多年前,我采访了一家大型金融公司的首席投资官,他告诉我他刚刚买了福特汽车公司上千万美元的股票。我问他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策的,他回答说他刚参加了一个车展,感觉很好。他的解释是:“这还用问,他们生产的汽车太霸道了!”他非常明确地说,他相信自己的感觉,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决定都很满意。我很吃惊地发现,他忽视了一个任何经济学家都会注意到的相关问题,福特公司的股票最近不是走低吗?而他反而在跟着自己的直觉行事:他喜欢汽车,喜欢福特公司,也喜欢持有其股票的感觉。按照我们的理解,买入股票要谨慎,这位仁兄恐怕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关于这位投资官投资福特公司股票的问题,阿莫斯和我所研究的特定启发法恐怕是解释不了了,但现在关于启发法还有一种更宽泛的概念,这种概念能对上述行为作出更好的解释。这一宽泛的概念是一个重大进步,即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这位投资官的决策在今天可能会被视为受启发法的影响,而判断和决策是直接受好恶这样的情感所左右的,没有什么思忖和推理可言。当碰到像走哪步棋或决定是否投资股票这样的问题时,直觉思维机制就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某个人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她就能更好地认清情况,头脑中形成的直觉性解决方案也很可能是正确的。象棋大师看到复杂的棋局时大脑会迅速反应:刹那间想到的那几步棋一定是好棋。要是问题很难,一时也想不到巧妙的主意,直觉就可能会发挥作用:脑海里可能马上会有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却不一定是原题的答案。这位投资官所面对的问题(我是否要投资福特公司股票)就很难,但更简单且相关的问题(我喜欢福特汽车吗)却很快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答案,并且让他就是否作出投资这个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选择。这就是直觉启发法的核心观点:当面对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却忽略了自己已经置换了原始问题这个事实。有时,我们无法自然地凭直觉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论是专业的解决方法还是启发式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本书中提到的慢思考。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比如专家式的和启发式的,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这些活动会让你知道桌上有盏台灯或者想起俄罗斯首都的名字来。在过去的25年里,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家对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区别进行了研究。我用两个因素来描述人的思维活动,即系统1和系统2,在后文中我将对分类原因进行更详细的阐述。系统1和系统2分别产生快思考和慢思考。我认为直觉和严谨思考的特点就像是大脑中两种性格的特征和性情。在近期的研究中,系统1的直觉性作用比我感觉到的还要大,它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本书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系统1的运作以及系统1和系统2间的相互影响的。主要内容本书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这部分内容详细说明了系统1的无意识运作和系统2受控制运作的区别,并且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的。关于直觉性思考的自主且无意识过程的复杂性和丰富程度,以及这些自主过程如何能解释判断的启发法等问题,我试图说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要引入一套用于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语言。第二部分对判断启发法的研究作了更新,还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型思维。我们思考时总是会把多种事情联系起来,会将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会突然想起一件事来,但统计学要求同一时间把多件事情串联起来,而这一点系统1是做不到的。本书第三部分描述了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受《黑天鹅》(The Black Swan)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的影响。我希望我这“饮水机旁的闲谈”能明智地借鉴以往经验,同时抵制后见之明和虚幻的确定之感的诱惑。第四部分的重点是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1979年,阿莫斯和我发表了关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模式,此部分在双系统下对前景理论的重要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余下的几章讲的是人们从理性角度出发做出决策的几种方式。可悲的是,人们总是孤立地看待问题,表现出框架效应,即决策的制定往往因为对所回答问题不合逻辑的选择而受到影响。系统1的特征完全能解释这些观察结果,这对标准经济学所倾向的理性假设发起了很大的挑战。第五部分是近期研究中关于两个自我的区别性描述,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两者间没有共性。例如,我们可以让人们体验两种痛苦。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要更痛苦,因为体验的时间更长。系统1有一大特点,即记忆的自主形成是有其原则的,如此一来,较为痛苦的那段体验会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所以,此后当人们选择要回想哪段经历时,他们自然会受记忆自我的引导,将其自身(即经验自我)处于不必要的痛苦中。两种自我间的区别被用来测试人的幸福感,而我们发现使经验自我快乐的事不一定会让记忆自我满足。两种自我同时存在的个体要如何去追求幸福,这一问题引起了把居民的幸福看做政策目标的个人和社会的众多思考。最后的章节是按倒叙来探索本书所述的三个区别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和和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借鉴而来)的区别,以及自主的系统1和需费脑力的系统2的区别。书中还谈及了有价值的闲谈的好处,以及哪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判断和自行决策的效能。在最后,我附上了我和阿莫斯一起写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早期写的关于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作出判断的评论。第二篇发表于1984年,总结了前景理论和我们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中有被诺贝尔委员会引用的投稿,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些投稿是多么简单。读这些能让你明白我们早期的知识有多少,也能让你知道我们这几十年来的进步有多大。

内容概要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作者简介

  丹尼尔·卡尼曼,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籍目录

本书所获赞誉 XI
序言 XIII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冲突与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今天得到1 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直觉的对错评估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
第四部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第28章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
目标就是参照点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著名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冠军的可能性有多大?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第五部分 两个自我
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记忆没那么可靠
第36章 人生如戏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
第38章 思考生活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结语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比提和我设计了一个类似于验光仪器的装置,受试者可将头倚在可固定住下巴和前额的支架上,然后一边盯着镜头,一边听事先录好的问题,并跟着节拍器的节拍回答这些问题。每一个节拍都会触发红外闪光拍照。在每期实验结束时,我们都会很快把照片冲洗出来,并将它们投影到屏幕上,然后用尺子测量瞳孔大小。这种方法对年轻人和没有耐心的研究者而言都很适用:我们能很快知道实验的结果,而且这些结果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比提和我很关注有节奏的任务,例如在加1任务中,我们能准确地了解受试者每时每刻的大脑活动。我们记录了跟着节拍器说出的一串数字,并指示受试者在保持节奏的情况下,逐一重复或是转换这些数字。我们很快发现,瞳孔的大小会逐秒发生变化,这也就反映了任务的难度在不断变化。瞳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最后呈倒V字形。如果去做加1和加3任务,你会发现每听到一个新数字,任务难度就会加大一些,最后达到一个几乎令人难以接受的极限。那时,你会在节拍中或停顿时极快地说出转换后的数字,这就相当于“释放”了自己的短时记忆,然后,你才渐渐感到放松了一些。瞳孔大小的数据与受试者的体验非常吻合:数字位数越多,瞳孔扩散得越大;任务的难度与付出的努力相符合;瞳孔扩散到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付出努力最多的时候。与立刻重复一个7位数相比,4位数的加1任务会使瞳孔扩散得更大。加3任务则更为困难,这项任务是我所观察到的要求最高的任务。仅仅在前5秒钟,瞳孔就扩散了50%,心跳每分钟增加了7拍。这是一个人能达到的最大工作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人们就会自动放弃。当我们给实验受试者的数字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他们的瞳孔就会停止扩散或是收缩。

后记

我在本书的开头引入了两个虚拟的人物,随后讨论了人类的两种存在形式,最后又介绍了两种自我。两个虚拟人物分别是运用直觉、进行快速思考的系统1和需付出努力、运行更慢的系统2。系统2进行的是慢思考,能监督系统1的运作,并在其自身有限的能力下尽可能地占据控制地位。两个物种分别是活在理论世界的虚拟经济人以及活在现实世界的人类。两个自我指的是感受当下的经验自我以及记录并作出选择的记忆自我。最后一章是对这三组概念的某些应用,我将逆序进行讲解。两个自我记忆自我与经验自我相抗争的可能性问题比我最初想象的更加复杂。在早期的冰手实验中,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的结合会使人们作出明显荒谬的选择。为什么人们愿意承受没有必要的痛苦呢?这是受试者的记忆自我作出的选择,更愿意去回忆那些给他们留下更好记忆的体验,尽管这些选择会使自己承受更多的痛苦。或许在一些极端例子中,以记忆的质量为标准进行选择是恰当的。例如,创伤后产生压力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手冰凉的体验并不是一种创伤。客观的旁观者在为别人作选择时,肯定会选择受创期短的那一个,会更加考虑别人经验自我的感受。但人们为自己作的选择,有一半都可被认为是错误的。在像茶花女的歌剧和对简的生活判断的故事中,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都经不起推敲。以某个生命的最后时刻来评估整个生命,或在判断哪种生命更为理想时,完全忽略其过程都是没有道理的。记忆自我是系统2的一部分。系统2评估生活中某些情节及生活本身的方法有着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我们记忆的特征。由系统1产生的过程忽视和峰终定律并不一定与系统2的评判标准相符合。我们相信过程是重要的,但记忆却告诉我们,过程并不一定重要。规定评估过去事件的原则对决策制定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为时间在其中也起了重要作用。人类的存在有一个核心的事实,即时间最终还是有限的资源,但人类的记忆自我却忽略了这个事实。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这种偏见是由结合了峰终定律的过程忽视造成的。与这种偏见相反,另一种偏见使我们更为害怕短期、强烈的疼痛,而对于长时间但较轻微的疼痛却更容易接受。过程忽视还使我们容易接受长期但轻微的不愉快,因为其结局会更好;若某件事的结局不好,即使其过程是长期且快乐的,我们也会忽略掉。以同样的观点来看待不适,请考虑这个普遍的警告,“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会后悔的”,这个建议听起来很明智,因为其所能预见的后悔出自于记忆自我的判断,我们也倾向于将这个判断看做是最终结论。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记忆自我的观点不总是正确的。一个测量快乐的客观观察者会更注重经验自我,会提供不同的建议。记忆自我对过程的忽略、对峰终和结局的重要性的夸大,以及对后见之明的怀疑共同作用,歪曲地反映着我们真实的体验。相反,对过程加权的幸福观使我们将生活中的所有时刻都看做是相似的,其将生命中所有时刻都分为值得纪念或不值得纪念两种。有些时刻最终会比其他时刻得到更多的权重,并不是因为它们值得纪念或是很重要。人们花在思考某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的时间应被考虑在内,增加这个时刻的权重。通过改变某个时刻之后时刻的经验也能增强这个时刻的重要性。例如,练习拉一个小时的小提琴可能会增强多个小时的演奏经验或几年后听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样,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短暂且可怕的事件应该通过其引起的长时间的痛苦来权衡。从过程加权的角度来看,我们只能在事情发生后才能决定某个时刻是值得纪念的还是毫无意义的。“我会一直记得……”或“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的说法可以被看做是承诺或是预测,但即使我们在说这些话时是百分之百真诚的,我们还是常常无法实现这些承诺或正确进行预测。我敢打赌,10年后,许多我们曾经说过想要一直记住的事都会被忘记。过程权重的逻辑具有强迫性,但我们并不能将其视为关于幸福的完整理论,因为人们只认同记忆自我,而且只关心自己的故事。忽略了人们想要的关于幸福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忽略了真实发生的事并只关注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想法的理论同样也站不住脚。我们必须将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都考虑在内,因为它们对生活的诠释不总是一致的。哲学家可能会长时间在这些问题上纠结。对于这两个自我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哲学家才需要考虑的。这个问题对于某些领域的政策问题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医药和福利领域。请考虑对治疗不同的病应该作的投资,包括失明、耳聋和肾衰竭。这些投资应该受人们对这些疾病的恐惧程度的影响,还是该受病人真实的痛苦体验的刺激? 是受病人想要恢复健康的愿望的强烈程度还是病人为了健康而愿意付出代价的大小来决定?关于失明和耳聋,或结肠造口术和透析的投资意愿强度,可能会因为对痛苦严重程度评估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前对此问题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但这个问题却非常重要,不容忽视。最近,用对幸福的测量来引导政府决策的可能得到了包括学者和欧洲几个政府机构在内的关注。将来,社会痛苦总量指数可能会和失业、残疾和收入指数一起包含在国家统计数据中。比起几年前,这个想法在现在看来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济人和人类如果我们能与某个人进行理性讨论,此人的信念能顺应现实,而且他的倾向也与其兴趣和价值观相符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是通情达理的。在说到理性这个词时,人们往往会想到审慎、深思熟虑且缺少热情的人物形象,但在日常用语中,一个理性的人肯定是通情达理的。但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理论家来说,“理性”这个形容词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判断某个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并非是看这个人的信念或是偏好是否合理,而是看它们是否一致。一个理性的人可以相信鬼,只要他的其他信念也与世界上有鬼存在这个信念相一致。一个理性的人可以有好恶,但他的偏好要前后一致。理性指的是逻辑上的一致,即合理与否。根据这个定义,经济人就是理性的,但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类并不理性。经济人不会受启发式、眼见即为事实、窄框架、内部意见或偏好逆转的影响,但人类却无法避免这些影响。将理性定义为一致性是会受到限制的。理性要求人们遵守逻辑原则,但我们有限的大脑却不能够实现这一点。从这个定义来看,通情达理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就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非理性”是一个较重的词,包含了冲动、感情用事以及对合理辩护的顽强抵抗等含义。当我与阿莫斯的研究成果被认为证明了人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时候,我总想要退缩。因为事实上,我们的研究仅仅表明了人类不应该被描述为处于理性代理模式中。尽管人类不是非理性的,人类仍然时常需要帮助才能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好的决策。有时,相应的政策和机构就能够提供这种帮助。这样说虽然没什么不对,但实际上却颇具争议。正如比较权威的芝加哥学院派解读的那样,对人类理性的信心和防止人们作出错误选择是没必要甚至不道德的这一观念联系紧密。理性的人应该是自由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芝加哥学院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观点在他的一本畅销书的标题上得到了体现—《自由选择》(Free to Choose)。经济人是理性的这一设想为用自由主义的方法制定公共政策的观点提供了思想基础:不要干涉个人选择的权利,除非这些选择对他人有害。将物品分配给愿意付钱最多的人是市场效率的体现,对市场效率的赞叹是对自由主义政策的支持。有一篇《理性成瘾理论》支持芝加哥学院派的这一观点,它解释了对强烈且即时满足有极度偏好的理性代理人会做出理性的决策,把对未来的沉迷当做一个结果。加里•贝克尔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也是芝加哥学院派中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曾以轻松但不失严肃的口吻说过,我们应该考虑通过某种信念,即人们能很快找到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来解释所谓的肥胖流行病的病因。他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当我们观察那些行为看似怪异的人时,应该考虑到一种可能—他们这样做有合理的理由。只有当理由变得不合理时,才会引发心理学上的解释。其中,贝克尔对于肥胖症的解释可能就是不合理的。在经济人的国度里,政府应该让经济人在对他人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自己作选择,不横加干涉。如果骑摩托车的人选择不戴头盔,那么自由主义者就会认为这是他的权利,并支持他这么做。无论是决定不存养老金还是选择吸食毒品,公民们都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不过,往往难以界定这种情况: 没有存够养老金的老年人并不会比在餐厅吃完大餐后抱怨价格太高的人得到更多怜悯。因此,在芝加哥学院派与行为经济学家的辩论中,有许多理论都是相互矛盾的。行为经济学家抵制极端的理性代理人模式。辩论的所有参与者都认为自由不是争辩而来的价值。但是相比人类理性的真正信徒,生活对于行为经济学家来说更加复杂。没有行为经济学家会赞同强迫市民均衡膳食,以及只看有益电视节目的规定。然而,对于行为经济学家来说,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做了不明智决策的个人以及认为有义务帮助这些人的社会都需要付出代价。因此,该不该帮助个人避免错误的决策就成为了行为经济学家的两难。芝加哥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理性代理人不会犯错。对于这个学派的人来说,自由是免费的。在2008年,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和法学家卡斯•桑斯坦合著了《助推》。这本书很快成为了全球畅销书,还被视为行为经济学的《圣经》。书中引入了几个新的词语,包括经济人和人类,还提出了一系列方案来解决在不剥夺人们自由的前提下帮助人们做出良策的难题。泰勒和桑斯坦主张自由家长制的做法,即允许国家和其他机构“推动”人们做决策,并使这些决策服务于该国或该机构的长远利益。将参与养老金计划指定为默认选项就是助推的一个例子。不可否认,人们会因为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个计划而觉得自己的自由少了,因为他们在当初填表时,只需确认一个复选框,就可以退出这个计划。在之前已经提过,个人决策的框架(泰勒和桑斯坦将其称为选择架构)对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助推基于坚实的心理学,我在之前已阐述过。默认选项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普通选项。而偏离普通选项是一种委任的行为,需要考虑更多,承担更多的责任,比什么都不做更有可能让人后悔。如果某个人不确定该怎么做时,就会有强大的助推力来引导这个人做出决策。与经济人相比,人类同样需要保护,以免受那些蓄意利用他们弱点的人的危害—特别是系统1的怪异模式以及系统2懒惰的弱点。理性代理人被认为能谨慎地作重要的决定,并充分利用知道的已有信息。经济人会在签署一份合约之前,阅读并理解所有条文,但是人类通常不那样做。某家不道德的公司设计出的合约在显而易见的地方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能使公司在法律范围内有回旋的余地,但人们不经阅读就签下了合约。对理性代理人模式有害的极端解读是:除了确保相关信息公开外,顾客被假定为不需要保护,合约中字体的大小和语言的复杂程度不被认为是相关信息,但是一个经济人知道如何处理小字体的信息。《助推》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要求公司提供足够简单的合约以供人类客户阅读和理解。因为顾客得到了更详细的信息,这可能使一些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一些建议遭到了这些公司的强烈反对,但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公司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来提高竞争力要比公司独自赢利更为可取。因此,通过提供好产品来提高竞争力的公司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也就是说更受青睐的公司往往是提供的信息不明确的公司。自由家长制的显著特点是其在广泛的政治方面的吸引力。行为政策的绝佳例子是“为明天储蓄更多”计划,这是由国会中的极端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联合提出的议案,而这两者的联合并不常见。“为明天储蓄更多”是公司为其员工提供的养老金计划。签了这份合约的员工在加薪时增加一定的存储比率,这样,员工就能为储蓄计划贡献得更多。储蓄率随工资的上涨而自动上升,直至员工注意到存得太多,进而选择退出该计划。现在,这个由泰勒和桑斯坦于2003年提出的伟大革新使储蓄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也使成千上万工人的前景更加光明。这个计划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本书的读者们对这些理论知识肯定都有所了解了。此计划通过要求非立即改变或尝试来提高存储以支付工资的方法避免了直接损失,将损失转变成了未得收益(foregone gains),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另外,其自动性的特点还将系统2的懒惰与工人的长远利益结合在了一起。当然,所有这些特点都没有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他们不想做的事,也不含任何误导或欺诈。自由家长制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认可,包括英国、韩国,还得到了很多政党的认可,包括英国托利党以及奥巴马政府等。的确,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新的小部门,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将行为科学原则用于帮助政府实现目标。这个部门的正式名称叫做“行为研究小组”,但是,无论是政府内部的人还是政府外部的人,都将这个小组简单地称为“助推小组”。泰勒是这个小组的顾问之一。继《助推》一书之后的一本书中,奥巴马总统邀请了桑斯坦在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任职。这个职位为桑斯坦提供了很多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课程应用于政府机构的机会。这个任务在管理与政府预算办公室在2010年所作的报告中有所描述。本书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一些特定提议背后的逻辑,包括鼓励“清晰、简单、显著及有意义的披露”。读者还需读懂背景陈述“描述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某个可能的结果被构架成一种损失,这种结果会比构架成收益有更大的影响”。关于助推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之前已经提过的关于耗油量公开信息的框架规则,而其他方面的应用还包括自动参加健康保险,用新的膳食指南代替令人费解的膳食宝塔(新的膳食指南是由一个盛满营养均衡的食物的盘子所表示),以及美国农业部门(USDA)所指定的规则,即允许在肉制品标签上写上类似“90%无脂肪”等信息,而“10%的脂肪”也可以说成“接近于瘦肉率颜色的表述方法,即描述出与同脂肪率的肉相同的色泽、大小及种类”。与经济人不同的是,人类需要帮助才能作出好的决定,且这种帮助可以通过告知或不介入的方式得以实现。两个系统本书将大脑的运作描述成了两个虚拟人物不稳定的相互作用,这两个虚拟人物就是自动的系统1以及需要付出努力的系统2。 现在,你对这两个系统的个性已经相当熟悉了,也能够预测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的回应方式。当然,你也知道这两个系统并不是真正存在于大脑或其他地方中。“系统1做了某事”是“某事自主发生”的简略说法。“系统2被动完成了Y”是“更兴奋,瞳孔扩散,注意力集中,Y活动开始进行”的简略说法。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交谈时使用关于两个系统的语言,这样的话,交谈就会更方便,还能在不知两个系统存在与否的问题时凭直觉判断系统的运作方式。作出这些简要说明后,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会继续使用两个系统的说法。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就是对系统2的看法。系统2会进行判断和选择,但它会认可系统1形成的观点和感觉,或将这些观点和感觉合理化。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对某个项目持乐观态度,只是因为此项目的领导使你想到了自己亲爱的姐姐。或是,你或许会厌恶和你的牙医长得像的人。如果你想寻求一个解释,就要搜寻记忆,寻找一些像样的理由,你最后肯定能找到一些。另外,你还会相信自己编造的故事。系统2不仅是系统1的辩护者,它也能避免许多愚蠢的想法和不当表达而引起的冲动。投入注意力能提升众多活动的表现(试想在思想混乱时在狭窄的路上开车的风险),对于一些任务来说,注意力的集中还是必要的,例如在进行比较、选择和推理时。然而,系统2并不是理性的模范,其能力以及能够掌握的信息都是有限的。我们在推理时,头脑不会总是很清醒,我们犯错也不全是因为突然想到的不恰当的直觉。通常,我们犯错是因为我们(系统2)无法再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描述系统1,也用了很大篇幅描述我源于直觉判断和选择的错误。然而,相对的篇幅并不是评判直觉思考优劣的好指标。系统1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系统1指导,是当机立断的。系统1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立即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记忆能记录我们一生中习得的技能,因而也会自主产生解决方法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比如绕过路上的一块大石头走,避免让顾客挑出错误)。技能的习得要求有固定的环境、练习的机会,以及对自己想法和做法快速且明确的反馈。当这些条件都满足时,就能掌握技能了,且此后快速闪现在大脑中的直觉性判断和选择都会是正确的。这些都是系统1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些是快速且自主发生的。有技能的行为是能快速有效地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若挑战碰上了有技能的应对方法,这个应对方法就能被唤起。如果没有技能,又会发生什么呢?此时,系统2显然要介入,就如同回答“17×24=?”这个问题,其结果肯定是确定的。但想要系统1对系统2的能力表现出吃惊,不介入进来却不太可能。系统1不会受能力的限制,在计算时不要求确切数值。在搜寻某问题答案时,它能自动生成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还可能会将所问问题的答案替换成很容易出现在头脑中的回答。在启发式的概念中,启发式的回答并不一定比原来的问题更简单或需要更少的努力,启发式的回答只是更容易想到,更快、更容易被发现而已。启发式的回答不是随意想出来的,它们“似乎”是正确的答案。不过,有时也错得离谱。系统1在处理信息时,可能会产生认知放松。当信息不可信时,系统1也不会生成警告信号。人们会快速且自信地进行直觉性回答,不管这些回答是否源于技能或启发式。系统2没有简单的方式来区分有技能的和启发式的回答。唯一的方式是放慢速度、自身构建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能不会被轻易接受,因为系统2比较懒惰。系统1的很多建议常常没有通过最基本的检验就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就像球拍和球的问题。这就是系统1得到 “错误和偏见的起源”这个负面称号的原因。系统1的运行特征,包括眼见即为事实、强度匹配和联想一致性等,会产生可预测的偏见和认知错觉,比如锚定效应、回归平均值的预测、过度自信,以及许多其他错觉。对于偏见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如何提升判断和决策(这些判断和决策来自我们自身和那些我们为之服务也服务于我们的机构)的质量呢?从自身经验来谈,系统1的运行方式是不能教给别人的。我除了认为年龄会有些影响外,我们的直觉思考就像我之前对这些问题作的研究那样,包括过度自信、极端预测和计划失误的倾向。我只提升了对易犯错误的情境的识别能力,“这个数字会成为一种锚定……”,“如果问题被重新架构,决策会改变……”而我在识别别人错误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更多的进步。避免系统1出错的方法从原则上讲是很简单的:认识到你正处于的认知领域,放缓并要求系统2来加以强化。当再次碰到缪勒–莱耶错觉图时,你会怎么做?当你看到有箭头的线段指向不同的方向时,你会意识到现在你不能相信自己对长度的直觉。不过,这种明智的过程在最需要的时候不会被应用到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在自己要犯错时能有个铃声提醒自己,但这是不可能的,认知错觉比感知错觉更难以识别。理性的声音也许比错误的直觉响亮又清晰的声音更微弱。当你面临着重大决策的压力时,质疑自己的直觉会让你感到不愉快。当你处于麻烦中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有更多的质疑。这样的结果就是,相比自己要犯错时,你在观察别人是否要犯错时,能更容易辨认出雷区。观察者会比实施者在认知上更为放松,更愿意接收信息。我写本书的一个原因就是指导批评家和传闲言碎语的人,而不是指导决策制定者。机构要比个人更容易犯规避错误,因为机构的人多,自然就会思考得很慢,也更有能力按规则行事。机构可以制定和有效使用检查表,还可以深入开展,比如参考类别的预测以及“死前验尸”练习。机构能够鼓励其成员形成一种在靠近雷区时互相留意和提醒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一部分是通过为其成员提供一些独特的词汇。无论机构是干什么的,都涉及判断和制定决策,就像是工厂生产产品,每个工厂都应该有保障其产品在最初设计、装配及最后检查时的质量的方法。决策产生的相关阶段包括解决框架问题、收集引导决策的相关信息、反馈以及检查。想要提高其决策质量的机构应该经常在每一个阶段里搜寻可提高效率的环节。这个运作的概念是有规律的。持续的质量控制通常是在危机产生后机构采取的对过程的全面回顾。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明显缺乏主持高效会议必要技能的系统训练。基本上,更为丰富的语言对于建设性批评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与医疗相似,辨别判断性错误就像是在诊断病人,需要一些精确的词汇。从某种疾病的名字中,我们希望得到所有关于这一疾病的信息,包括其易感染性、环境因素、症状、预断及治疗等。与其相似的是,如“锚定效应,”“窄框架”、“过度一致性”也能使我们想到关于某个偏见的所有信息,包括其原因、影响以及我们能对其做些什么。在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与决策有直接的联系:闲谈越多,所做的决策就可能更好。有时,决策制定者能听到大家当时传的闲言碎语和批评,这比听自己内心疑虑更容易。当他们相信批评自己决策的人经验丰富且公平正直,或当他们希望自己的决策能通过制定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来评判的话,就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凡是对人类行为或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必须读读卡尼曼的这本新书。他清楚地表明,尽管我们都一相情愿地认为自己是能作出理性决策的,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偏见。认识这些偏见至少可以给你一个尽量防止这些偏见的机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有力地展示了,快速和缓慢的思考是多么容易就让人们偏离了理性的。——《华盛顿邮报》好极了!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他堪与达尔文、亚当•斯密和弗洛伊德等科学巨匠相媲美。作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理解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就了这部杰作,它的磅礴、内涵、智慧、人性和谦逊让人折服。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吧。——《环球邮报》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波士顿环球报》对于卡尼曼为我们写作了这样一本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书,我们应该表示感激。——《纽约书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纽约时报》书评版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金融时报》引人入胜,睿智无限。这本书最令人愉悦和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格雷德威尔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卡尼曼的心理学并不时髦,也没有什么老套的故事,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语言。它有的只是五十几年诚实、严谨的科学研究积累而来的智慧,而且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思考。——《亚特兰大》月刊本书是一项不朽的成就。——《商业周刊》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经济学人》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华尔街日报》


编辑推荐

《思考,快与慢》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思考,快与慢》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并用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思考,快与慢》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文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巴曙松、何帆、赵晓、王福重、刘建位等知名经济学家、投资专家高度评价,力荐阅读!

名人推荐

在决策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人类自己。在《思考,快与慢》中,行为经济学的大师以办公室饮水机旁闲谈的叙述方式,与我们一起讨论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觉与理性、以及决策过程中人类的缺陷,增强了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如果说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你自己”,那么在你耐心阅读完丹尼尔•卡尔曼的《思考,快与慢》之前,请千万小心说你已经认识了你自己。——赵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改变思考才能改变命运,可我们习惯上只是自本能地动直觉快思考。这本书教我们主动进行慢思考,思考广度和深度就能提高千万倍。快思考如同心算,慢思考如同用笔演算,虽然慢了复杂计算能力却提高千万倍。快思考是直觉是本能无意识自动快速进行,适合绝大多数常见的期限短的有规律的简单小事,却不适合健康、考试、工作、婚姻、投资、管理、工程、政治等期限长不确定性高的复杂大事,极易出错后果严重,必须主动用很多脑力根据逻辑和概率进行慢思考。 诺贝尔奖决策研究大师卡尼曼的这本书对人类思考如同文字和数字的发明一样重要,教你战胜人性的弱点,避开错误的直觉快思考偏见,学会简单有效的理性慢思考方法,做出更有利的人生重大决策,改变你的思考也改变你的命运。——刘建位,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央视《学习巴菲特》系列节目主讲人这部巨著的目的之一,是想从理论上证明: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不管你第六感如何了得,过去曾因此取得怎样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下次还能做对。对于重要和复杂的事情,轻信直觉往往是危险的,也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本书看起来不那么通俗,但是要知道,很快就能看明白的快餐书,也许没有真正价值,不过一地鸡毛。而本书,必须要慢慢阅读,才能体会其中真意,但是你将受益一生。——王福重,著名学者、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当然也是至今仍健在的最重要、最优秀的心理学家。他有着独特的天赋,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许多显著特征,其中很多特征已经成为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成了我们的传统观念的一部分。他的工作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和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新局面,其中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就是卡尼曼与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维斯基共同开辟的。本书的面世是一个重磅事件。——史蒂文•平克,哈佛大学约翰•斯通家族心理学教授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作者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理查德•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之一本书堪称杰作。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洞见的思想家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史蒂文•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作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思考,快与慢 PDF格式下载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终极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有的书有智慧,有的书有趣,而有的书重要。《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算是一身兼具三者。有智慧,是说这本书包含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几十年来就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判断等问题的研究;有趣,是说这本书作为一本科学书籍,针对的问题恰好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拿主意”、“估计”等认知活动;重要,因为卡尼曼教授已经78岁,虽然直到最近一两年还有学术论文发表,但许久没有出版面向大众的书籍了,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上一本中文著作还是1982年出版的论文集《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中文版出版于2008年)。这一次《思考,快与慢》一经推出,就登上了美国各种严肃书评刊物,并被迅速引进中国,让普通读者有机会一窥一流学者最精彩的学术思想。    脑子里的“快”“慢”系统     “思考,快与慢”,正如书名所提到的,卡尼曼一上来就在书中把我们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例如:一眼辨别两条线段的长短只要系统1工作即可,而估算几条线段的平均长度,则非要系统2出马不行。记住,系统1虽然不精确,但是却时刻待命,总能完成任务(尽管质量不敢恭维)。系统2却常常偷懒,精力有限,除非付出主观努力,否则很难做出点什么。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科学家让我们观察一个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队服的人们不停地传球;我们需要数出一种颜色队服的人共传球几次。结果,视频中出现了一个穿大猩猩服装的演员,大部分人都会对他视而不见。计算传球占用了我们的系统2,发现大猩猩这样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了。    这种差异,使我们的直觉充满错误。卡尼曼和其他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复杂而华丽的句子,让我们觉得信息量丰富、容易信服,尽管可能它们什么都没说;咬住一支铅笔保持微笑的表情,看待问题立刻乐观起来,因为大脑无法分辨自己是真的高兴,还是仅仅被一根小木棍抵住了嘴角———正是认知系统的这种不可靠,以及通常我们获得信息的不完备,让我们更可能依赖一些简单的办法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任务。    我们的“简单”办法    我们赖以生存的“简单”办法,在处理日益复杂的问题时经常暴露出毛病。例如,我们从高中高年级时开始接触的概率,常常超越我们的常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似乎不喜欢它。    琳达的故事是作者最为精彩、也是争议最多的实验。作者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些描述:“琳达,31岁,单身,一位直率又聪明的女士,主修哲学。在学生时代,她就对歧视问题和社会公正问题较为关心,还参加了反核示威游行。”之后,作者继续给出一系列描述:“琳达是小学老师。琳达在书店工作,她还在学瑜伽。琳达积极参与女权运动。琳达是妇女选民联盟成员。琳达是银行出纳。琳达是保险推销员。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好,到这里请先停一停。读者不妨在心里对这些描述做一个排序,哪些可能性更大。记住你的答案继续看。    和很多读者一样,大量参与实验的人都将“琳达是银行出纳,还积极参加女权运动”这个描述的可能性排到了“琳达是银行出纳”之前。但是等等,按照概率论,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概率要小于任何一件啊(实际上是两件事独立发生概率的乘积)。但是,因为之前对于琳达大学时生活的描述,很多人都对女权运动这件事非常看重。    对概率问题的非理性思维还常常引发公共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安全问题。焦虑情绪让我们高估风险,只要想一想我们身边那些听起来极不可信的食品安全谣言就不难发现,尽管有些谣言到了荒唐的地步,但是因为关系到健康,我们通常喜欢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进一步,我们习惯上要通过因果联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物理解成了前因后果。更有点意思,也有点悲哀的是,小样本经常带来巨大的统计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单而有序,忽略掉那些展现世界复杂多变的证据。而根据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实在有太多的事情仅仅是因为运气,我们却更喜欢将他们归因为一个我们能接受的理由。有点讽刺的是,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研究那些年薪极高的股票交易员,如果看他们多年的业绩,就会发现,与其说他们有什么天赋或者秘诀,不如说他们只是某些年头运气好。长远看来,大家的投资能力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卡尼曼甚至建议,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专家的预测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清楚了解人类理智的限度,这可能是智者最大的智慧吧。    探索人类非理性的规律    “人类的非理性”,这个题目怎么看都来自心理学领域。其实,卡尼曼最初的研究也并不是从“非理性”开始。书中,卡尼曼介绍了自己早年做的人类瞳孔在思考时大小变化的研究;更早些时候,他在以色列军队服役,尽管只是一位22岁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就在那个初生的国家协助建立了军官甄选测试。    然而,这些研究几乎很自然地将他逐步引入到人类认知复杂性的领域,他的关注点逐步涉及经济学最为核心的一些概念。而且,大约正因为卡尼曼和他的合作者们主要是心理学和数学背景,他们不受经济学教科书的刻板影响,从另一个角度,开创了经济学的一大研究方向。    经济学的著名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把人的决策行为看作遵循理性,遵循效用最大化。然而,非理性的决策实在太多了。我们不仅将金钱虚掷到一望就能知道稳赔不赚的赌局中,还经常因为担心损失放弃天赐良机般的投资机会。举一个读者都感受过的例子,一套餐具有五个盘子,完好无损,另一套有六个,有一个是坏的。通常,后者的定价反而低于前者。因为坏的那个实在让我们不舒服。而投资和赌博这件事,如果仅仅用数学模型计算博弈,恐怕和真人的操作结果大相径庭。    卡尼曼等人发现,损失造成的痛苦,远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快感。损失100块,和少赚100块,在经济学上有时没有差别,对我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验。一旦涉及风险,尤其是风险被强调时,我们理性的商人心灵就会偃旗息鼓,换上那个规避风险的,尽管其实是非理性的头脑。是的,我们很少去实际算算数学期望。    效用的概念来自现代经济学之前,伯努利提出它,无数经济学家,不管是研究微观经济、决策与判断、博弈、福利经济学……都要面对这个让人有点头疼的概念。卡尼曼等人的研究把效用问题更好地与心理感受结合了起来。他们发现,不仅仅对于穷人和富人,一块钱的效用不一样,对于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判断方式中,效用也不同。    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例子是,股票持有者喜欢抛售赚钱的股票,而持股亏损的部分。尽管抛售可能带来相同的现金,而且抛售亏损部分还能免税以及降低未来风险,大家还是喜欢那个“我投资成功”的快感,尽管实际上这种快感是我们花钱(纳税)买来的。    我们都熟悉“金钱买不来幸福”这句话,但它恐怕是错的。金钱当然能买来不少的幸福,关键点在于,花多少钱买多少幸福,怎么花钱买,研究这些问题不考虑人的心理状态,仅仅靠数字本身,是不够的。因为人的非理性,建立在理性人地基上的经济学大厦就存在一些根本的漏洞。卡尼曼等人的工作用一系列研究,不仅证明了这种漏洞的存在,而且提示了一套方法,让我们得以探索人类非理性的规律。记住,非理


“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也必然是现今在世的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他在揭示人类思维的显著特征方面很有天赋,多数研究成果成为了经典的教材和引用频率很高的至理名言。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他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推动的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思考,快与慢》的问世是个重磅事件。”


《思考,快与慢》受到著名经济学专家巴曙松、知名地产商任志强的微博推荐,网友大量转发(近800条),好评如潮;并受到“商业价值-商学院”、“商业评论网”、“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每日好书推荐”、“经典经济学”等微博推荐。


丹尼尔·卡尼曼在揭示人类思维的显著特征方面很有天赋。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他和他的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推动的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思考,快与慢》中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这本书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决策中,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人类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人类自己。在《思考,快与慢》中,行为经济学的大师以办公室饮水机旁闲谈的叙述方式,与我们一起讨论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觉与理性、以及决策过程中人类的缺陷,增强了人类对自己的了解。


考,快与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


思考,快与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非常的好啊~~~说的很好~


思考,快与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值得读啊,大力推荐,仔细读


了解行为金融学是从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罗伯特-希勒开始的,没想到研究行为经济学比希勒更深入的还有丹尼尔-卡尼曼,书中的内容容易理解,穿插很多小故事和实验以及数据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的确对生活中的思考方法有颠覆性的影响,而且每一章只有10页左右,读起来一点也不会分心,虽然价格有点贵,但考虑到完美的内容,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一本书


大师的看法,总能影响许多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


一般来说,我会尽量避免“最佳图书”之类的表达,此之蜜糖、彼之毒药,从个人好恶出发的评价往往缺乏参考价值。不过,我很想说 《思考,快与慢》是我见过的最有用的书。原因有三:首先,这是本讲述知识和方法的工具书,有用与否相对客观,可以评价;其次,这本书的主题“如何思考”,涉及全体有脑子的人,远远超过《新华字典》(适用于中文使用者)和《圣经》(适用于基督徒)的适用范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结论是基于严谨事实、通过科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不管和“常识”是否相符,都不由你不相信。有些人或许会把这本书和那些文字漂亮但全是作者主观之见的心灵、励志书籍相提并论,但这种相似只在表面上,内里的东西则恰好南辕北辙。    《思考,快与慢》的基础是作者提出的人类思考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平时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一直知道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先是从《决策与判断》(斯科特 普劳斯)一书中知道这位著名心理学家,曾经买过他和另两位心理学家合著的《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

前书是详细介绍了丹尼尔和另一教授的研究发现,感觉他们的研究发现很实用。于是购买了后书,但是后书偏重理论,而且只有具备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学知识的读者才能读懂。所以前书翻了很多遍,后者基本没动。

现在有了这本非常实用的心理学著作,感觉是在《决策和判断》上的一个提升,毕竟是原汁原味的东西。

感谢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快思考的一个优点就是储存在我们联想记忆中丰富而详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中区分出令人惊奇的事件;理解对自己所期望的事生成想法,并对令人惊奇之事和正在发生的事自动搜寻有因果关系的解释。换言之,快思考的构建意义在于让我们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比现实更整洁、简单、可预知、富有逻辑, 我们可以预知并控制未来


对丹尼尔卡尼曼的《情商》这本书很崇拜,又出了这本《思考,快与慢》,果断买了。正值职业生涯初期的我非常需要一本可以让自己能够找到方向的书,我们这代人都太浮躁,缺少的是安静下来思考,希望此书能让我忧所领悟。


快思考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例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而慢思考是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前者的直觉性往往比当事人感觉到的还要大,而且它也是做出的决策和判断的幕后主使。虽然快思考是我们许多错误的原因,但也是我们许多正确做法的原因,而且我们也常做正确的事。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通常由快思考,是当机立断的


快思考和慢思考、直觉与理性、及决策过程中人类的缺陷,增强了人对自己的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


这是一本奇书。作者凭借经济心理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众所周知,经济学的基础是理性人假设,即假定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而且其理性思考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但在现实中,实情绝非如此。本书作者正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建构出基于现实心理基础的新的理性决策模型。他把其学术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案例,写成了此书。这是一本难得的学术思想的实践指南。学术思想绝非象牙塔中的摆设,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利器,但要实现这一转换,也需要高手为之。本书正是这一转换的典范。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经典之作,内容详实


传统理论假定:一,人是理性的;二,人的情感会对理性思维造成影响。本书却从前提上入手,提出人的所谓理性认知系统本来就会出现偏差。快的思考是经验判断,慢的思考是逻辑推理。重新认识两者,不仅能认识人类自我,也能把握规律找寻商机。


开始看到这本书还以为是写我们生活的快与慢。后来才知道是写经济的书。仔细一想,生活和经济何尝不是密切相关呢。作为一个大学生,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我也挺怀疑自己能不能把它读完。但是这本书的思考,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化的,需要更多知识来丰富,也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辅助。不亏的经济学奖得主的宝剑之作,宝剑锋从磨砺来,这些思考很颠覆,却也与时俱进。


卡尼曼十年磨一剑之作,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


这是我在北大上课时老师推荐的。卡尼曼这个人在心理学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他提出了注意的双加工理论,而这本书是在社会心理学上他提出的几种决策方式。非专业学生可以用它来提升对心理学的兴趣,专业学生看这本书也是有用的,起码可以更详细的了解理性决策法,而不再局限于课本上那寥寥几句话。就是用来准备考研想必也是极好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完完全全彻底颠覆我对很多问题看法的过程,因为对我颠覆性太强,所以读的比较慢,但是每一章、每一个实验和结论都让我受益匪浅,同时我也强烈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和客户,非常棒的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读了2部《怪诞行为学》、《光环效应》、《助推》等与行为经济学相关的书籍,深受启发和影响。


丹尼尔卡尼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他对我们的一些认知扭曲的理解非常好,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决策中


值得一看!非常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非浪得虚名。可以讲彻底颠覆我对思考的看法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买了后看了一些,感觉受益匪浅主要讲了人的两种思考方式:快思考和慢思考,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我个人觉得,看了之后,对人的思考问题方式,尤其是对选择的考虑,会很很大的帮助这不是一本很快就能看完的书,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看,边看边思考


本书告诉了我们,源于直觉的很多自以为是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第一系统思考的结果。第二系统是主逻辑分析的,是怀疑批判的,但一般时候很懒,不想起作用。所以明明是常识性的错误我们都一再坚持。这就是普通人,容易妄下判断,执迷不悟,还一再受情绪的波动影响我们本来就不爱思辨的思维系统。对思考感兴趣的人,可以来研读一下本书。我自以为心理知识和数学基础都不错,结果看着还是有点吃力,看来还要多学习呀。


丹尼尔的思考快与慢确实非常值得一看,而且是要慢慢看!定位的话就略显浅显,个人来说不推荐


卡尼曼是行为经济学大师,这本书主要阐述的卡尼曼的思想,书写的不难,还挺有趣,作为知识科普非常好!


作为职业投资人,读了很多行为学方面的书,其中包括丹尼尔·卡尼曼奠定行为学的《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受益匪浅。这本书涵盖了行为学的新成果,而且更具深度,文字也不算晦涩。


思考,快与慢,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


当在当当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买了,书到手后我爱不释手,整整花了一周的时间去慢细精读它,很好。这本书用非常浅显的例子去解释那些深奥难懂的问题,我相信大家会喜欢它的,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这是本智慧的书,你看完它后你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了解你自己,当你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事实上你却做了,这本书就是在解释我们大脑操作的系统。看完后你一定会更加清楚的知道你的大脑是何等的神奇,之后你就会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以上的话都是读者自己的体会,绝无夸大之意的,很好的一本书,只是希望多些人看到它。


这是一位凭借着心理学研究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大师的巨著。书中的每一章都是以实验的例子开始的讲述,很好,相当具有其发行,讲述了一些我们的直觉的漏洞,思维的偏见等等


不得不承认,不愧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著作与国内动不动出的号称同题材的书简直是天壤之别,透过一本书,可以看到作者是在如何思考的,看到一位功成名就的学者能够如此精心钻研,能够给现在浮躁的我们一些启发,或许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主要就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再结合经济学的一些,学到一些关于思维决策的东西,知道怎样更好的 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和做决策,那些鸡血的成功学是完全没法比的就是翻译有那么一点点...不利于流畅阅读的感觉


MBA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对于重新认识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快思考与慢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该如何思考,如何做选择,都有一定的帮助。


卡尼曼的书让我们重拾思考的趣味


对快与慢的决策,从内心去思考


人类思维的显著特征。快和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时,放缓速度,静下心来思考,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直觉与理性,这从来都是一对矛盾,大家往往高估了理性而低估了直觉的作用。静下心来,慢慢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本好书,从心理学角度阐述思考的快与慢,静下心来读是有收获的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不愧是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心理学大师,读了之后,很受启发,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换种方式思考。不错!


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思考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体验慢,也是一种收获。可以值得一看


思考快与慢,颠覆你的思维。


人要会思考,更要有速度,快与慢,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加有智慧.推荐鉴赏


一本值得深读细读反复阅读思考的好书。颠覆了以往的很多思想观点,初看令人吃惊,再想合情合理,细究入木三份,人的思维不是想像中的那么优化合理,属于进化中适应环境、自我保护的产物,因为常常发生的事情就是人们往往陷入思维的误区却不自知,随之而来的就是自以为是、习以为常,认知世界不简单,但认识自己开始却更为困难。认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事物,多一些理性,摆低一些位置,把自己的思想当作并不完美的事物,这样我们至少会觉得好受一些。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开拓认知的视野、增强理性思考的收益是比较大的。


头一次看这样给人思考的书籍,并且让人能够从中学学习到很多。。自己一直都是思考的很慢 的人。所以想要改进。目前正在学习中。希望自己能够加油看完。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


以前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思考就行了,这已经跟上时代了。现在又有快与慢,看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了,原来思考也要与时俱进,与趋俱进。


快思考与慢思考,我们都应具备。推荐`


《思考,快与慢》中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这本书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这个月又有好书看了,快公司和慢公司,可对应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思考,快与慢》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


思考人生的又一力作!思考,思维,思想!读懂了,思考更有效。快与慢,只在一瞬间!


思考,快与慢 很好很强大,仔细研读中,原来思维这么有意思?一直没有这么思考过,受益匪浅,喜欢的朋友可以收藏!


快与慢不是问题,思考的方式和方法才是问题


在城市生活久了,生活变得好快,快的无心自问,无心沉淀,无心思考……但是,人生好短,还是需要慢下脚步,享受生活,感受人生,观察过程。太鞠躬尽力的人生是没有精神层面的享受,但太少的人才能领悟。领悟不了,不妨从读此书开始!


大概看了下目录,非常喜欢这本书,思考快,与慢也是经常困惑我的,好书


徐贲先生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提及1988年,八十四岁的吕叔湘先生在翻译斯泰宾《有效思维》时写下的一段话:
我翻译这本书,是有鉴于常常看到一些说理的文字里头隐藏着许多有悖正确思维的议论,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的译本使发议论的文风有所改进,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也就使80多岁的老人把已经极其有限的工作时间用在这个译本上不为无益了。
徐贲先生猜测,这或许是因为老人“有感于‘文革’过去十年后,说理在中国仍然是一种尚未实现的有效思维”。
在看似人人都“有话要说”的今天,对于公共说理的思考已然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徐贲先生对于“什么是说理”、“说理的逻辑”、“说理的教养”、“歪理如何变成了真理”等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印象深刻的是,徐贲先生尤其提到了说理的“人道关怀”,包括好的动机、对他人的善意和话语内容的真实,只有这样,说理者才区别于争取权力的政客和一味求胜的律师,公共说理才不会沦落为居高临下的宣传口号、隐瞒欺骗或是口不择言的谩骂与攻击。可怕的不是我们的争论找不到结论,而是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我们过于执着于胜利,因此忘记了在开口说话之前理清自己的逻辑,坚持事实的真相以及保持彼此间的平等地位和谦逊态度,更糟糕的是往往争论才刚刚开始,我们却已经被剥夺了理性思考和分析的权力,从自由言论的公共空间中被驱逐出去。公共说理的意义并不在于裁判输赢或寻找出路,而是每一个说话者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证明,在众声喧哗之中主动去分辨谎话和歪理,屁话和谬论,并且拒绝任何“不讲理”的公告和灌输,更不畏惧在众口一词的狂热中保持理智的沉默,以及开口说话之前的自知之明和羞耻之心。


有的书有智慧,有的书有趣,而有的书重要。《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算是一身兼具三者。


思考,快与慢。内容不错,告诉你如何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值得一看。


关于大脑的工作模式,我们了解了以后将更好的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感性的人,这本书极好地介绍了思考的工作模式,提醒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感性(更以来系统1),什么时候可以更理性一些(积极调动系统2干预系统1)。


《思考,快与慢》是社会思想的一部著作,给人启迪。


思考你的人生,或快或慢有一定的规律


人生本来就是在快与慢之间,如果能通过看此书得出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幸甚。


思考,快与慢,不错,拜读中!


将慢思考与快思考用对地方,生活就不一样了


我本人應該是慢思考值得推薦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思考,快与慢。很有深度的一本书,值得研读。


不错的学术型心理学著作,运用大量研究案例证实我们大脑思考问题的模式,以及心里发生的变化。一直都很佩服西方人研究学问的细致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关键是以追求真理和科学而非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做学问方式,致敬。


慢即是快,投资市场的辩证思考


思考。快与慢 真的很有哲学,我们做什么都要做个思考者


思考,快与慢


原来喜欢快的,现在知道慢思考也很需要啊


学心理学的不容错过,尤其是对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感兴趣的,这本书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几乎囊括了行为决策领域的所有经典概念和研究


思考,快与慢,刚入手,希望读完有收获


快与慢的思考


生活中有些普遍而平常的想法能折射出我们发现与处理问题的态度,对待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当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是慢,还是快,取决于我们不断形成的判断力。而这本书理性地分析了思维上的误区与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非常好的一本书,详细解释了人们大脑的思考,揭示我们日常决策的大脑思考过程,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考虑如何理性决策


能够让你理解人们在思考的时候是如何受到外界的影响的,让你对平时的生活中的事物判断更理性,更懂得分析。


无数名家推荐,经济学可以不用懂很多,但是看了这个,学会思考,更会生活。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上单位的主管推荐了这本书,特地来此拜读!


在决策中,人是关键因素,但人往往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直觉也许是错的!


多用系统2来思考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直觉


很早就知道卡尼曼,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心理学大会时来过北京,做了报告。


是卡尼曼的行为经济的思想结晶


人生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每个人每天不得不在众多的选择中做出自己的决策,当然我们都认为自己做出了恰当合理的选择,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必然以自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果换做货币来衡量,那就是收入,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一已经通俗化的理解,就像我们每天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和自由。


其实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工作的强度,生活的节奏,一直看不进需要动脑筋的书。因为看了《美丽心灵》中的纳什,因为曾看过一本经济学老师写的关于经济的书(《人人都爱经济学》),比较认同使用经济学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所以想看看这本经济学角度的思考,希望能得到一些惊喜!


从很多方面对于直觉和理性思考做阐述,对自己的想法有提升


书的包装很好,读起来感觉不错!书的内容能给人以启迪,在了解了大脑快与慢思维之后,可以更好的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值得拥有


这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实际应用,通过许多行为学和经济学的实验,揭示了思考的许多特性


这本书不错。形象的从系统1,2入手来说明直觉和思考的关系。


一本饶有趣味的心理学的书,让自己了解并管理好大脑里的两个"小人",重新审视思考方式,值得一读,推荐~~


人性和心理是非常复杂而奇妙的,如何能够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如何能够避免非理性的行为,如何能用思考来合理地解决问题,看了这本书会受益匪浅。


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思考,长久的酝酿比短时间的决定也许多了沉淀,但不一定正确。


卡尼曼老先生这已经在晚年开始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了,当然,近年的新研究也加入了不少。非常喜欢,要认真研读~


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理论书,但是没想到的是,里面的很多结论是作者实验调查得到的,说服力很强,让人更看清自己,会彻底颠覆你对思考的看法,是一本好书


可惜还没看,不过,大师的书一定细读,另一本“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才读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