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胜
2012-11
中信出版社
(美)我伊奇,(美)莱斯特 著,吕传俊 等译
300
268000
吕传俊
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模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所能获得的收益空间逐渐收窄,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站住脚,创新才是制胜的法宝。技术创新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需要同时考虑其应用时对技术、经济、政治、环境和国际方面的影响。《技术制胜:能源与环境领域的技术应用》通过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十五个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很多与普罗大众休戚相关的领域,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讲述了一项新技术应用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技术制胜》主要涉及的是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案例,但其分析方式方法适合所有领域的技术应用。在我国能源、环境技术和产业发展异军突起的时候,该书的出版对产业界、技术专家以及各级决策者冷静地思考、科学地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美) 约翰·多伊奇、 理查德·莱斯特著:applications in energy and the en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乙醇汽油
第三章 太阳能风能和光伏技术
第四章 煤电技术
第五章 燃煤电厂酸雨的控制
第六章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第七章 核能与核燃料循环
第八章 核废物管理
第九章 核能与核武器扩散
第十章 天然气
第十一章 安全和风险
第十二章 合成燃料
第十三章 汽车用燃料电池
第十四章 能源模型与统计
第十五章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第十六章 结论
版权页: 插图: 至少在《京都议定书》谈判初期,由美国国务院主导,美国企业和劳工对于谈判进展并不十分明了。而且,企业和劳工都对《京都议定书》抱有怀疑态度,因为它能带来的好处是集体的,且远期才能实现,而这一行动需要付出的成本马上要支付并且十分现实。而且,美国政府担忧发展中国家没有作出有约束力的承诺,“联合执行”以及“清洁发展”可能会导致美元和劳动力的出口。正如之前所述,选取1990年为基准年相对于欧盟以及前苏联国家来说,情况对美国很不利。最重要的是,当局也没有说明美国如何实现同意削减7%的目标。是否要重新加税?是否要引进新的排放交易机制?是否会给予率先采取减排措施的企业回报?政府是否会资助提高能源效率的研发项目?任何产业和区域都不清楚将要承担的经济负担。由于没人知道谁会受益、谁会受损,因此每个人都觉得重担会落到他们头上。清晰政策的缺失助长了政治上的反对意见。1997年京都会议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表示美国不会承认议定书,除非所有国家都接受其中的一些限制,或者除非能确保美国没有因此引发失业。因此克林顿政府决定暂时不把《京都议定书》送往参议院报批。 2001年3月,布什总统宣布美国不会批准《京都议定书》,引起了国际社会以及美国环保人士的不满。一方面,新任总统的决定是早被预见到的。面对国内政策,美国外交已经让路。企业和劳工对有关气候的问题不甚了了,政府也没有出台清晰的用以实现减排目标的方案。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与利益相关者相关利益受损的双重作用促成了基本经济政策的重要转变。另一方面,布什总统不仅反对《京都议定书》,而且似乎也不接受整个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他没有出台任何替代《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问题。事实上,在“不采取任何行动”和“完全接受《京都议定书》”之间折中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于全球变暖的问题态度仍不明确。 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成本 实施《京都议定书》带来的经济成本是争论的核心问题。最近很多研究都表明了这个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罗伯特·里佩托(Robert Repetto)和邓肯·奥斯汀(Duncan Austin)的一项有趣分析研究了履行不同政策假设所带来的成本问题。例如,作者发现,如果开征碳税,以产生的收入来弥补既有税收对投资的限制,那么由碳税引起的宏观经济负担中的很大一部分将可以避免。负担的大小还取决于减排是否是以最有经济效率的方法达成的,排放权交易以及其他国际联合执行机制在达成最有效率的减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技术制胜:能源与环境技术的应用》通过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十五个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其中涉及很多与普罗大众休戚相关的领域,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讲述了一项新技术应用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技术的创造和有效应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的有效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新技术应用的前景归根到底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经济价值。但是,建立在对新技术的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综合分析基础之上的政府公共政策,吸引包括投资者、市场营销专家等在内的相关方早期参与,对新技术成功应用的作用不可低估。本书就能源环境领域影响未来发展的十多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推进新能源和环境技术应用的科学技术专家、政府人员、企业家、经理人、金融家、律师等相关人士,以及关心公共利益的人士一定能从阅读本书中颇获收益。 ——陈清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事科学和技术研究的人往往着重考虑特定技术领域中的技术问题,而忽略了技术应用涉及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本书作者主张科学和技术研究人员要从孤立考虑新技术的发明转向同时考虑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并为此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跨学科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此书不仅对技术人员大有裨益,对商业人士、公共政策决策者同样是难得的佳作。 ——阮可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当前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向节约高效、清洁环保的能源利用和开发体系转化?怎么发展新能源?投入哪些清洁能源?如何避免投了很多钱、搞了一堆项目后能源增量仍然依靠煤炭的局面?这就要讲求科学发展,不仅要致力于能源技术的开发,更要注重这些技术可靠且有效的应用。本书不仅阐述技术开发的科学基础,还通过多个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技术案例,探讨了对技术应用进行经济分析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技术应用更全面的评价方法和见解。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