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建筑的历史
2012-11
中信出版社
[日] 藤森照信
177
52000
范一琦
无
这本小书与人们通常看到的建筑书不太一样,对建筑家藤森昭信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身兼建筑史家和建筑家的藤森昭信,看待建筑的角度非常独特。藤森昭信认为西方建筑对日本建筑的文脉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是现代主义破坏性最强,深及建筑与人类的关系。
而藤森昭信在这本小书里试图追寻人类发展的线索,重新梳理建筑发展的脉络,将重新解体的文化碎片重新捡起,与破坏之后完全做别的东西的现代主义相比较,破坏之后再重新组合建立的就是藤森流。
藤森昭信(ふじもり てるのぶ)
日本著名建筑史家,同时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家,建筑学博士。1946年诞生于日本长野县,东京大学研究所工学系研究科建筑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
与安藤忠雄合为双璧的藤森昭信,是靠眼光与思想在探索着建筑。藤森昭信之前一直从事建筑史研究,42岁开始动手做建筑设计,他的建筑喜欢运用木、土、石、植物等自然元素融入到建筑里,给人的感觉是质朴淡雅而清新。藤森昭信反思现代主义的开放空间、工业化材料、计划性的理念,提出内向空间、自然素材论、现场论等建筑理论,并在其作品中不断实践,成为独树一帜的日本现代建筑家。
藤森昭信著述颇丰,其中《明治的东京计划》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建筑侦探的冒险?东京篇》曾获“日本设计文化奖”、“SUNTORY学术奖”。建筑作品“赤濑川原平邸”曾获“日本艺术大奖”。
第一章 人类最初的住所
人吃猛犸象的时代
开始吃米麦的时代
新石器与家的诞生
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
第二章 天神之家——建筑的诞生
地母信仰与太阳信仰
太阳信仰因何而来
马耳他神殿
建筑外观的起源
第三章 日本列岛民居起源
人类社会的产生与陶器的极大丰富
绳纹时代竖穴式住宅
绳纹住宅美观吗
铁器、水稻种植及高床式住宅
家屋文镜
第四章 神之所居
从历史遗址看日本神殿建筑
神社建筑的诞生
神社建筑风格确立
第五章 从青铜器时代到工业革命
风格迥然的各国古代建筑
四大宗教时代的建筑
大航海时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 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
历史主义建筑缘何消失
现代主义与日本传统
人的造形感觉
回归人类建筑原点
后记 初涉建筑的书籍
家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定居下来开展农业生产、建造房屋,原来散居的人们开始聚集,逐渐形成了村落。同村的人经常一起劳作、娱乐、拜神。新石器时代还产生了大型村落,比如土耳其的恰塔霍裕克(Çatalhöyük)遗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数千户约25平米左右的砖造房屋连接而建,人们在屋里还发掘出了描绘有地母神的壁画和怀孕的维纳斯像(图9)。新石器时代家的出现让人们有了休养生息的地方。屋子里冬暖夏凉,炉子里的火昼夜不熄。人们再也不用忍受风吹日晒霜打雨淋,更不怕被饥饿的熊、虎、狮子袭击,家人感情也深了。家的作用不仅仅用来休憩,对人的心灵和精神有更重要的意义。成型于新石器时代的房屋用茅草、树皮或兽皮修修补补,足可以维持三四十年,当时人类一生的寿命也不过这么长。人可能在一间家屋里度过一生。这意味着什么?农耕畜牧开始时仍有一段时期人们继续着狩猎活动,但与从前纯粹的狩猎时代不同,打到猎物后,人们会回到固定的居所。试想一下,秋天鲑鱼肥美,人们出门打鱼。在河边搭个棚子,暂时吃住,打到鱼就晒干熏制好收起来。捕鱼季过去了,人们背着沉甸甸的猎物回家,行至村头小山,远远眺望家园。这种心境,出差或长途旅行归来的朋友应该体会过。这就是“眷恋”吧。若自己不在时家变了样或是被拆了,这份情怀恐怕就无处可寄,没准儿还给心理添堵。我们眷恋的正是那记忆中旧时的家园。这种复杂而难以言表的情感不同于喜怒哀乐,只有人类才能体会。狗不会返回旧窝感怀往事,人类却会在看到和以往相似的场景时,涌现出怀旧的情思。心底的某处似乎被触动了,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返回家园,家还是一样温暖,一点儿也没变,自己呢,也没变,一如既往深爱着这家园和家人。人大概在无意识中通过自身的时间连续性判断了建筑和村落的状况。新石器时代安定的住宅强化了人类心理上的自我肯定。我认为这才是住宅对人类的最大作用。
初涉建筑的书籍我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主要是对建筑感兴趣,或是将来有志于成为建筑家,以及初学建筑的朋友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涉猎建筑的第一本书。不过,收笔之后我发现,这本小书似乎与人们印象里的建筑书籍不太一样,对我自己而言也是破天荒的作品。一般人们想了解建筑时,可能首先会选择专业建筑学。朝着建筑家努力的人,可能还会报考设有建筑学系的专业院校。但我认为当今建筑学也好,建筑学系也好,都在朝着一个奇怪的方向发展。学习科目种类之繁杂实在令人吃惊。有的研究钢筋水泥的材料学;有的研究建材使用方法,如何提高抗震能力的结构学;还有结构学的基础——结构力学。另外,还有研究室内温湿度,最近还多了研究室内污染化学物质的环境(设备)学。我认为,学习建筑不能单纯依靠这些理科系科目。文科系、艺术系领域也必须学习。合理布局房屋的计划学,包括空间的适用性等相关知识也要学习。另外,还有建筑史学也应列为必修,比如欧洲建筑史,通常介绍从埃及金字塔、希腊神殿至20世纪诞生的主要建筑,日本建筑史一般从法隆寺、各大城堡、各时代各地民居的发展学起。还有研究建筑本质的建筑论。这些科目的学习,一半是理论,另一半应该移至制图室学习如何制图。先从模仿名作开始,学好后再开始自己设计。我学建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如今反思一下,是否有必要学习这么多科目?也许使用掌握设计和建筑史两门就够了?要成为专业建筑师的,两门都学;只是对建筑感兴趣的,学学建筑史就可以了。但不论专业还是涉猎,少了历史不成建筑。历史才是通往建筑的捷径。坚持这个观点并不是因为我是建筑史家,当然也不可否认这个因素的存在,只是近几年我开始亲手设计建筑,实践让我切身体会到,建筑史知识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历史让我能跳出眼前,换个角度,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思考建筑。看似绕了弯路,却意外地让我先人一步接近了建筑的本质。我眼里的“建筑历史”与“物质世界”本质很相似,这么说您也许不能明白,请容我解释。物质世界里,最大的物质当属包罗万象、繁星闪耀的宇宙,最小的是原子,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比如宇宙里有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原子里则有中子在原子核周围打转,这就是物质世界里最大规模与最小规模的运行模式。形式单一,轨迹固定。但如果将目光投向最大与最小之间的范围,景色则为之一变。单说地球,山川湖泊无数,草木生灵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富于变化。而从物质本质上看,我们脚下这片大地同最大与最小规模的物质一样,都作着个体旋转运动。最大最小两极的单纯、单调性,与中间的多样性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形态。本书中多次提到,人类建筑史也同样,起点原始时代和终点当代世界都一样,而起点与终点间各地各国却呈现出百样风采。物质世界与建筑历史的形态都像一粒被糖纸包裹着的糖果,是偶然,还是本质?不得而知。只是于我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类与建筑的历史》编辑推荐:与建筑家安藤忠雄合为双璧的他,藤森昭信是靠眼光和思想探索着建筑。安藤忠雄的建筑是从游历与自学中生发,藤森昭信则身兼建筑史家与建筑家的双重角色,他不是知名建筑家的弟子,没有与老师置身于工作室的经验,但是,他特立独行的建筑恰恰是在历史中培育。
无
本书是当代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建筑史家藤森昭信的一部简练的建筑史著作,确切的说是居住和人类的历史进程、演变的过程。作者从远古人类开始人类讲起,追寻人类发展的线索,运用简洁的语言,结合日本的历史建筑和历史人文以及现代西方的建筑影响,把建筑史分成了几个时间点加以重新梳理,整理建筑发展的脉络,,并对现代建筑与人的关系表示了担忧。
藤森照信对于建筑历史的描述很透彻
这个系列第二本,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一直都很喜欢藤森的书,总是可以把建筑史写成故事一样。可能部分专业人士会觉得过分的浅显。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的
很不错的图书,还没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