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故都子民

刘一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刘一达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倾作者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京味儿口语化方言土语荟萃,老北京人心灵和魂魄的重现,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历史掌故风土民情尽现书中,老事年间古玩行内幕的揭示,哀婉凄切和荡气回肠的故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古都子民》

章节摘录

  窗户纸刚泛白,崇文门城楼上的镇咣当了六下。宗二爷起身下炕,从破胆瓶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两个碧绿透亮的痕玉茶碗。他用袖口擦了擦,揣进怀里,耳朵贴着墙,听见儿子宗家琦还在打呼噜,便悄悄地溜出门,到院里的葡萄架下,拎起那个画眉笼子,奔花儿市的“璧壶春”茶馆。“璧壶春”,在花儿市上四条胡同口儿,三间门脸儿,长桌方桌,长凳短凳,八九个,柜台上永远放着把紫铜壶,并没有水,应门面的。掌柜的叫卢喜,方头大脸,敦实个儿,一对蛤蟆眼,大蒜头鼻子,笑起来满脸跑肉,显出十二分的殷勤,身上的大布衫总是那么利落,像刚从喜宴上出来,肩膀头上老是放着块手巾把儿,不光是为了擦手,像说相声的手里的那把扇子,逢场作戏的道具。  每天的大清早儿,东花儿市买卖地上的这帮“老家雀儿”们得先到“璧壶春”照个面儿。他们各有各的画眉、黄鸟儿,各有各的故事由儿。碰了面儿,逗几声咳嗽,扯几句闲篇儿,抖落抖落被窝里一宿的臊气,顺手儿每人掏出点“关”子来:京戏名角跟哪个官太太在野鸡店里让人捉了奸,银号的二老板在护城河被黑道上的人给绑了票,拾煤核的小孩儿在煤堆里拾到个大玉坠儿……听去吧,净是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新鲜事儿,没影没边儿。这儿的话,有一半儿掺着水,谁都知道,谁也就不去刨根儿问底儿。其实这些闲篇儿,都是扯臊!正经事儿是“倒活儿”。“璧壶春”茶馆的窗根底下单摆着一溜台桌,奔这儿“倒活儿”的,可以在这上边亮货。这帮“老家雀儿”都是买卖地儿的油子,怀里都揣着包儿,也有拎着大件儿的,提溜着个小笸箩唔的。这路人也叫“提溜包儿的”。包里包的有“件头儿”(大件的玉器),也有“别子”(小件的玉器)。  这儿得跟您交代几句:我说的这档子事是发生在民国的时候,袁世凯袁大头称帝,辫子兵张勋张大帅在北京闹腾以后的事儿。当时的花儿市,除去以老北京头上戴的、身上挂的、祭灶祭祖的供案上插的,红事白事上摆的那绒绢纸花儿,就得说是玉器了。  花儿市大街是东西走向,以羊市口为界,东边儿叫东花儿市,那是绒绢纸花儿的世界,西边儿叫西花儿市,买卖地儿是玉器拿尊了,光北羊市口和上四条的胡同儿,玉器庄、玉作、玉器摊儿有二三百家。咱们要说的这位宗二爷便是其中的一号。可他有点儿特殊的是,没“庄”也没“作”,只是到“璧壶春”“倒活儿”。东西的来路呢,一半是他打小鼓儿挨门挨户收购来,然后让他的瘫儿子加工,擦呀擦呀,有了成色后再加价出手,吃这个赚儿。  宗二爷的脸永远是皱皱瘪瘪的,像个放蔫了的青枣儿,长脸老是哭丧着,像欠了谁的债,扫帚眉下一对没睡醒似的小眼,听别人说话时,这对小眼微微合上,及至谈到正题,出手一件“活儿”,他的小眼吧嗒吧嗒眨眨,在一开一合之中,闪动着两颗黑亮黑亮的眸子,那光亮藏着一股子阴森可怖的杀气。“过眼”是宗二爷的一绝,西花儿市的玉器商都知道这对小眼儿。甭管你手里拿着墓里掘出来的玉碗,还是洋人出手的玛瑙、“木变石”,他一眼便能瞅出来。同样的玛瑙,他小眼儿一量,便能辨出哪个是荆州料,哪个是云南料,哪个是矾晶。  有一次,羊市口的小力巴儿狗四跑“璧壶春”“走活儿”,他出手一个如意,要价两百块,宗二爷拿起来只扫了一眼,哼了一声:“这个也就值10块钱。”  狗四把如意夺回来,甩出一句片儿的话:“10块钱?我干脆砸了得啦。我看你的眼力也太拿事儿了吧。”说着从怀里掏出块蓝布,想擦擦那如意,去去晦气,不想掉出块玉带片儿。宗二爷一眼盯上了:“这个,你给个价儿。”  狗四笑了:“想要哇,您给1O块钱。”他不过是有意打谎儿,逗逗这“老家雀儿”。  谁知宗二爷抢到手里,像狗嗅物似的瞅了瞅,从怀里摸出钱来了。狗四一下愣在那儿了。跟宗二爷“过活儿”不打价儿,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宗二爷可当真要?”  “钱都拿出来了,还有假吗?”  狗四心里话:真算碰上大头了。这是他花一块钱从一个要饭的手里淘换到的。


编辑推荐

  本书是“胡同记者”、“京味作家”刘一达倾八年心血的一部力作,也是一幅古朴纯真的民俗风情画。小说主要讲述了乱世之中生活在老北京城内的几家人,围绕着一件家传宝鼎而引发的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是古都人文全景式的真实写照。本书已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故都子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