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与战略思考
2009-5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分校工作办公室 编
349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分校第53期干部进修班学员的优秀毕业论文和调研报告选集。本书收录的50篇论文和调研报告是从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直属机关分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部队分部推荐的400多篇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中精选出来的。
经济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模式研究 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探讨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看电力工业改革 房价政策显现成效 政府调控尚需深化 积极开发我国水电的几点思考 关于做好海洋经济业务支撑工作的几点战略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金融脱媒与农发行应对策略研究 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航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适应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新变化——完善中国石油管理体制的初步思考 改进企业薪酬激励机制的思考 探索集团绿色财务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绿色财务管理政治建设问题研究 试析责任政府的基本功能 临时机构腐败问题发生原因与对策研究 提高检验检疫把关和服务能力的思考 依法运用治安调解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浅析商业欺诈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创新和完善国税系统巡视监督机制的思考 治理“小金库”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传播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企业价值观管理问题探析 企业文化:让员工来唱主角——关于当前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突发水事件中的媒体责任和报道策略 浅谈对会计哲学观的几点认识社会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软重建”任务的思考 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浅析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国家物资储备的体系和能力建设 节能减排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考 加强教育收费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住房保障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探讨 对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特殊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煤矿安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林业构筑国家木材安全保障体系 山地灾害:中国山区安全的瓶颈——汶川大地震的警示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研究 政法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应当着力强化五种 思维提高五种能力 对环境与干部成长关系的几点思考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不利舆论的能力 对领导者凝聚亲和力的思考 不断拓宽领导干部的世界眼光调研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关于上海浦东模式的思考 以“四条新路”拓出“两型社会”新天地——长株潭城市群的试验 关于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 从沈永强的“村官博客”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记
经济建设问题研究 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回顾与展望 刘力 一、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总的来说,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为探索开放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标志,我国结束了闭关自守的状态,通过创立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 第二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扩大开放阶段。这一时期,外商投资大规模流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走出去”战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成功,商业零售、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开始对外开放。 第三阶段:以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进入全方位开放阶段。按照WT0规则全面调整国内经济体制和政策,服务业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走出去”取得初步成效,积极参与多哈回合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并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二)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1.对外经贸发展迅猛。1978--2007年,对外贸易增长104倍,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累计利用外资7630.2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对外济合作年营业额从0.3亿美元提高到479亿美元,增长了1595倍。从横向比较看,我国成为这一时期世界上对外经贸发展最快的国家。 2.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扩大。1980--2007年,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0%上升到67%,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与进出口直接有关的就业人数达8000多万,外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4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的10%以上。 3.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了大量新产业,改造了许多传统产业,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只有0.2%,居世界第12位:到了2006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9.3%,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4.推动了国内改革。对外开放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外汇和资金支持,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中外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5.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开放使我国贸易和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的9%,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10%。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大增强。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20多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内出现什么情况,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领导全国人民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提出和实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前发展。 2.大胆参与国际竞争,坚持在开放中求发展。打破发展中国家依靠贸易保护谋求发展的传统模式,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勇于面对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推动了他国市场的开放,拓展了国内企业发展的国际空间,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的新路子。 3.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带动了整个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4.稳妥推进开放进程,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国内产业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开放市场。创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严格控制国际商业信贷,审慎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有效防范了国际金融风险。在区域布局上,实行梯度推进,先沿海试点,后内地推广,确保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5.坚持制度创新,不断完善涉外经济体制。逐步打破传统内向型的涉外经济体制,建立健全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经营体制上,专业外贸公司体制逐步被登记制所取代;在管理体制上,政府直接管理体制被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体制所取代;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保护贸易政策被有管理的自由贸易政策所取代。 二、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与对外开放初期相比,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新的全球生产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更加细密,产品内分工越来越重要,全球产业链不断延长,企业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加速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由单个企业行为向集群化发展,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工业制成品和现代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大增强 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贸易大国,尽管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已经具备了一些发达经济体的特征。国内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铁路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里程和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港口吞吐量和电话用户数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力数量优势的同时,劳动力质量也明显提高,仅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就超过400万人。 (三)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部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国内市场和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国际收支的平衡。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国内市场、资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产业调整和升级日益迫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利用。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规模的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海外利益也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来自国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内企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都面临新的挑战。 (四)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贸易和经济占世界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对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举足轻重,“中国因素”经常成为国际经济运行和利益格局的焦点。一方面,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外部世界普遍受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给一些国家带来国际竞的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中外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并且由一般商品摩擦扩大到知识产权、产业政策、汇率等制度性摩擦。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对外开放的地区布局 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对外开放与西部大开发、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同时促进周边国家的发展,实现安边富边。在中部地区全面实施“万商西进”工程,通过发挥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和市场规模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东部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要上层次上水平,通过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区内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在继续扩大出口规模的同时,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培育品牌等措施,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加快制定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高出口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工贸易适合我国国情,应该在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善出口预警机制,规范出口市场秩序,有效应对贸易摩擦。高度重视进口的作用,不断提高进口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完善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体制和政策,发挥进口大国优势,加强国内外协调,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三)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 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好地发挥外资在国内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中的作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约农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吸收外商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地区外资优惠政策的管理和协调,杜绝以提供过度优惠条件、牺牲资源环境、损害国家利益的做法吸引外资。加强和改进对外商投资的监管,督促外商投资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监管,防止跨国公司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完善监控机制,尽量避免跨国公司的转移价格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