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

王丽莉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王丽莉  

页数:

216  

前言

2007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至今不过一年半的时间。在这很短的时间里,中心的年轻人怀揣社会责任感,勤奋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看成绩主要就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立足现实需要,组合研究力量,承担了多项政府部门委托的重要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委托单位的肯定和好评,其中的“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方立法草案研究”还在社会面上获得良好反响;其二就是组织撰写了这套八卷本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丛书。这套书的选题贴近实践需求,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地方法律规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政策等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危机管理研究的第一套多卷本丛书。作为这套丛书主编的老师,我是非常高兴的。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成立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并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任何历史的进步同时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的东西,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谁都无法摆脱。而这些负面的东西如果处理不好便会造成社会的危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常态。因而危机管理可以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而在我国当前时期,危机管理的问题尤为迫切。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未能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好其所带来的负面的东西,致使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起来。目前,正是这些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从而使社会面临着多方面的严重危机。因此便将危机管理问题迫切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这就充分地显示出危机管理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这套丛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出的。

内容概要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丛书”的选题贴近实践需求,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地方法律规制、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政策等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危机管理研究的第一套多卷本丛书。本书为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援助;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机制的构建;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专业力量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与心理危机 第一节 风险社会的公共危机 第二节 突发事件与心理危机第二章 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第一节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概述 第二节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国外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 第二节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历程 第三节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机制的构建第四章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中的政府行为 第一节 心理危机预防中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紧急心理救援中的政府作为 第三节 心理重建中的政府作为第五章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专业力量 第一节 我国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专业力量概况 第二节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专业人员的储备 第三节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者的应急行动 第四节 突发事件后对心理援助者的关注第六章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一节 突发事件社会支持的构成 第二节 构建突发事件心理援助的民间支持系统 第三节 基于社区的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同时,危机也造成了生产力、竞争力和公信力下降,甚至使个体或组织声誉受到明显损害。在信息化社会,人类交流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多样化的情况下,这无疑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对过去稳定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威胁。非典时期,广州市许多居民抢购药品、食品,致使板蓝根一包卖到数十元,一瓶食醋甚至卖到400元的天价!其四,公共性。尽管公共性的界定是一个难题,但突发危机事件涉及的对象至少是某一特定区域的一群人,至少体现在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和涉及主体的全民性,体现为必须由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来承担控制危机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欧洲人权委员会对“pubic emergency”的解释是:必须是现实的、迫在眉睫的;其影响必须涉及整个国家;全社会正常生活的继续必须受到威胁,以至于采取公约关于维护公共安全、卫生和秩序所允许的正常的措施或限制办法已明显不足以控制局势。相比一般危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①所以说“公共性是公共危机的首要特征”。②

后记

本书完稿后,距离汶川大地震近一年的4月20日,又传来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自杀身亡的噩耗,这已经不是震后第一起自杀事件了,董玉飞、罗桂琼、何宗华……这些在大地震中的幸存者,却没能承受生命之重而选择了这种方式离开!挥泪告别冯翔时,大家都在沉思,还有多少灾民处于崩溃边缘?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下潜伏的危机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逝者已去,更重要的是让生者好好地活下去!这是大地震留给我们最艰难的任务,但也是全社会的责任!而我,一介书生,能为此做什么呢?对突发事件后的心理援助研究始于一个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课题研究。但没想到,对心理危机干预初步了解之后,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汶川地震中那些瞬间失去亲人和家园的人们,悲痛欲绝的表情让人难以忘却!而此时,能给他们帮助的正是及时而有效的心理援助。正如赵国秋老师所说,它像人们下山时的一根拐杖,缺乏心理救灾是不完整的救灾!事实上,地震后潮水一般涌向灾区的心理干预队伍也的确让“心理援助”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然而,鉴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专业力量的极度匮乏、制度设计的缺失……地震的突如其来,没有给我们充足的准备时间。在心理援助者们试图尽快抚平灾民创伤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遗憾。实际上,抗震救灾的激情过后,心理援助才刚刚开始。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以单兵作战,除了家人朋友之外,政府、专业工作者、民间机构、社区的有机结合、系统协作,才可能打赢这场“心灵收复战”。本书正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尝试构建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体系。尽管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但因研究而了解了他们,并因此充满了敬意。同时,也对书中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帮助我开拓了视野,厘清了思路。不过,由于学识有限,错误仍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们的不吝赐教。


编辑推荐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为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体系的建设 PDF格式下载



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建设十分重要,支持这类研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