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蓝色经典文本品评
2010-10
中国社会出版社
高智
199
《中国古典文学蓝色经典文本品评》的写作意旨在于,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基于水畔的咏叹之梳理,尝试为中国诗歌构设出一种独特的美感范畴与类型的理论来。为了陈述条理的清晰,本书的行文结构是时间为经,作品为纬,以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蓝色咏叹曲为主线.振叶求枝,追根溯源,力图呈现中国古典文学与水关联的另类美质。 中国古典文学与水颇有渊源,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勃兴与自然的“人性化”过程紧密相连,而这种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外化为“登山”与“观水”等日常活动。无论是“圣人之观”还是“士女之游”,常常和水相依相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驻足水滨,观水质的明净澄澈,水态的柔韧腻滑,水势的汹涌浩淼,定能催生人生的诸多感叹,或放意肆志有所寄寓,或悠游嬉戏寻求快乐。“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大母题,是作家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高智,重庆台川区人,西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诗学博士研究生。现任敢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占代文化及文学研究,主持(参与)省级课题四项,主编(参编)著作、教材三部,发表近20篇学术论义。喜爱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百余篇。曾于2008年5月带队海南省对外汉语牧师赴泰同曼谷工作年。
总序自序总论第一编 先秦部分第一节 《诗经》《关雎》——诞生在水边的爱情《蒹葭》——秋日里流淌着一条爱情的河《代檀》——劳者歌其事,歌者抒其怀第二节 诸子百家“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孔子的“圣人之观”《逍遥游》——汪洋恣意的文风与至大无穷的快乐第三节 楚辞与“水”意象流变第二篇 两汉的诗歌及赋体第一节 洪波浩涌,壮美之至——《七发》第二节 曹操的蓝色情怀慷慨悲凉的英雄情怀——曹操的《观沧海》桑榆漫漫漳河曲——漳河水畔的魏武风韵第三节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美轮美奂的洛水神女第三编 两晋的山水诗与田园诗第一节 超凡脱俗的魏晋风度第二节 过江诸人与《兰亭序》第三节 思出尘外的世外桃源第四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寓情于水的谢灵运第四编 南北朝的民歌与写景散文第五编 唐音中的蓝色旋律第六编 宋调中蓝色母题第七编 元明士人笔下的碧水格调参考文献后记
生性爱水,所以选择“水”文学作为本书的“主旋律”。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水是生命之源。《易经》有云:“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天地物象,无不与水关联。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水,天赐之物,地藏之源;水,在天空以云的形态行走;水流覆盖着地面,潜行于地下;水流淌在人类和动物的血管里,滞留在植物的根茎、叶脉中,唱响在劳动者的歌声里。同时,水又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水是灵动、柔媚、多情的代名词,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情感。 中国的蓝色文学源远流长,经典迭出。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经》是这川流不息的“诗河”之源,“在水一方”咏叹爱情,成为“蓝色文学”的重要内容。《关雎》是蓝色文本的典范,讴歌了诞生于水边的爱情。爱情似水,生命如歌,不绝如缕,热烈如火。《蒹葭》则是秋日里流淌的一条爱情的河,是先民在悠远的时代用秦地口语唱出的古朴拙雅而又深情的歌。泽畔的吟咏,也正是蓝色文本之源,散发着无可比拟、不可复制的独特艺术魅力。 中国水文化中还蕴藏着一种强烈的惜时精神。《论语·子罕篇》载,孔子曾在河边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流逝与生命的消逝相契合,引发孔子无限的感慨。“逝川之慨”蕴涵了时间、空间、生命、万物等深邃而微妙的人生思考,开启了几千年来士人对生命感悟的先河,形成绵绵文学长河。“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由时间流逝、往日不可追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此外,由时间的流逝还延伸到政治教化。圣人“观水”,是带着神圣的使命感来观天地之变迁。原其“四时明法”,穷“万物之理”,故孔子又言:“知者乐水,仁者爱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篇》)。自《诗经》以降,基于水的游览文学意涵逐渐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