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救助管理制度研究

孙志祥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孙志祥  

页数:

209  

字数:

200000  

内容概要

弱势群体的存在和不断增加、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对于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也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孙志祥的这本《救助管理制度研究:转型期流浪乞讨现象的剖析与应对》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转型时期的城市流浪乞讨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运用抽样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现代科学方法收集了第一手资料。首先,研究和梳理了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历史;其次,描述了转型时期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状态,分析了转型时期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机制、特点与趋势,并着重论述了救助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背景、进步与局限;最后,介绍和整理了国际上社会救助制度理念的历史变革与现实选择,并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政策设计。
《救助管理制度研究:转型期流浪乞讨现象的剖析与应对》认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是一项针对城市流动人口而设立的社会救助制度。尽快建立针对流动人口遇到特殊困难情况下的紧急社会救助制度,是目前最迫切也最为可行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应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积极福利”思想和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简介

孙志祥,1973年9月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社会学博士。曾任北京市民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社区建设处处长,北京市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发表及出版论著30多篇(部)。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
1.1.1 弱势群体的界定和规模
1.1.2 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成因和构成
1.2 本书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流浪、乞讨人员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及本书的目标
1.2.3 若干关键概念的界定
1.2.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5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2.6 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历史
2.1 流浪、乞讨现象的产生根源和主要特征
2.2 我国历史上对于流浪乞讨问题的主要政策
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流浪乞讨现象
第3章 转型时期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以北京为例
3.1 流浪乞讨人员的性别构成
3.2 流浪乞讨人员的年龄构成及健康状况
3.3 流浪乞讨人员的城乡构成
3.4 流浪乞讨人员的文化构成
3.5 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构成
第4章 转型时期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原因
4.1 关于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理论述评
4.1.1 贫困论
4.1.2 社会结构论
4.1.3 文化传统论
4.1.4 利益驱动论
4.1.5 社会转型论
4.1.6 板块结构论
4.1.7 综合因素论
4.2 流浪乞讨问题研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转型视角
4.2.1 研究视角
4.2.2 基本理论假设
4.2.3 研究思路
4.3 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分析
4.3.1 宏观因素分析
4.3.2 微观因素分析
4.4 社会转型与流浪乞讨
4.4.1 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
4.4.2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4.4.3 户籍制度的松动
4.4.4 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对物质的一味追求
4.4.5 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转变(导火线)
4.5 流浪乞讨现象成因的具体分析
4.5.1 转型时期流浪乞讨人员的新特点
4.5.2 根据转型期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及分类分析其具体成因
4.6 总结与讨论
4.6.1 基本结论
4.6.2 简要的讨论
第5章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态
5.1 为什么选择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流浪乞讨
5.1.1 打工无门转而乞讨
5.1.2 流浪上访导致生活无着
5.1.3 模仿性质的流浪乞讨
5.1.4 经人劝说或引导
5.1.5 向往首都
5.2 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
5.2.1 饮食状况
5.2.2 居住状况
5.2.3 消费状况
5.2.4 主观感受
5.3 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化问题
5.3.1 基本类型分析
5.3.2 乞讨人员的职业化问题
5.4 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入状况
5.4.1 问卷数据资料分析
5.4.2 街头观察材料分析
5.5 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取向
5.5.1 关于现状
5.5.2 关于自身
5.5.3 关于未来
5.5.4 关于乞讨
5.6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关系网络
5.6.1 没有固定同伴的乞讨
5.6.2 有相对固定同伴的乞讨
5.6.3 以团体方式存在的乞讨
5.7 总结与讨论
第6章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运行分析
6.1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相关管理制度的演变
6.1.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相关制度的演变过程
6.1.2 救助管理制度出台的背景:收容遣送制度的异化
6.1.3 对收容遣送制度的评价
6.1.4 救助管理制度的出台及其反映出的几点转变
6.2 从施助方看现行救助管理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6.2.1
人文关怀精神是救助管理制度的思想核心,也是救助管理人员开展具体工作的指导原则
6.2.2
制度的一些规定操作性差,如何既贯彻救助制度的人文精神又不违背政策成为工作人员的难题
6.2.3 制度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实际工作安排不妥
6.3 从受助方看现行救助管理制度的优势与不足
6.3.1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生活服务较令人满意
6.3.2 与非乞讨人员相比,更多的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
6.3.3 受助人员对于收容遣送制度向救助管理制度的转变普遍持赞成态度
6.3.4 街面劝导救助工作开展得力
6.3.5 救助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第7章 救助管理制度、理念的历史转变与现实选择
7.1 国际上救助管理制度和理念的发展演变
7.1.1 慈善和人道:早期民间社会救助的形式和理念
7.1.2 耻辱与苛责:早期政府救助制度的出现和价值基础
7.1.3 公民待遇与国家责任:当代人权观的社会救助
7.2 现代“积极福利”思想的产生与实践
7.2.1 “风险社会”的来临
7.2.2 “生活政治”的兴起与“积极福利”思想
7.2.3 积极福利思想在美国的实践
7.3 “积极福利”思想对转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启示
7.3.1 进一步强化国家责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7.3.2 坚持“补救型”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
7.3.3 实施发展性的社会政策,建立以工作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
7.3.4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慈善、救助方面的作用
第8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政策设计
8.1 从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入手,逐步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
8.2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8.2.1 在救助管理领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2.2 实现可救助对象与应救助对象的有效结合
8.2.3 对不同的受助对象实行分类管理
8.2.4 提高救助站的救助效益
8.2.5 改善救助站内部管理
8.2.6 明确救助管理与相关部门和政府系统的关系
8.3 建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体网络
8.3.1 非营利组织应当成为政府的重要协助者
8.3.2 城市社区可发挥其独特作用
8.3.3 重视家庭的作用
8.4 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8.4.1 基层干部的执政理念亟须转变
8.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救助管理制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