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生数据的真相

严行方 中国社会
出版时间:

2012-4  

出版社:

中国社会  

作者:

严行方  

页数:

245  

Tag标签:

无  

前言

别被统计数据忽悠了 统计数据在社会经济和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是强调“用事实说话”,就越离不开统计数据。因为,具有可靠来源、运用正确方法得到的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事实”的一部分。 据中国信息报、国家统计局新闻中心、新华网联合开展的“2008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简称2008年度数据)投票结果,当年我国公众最关注的统计数据依次是:(1)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2)消费价格指数(CPI);(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4)房屋销售价格指数;(5)GDP及其增长速度;(6)城镇登记失业率;(7)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8)粮食总产量;(9)万元GDP能耗水平;(10)进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11)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2)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14)投资增长速度;(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6)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17)外汇储备量;(18)贸易顺差;(19)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20)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上述三家机构2011年2月23日发布的“2010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简称2010年度数据)表明,最受关注的前五位依次是:(1)消费价格指数(CPI);(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3)房屋销售价格指数;(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5)粮食总产值。 毫无疑问,统计数据的生命在于真实。然而,近年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心工资、住房、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重大国情国力的调查结果,希望能从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人们对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适用性又必然会提出更高要求,并且总是感到这些数据无法满足要求,以至于产生了诸多误解。 人们越重视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就越不堪重负,越容易受偏见,越容易受操纵。她就像一位“洗头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用有色眼镜来看她,对她指指点点;也有人在牵线遥控,想把她变成道具。 有关揭露统计数据造假的译作近年来在我国颇为盛行,如美国学者的《统计数字会撒谎》、德国学者的《统计数据的真相》中文版已相继问世。这些无疑都是经典名著,但由于脱离我国实际,对我国读者来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书在贴近中国读者生活实际、针对中国读者关心的民生话题、切合中国读者阅读口味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此以外,与前者主要揭露统计数据造假不同的是,本书的重点放在读者如何正确看待统计数据、了解统计手段等方面,无论观点还是结论都要客观、公正得多。 统计数据当然会有假,但绝不会全是假的,否则统计学也就不会成为一门科学,官方统计机构也就不可能列入政府直属机构序列了。就好比说,市场上一定会有假币,但不可能所有钞票都是假币。政府部门要打击假币,而你则要学会如何识别假币。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 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厘清与民生数据有关的各种关系,睁眼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你自己不懂统计造成的,从而帮助读者形成一种科学、正确的统计观。 不用说,对于所有希望用统计数据说话的人看来,这部著作都会从一个独特角度帮助你分析和思考问题,无论你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员,也无论是个人事务还是政府决策。书中列举的都是目前我国读者最关注的热门统计数据尤其是民生数据,仅仅因为这一点,相信就会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得到应有收益了。 严行方 2012年1月28日

内容概要

  人们越重视民生问题,民生数据就越是不堪重负。她就像一位洗头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都有人牵线遥控,再怎么清白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本书从我国实际出发,致力于帮助读者厘清与统计数据尤其是民生数据有关的复杂关系,看看究竟问题出在哪儿,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只是你的观察角度不对造成的,从而树立起一种科学、正确的统计观来。

作者简介

  严行方,财经热点研究专家。擅长用最简单的道理阐述最枯燥的话题。主要著作有《每天学点金融学》《人民币可以说不》《人民币不高兴》《通胀来了,你准备好了吗》等,均为财经类畅销书。其中不乏中国图书奖、“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书籍目录

前 言 别被统计数据忽悠了
  
第一章 统计口径:读懂统计数据的基本前提
  统计口径是统计数据的入门。了解统计数据必须先了解统计口径,否则就无法对统计数据作出合理解释,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利用了。
  
第二 章抽样调查:以偏赅全就免谈公正客观
  抽样调查一般来说是能够“以点带面”的,但前提条件是样本选择和数量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否则难免会“以偏赅全”、“盲人摸象”。
  
第三 章民意调查:谨防“民意”成“名义”
  民意调查结果能否代表民意,客观上看调查机构是否真正独立,主观上看是否尽可能减少倾向性,有没有把倾听民意变成包办民意。
  
第四章 概率:说穿了就是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概率本身只是一个数学或统计学名词,但显而易见的是它不应该受到人为干扰,否则就必然会影响到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和代表性。
第五章 发展趋势:未来不可能是直线运动
  哪怕过去的统计数据再真实,据此作出的预测也不过是你的某种猜测。要记住,用外推法预测的“未来”并非就是“过去”的延长。
  
第六章 小数点:影响判断力,有误导作用
  小数点精确到多少位,初看起来只关系到精确度问题,实际上对读者的心理感觉影响是很大的。换句话说,小数点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第七章 平均数:它在多数情况下毫无意义
  一位不会游泳的统计学家听说河水平均深0?5米就蹚过去,结果淹死了,实际上它的最深处超过2米。极端值会严重干扰平均数的真实性。
  
第八章 职工平均工资:与你自己关系不大
  职工平均工资数据在宏观上有助于政府决策,但具体落实到某个人身上基本上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所以大可不必对它耿耿于怀。
  
第九章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代表真实消费能力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为是家庭和个人可以支配的纯收入,所以受到公众特别关注。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也是一种平均数。
  
第十章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还是毛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并不是家庭结余,也不是现金收入,并且除了现金还包括实物。所以它名义上是“纯收入”,其实质还是“毛收入”。
  
第十一章 平均住房面积: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
  城镇居民平均住房面积究竟是多少,总体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住宅条件;可是具体到个人来说,这样的统计数据就毫无意义。
  
第十二章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各敲各的锣
  权威机构发布的房价指数相互打架,中介机构则永远唱多。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在行”背后,其实都有自身利益的诉求在内。
  
第十三章 商品房空置率:折射出的是政策空置
  住房空置率是衡量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关系到国计民生及房地产政策走向。住房空置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政策空置。
  
第十四章 消费价格指数:通常落后于通货膨胀
  房价、肉价、菜价轮番上涨,使得公众对消费价格指数这个经济学术语越来越感兴趣。其实,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作宏观调控参考的。
  
第十五章 国内生产总值(GDP):考核政府官员的“硬指标”
  谈经济必谈GDP,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某种“共识”。然而联合国认为,GDP指标既没这么重要也没这么科学,大可对它看轻一些。
  
第十六章 粮食总产量:指标内涵比数据更重要
  老百姓说“民以食为天”,当官者说“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由此可见粮食总产量这个数据是多么重要、公众对它为什么如此重视了。
  
第十七章 汽车销售量:与多数人的理解不一样
  各企业、各品牌的汽车销量究竟是多少,最权威的数据是国家公安部门的上牌数。但奇怪的是,恰恰是这个数据千呼万唤出不来。
  
第十八章 增长率:经济增长从来不是越快越好
  增长率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评价指标,但不能什么都看增长率,也不能随意用过去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增长率。“增长率崇拜”要不得。
  
第十九章 失业率:两个失业率,龙凤双胞胎
  无论从哪方面看,登记失业率指标都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变得越来越不可信,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国际通用的调查失业率指标。
  
第二十章 离婚率:统计口径不符合理解习惯
  统计专家也有集体昏头的时候:1987年到2005年间我国的离婚率全都被高算1倍,稀里糊涂地就成了“全球离婚率最高的国家”。
  
第二十一章 性病率:真实数据根本就统计不到
  性病率的官方数据只不过是实际发生率的十分之一。只有明确性病率指标的统计范围和性病概念,才可能对该数据有一个客观认识。
  
第二十二章 国民阅读率:只统计纸媒已落后时代
  阅读率不高本质上反映的是“读书无用论”,但也应当看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国民阅读率包括纸质阅读,也包括电子阅读。
  
第二十三章 交通事故死亡率:不是天灾是人祸
  飞机、火车、汽车都以各自的统计数据强调自己的运输安全系数更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率在全球是最高的。
  
第二十四章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率:水火无情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详细了解自然灾害等级中有关“重大”或“特别重大”的划分标准,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灾情报道。
  
第二十五章 智商高低:不以高喜,不以低悲
  人的智商确实有高低,但不必过于迷信。智商测量表的内容30年不变,已经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环境,由此得到的结果自然难以服众。
  
第二十六章 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不是平均死亡年龄
  “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死亡年龄”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更何况,每个人的寿数都不一样,平均寿命一说毫无意义。
  
第二十七章 孩子究竟长多高:这是不可能预测的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父母在关心孩子究竟能长多高的同时,更重要也是更现实的,应该是关注他们的身体素质,关注运动量。
  
第二十八章 保健品功效:功效和疗效并非一回事
  保健品能否保护人体健康,首先要看它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然后是掌握安全限量和有效量比例,决不要盲目听信广告宣传。
  
第二十九章 高考人数下降: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
  读大学不是高中生的唯一出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条最佳出路。2009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实在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第三十章 大学生同居率:摸着石头过河
  究竟有多少大学生在同居,众说纷纭的数据很难确保完全符合实际,不过从中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是很难用好奇或对性的渴望解释的。
  
第三十一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想不造假也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种硬性考核标准,设计过于简单又缺乏监督,只需学校自己说话就行,这样的数据如果不是水汪汪的才怪呢!
  
第三十二章 数据打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在行
  统计数据打架,受伤的并不是当事人(数据),而是一脸无辜的第三者:你我他。混乱的统计信息干扰着政府判断,也愚弄着公众。
  
第三十三章 权威数据:权威的根基是读者信服
  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就更正确吗?不一定。那些拉大旗,作虎皮的所谓权威部门就更别提了。请相信,只有永恒利益,没有永恒权威。
  
第三十四章 被统计:扭曲数据真实性的哈哈镜
  应该统计在内时却没有被统计,不该统计在内时却强行被统计,这样的数据虽然会让人有被“幸福”笼罩着的感觉,但终究是歪曲的。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保健用品的范围就广泛了,像平时所说的健身器、按摩器、保健毯、药枕、磁水器、保健内衣鞋帽等都是。根据严格定义,保健食品就是指保健功能食品,而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够调节人体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正因如此,《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中规定,在保健食品宣传方面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词语,也不得宣传改善、增强性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但说归说,做归做。现在的保健食品宣传都在反复强调有效率、治愈率多少多少,说得比药品还好(主要是强调它的副作用小)。那么,保健食品究竟和药品、食品有什么区别呢?从保健食品和一般食品之间的区别看,保健食品确实含有一定功效,否则它就不能叫保健食品了;可是话又说回来,既然它含有一定的功效成分,那么就只能适用于特定的人群,而不是所有人。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了。如果进一步问,保健品的这些功效究竟指什么呢?根据国家规定,这些功能主要包括以下22种: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利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改善胃肠道功能。凡是保健品广告中宣传的、超过上述范围的所谓保健功能都是违法的。从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的区别看,保健食品虽然有一定保健作用,却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说穿了它只是一种身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的作用,当然是直接用于治病的。


编辑推荐

《民生数据的真相:最真实的民生数据使用手册》编辑推荐:客观、透彻、辩证、权威、我国第一部全方位解读民生数据的本土著作。统计数据在社会经济和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越是强调“用事实说话”,就越离不开统计数据。因为,具有可靠来源、运用正确方法得到的统计数据,本身就是“事实”的一部分。《民生数据的真相:最真实的民生数据使用手册》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厘清与民生数据有关的复杂关系,睁眼看看这些数据是不是符合实际,背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而是你不懂统计造成的。对于所有希望用数据说话的人来说,《民生数据的真相:最真实的民生数据使用手册》会从一个独特角度帮助你分析和思考问题,无论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员,无论个人事务还是政府决策。书中列举的都是目前我国读者最关注的热门数据尤其是民生数据,仅仅因为这一点,相信就会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生数据的真相 PDF格式下载



民生数据更多地表现为专家、学者、官员进行民生决策的工具,对于普通人还不够直接。


总的来讲,这本书还是比较不错的,与民生有关的相关数据讲解的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所举的例子也是比较恰当的。


民生啊!


我是严行方的忠实粉丝,所以这本书我是肯定要买了收藏的。意料之中,很不错


内容写得不错,通俗易懂,能学到不少东西


不错 很喜欢, 质量也不好 内容也丰富


学了一下统计口径而已


大家越重视民生问题,民生数据就越是不堪重负。这本书帮我理清了统计数据的复杂性,呵呵,推荐。


我也看了这本书,觉得内容写得很不错,理清了我过去的许多错误观念。至于上位读者提到的错误,我也认真看了,觉得应该是事出有因(除了印刷错误或作者笔误,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责任编辑没有看出来,这是很遗憾的)。 至于这位读者说“看了‘增长率:经济增长从来不是越快越好’一章,感觉书可以扔了”,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确实不是越快越好。经济增长更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速度;没有质量的速度弊大于利。


首先说明一下,“错误百出”不是作者观点上的,观点方面的东西可以百家争鸣。是不是“低层次”的,请广大读者自己评判。书有34章,每章一个主题。书到手,我顺手就翻到了第20章“离婚率:统计口径不符合理解习惯”。这一章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离婚率不同口径下的几种计算方法,并带公式。如:“(粗)离婚率(‰)=年内离婚对数/年平均总人口×1000”、“离婚率(‰)=年内离婚对数/年内结婚对数×1000”!每个算法的公式最后都乘以1000!在作者指出国内专家长期搞错统计算法、放大到2倍的时候,我不知道他怎么解释自己的算法要去放大1000倍!不用说,是“不小心写错了”或者“印刷错误”,处处遗漏个千分号。还是这一章,再接着看作者对某案例的分析,他认为该案例“问题至少3处”,其中“三是用年末人口数代替年平均人口数、用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来计算,违反统计常识。”看到这,我认为作者的看法是“应当用户籍人口来计算”。但后续的解释却恰恰相反!后文指出:“都应该是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本章继续,文章提出婚龄当中的两个离婚高峰期:5.2年和16.4年。对婚姻的“16年之痒”(即婚龄16年时离婚率高的解释)是这么说的“这时候夫妻双方提前到来的更年期,正好遇上孩子提前到来的青春期”。那么,我想请作者解释下,什么叫“提前...”、提了多前、为什么恰恰是提前到婚龄16年、正常到来的那年“双期对撞”为什么反而不是离婚高峰?这一章看下来,我觉得不象个工作负责、严谨认真的专家写出来的东西。反而更象个粗心大意、潦草随意、凭感受定观点、凭感觉找依据的大马虎。再看了一章,“增长率:经济增长从来不是越快越好”,感觉书可以扔了。不敢说作者没水平,但想说的是,做事、写书,给自己的兴趣之作也就算了,收了别人的钱、花费了读者的时间,认真点是最起码的要求。 阅读更多 ›


没什么大意思 可以一读 深度欠缺


论述很独到,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