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

李劲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作者:

李劲  

页数:

275  

字数:

25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理论思辨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及其带来的变化,着重论述新出现的公民社会的特征与作用,考察其历史渊源和理想模型,详细阐述公民社会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科学论证公民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建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

  李劲,河南唐河人,汉族,2008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学与政治哲学,迄今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十余篇文章。

书籍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逻辑结构
六、重点、难点问题及几点创新
第一章社会: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
一、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型
(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三)社会分化与利益集团
二、社会领域的变化
(一)宗法社会造就弱国家、弱社会
(二)“国家全能主义”造就强国家、弱社会
(三)改革与强国家、强社会
(四)国家、市场与社会自治领域
三、社会领域中的公域与私域
(一)广义社会、中义社会、狭义社会
(二)公域与私域
第二章公民社会(上):从西方话语到中国语境
一、三次分离与历史演变
(一)城邦、文明与政治社会
(二)商品经济与公民社会
(三)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
二、概念的界定
(一)四种译法
(二)两分法与三分法
(三)内在观念与普遍特征
(四)描述性维度与规范性维度
三、中国语境与现状考察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历史探索
(二)改革与公民社会的初现
(三)现状考察
第三章公民社会(下):从理想到型塑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个性特征
(一)先天的自发性与后天的选择性
(二)先天的草根性与现实的官方性
(三)先天的自主性与依赖性
(四)现实的合作性与潜在的真空性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理性选择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困境突破
(二)治理与公民社会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三、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比较与价值范式
(一)发展障碍
(二)路径比较
(三)价值范式
四、建构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一)实体维度的结构模型与解释维度的理论支撑
(二)制度环境
(三)公民素质环境
第四章市场:从创制到基本确制
一、市场的自主逻辑
(一)市场经济的人性基础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三)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四)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尺度与我国市场现状
二、国家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二)谨防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三)政府与市场博奕下的公民社会
三、市场与公民社会
(一)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出场
(二)市场领域与公民社会的互动
(三)资本的扩张性及其对公民社会的侵蚀与挤压
第五章国家:从全能到有限
一、国家与政府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与政府含义
(二)国家的起源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理论
二、政治国家的作用与限度
(一)政治国家的作用
(二)政治国家的限度
(三)政治国家的扩张眭与公共权力异化
三、政府的治道模式与选择
(一)全能政府与有限政府
(二)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
(三)政府治道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构
四、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
(一)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几种关系
(二)公民社会的限度
(三)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内在紧张及其消解
第六章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形成与核心理念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特征
(三)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结构的论述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公民社会
(一)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中国问题
(二)传统社会层级结构与公平正义
(三)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
三、建构“三维制衡”的社会结构,发展公民社会
(一)重塑社会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分析
(二)建构“三维制衡”的理念与实践
(三)“三维制衡”视域下的中国公民社会
结束语 一种从三维结构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目
二、英文书目
三、学术论文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下,社会运动也是公民社会的一种主要结构性要素。社会运动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人的一种活动,是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它是社会成员自觉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表现为社会中的全体或一部分人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组织起来进行的集体行动。查尔斯·泰勒把社会运动称为“寄宿的公共领域”。在公共理性缺乏和法治规范不健全的国家,社会运动常常采取一种革命激进式的方法,可能演化为群体性或集体性的事件。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的各种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黑人运动、环境运动、宗教运动,2005年的巴黎骚乱无不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缺乏这样明显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生了许多社会运动,如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中国式的社会运动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行政主导性”,都是在政府有意识的组织和指挥下进行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动员形式。对于社会运动,我国民众本能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和反感。因此,一般来讲,中国公民社会结构模型不主张通过社会革命或社会运动的方式推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而寄希望于讨论、商谈基础上的沟通、理解和达成共识。 公民社会的建立应该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实体与理论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公民社会的整体性特征不仅包括实体维度的结构模型,而且包括解释维度的理论支撑。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论预设应该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个体本位 其理论前提是,个人的存在及其利益是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国家和社会的存在应以保护和增进个人权利和利益为旨归。个人主义一直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石,个人主义与唯我主义、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唯我主义、利己主义是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个人主义,在哈耶克看来,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同时它也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个人主义在政治上的原则包括:其一,个人权利的至高无上;其二,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其三,政治个人主义的延伸必然要求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即民主原则。个人主义在经济上强调个人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合法性,强调个人通过竞争和市场经济实现个人利益,强调政府较少干预经济。这样的个人主义是合理的。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相对的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我国提倡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公民社会的理论倾向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应该提倡个体本位、集体优位。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