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智道
2012-7
晋圣斌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07出版)
晋圣斌
175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文献典籍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国人以此为荣耀和骄傲。我们的先人怀着对中国历史发展无比崇敬的热忱,特别注重对历史过程的探索,注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借镜。他们以继承和发展、开拓与创新为重,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不顾身家安危,敢于向皇权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直面千夫指,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神圣,载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科学的内涵,进而使我们拥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实录、文集等林林总总、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继往开来、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国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否则就是荒谬;现实是需要面对的,否则就是逃避,而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恰恰就是文化与智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动力的源泉,使我们懂得伟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执着,魅力源自孤独,成功源自独创,生存源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将历史研究与认识国情、建设新中国紧密联系,赋予历史科学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们撰写的中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普及教育的历史著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使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有了传人和继承者,这是祖宗的恩赐,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辈的感召和谆谆教诲下,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因应广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将各自在史学研究领域,钻研积累的个人心得认识贡献出来,由涓涓细流汇集为《中国古代智道丛书》系列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这说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推动历史、现实,更是推动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 回首往事,斗换星移,当年的年轻学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的是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独具慧眼,使我们能够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睿智,获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的确幸莫大焉。而今中国社会出版社重新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大众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令人为之振奋。这是我们著者的机缘,也是读者的幸运,更有可能“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天地、节令、宫省、君臣、治国、人际、军事、用人、饮食、服饰的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它们自成一体,各有侧重;互相映衬、珠联璧合。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丛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有感于此,是为序。
历代统治者经过不断的行政实践,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将三种不同的模式融合起来,形成了以儒家治国模式为基础,以法家治国模式为补充,以道家的权谋手段为调节的古代社会治国之道。《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治国智道》认真剖析和总结了中国古代行政实践的成败得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性思考和为政经验。
晋圣斌,安徽省全椒县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6月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北京化工集团公司党校讲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法规与调研处副处长、机关党委宣传部部长,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办公室副主任。著有《新潮旧势治道一中国古代治国智道透析》(专著)、《中国日本朝鲜实学比较》(合著)、《嘉庆帝后妃传奇》(专著)等,另有多篇文章在《学习》、《前线》、《中州学刊》、《紫光阁》和《中国机关后勤》等刊物上发表。
第一讲 上古之纪和大同之世 庶之•富之•教之 以吏为师与严刑峻法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第二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皇帝•大一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宗法•封建•郡县•藩镇 人治•法治•权治 第三讲 政在四方,要在中央 修齐治平,无为而治 王道圣功和霸道伟业 礼与法,表里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第四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小民的觉醒 得人心者,得天下也 第五讲 战术、心术与务本求财 胜主立国与开疆拓土 文野之分与观风导俗 务本逐末与求财裕国 六术并施与盛世奇观 第六讲 鉴戒识大道,古往兴废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朝更迭,战灾民苦 天下兴亡,新潮旧势 史鉴昭日月,智道慧华夏 后记
版权页: 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皇帝不能事必躬亲,一般是通过宰相和百官行使权力,利用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军政信息,再利用自己的侍从、机要秘书机构来直接贯彻意图,有时越过宰相而径行处理具体政务,并以监察作为补充。皇帝往往采用多线控制的办法,千方百计地驾驭和运用上述人员和机构,有意使之处于职权责交叉和相互牵制的状态,以便保证自己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方面的蒙蔽或阻碍。当然,历史并不是以皇帝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有时会走到其反面。历史上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牢牢驾驭和控制所有官僚机构和人员的,往往会造成大权旁落。这个时期的女主、外戚、宦官和权臣纷纷通过自己的影响来控制皇帝,干预朝政,攫取权力。 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历朝历代皇帝们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摇动”,这关系到国家政权能否保持连续性和能否稳定的大局,因此,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完善和健全皇位继承制度,即太子制度。 皇太子又称皇储、储贰、储副、储君、君嗣、殿下、世子、东宫等,名异而实同。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老皇帝一旦驾崩,太子就可即位称帝,成为新的最高统治者。可以这样说,太子就是国家的准皇帝,他的废立是封建皇朝的一件大事,成为人们关注和权力斗争的焦点。皇帝关注他,因为太子是他的衣钵传人,关系能否使“家天下”永远持续下去;臣僚宦官关注他,因为太子将是他们的新主人,困顿显达,系于一身;后妃外戚关注他,因为太子是他(她)们未来的代言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皇位继承就不是皇帝一家的事情,而成为各种政治势力殊死角逐的中心。 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王权继承原则形成以来,嫡长子继承制便成为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法定标准和继统通则。汉惠帝刘盈、景帝刘启、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唐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敬宗李湛、懿宗李漼等众多的皇帝都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登上皇位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懿文太子病死了,诏立其子允炆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明太祖卒,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凡此都说明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继统通则,得到较为彻底的遵守、贯彻和执行。在这个制度下,无论皇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得到皇位,成为一国之君。晋惠帝司马衷以白痴继位,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一传统的皇位继承通则面前,有时连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无可奈何。汉高祖刘邦宠幸戚夫人,欲废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位,改立戚夫人生的庶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以便继承自己的皇位,结果遭到叔孙通等人的坚决反对,张良则为太子刘盈请来商山四皓。这“四皓”实际上是一种坚决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政治势力,他们从各方面论说不应改易太子。连一代枭雄刘邦也无能为力,长叹说太子“羽翼已成,难动矣”,并且为戚夫人作歌云:“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戚夫人且歌且舞,“歔欷流涕”。因为有群臣的保护,刘盈才得以保住嗣君的位置。同样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在嫡长子继承通则面前也碰得头破血流,两次欲废立太子都失败了。
系统地探求中国古代治国之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课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基于此种目的,我们尝试性地撰写了《中国古代治国智道》一书。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荣晋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谢庆奎先生和时任人民出版社《学习》杂志社柯尊全先生的热情关怀和支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张德信研究员、历史研究所的林永匡副研究员统阅了全部书稿,作了诸多修改润色。同时,作者也曾参考和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理论水平有限,学识不高,时间仓促,本书一定存在许多缺陷以至错误的地方,恳请学界前辈和同仁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治国智道》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智道的书。历代统治者经过不断的行政实践,吸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将三种不同的模式融合起来,形成了以儒家治国横式为基础,以法家治国模式为补充,以道家的权谋手段为调节的古代社会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