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钱国祥 主编 龙门书局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作者:

钱国祥 主编  

页数:

164  

字数:

250000  

内容概要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追切需要从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本套书正是根据这一转变,遵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原则,设有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探索研究、好题推荐及课例展示等7个栏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汇编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引。 本套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新课标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本书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筹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 本套书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与思想政治等9种,可供高中各科教师使用,是高中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二章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四章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五章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六章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七章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第八章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探索研究 好题推荐 课例展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内容标准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中与本章有关的规定是:“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思想,部颁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概述”中的表述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两汉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传人中国,道教形成,对后世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宋元时期“理学的产生”。明清时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思想”。  两者比较,从内容看,部颁教学大纲对传统思想的介绍比课程标准要丰富得多;课程标准选取的是对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且凸现的是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所以,如果将本章标题改为“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的演变”,或干脆称作“儒家思想的演变”可能更为确切。  本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四个阶段”。具体言之:  “一个基础”指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这一变化,不同的学者和学派从不同的阶层和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诸子百家。“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史学家司马迁之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各家之间相互争鸣、诘难,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它们在互相争鸣中,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创立发展。春秋末期,面对社会的剧烈变革,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学。但由于孔子的主张不能给诸侯们立竿见影地带来国富兵强的效果,孔子周游列国14年,无果而返。儒家思想备受冷落。战国时期,孟子、苟子继承孔子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儒家学说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但只是百家中的一家,尚未获得统治者的青睐。  第二阶段:西汉时期:一家独尊。面对西汉前期日益严峻的社会危机,董仲舒借鉴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提出“大一统”、“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儒学,从而使得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学终成统治之学。  第三阶段: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为了扭转汉末至五代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的局面,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把儒学伦理道德发展到天理的高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理学。从南宋开始,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儒学家又将理学发展到了心学的新阶段。理学从元朝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第四阶段:明清之际:焕发生机。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明清之际随着满清入关,政权更替,一批身怀“种族奇耻”之痛的儒家学者从传统儒学中发掘积极成分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成分,使儒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其中颇具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有: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的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可惜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未能取代日益僵化的理学占据社会的主流。  在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有:百家争鸣的含义、产生背景及影响;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汉武帝推广儒学的措施。难点有: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理学的主张;明清之际黄、顾、王的思想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思想文化史较之于政治史、经济史而言相对要抽象些,但也更具思辨的乐趣。本章是思想文化史的开篇之作,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1)把握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同时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又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这一关系应不断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确立,同时使之成为学习理解思想文化现象的方法。  (2)注意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系。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紧密相连。在学习过程申,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来感受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3)理解文化的继承性。思想文化的出现既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也离不开已有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思想文化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时,一定不要忽视已有文化的影响。这是理解某_思想文化现象的又一把钥匙。  (4)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并仍在影响着中国的现实,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又被深深地打上了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的烙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辩证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现代公民意识的角度引导学生梳理儒家思想主张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避免绝对的肯定或否定,以便在扬弃中继承儒学的优秀成分并将之发扬光大,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背诵扫描  一、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学术中心  稷下学宫,亦称稷下之学。关于“稷下”的来历,一说,因齐都南隅有稷山,临淄在其北侧而得名;一说,齐都临淄西门原有稷门,学宫营造其外,故称“稷下”。由于史书未载清确切方位,今说法不一。然而,齐国设“稷下学宫”的事实是毫无疑义的。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陈侯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揽贤人而尊宠之”,初创稷下学宫。  齐威王即位后,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出现“滥竽充数”现象也就不足为奇)。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思想自由,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吸引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赞道:“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  齐闵王后期,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至齐襄王的儿子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的灭亡而消失。  稷下学宫有多重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还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大学。战国时期,由于晋已分裂,三晋纷乱,楚则保守落后,秦虽是新兴,文化未盛,齐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苟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等。稷下学宫以其思想之自由,学术氛围之浓厚,成果之丰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解放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历史。  二、自鹿洞书院的规章制度  朱熹(1130~1200),1178年朱熹出任“知南康军”,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该“学规”后来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