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汇丰故事

王浵世 龙门书局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作者:

王浵世  

页数:

218  

字数:

1515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跟王浵世先生已经是多年的老同事。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认识。当年我们在汇丰算是年青一代,刚30出头。转眼就过了30多年,今王浵世先生要我为他的新书写序,自是欣然答应。 记得不久前他送我的一本书叫做《北上管理的艺术》,细说香港人在内地工作应该关注哪些事情,王浵世先生娓娓道来,看起来不但有趣味,而且很有启发性。听说卖得不错,替他高兴。没想到,不久他又写完一本,而且这一本书覆盖近四十年,真要佩服他的创作能力和写作速度。 王浵世先生初期在汇丰的工作,跟其他的同事稍有不同,不在前线做业务,反而经常搞项目,东奔西跑。看他毫无怨言,给他什么项目,都乐意接受。难怪他在银行接触面很广泛,见识也多。而且,外派三次,所罗门岛培训、加拿大温哥华做私人银行,后来在美国洛杉矶推广亚洲业务,外派之多,可能是一项纪录。 汇丰在20世纪90年代中,已有意发展内地业务。王浵世先生广泛的银行经验,担负大旗自然不过。从此王浵世先生就成为在内地的香港人,落户上海。有事回香港,他地道的普通话,让他变为在香港的内地人。可以说有双重身份,他口中说的“双城记”,肯定会很有意思。 王浵世先生跟我一样,在汇丰工作了差不多一辈子。在他身上可以感染汇丰企业文化的气息,忠诚、节俭、朴实、坚韧、严谨。就随便说几样,便足够让读者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书中第一篇讲到汇丰当年坐凳子的往事,勾起不少做“专员”时代各种有趣味的回忆。还有股市狂热的时候,大家讲究鱼翅捞饭;在股市泡沫爆破之后,大家低调做人,休养生息重整山河。王浵世先生在书中既写实,又励志,把那一代的香港人在经济低迷的时候,流露出乐观、振奋的“香港精神”,很好地呈现给读者。 王浵世先生这一代银行家,有幸目睹,甚至促成香港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开始,本地厂商实力猛增,王浵世先生与不少香港商家共同走过一段辉煌的日子,也道出了汇丰“与客户一起成长”的经营理念。他在书中也提到“香港好,汇丰好,大家都好”这种紧密关系。在经济、政治开始变化的时刻,书中提到汇丰坚定不移,为香港的安定作贡献,这是千真万确的事。 除了香港,汇丰同时展开国际化的路程。王浵世先生有幸两次外派,一方面是他的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是需要有条件的人“走出去”宣扬汇丰精神。在加拿大、美国的经历,他在书中有细腻的描写,值得一读。 除了“走出去”之外,王浵世先生在内地业务也可以说是“走过来”。从1994年开始,他就在内地跑业务、跑关系,为汇丰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他经历的故事很多,写出来的不过是一小部分。这些故事经他一写活现眼前,其中不少情节历历在目,看的时候让人回味。王浵世先生的普通话一点不普通,尤其上台讲话时,跟本地人一样地道,完全不像香港人。看书中用字,便知他对普通话已经融会贯通,远超一般香港的同事。也因为如此,他才能深入了解情况,把所见所闻放进书里。 王浵世先生是上海人,在香港多年,文字中流露出他那种是香港人,也是上海人的心情。由他来讲“双城记”,再恰当不过。同时,我能理解王浵世先生借他在汇丰的故事,讲出香港及上海过去十多年的发展,是一本历史书。对这段历史,相信不少读者会产生共鸣。 王浵世先生短短几个月,似乎成功地从银行家转型为作家。好书值得推荐,以此为序。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 郑海泉

内容概要

汇丰银行1865年成立,从香港起源,到内地发展,直到成为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上演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金融故事。在国际金融界,汇丰银行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个传奇。
本书作者王浵世在汇丰银行工作近四十年,他用个人的奋斗经历来记述汇丰银行的开疆辟地,使读者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它的发展轨迹,从小故事中见证大金融时代的崛起!

作者简介

王浵世
上海出生,香港成长。1973年进入汇丰银行,从见习生开始,历任部门主管、中国业务总裁,并被派驻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国际化业务拓展。接受传统苏格兰式银行训练,带着积极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游走于内地、香港金融界,经历了汇丰银行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
2006年获邀出任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行长,成为首位出任内地银行行长的香港银行家。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股市风暴 另寻发展撤门禁招揽见习生地区专员的第一课先敬“凳仔”后敬人穿针引线靠“后生”全民炒股皆“赢家”总行的培训最关键股市活跃,工作不离股票与垃圾为伍的差事外展训练先签生死状第二章 经济转型 蓄势待发海外拓展远至南太平洋华资企业顺势崛起本地专员受到重视汇丰文化的军人气息“银行多过米铺”的年代第三章 动荡之中重建信心率先推出ATM新标志促进内部团结重建总行展示信心50亿港币的划时代杰作第四章 时移势易催化跨国发展新兴市场抢滩备战第一批外派员进驻加拿大异地发展的崭新体验拓展与改革并进第五章 积极部署准备北上提升华人高管 部署中国策略掌握贷款风险 应对内地企业苏格兰银行原则外滩老大楼与汇丰四老圆明园路的上海分行第六章 政经动荡 考验重重回归后加速北上步伐利润放一旁的非传统战略外资银行业务空间有限“广国投”破产影响深远四大华人天王第七章 重整旗鼓 扎根浦东陆家嘴成立总代表处最难管控的风险是不守规矩最渴求的资源是人才“苏格兰精神”落地有难度两种文化的融合不容易年度盛事谒见总理启动并购进入零售市场第八章 风雨无阻 中国独领风骚整合私人银行业务进军美国消费金融市场“非典”后中国的发展机会重新部署的关键时刻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股市风暴 另寻发展这是恒生指数大起大落的年代。几乎所有股民都上了宝贵的一课,体验了一段包含天真、无知、贪婪、沮丧、失望等各种元素的经历;没多久事过境迁,大家重新振作,另觅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香港人斗志永不磨灭的精神。撤门禁招揽见习生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拿了文凭,读的是工商管理,心想一定要找一家商业大机构,发展自己满腔的抱负。在香港,不用多想,首先想到的是汇丰银行。除了汇丰银行在香港财雄势大之外,家人的期望对我多少有影响。 家父来自上海浦东,算是乡下人。他经常告诉我,当年从川沙到城里来很不容易,在摆渡船上看到矗立外滩的汇丰大楼,既宏伟又有气派。跑近看,门口那对石狮子虎虎生威。朝上看,哇,这么高!头仰得太高了,戴着的草帽都掉了下来。老人家在我毕业的时候,经常给我 “暗示”,如果能进汇丰工作,那可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他的话我一直没有忘记,能否进汇丰银行将会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的确是想进汇丰,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听说进汇丰的各种要求,心里就凉了下来。其中一个条件是 “铺保”,就是要有一家有名望的店铺为想进入汇丰的人提供担保,如果行为有差错,所有损失将会由这家店铺负责,当时不少大机构雇用员工时都会有这种要求。家父多年在家弄个小工场,为别人做些手工,根本没有什么店铺。要请别人代劳,出张担保,当然也不容易办到,于是进汇丰一事只得搁下。家计不好,不容闲置在家,急着要找工作,挑容易考进的机构,进去再说。算我运气好,没多久便考进一家由印度尼西亚华侨所经营的本地银行。这家银行有特色:工资低,每月800元港币;工时长,每周6 天,每天14小时。总行在上环的一条小马路上,一点都不起眼,怎么看都不像一家大银行。大堂柜台里面挤满从印度尼西亚招聘过来的员工,站着干活的也有,叽里咕噜说的是印度尼西亚话,英语看不懂,广东话也不行,说是从印度尼西亚请过来 “帮忙”的,其实是在香港制造就业机会给印度尼西亚家乡的华侨而已。我做见习主任,跟主任 “轮流”负责分行之间的提存。我坐在主任桌的时候,他就站在柜台;反之,他坐桌子时,我就站在柜台。必须 “轮流”负责,是因为桌上有三个不用拨打的直线电话,从其他分行打来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一定要有一个人专责接听电话才行。当时因为没有计算机,分行之间客户的提存,只能靠电话来查账。也没有计算器,只给了我一个算盘,幸亏我对算盘还算有基础,噼噼啪啪用起来有模有样。就是因为没计算机,也没计算器,每天下班前要用算盘把利息算好,才能回家。下班一般是晚上9点以后的事,所以6点钟提供晚饭,算是福利。有时候,账平不了,弄到十一二点是经常的事,只不过消夜就没有了。进汇丰不再需要铺保折腾了半年,印度尼西亚话刚学会几句,突然听说汇丰门禁大开, 不再需要铺保,而且推出一个见习生培训计划,专收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的毕业生。培训三年,培训期间的月薪是1650元港币,毕业后接近3000元港币。可真是大好消息,起码与中大、港大同等待遇。当年,中文大学的地位远不如香港大学,不少机构明说只收香港大学毕业生,而不收中文大学的。当年的政府部门、大公司、大机构的正式公文,用的都是英文,开会时即使都是香港人,会议文件、记录还是用英文。不少人虽然没说在口上,心中以为中文大学的学生只懂中文,不然怎么会连学校名字都叫 “中文大学”?赶紧把简历写好,寄到汇丰银行,静候佳音!以后几天,路过中环,总会绕道到汇丰大门口,细心打量,到底将来能进来吗?进来又会在哪一层楼办公?汇丰银行的前面是皇后像广场,在汇丰银行办公,从上面看下来的皇后像是怎样的?看得到维多利亚港吗?银行里一定有不少外国人吧?自己在大机构工作会有前途吗?人家说,摸摸门口石狮子的爪子,会带来好运气,赶紧摸几下,连鼻子也摸了,看看会不会灵验。不过,实在没多大的信心,当年的英资大行,没有几个中文大学的毕业生能够 “高攀”,中文大学当中,崇基又给人多一分土气的印象,机会又低了几分。当年的香港中文大学是由三家学院在1963年组成的,排名如下:崇基、新亚、联合,为什么是这样排名,各有说法,无从细说。崇基叫学院,其他两家叫书院,英语都是一样,叫College。崇基学院一直在新界马料水,因为加入了中文大学,1968年开始建新校舍,原校舍最接近当时的马料水火车站(后来的大学站),而新亚及联合的校舍还在外面市区里,新亚在九龙农圃道,联合在香港岛的般含道。我考进崇基,主修工商管理。早晚追赶火车以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课堂里,都用在体育及文娱活动上。崇基学生会会歌开首几句就是:“鞍山苍苍,吐露洋洋;唯我崇基,雄立南方。”鞍山指的是马鞍山,吐露指的是吐露港,崇基位置,正面对着马鞍山,中间相隔的是吐露港。“崇基仔”听上去并无褒贬之意,只是说出在崇基读书的事实。可是心里明白,别的在城里的院校总觉得我们 “老土”,在马料水这种乡下地方上学,追赶火车很容易满脚泥巴,全身一股乡土味道,跑进市区就让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作为 “崇基仔”倒也自得其乐,环境好,适合打球。大学四年,可以说在室外的时间要比在室内多,没有接受太多的学术熏陶,说我这个 “崇基仔”土头土脑,并不过分。没想到有机会应聘汇丰银行,传闻都说 “崇基仔”一般不收,收的多数是 “新亚仔”,他们的成绩一般比我们要好。考试的时候,坐在人群中,左边是香港大学,右边是 “新亚仔”,总觉得不是味道。既来之,则安之。心平气和,整个过程倒也顺利,过了一关又一关,到了最后一步,要见人事部主任,成败在此一举,心中不免忐忑。地区专员的第一课人事部主任是位女士,看上去年近50,一身苏格兰方格子套装,短头发,不苟言笑。办公室不算大,她坐在一张桃木书桌后,叫我坐书桌前,不过椅子离书桌两米多,有点接受问话的感觉。她的桌面上有一块木牌,上面有名字,姓Unthank,心想:那就是不要谢的意思。不敢让她发现我在四处张望,赶紧保持目光接触。她的眼睛从老花镜片后盯着我看,第一句话就问:“你是 ‘崇基仔’?”连忙点头说是。没想到她跟着直截了当就告诉我,汇丰没有“崇基仔”,我连忙问为什么?她很不客气地说:“从来没有崇基仔完成外展训练课程。”外展训练课程(Outward Bound Course)我略有所闻,知道是汇丰见习生培训计划中的一项要求,必须完成为期近一个月的户外训练,着重体力与毅力的锻炼。我冲口而出:“你面前的‘崇基仔’,就是第一个!”她并不觉得我这一句话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反应。接着又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没有理过发便来面试?当年男生流行长发,几乎人人长发披肩,我还好,头发只是长到脖子边。这时候,我知道她已经没有其他事情可以为难我,只能说到我的头发了。心中有数,顺口“顶”了她一句:“当前的潮流是长发,我应该跟着潮流走。相信我们汇丰银行也一样,不仅跟着潮流,而且是带领潮流。”她还是老样子,脸上没有表情,也不吭声,淡淡说了一句:“有人会通知你什么时候上班。”这算是已经录用了吗?我想应该是吧!走到门口忍不住笑了出来,哈哈。没想到,这个“崇基仔”竟然可以加入汇丰银行,三年培训后就会正式成为地区专员(Regional Officer )。成为英资大银行的一名员工,在香港可真是光宗耀祖的事,总算没让父母失望。地区专员见习生培训在培训阶段,衔头都叫ROT ,前面两个字母是地区专员的简称,“T”是见习生。讲到专员,我第一时间想到当年的粤语片中老牌明星吴楚帆经常扮演的专员,头戴绅士帽,身穿中山装的那种。我也曾试着向父母解释专员是什么名堂,总是说不清楚,都以为我是手提着包,四处收账的那种。父亲故作轻松,笑着说:“只要进去,做什么都没关系。”然后淡淡地再加一句:“你有办公室以后,我来看你。”意思是说我没有办公室,只是个四处奔跑的打杂,没有多了不起。父亲的表情看似不在乎,可是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终于等到儿子进入汇丰银行了,人前人后都说他儿子考进了汇丰,“考进”两个字的语气是特别加强的。干粗活的人,有儿子进了大银行,难怪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一天上班是1973年2月7 日,正好是大年初四,春节三天假期之后的第一天,是大吉大利的开始,也是人生阶段的一个新开始。开始见习生的培训计划,第一站是港岛的德辅道西分行。培训计划为期三年,包括五六站,每一站为期半年左右。第一站能到分行,人家说是走运,因为分行里人员较少,人事不像总行那般复杂,很快半年就过去。而且听说这家分行人情味浓厚,大家情同手足,互相关照。德辅道西分行楼高三层,还有地库、保管箱,位于西环中心,有地理优势,客似云来,客户以买卖大米、海味及参茸为主,富有香港传统味道。有些客户经常穿着唐装衫裤上门,一点儿没有洋派作风。分行的员工也很随和,主动跟我打招呼。有个同事把我安置在分行经理那层楼,随便找个凳子坐下再说。因为当时股市行情很好,大家都忙,没空安排让我自我介绍。另外有个同事倒也细心,怕我没事干,把手上的报纸递给我,要我看看有什么消息,今天该买哪只股票,附带一句:“有钱大家一起赚。”即使是上班时间,大家的心思也全都在股票上。记得那层楼的 “后生”(Office Boy ,简称Boy ),他的名字叫 Percy 。“Boy”这个称谓并无贬义,有点像今天内地的服务员,不过当时这一个Boy只是服务经理一个人。这人很有意思,看我坐下没多久,就过来问:“阿Sir ,早餐吃什么?”立时把我弄糊涂了。第一,第一天上班就成为阿Sir,有点飘飘然,这是什么概念?第二,问我吃什么?难道汇丰银行还提供早餐?他一看我有迷惘之色,连忙说,三块钱一份,火腿加煎蛋两只、多士奶茶,全套最合算。原来他的妻子在银行底层开了个小厨房,做员工餐饮的生意。对我来说,问题不是吃什么,而是在什么地方吃,Percy连说不用担心,他有办法。不要让人使我尴尬的英式文化不用一会儿,早餐来了,果然是火腿双蛋,单面煎,多士奶茶。在Percy的引导下,我就在别人的办公桌旁,拿着刀叉,享用我的早餐。当时我心中多少有点忐忑,在办公时间内用餐总不是一件好事情。说时迟,那时快。没想到一块火腿刚放进口,一个外国人从经理室推门而出,距离我只有五六米远,脑子闪过的问题是,应该打招呼吗?看来这一个是经理无疑,第一天来上班,理应跟经理打个招呼。可是嘴里还有半块火腿来不及吞下去,该怎么办呢?还有手上摊开的那份报纸,是股市行情的版面,要不要收起来?可是一刹那间,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多余的。那个叫高西亚的经理, 是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一出门口,腰笔直,双眼向前看,若无其事,稳步向前走,好像周边一个人都没有看见,鸡蛋的香味也闻不到。把 “非礼勿视”这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是进入汇丰银行后的第一个领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英国人的应对逻辑:不要让别人使我尴尬。就好像明明是你踩到了他,他还先跟你道歉,说一句 “原谅我”。所谓要你 “原谅”他,其实是要你原谅他来告诉你:你踩了我一脚。当时,高经理当做看不见我,就用不着跟我说 “对不起”来告诉我不应该在办公地方吃早餐。高经理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讲起话来斯斯文文,不愠不火。我第一眼看见他,就对这种绅士风度产生极大的好奇。他第一天没有见我,以后也没有。大家在同一层楼好几个月,从来没打过招呼,更不用说讲过话。他总是在同样的时间上班,同样的时间下班,什么时间上洗手间都好像规定好,甚至要从他的办公室走多少步到洗手间都计划好,不多不少。脸上表情也一样,有轻微的笑容,但从不露齿。从高西亚身上,我上了英式文化的第一课。

后记

差不多一口气写完这一本有十多万字的“历史书”,大部分是根据我个人过去在汇丰的经历,写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勾画出汇丰近四十年发展的轮廓。更重要的是想让读者从各个小故事中,感觉到汇丰的内涵。在今天,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之际,到底香港与上海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竞争,还是优势互补?没想到汇丰银行从1 865年,接近一百五十年前就开始两地并重的发展历程,同时更有意思的是把香港、上海两地都放进银行的名字里面,把自己叫做“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一方面我们要赞赏当年管理层的远见,能够看得这么准确,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两个城市各放异彩。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受汇丰那种不忘本的精神,从香港、上海起家,当时的核心业务就是方便世界各地的华侨汇款回家,所以叫做“汇丰”,汇款丰富的意思。中国内地就是华-侨的家,而汇丰就在家里为广大的华侨作贡献。有人说汇丰今天作为国际银行当之无愧,因为其分支机构遍布欧、美、亚三大洲八十多国。也有人说汇丰是典型的亚洲银行,因为在亚洲二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广大的分行网络。我说,汇丰其实是为中国人而开的银行,在香港、上海扎根,汇丰的文化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记得前任集团董事长浦伟士说过,汇丰要做一个有性格的银行。这种性格是独有的,让客户信赖,让对手仰慕,让自己骄傲,让监管放心。当然浦伟士董事长也是一个很有性格的领导人,相信跟他工作过的同事都会同意,他对汇丰近代的发展有承先启后的功劳。另一位董事长也说过,汇丰在各种监管环境下,都要保持黑白分明的态度,不容许在灰色地带寻求商业利益。其他几任董事长的思维与行为,同样充分展示汇丰内在的基因,从本书中讲到的“苏格兰银行原则”,便可看出这些基因的可贵。 从1865年创建以来,汇丰不断面对经济起伏周期的冲击,就是因为坚韧、坚忍的态度,坚定、坚持的管理原则,往往化危为机,从而攀上更高的台阶。虽然汇丰一直被视为英资,其实股东遍布全球,根本无法说清楚到底哪一国的股东占股比例最大。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汇丰骨子里的苏格兰文化,早已融人中国的人文精神。汇丰的谦虚、节约、耐劳、守信、可靠、念旧、友善、坚韧和坚持,在汇丰的企业文化中不断地得到展示。 汇丰在香港和上海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汇丰与香港、上海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不是一般银行可以轻易做得到的。我有幸在20世纪70年代加人汇丰,从低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我是一个幸运者,在过去接近四十年的时光里,让我从外面到里面,再从里面返回外面,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断让我充分享受汇丰那种浓厚的精神文明。同时也让我看到汇丰从香港走出去,迈上国际化的路途,发展过程中也让本地员工得到提升的空间。今天这本书,只能覆盖其中一小部分,希望抛砖引玉,有更多朋友把他们所认识的汇丰,从不同的角度带给大家。 借此机会,诚意地献上对汇丰、香港及上海最美好的祝福。


编辑推荐

《汇丰故事》编辑推荐:王浵世,汇丰银行前中国区总裁,游走于香港、内地金融界近40年的银行家;汇丰银行,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1865年成立,从香港起源,到内地发展,历经时代变迁和经济浮沉近150年,上演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金融故事。在国际金融界,汇丰银行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个传奇。汇丰银行对于香港、上海,有着不能言喻的情结,多年来,无数香港人向它默默投放了多少精神与努力,汇丰大楼门前昂然而立的一对石狮子,亦见证这个地方由小渔港变成国际金融大都会的成长故事。这间1865年在香港扎根的跨国金融机构,成就过许多叱咤风云人物,王浵世,便是其中一位。由一位实习生到银行行长,从个人经历到汇丰以至香港的风雨历程,王浵世娓娓道来近四十年的汇丰生涯。上海出生、香港成长的他早已跟这两个城市有着紧密联系,多年来他穿梭两地为汇丰的中港业务穿针引线,到了今天,香港跟上海两地并肩,他却品味人生,与读者一起回味汇丰银行的开疆辟地,穿越香港金融市场的波涛起伏,见证香港与中国内地银行业务的相互发展。在《汇丰故事》中,到处可以显现作者是带着感恩与怀旧的心,用生动的文字和真实的故事,在记述着他与汇丰的成长历程。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让当下乃至未来的银行从业者了解过去,了解怎样经营一家银行,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在汇丰银行坚韧、坚忍、坚定与坚持的精神鼓励下,承前启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汇丰故事 PDF格式下载



讲书了作者在汇丰银行工作的近四十年的所见所闻,见证了一名见习生怎样成为出色的银行家,一家小银行怎样发展成了全球的金融帝国


汇丰银行,除了在香港,还同时展开了国际化的路程。作者两次外派,一方面是他的视野不局限在一个地方,另一方面是需要有条件的人“走出去”宣扬汇丰精神。在加拿大、美国的经历,书中有细腻的描写,值得一读


汇丰在香港和上海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汇丰与香港、上海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不是一般银行可以做到的。汇丰的谦虚、节约、耐劳、守信、可靠、友善、坚韧与坚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简单翻看了下 书很大方 内容平实易懂 主要是写作者在汇丰的故事


喜欢老一代汇丰人的奋斗史,但担心汇丰在中国的每况愈下。


一直很喜欢这个作者。每本书都会买来看。这本书尤其的好。


送货很快,质量包装很好,书的内容很精彩,在上下班的路上读完的。推荐大家~~~


书很好,看完后书中不少情节历历在目,让人回味。


读后可以丰富知识。很有品质的一本书,非常好看


很好,发货快,下次还来


制作精美,好书


文字很美~~~~书很精致~~值得一读


有意义!!!


纵使在金融市场化和全球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内地,作为外资银行的HSBC恐怕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想,这不仅因为汇丰是当今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更因为汇丰的发源地是中国香港和上海,所以,中国和汇丰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存在。然而,汇丰从一家区域银行到今天首屈一指的全球银行,则是最近三四十年的事情。在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汇丰无疑创造了一个时代奇迹,那么,这一奇迹的精神动力是什么,奇迹的背后又有那些跌宕起伏而鲜为人知故事呢?从汇丰银行前中国业务总裁王浵世先生的新书《汇丰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王浵世先生生于上海,在香港长大,大学毕业后在汇丰银行供职三十余年,从最基层的见习生到中国区总裁,其间参与了香港总行重建,北上开拓内地业务,收购加拿大、美国当地银行等重大事项。作为一名华人,2003年王浵世从汇丰银行美国西岸业务总裁任上离开汇丰的时候,可以说个人职业生涯达到了一个顶峰,而彼时汇丰银行也完成了亚洲、欧洲、北美“三脚凳”战略,从而晋升到国际银行榜首。虽然,作者出于谦虚低调的美德,没有渲染自己对汇丰的贡献,但透过书中一个个故事不难发现,《汇丰故事》所讲述的正是作者与汇丰共同成长的励志故事。   
  
  汇丰跻身为国际顶级金融机构,差不多和中国国内几大国有银行“走出去”,并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处于同一时段。但是,两者背后却是截然相反的运行规则。汇丰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践行的是“苏格兰银行原则”。透过《汇丰故事》中的每个故事,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坚韧、坚忍、守信、节约、念旧”的原则,这些原则历经百年融入汇丰的血脉之中,从而形成“汇丰精神”,这才是形成“香港好,汇丰好,我们都好”这一心理认同的根本原因,也是支撑汇丰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称雄全球的精神源泉。而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因为天生的垄断地位,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利率,同样的服务,以致于在我们心中每个银行除了与自己住所的空间距离有所不同外,其他区别实在乏善可陈。所以,从金融的角度看,“苏格兰银行原则”或“汇丰精神”正是中国国有银行所缺乏的。
  
  从《汇丰故事》中,除了体味汇丰精神,了解汇丰历史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从中分享作者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智慧。在汇丰,不同级别的员工,办公环境,甚至椅子、洗手间的标准都有差异,这中等级森严制度在崇尚自由平等的香港和西方,多少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在汇丰这却被当做员工积极进取的动力。对此,作者显然是将“等级制度“作为一种规矩而加以认同的。此外,在离开汇丰后,针对苏格兰银行原则被系统化的“核心经营原则”所取代的现象,作者认为这种形式化、教条化的做法显然是一种倒退。可见,在管理思想上作者是重规矩而轻规则,重内心的自律而轻外界的他律的。或许,“重规矩,重自律”既是汇丰精神的一种延伸,也是王浵世在汇丰成功演绎三十年“汇丰故事”的原因吧。


像励志小说


**书,我就想不到一个做过民生银行总行长的人写的书居然这么差劲,没有一点含金量,完全是沽名钓誉、骗钱骗人,看了这么多书,第一本我不得已来差评的书,因为我不想别人像我一样**,特别是从事银行业的人看也也没一点用,太小儿科,骗子。


了解一下,一个人,半生。


比起是说汇丰,更多的是作者在汇丰的职业生涯。很棒的书~


还没看,高人推荐看的,觉得可以考虑看看吧


豐盛+感悟行動最實際!


这本书,冲着了解汇丰去的,就是大概汇丰的小事凑成的故事!对于立足了解外资银行运作的视角,想多了解这方面的人,不建议!闲书闲话唠嗑的一本书!无伤大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