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
2008-1
当代世界出版社
韦尔斯
231
无
这本《世界简史》的撰写,目的是使读者能像阅读小说般阅读人类的历史。本书将到今天为止人类所具有的历史知识扼要地叙述出来,绵密而复杂的事,一概略而不提。读者应当能从本书中获得历史的概观,而这概观,也正是研究特定的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所必须具备的框架。再者,本书也许可做阅读叙述更精密、篇幅更庞大的拙著《世界史纲》(Outline of History)之前的入门书。然而本书的目的,主要还是满足那些无暇细读《世界史纲》,而又希望能使对于人类历史已趋模糊的记忆再次清晰起来的忙碌读者的需要。本书不是上述拙著的选萃,亦非缩写。《世界史纲》就其本身的目的而言,乃是不容缩写的。本书是更一般化、更大众化的历史读物,也是以崭新的立意写成的。
H.G.韦尔斯(Herbert George Vells 1866-1946),英国肯特州人,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任教于伦敦大学,曾在赫胥黎的实验室工作。1895年发表《时间机器》,从而一跃成为文坛上的新进作家;《隐形人》《世界上的战争》和《空中战争》等确立了他作为科学小说家的声誉。1905年发表《近代的乌托邦》,把力量倾注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表示出对世界的前途及人类未来命运的关心。1918年尝试编写此书。
原书序1 世界与空间2 世界与时问3 生物的起源4 鱼类时代5 石炭纪沼泽时代6 爬行动物时代7 最早的鸟类和哺乳类8 哺乳类时代9 猿猴、类人猿、原始人10 尼安德特人与罗得西亚人11 最早的真人12 原始思想13 农耕的开始14 原始的新石器文明15 苏美尔、古埃及、文字16 原始游牧民族17 最早的航海民族18 埃及、巴比伦、亚述19 原始雅利安(印欧)民族20 最后的巴比伦帝国与大流士一世帝国21 早期犹太人的历史22 犹太人的祭司与先知23 希腊人24 希腊与波斯战争25 希腊的繁荣26 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27 亚历山大城的博物馆与图书馆28 释迦牟尼的一生29 阿育王30 孔子与老子31 罗马的出现32 罗马与迦太基33 罗马帝国的成长34 罗马与中国35 早期罗马帝国的平民生活36 罗马帝政下的宗教发展37 耶稣的教义38 基督教教义的发展39 蛮族入侵帝国分裂40 匈奴人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41 东罗马帝国与萨桑帝国42 中国的隋唐时代43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44 阿拉伯人的盛世45 拉丁系基督教国家的发展46 十字军与教皇统治的时代47 诸侯的反抗与教会的分裂48 蒙古人的征服49 欧洲人理性的复活50 拉丁教会的改革51 查理五世皇帝52 欧洲的政治实验时代53 欧洲人在亚洲及海外的新帝国54 美国独立战争55 法国革命与复辟56 拿破仑的没落与欧洲的不安定和平57 物质知识的发达58 产业革命59 近代政治和社会思想的发展60 美国的膨胀6l 德意志的兴隆62 海外的轮船、火车、新殖民地63 欧洲对亚洲的侵略及日本的崛起64 1914年的大英帝国65 欧洲的武装时代与第一次世界大战66 世界的政治与社会的重建
1 世界与空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破解世界的来历。两百年前,人们对3000年以前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对于3000年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就更是仅限于传说与臆测了。即便是那些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中的人们,也都相信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突然被创造出来的。至于事情发生在这一年的春天或秋天,专家们之间的意见也不尽相同。这种奇异的谬论,来自人们对希伯来经典《旧约》过分拘泥的解释以及神学式的独断臆测。如今,连宗教人士都已经抛弃了这种看法。人们都普遍相信,我们所居住与生存的宇宙,已经存在了很长很长的时代,甚至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当然,这些现象之中,有些并非真实,就好比我们在房间两端各装上一面镜子,会使房问看来没有尽头一样。尽管如此,那些认为人类所居住的宇宙仅存在了六七千年的看法已经被完全推翻了。现在没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橘形球体,它的直径约1.28万千米。在大约2500年前,少数学者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在那以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一个平面,并且用各种荒谬的理论去解释地球与天空、恒星、行星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以地轴(比地球赤道直径约短39千米)为中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另外,我们还知道,地球还沿着微微倾斜的椭圆轨道,每年绕太阳转一周,这就是一年。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时为1.47亿千米,最远时为1.52亿千米。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处,还有一个小行星——月球在绕着地球运行。围绕太阳运行的星球,除了地球、月球以外,还有远在5800万千米处的水星与1亿千米外的金星。地球公转轨道的外围,还有无数呈带状的小物体,此即小行星带,此外尚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它们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各为2.27亿千米、7.77亿千米、28.6亿千米、44.94亿千米和67.42亿千米。其后发现的还有冥王星,它离太阳的距离更加遥远。这些动辄以百万计的数字,人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如果把太阳与诸行星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到一个模型中,读者们理解起来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倘若以直径2.5厘米的小球代表地球,则太阳为一个直径是2.7米的大球,二者之间的距离为300米,大约是步行四或五分钟的距离。月球则为距地球0.76米的一粒小豌豆。在地球与太阳之间,还有水星与金星两颗行星,分别距太阳114米和213米。水星和金星周围是茫茫无际的空间,不过稍远处距离太阳160米的地方有火星,约1.6千米处有木星,3.2千米处有稍小的土星,6.4千米远处有天王星,海王星则在9.6千米处。约数千里外的地方只有细微的尘埃与稀薄的气体。即便按照这种缩小了的比例来计算,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也远在8万千米之外。或许上述模型中的数字,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之剧上演的空间是如何的空漠广大!空间是如此广阔无边,而我们所能了解的,只有地球表面上的生物而已。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离地心有6400千米,而这些生物则深入到地下不到5000米,并且也不可能生存于地球表面上空8000米的地方。这以外的空间,当然也就没有生物的存在。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也只有8千米,飞机的最高飞行记录,也才刚刚超过6.4千米。虽然有人曾乘坐气球到达过离地面11千米的地方,但他必须承受极大的痛苦。没有一种鸟类能飞到8千米以外的高空,如果用飞机来运载小鸟和昆虫,上升到超过这一高度的地方时,小鸟和昆虫即已呈瘫痪状态(此处各种数字均为原著当时的记录——译者注)。2世界与时问最近50年间,科学家们对有关地球的年龄与起源的问题做了许多非常精密而有趣的研究。我们在这里甚至连这些研究的概要都无法介绍,原因是这研究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和物理学问题。说实话,如今的物理学和天文学还没有发达到足以把这一类问题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现在的倾向是把地球的年龄估算得越来越长。如今得出的结论是地球已经存在了20亿年以上,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地球就是一颗独立绕着太阳运行的行星。不过,地球的寿命也可能更长,长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不过,也许在地球独立存在的这段漫长的时间以前,太阳、地球,以及太阳周围的其他行星,只是散布在空间中的由发光的物质组成的巨大漩涡。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天空中到处都有发光的漩涡状的物质,这些物质以某一中心为轴旋转着,此即涡状星云。据多数天文学家的想象,太阳及其行星群,曾经也是这种漩涡,这些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目前的形状。地球与月球也是这样形成的。当时,地球与月球的自转速度比现在更快,与太阳的距离也更短,绕行太阳的速度也更快,而它们的表面则在不停地燃烧和熔解着。当时的太阳则是比目前更大的一个火球。假如我们能上溯到无限遥远的过去,亲眼去看一下地球最初的状态,想必可以看到与现今迥不相同的情景:那时的地球更像熔炉的炉膛,或者说是冷却前的岩浆的表面。当时还没有水,因为所有的水都混合在硫磺蒸气与金属蒸气当中。在它们下面,是一片大海般的熔岩在沸腾、打转。天空中弥漫着火云,急促的太阳与月球的闪光,有如赤热火焰般飞掠而过。时间又过去了几百万年,当初那种火海烧灼的热度慢慢减退了。天空中的蒸气凝结成雨下降到了地面,高空中的空气变得越来越稀薄,渐趋凝固的巨大熔岩块浮起又沉落。太阳与月球离地球越来越远,也变得越来越小,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月球因为体积较小,所以早已冷却到了白热状态以下。它交替的遮挡或反射太阳的光线,造成日食和满月的现象。地球就这样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变化着,在经历了不知多少岁月以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的雏形。最后,水蒸气在冷气中凝结成云,最早的雨也降落到地面最早的岩石之上。在此后的不知多少千万年之间,地球上大部分的水还是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之中。不过终于有一天,这些蒸气凝结成为滚热的水流,开始在已趋凝固的岩石上奔流,从而形成了池沼湖泊,并把碎岩和沉淀物冲了进去。那时的地球,遍地都是熔岩,狂风暴雨更是家常便饭。地球上还没有一寸泥土,也没有一草一木。灼热的风暴让今日最大的龙卷风都自叹弗如,当时的暴雨更是让我们难以想象。那从天而降的暴雨夹杂着岩石的碎屑,狂怒般地冲过大地,把沉淀物冲进最初的海洋。太阳在云层中穿梭,地球上则天天都发生着地震与地壳运动。现在只以永久不变的一面对着我们的月球,当时则仍在不停地自转着。随着地球年龄的增长,离太阳也越来越远,太阳变得更温和也更平静了。月球的运行速度也慢了下来。暴风雨的强度减弱了。初期的海水不断增加,从而汇集成了大海,并将地球覆盖。然而,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生物,包括海洋里也没有,岩石上更是一片不毛之地。的模样,最好的方法是采一些岩穴或水沟里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除了体积上的差异,我们将发现,那一滴水里的小海蝎、小贝壳、海绵、珊瑚、海藻等,与那些曾经在地球上唯我独尊的更笨拙更巨大的原始动物相像得让我们惊异。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中肯定不会有地球上生命开端的遗迹。因为如果某种动物没有骨骼或其他坚硬部分,也没有足以在泥土上留下足迹或爬痕的体重,则该动物将无法遗下可资证明其曾经存在的任何化石痕迹。现在,世界上生存着几十万种小型软体动物,而这数量庞大的小型软体动物同样无法留下某种足可使未来的地质学家发现其存在的痕迹。过去的世界不知有过几万亿种此类动物,生活、繁殖、繁荣,然后不留遗痕地从世界上消失。在那被称为“无生代”的温暖的浅湖和海水里,必定充满了无数种低等的、类似流质的、无壳、无骨的动物。另外,阳光能够照到的岩隙及滩岸之间,也不知曾经有过多少绿色的浮藻等植物。就像银行的账册不是附近人们的生活记录一样,“岩石记录”也不是过去生物的完整记录。某种生物之所以能留下记录,是由于它们已经进化到能够分泌出壳质、骨刺、甲壳或石灰质的茎干等。然而,在比上述的含有某种化石痕迹的岩石更古老的岩石之中,偶尔也会发现石墨——某种分离形态的炭。有些权威学者认为,那是我们所未知的生物,它们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从化合状态中分离了出来。4鱼类时代在地球被想象成只有数千年历史的时代里,人们都以为动植物的种类生来就是清晰的,它们在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与现在的样子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当人们发现“岩石记录”并开始进行研究以后,才知道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荒谬。事实上,当今世界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是在经过若干年代的缓慢进化和发展之后,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生物进化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即在地球上生存的所有族类,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从存在于太古无生代海洋中的极其简单的原始生物(也就是几乎没有组织的生物),经过缓慢而不问断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然而,人们是在经过长期激烈的争论后才开始接受进化论的。这就好比地球年龄的问题,向来就是人们激烈争论的问题。有一段时期,生物进化的观念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认为与正统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的教义相悖。当然,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所有的宗教徒都能够接受进化论的观点,并承认一切生物的起源都是共通的,没有一种生物是偶然或突然在地球上出现的。生物的进化是连续不断的,从遥远的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生物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正是时间的伟大力量,把在海水潮汐的软泥中蠕动的生命,变成了拥有自由、力量与意识的生命。生物由各种个体组成。这些个体是确定的东西,而不是块状或团状的非生物体,也不是无界限、无运动的结晶体。它们具有非生物体所没有的两个特征:一是它们能把其他物质摄人自己的体内,使其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二是他们能够自我再生。换句话说,生物体能够吃东西并繁殖。它们能够产生与自己大体相同,但通常又与自己稍有差异的个体。也就是说,某个体与它的后代之间,必然有某些种族上的相似,但又通常存在着个体上的不同。这一点,不论何种种族何一阶段,都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个体与其后代之间为何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的存在,科学家迄今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科学的知识问题,不如说是常识上的问题。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只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则个体及其种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使个体及其后代更加适应新的环境。然而,也有一些个体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受到严峻的考验。适应了环境变化的个体更长寿,繁殖力也更强。这个经过便是我们所熟知的“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并不是完全按繁殖与个体的差异所产生的科学化的、必然的推论,因为很有可能还有许多科学家们未能注意或未经确定的诸多力量在发生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这种从生物出现以来就在进行的自然选择,因为这是关于生物的一项根本事实。过去的许多科学家思考过生物起源的问题,而他们的见解也很有趣味。可是关于生物是如何起源的,现在的人们也没有明确的知识和使人信服的推测。但几乎所有的权威学者都一致认为,生物大概是发源自某处温煦的阳光照晒下的浅浅的微咸的水下软泥或沙地之上,然后,随着海水潮汐又播撒到海岸和大海的深处。在初期的世界上,潮流的运动相当强烈。在海岸边上,有着众多的生命存在。但它们往往被波浪打到岸上晒干,或者被冲进大海深处,因为缺乏空气、阳光而死去。这种生存环境促使生物向着生根固定的方向发展,也促使某些个体形成外壳以免被迅速晒干。从很早很早的时期,生物体是依靠对味道的敏感而寻找食物的;同时,早期生物对光线的敏感也使得它们离开黑暗的深海与洞穴,或者从过度明亮而充满危险的浅滩上逃离出去。早期生物身上的甲壳,与其说是为了抵御外敌,还不如说是为了防IE干燥。但牙齿与爪子则在极早的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早期海蝎的大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类动物都是生物界的霸王。之后——许多地质学家认为是在5亿年以前的志留纪,地球上出现了更强大,并且具备眼、齿、游泳能力的新型生物。这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是最早的鱼类。在泥盆纪时期,鱼类大量增加,这从当时的岩层化石中可以看出。由于这一时期鱼类是地球上最繁盛的生物,所以在岩石记录上这一时期被称为鱼类时代。如今,这些鱼类中的绝大部分都已从地球上消失了。根据地质学家的描述,这些远古的鱼类与今日的鲨鱼相似。它们在水中横冲直撞,有时跃入空中,有时在海藻问穿行,它们互相追逐,弱肉强食,给大海里增添了不少生机。若以今日的标准来看,这些鱼类并不算巨大,长度达到八九十厘米以上的就已经很少了。当然,也有例外,有一种古代鱼类长达6米。我们无法从地质学上获知任何关于这些鱼类的始祖的知识。这些鱼类与在他们以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动物学家虽然对它们的祖先做了很有趣的考察,不过大多是通过对它们现存亲属的卵的进化及其他一些资料的考察来作出结论的。很明显,脊椎动物的祖先是软体动物,极有可能就是在嘴巴周围或附近首先长出牙齿般硬物的小型的水生动物。鳐鱼和角鲨的牙齿覆盖了上下颚,并且从嘴边开始长满了布满全身的齿状鳞。当地质学的记录之中出现这一类齿状鳞的时候,鱼类也就从过去隐晦的黑暗里跃现到光明之中,最早的脊椎动物也就出现在地质记录之中。
《世界简史》的撰写,目的是使读者能像阅读小说般阅读人类的历史。《世界简史》将到今天为止人类所具有的历史知识扼要地叙述出来,绵密而复杂的事,一概略而不提。读者应当能从《世界简史》中获得历史的概观,而这概观,也正是研究特定的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所必须具备的框架。再者,《世界简史》也许可做阅读叙述更精密、篇幅更庞大的拙著《世界史纲》(Outline of History)之前的入门书。然而《世界简史》的目的,主要还是满足那些无暇细读《世界史纲》,而又希望能使对于人类历史已趋模糊的记忆再次清晰起来的忙碌读者的需要。《世界简史》不是上述拙著的选萃,亦非缩写。《世界史纲》就其本身的目的而言,乃是不容缩写的。《世界简史》是更一般化、更大众化的历史读物,也是以崭新的立意写成的。
无
上当!其中缺少66章节,强烈建议买其他出版社的
图书质量好,就是到书慢了一点
很开心,收货日期比预计的提前,书本装帧也不错——《时间简史》是一位老师推荐看的。惭愧啊,还没准备开动~好评吧~
帮同事买的。看着不错
《圣经》里那个Abraham,已经有通用的译法“亚伯拉罕”,书里有一章译成了“阿伯拉罕”,显然是因为不同译者,译法不统一。编辑看稿子的时候也不注意一下。
从思维的层面去分析历史,角度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