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穴位用药治百病

张卫华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作者:

张卫华  

页数:

488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医学院专家编写,作者参考国内最新文献,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药物电离子透入等治疗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概述了上述疗法的作用特点、适应证、禁忌证、经络穴位、常用药物、操作方法和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下篇详述了内科、骨科、外科、皮肤科、妇儿科、五官科等110余种疾病的诊断要点和穴位用药治疗方法。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介绍的方法简明实用,疗效确切,适于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医学生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上篇 穴位用药基本知识 第1章 穴位用药治疗简介 第一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基本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一、穴位用药治疗的基本含义 二、穴位用药治疗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穴位用药治疗简史 一、穴位注射 二、穴位贴敷 第三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作用及特点 一、穴位用药治疗的作用 二、穴位用药治病的特点 第四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一、穴位用药治疗的适应证 二、穴位用药治疗的禁忌证 第2章 经络穴位概要 第一节 经络概要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七、孙络 八、浮络 第二节 穴位概要 一、穴位的概念 二、穴位的分类 三、穴位的作用 第三节 十四经脉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三、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四、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五、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八、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九、手厥阴心包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十、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十一、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十二、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十三、督脉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十四、任脉循行路线及常用穴位 第3章 经络穴位诊断法 第一节 经络诊断法 一、病候 二、经络诊察法 三、部位辨经 四、特有症状辨经 五、皮肤电阻测定 六、十二经脉、络脉、经筋、奇经八脉具体经络诊法 第二节 穴位诊断法 一、经穴诊断法 二、耳穴诊断法 第4章 穴位用药治疗的穴位选取、常用药物和操作 第一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穴位选取 一、穴位选取原则 二、所选穴位 三、配穴方法 第二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常用药物、用药原则及操作 一、常用药物 二、穴位用药治疗的原则 三、穴位药物治疗的操作方法 第三节 穴位用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 二、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穴位用药治疗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一、穴位注射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二、穴位贴敷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下篇 穴位用药临床应用 第5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癫痫 第二节 神经衰弱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第四节 股外侧皮神经炎 第五节 枕大神经痛 第六节 周围性面瘫 第七节 三叉神经痛 第八节 偏头痛 第九节 臂丛神经痛 第十节 肋间神经痛 第十一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十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十四节 支气管哮喘 第十五节 风湿性关节 炎 第十六节 慢性肠炎 第十七节 慢性胃炎 第十八节 胃肠神经官能症 第十九节 消化性溃疡 第二十节 胃下垂 第二十一节 慢性胆囊炎 第二十二节 尿潴留 第二十三节 慢性前列腺炎 第二十四节 糖尿病 第6章 骨科疾病 第一节 颈椎病 第二节 增生性脊柱炎 第三节 肩关节 周围炎 第四节 落枕 第五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第六节 冈上肌腱炎 第七节 颞颌关节 功能紊乱综合征 第八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九节 肱骨内上髁炎 第十节 前臂伸肌肌腱周围炎 第十一节 尺骨鹰嘴滑囊炎 第十二节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第十三节 腱鞘囊肿 第十四节 腕管综合征 第十五节 肋软骨炎 第十六节 第十一肋尖综合征 …… 第7章 妇儿科疾病 第8章 外科皮肤疾病 第9章 五官科疾病

章节摘录

书摘一、穴位用药治疗的基本含义 穴位用药治疗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经络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疾病及其疾病的性质、部位、阶段,选用不同的药物和一定的剂型,在相应的经络、腧穴(包括阳性反应物)上施治,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穴位用药治疗的主要内容 穴位用药治疗的主要内容包括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两个部分,此外还有穴位药物电离子导入和穴位热电磁药熨疗法等。 穴位注射是将注射用液体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应用的药物剂量较小,故又称“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有时因注射采用的是麻醉药物(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等)阻断神经传导,故有“穴位封闭”之称。这一治疗方法是西医或中医的药物注射疗法与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疗法。 穴位贴敷是在经络腧穴上贴敷有关药物,其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渗透进入体内,或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于有关经络穴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方法。 穴位药物电离子透入是根据病情需要,将相应的液体性药物通过直流电把药物离子导人经络、穴位或病变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方法。 穴位热电磁药熨疗法是将有关的药物(雷公藤为主,配伍艾绒、川乌、草乌等中草药)用电热加温,或利用热能激发热能磁板辐射出的电磁波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以穴位注射和穴位贴敷两种方法多用。 第二节 穴位用药治疗简史 穴位用药治疗是将治疗药物通过穴位给药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经络腧穴的调整作用而达到平衡阴阳,调整虚实,防治疾病的效果的。 一、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属新针疗法之一,它是将针刺的机械刺激、药物的药理作用、经络的联系、传导、调节以及穴位的开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治疗疾病的。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此时,肌内注射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前苏联巴甫洛夫“神经反射”学说在我国医疗临床中开始应用,医务工作者便将神经阻滞即封闭疗法与中国针灸疗法相结合,经临床观察,二者结合应用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单一使用为优,从而从神经注射过渡到穴位注射。这一疗法经过了“封闭疗法”、“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从治疗的病种看,最初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较为狭窄。从20世纪50年代末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可发现,穴位注射除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外,已开始被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疾病,“阳痿”、“痛经”等生殖、泌尿、内分泌系统疾病,“高血压”等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得到扩大。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即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经穴、奇穴。从所用的药物看,也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普鲁卡因)和试用O.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阶段。这一阶段中,其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但仍处于探索试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穴位注射疗法进一步得以推广。据统计,70年代,穴位注射治疗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注射部位从50年代的疾病点已扩展到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然而所用药物仍以麻醉药和少部分抗生素药为主。80~90年代,穴位注射疗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治疗病种进一步扩大,覆盖临床各种疾病,并逐渐探究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注射部位则以中医理论,特别是针灸之经络理论作指导,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出发,选取人体大部分常用经穴、奇穴、阿是穴和耳穴等,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内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这些药物有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此外,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物及方法,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总之,穴位注射经过了三个阶段:从肌内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50年代)、推广应用阶段(60~70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80~90年代),历经5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应用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P3-5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穴位用药治百病 PDF格式下载



穴位治病 简单有效 人人可为 有益健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