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脉学类聚(上下册)

盛增秀//陈勇毅//竹剑平//王英 人民军医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人民军医  

作者:

盛增秀//陈勇毅//竹剑平//王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脉学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特有的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中医学文献中,有关脉学的论著十分丰富,异彩纷呈,惜乎古今未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更缺乏一部集脉学之大成的专著。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在搜集自秦汉至清末近一百种有关脉学论著的基础上,采取“以类相聚”的类书编写方法,编成一部鸿篇巨制——《脉学类聚》(盛增秀、陈勇毅、竹剑平、王英主编)。
本书分上、下两册,内容涉及诊脉大法、诸脉形象、诸脉主病主治等方面,具有文献资料丰厚、编排体例清晰、内容切合实用等特点,是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大型工具书,适用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阅读和查考,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良好读物。

书籍目录

上册
 诊脉大法
  一、诊脉部位
   (一)三部九候
   (二)人迎、气口、趺阳、太溪、太冲
   (三)寸口
  二、脉象种类及脉学纲领
  三、诊法要点
   (一)诊脉时间
   (二)指法
   (三)调神平息
   (四)诊脉姿势
   (五)七诊
   (六)候脉五十至
   (七)兼察尺肤
   (八)禀赋与脉
   (九)脉贵有神有根以胃气为本
   (十)脉有变迁
   (十一)诊脉宜久候
   (十二)久病脉象
   (十三)年龄与脉象
   (十四)妊娠脉象
   (十五)脉与脏腑
   (十六)脉与时令节气
   (十七)脉与病因
   (十八)和平不病和长寿之脉
   (十九)诊脉决断吉凶生死宜忌和病情转归
   (二十)辨脉疑似真假
   (二十一)辨奇经八脉
   (二十二)奇异脉象
   (二十三)脉有阴阳相乘从横逆顺伏匿
   (二十四)脉有损至
   (二十五)四诊合参
   (二十六)脉与运气
   (二十七)诊脉须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下册
 诸 脉 形 象
  一、浮脉形象
  二、沉脉形象
  三、迟脉形象
  四、数脉形象
  五、大脉形象
  六、细脉小脉形象
  七、长脉形象
  八、短脉形象
  九、虚脉形象
  十、实脉形象
  十一、洪脉形象
  十二、微脉形象
  十三、滑脉形象
  十四、涩脉形象
  十五、缓脉形象
  十六、紧脉坚脉形象急脉附见
  十七、弦脉形象
  十八、软脉形象濡脉同见
  十九、弱脉形象
  二十、芤脉形象
  二十一、促脉形象
  二十二、革脉形象
  二十三、牢脉形象
  二十四、动脉形象
  二十五、伏脉形象
  二十六、散脉形象
  二十七、结脉形象
  二十八、代脉形象
  二十九、脉象类比
 诸脉主病主治
  一、浮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沉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三、迟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四、数脉及兼脉主病主治疾急躁脉同见
  五、大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六、小脉细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七、长脉及兼脉主病主治脉上鱼入尺附见
  八、短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九、虚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实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一、洪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二、微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三、滑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四、涩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五、缓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六、紧脉及兼脉主病主治急坚脉附见
  十七、弦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十八、软脉及兼脉主病主治濡脉同见
  十九、弱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芤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一、促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二、革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三、牢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四、动脉及兼脉主闰主治
  二十五、伏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六、散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七、结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八、代脉及兼脉主病主治
  二十九、多脉兼述主病主治
  三十、清浊脉象及主病主治等
附录A 脉学歌诀
附录B 引用主要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医脉真经》三才天地人,三部寸关尺。凡人左右手分寸关尺者,六脉之会也。寸部属阳,取法于天;尺部属阴,取法于地;关部阴阳相交,盖取诸人,合三部,凡一寸九分。寸在前,尺在后,而关处其中。从关至鱼际,阳得九分,有奇数焉;从关至尺泽,阴得一寸,有偶数焉。故关前为阳,其脉常浮而速;关后为阴,其脉常沉而迟;关居两境之间,介乎一阴一阳,上可以通天,下可以通地,阳出阴人以关为限也。是以寸部脉病,病在头目胸膈之上;关部脉病,病在腹胁胃脘之中;尺部脉病,病在脐腹腰脚之下。三部之中各有浮、中、沉,是之谓九候。候者,随其浮、中、沉举按而消息之。浮为阳,阳脉行之于皮肤。沉为阴,阴脉行之于筋骨。中为胃气,胃气行乎肌肉之中。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胃气居中者,其为人之本欤。所谓鱼际尺泽又不徒名也,寸上一分,掌骨后际如鱼之颈际,故日鱼际。尺脉之外,余脉入而不出,如人深泽,故日尺泽,有其名必有其义云。三部九候俱以胃气为本。(察脉总括·三部九候论)《脉诀刊误》通真子日:《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非谓寸关尺也。(卷上·诊候人式歌)《素问》日: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于动脉现处候之,分九候。今《脉诀》所歌,以寸关尺三部,每三部内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气,沉以候脏,通一手三部为九候也。(卷上·诊候人式歌)诊脉之时,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主脐腹胠胁之分。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附录·三部所主)《伤寒琐言》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是也。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古今医统大全》《三部九候论篇》帝日: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日: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日:何谓三部?岐伯日: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王注在额两旁,动应于手。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髂之分,动应于手。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中者,动应于手。中部天,手太阴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中部人,手少阴也。在掌后兑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下部天,足厥阴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太冲之分。下部地,足少阴也。


编辑推荐

《脉学类聚(套装全2册)》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脉学类聚(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本书内容涉及诊脉大法、诸脉形象、诸脉主病主治等方面,具有文献资料丰厚、编排体例清晰、内容切合实用等特点,是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大型工具书,适用于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阅读和查考,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良好读物


此乃脉学集大成之作,对于欲精研脉学之人十分宝贵。


以前一直认为古人对脉学的认识没有后来人足,但是看过此书后才发现不对。虽然全是文言文,但全是精髓,学脉必读!



一本非常齐备的脉学巨著,可见编写组费了不少心血,值得购买


内容挺全面,好书


内容全面,印制精美。


此书是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书的份量可见!


内容,纸质,印刷质量,封面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很不错。


类似工具书,相当不错的


写很全面,还在学习中,受益匪浅。


我看书喜欢类比分析,此书恰如是,好书,值得拥有


听朋友说这本书很好,最近有点忙所以要过段时间看。


详细啊


这本书按照脉学的所有内容为讨论线索,将古代相关书籍中的相关记载整理出来,使读者可以综合的认识到一个知识点的各个层面,但是,因为古书本身的良莠不齐,其中记载的内容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和运用。


刚刚收到,看得不太明白!


第一次当当购物
送货速度较快
书比书店要便宜30块有碰到活动打折12%
感觉很划算啊~


纸质不错。适合查阅。


帮朋友购买的,好书,喜欢


感觉读脉学还是分开好


是一套不错的工具书,现在正在研究脉学,所以买了。 里面搜集的资料蛮多的,很不错。缺点是纸张偏厚及价格偏贵。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