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2012-2
人民军医出版社
李柳骥,李志明,林毅 主编
320
本书内容分为心律失常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名医经验与医方医案选析三部分。上篇介绍了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古代文献中对心律失常(心悸)的记载、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中篇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成方成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疗法、其他疗法与护理;下篇为当代名医对心律失常的论治经验、心律失常名医验方选析、历代名医治疗心律失常医案选析。全书紧密结合心律失常的中医研究与临床实践,集资料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内容丰富翔实,全面反映了历代医家论治心律失常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可供心律失常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参考,适于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阅读。
严季澜,1955年生,上海市人。北京中医药学大学医学人文系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主治内科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研究领域为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科临床文献。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及北京市精品教材项目《中医药信息检索》。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主要获奖成果有:主编《十部医经类编》获中华中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主编《中医文献检索》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医药信息检索》获北京市精品教材;《近代中医珍本集》(主要编写者)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二续名医类案》(主编之一)获台湾立夫优秀著作奖。出版著作16部(其中独著、主编10部),发表论文40多篇。
上篇 理论研究
第1章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分类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治疗
六、预后
第2章 古代文献对心律失常(心悸)的记载
第一节 概述
一、心悸病名的历史沿革
二、心悸病名內涵认识与辨析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秦汉时期对心悸的认识
一、早期文献中的有关记载
二、《黄帝內经》
三、《难经》
四、《神农本草经》
五、《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六、《华氏中藏经》
第三节 晋隋唐时期对心悸的认识
一、晋隋唐时期对心悸的认识特点
……
中篇 临床研究
下篇 名医经验与医方医案选析
心脏本身的因素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这是引发心律失常的最常见病因,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时。心肌缺血、缺氧、炎症、损伤、坏死和瘢痕形成等均可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从而产生相关心律失常,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等较易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死亡。 全身性因素包括各种感染、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药物影响、焦虑等。如有机磷农药、动物毒素(如蛇毒)和有毒植物(如乌头)均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器官障碍因素:除了循环系统疾病以外,几乎内科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甚至外科、妇产科、儿科和耳鼻喉科的某些疾病,均可引发心律失常。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脑血管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均可引发心律失常。 此外,其他因素如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等也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还发现,心理社会因素如心理应激、负性事件、性格、情绪、行为以及环境均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调节应激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特殊通路,还可能与血浆儿茶酚胺、自主神经支配失衡、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小板激活等因素所致的心肌电不稳定有关。 二、发病机制 现代大量单细胞、离体和在体动物以及人体心脏电生理研究结果均显示心律失常有多种不同机制,如折返、自律性改变、触发激动(后除极引起)等。目前临床尚不能判断大多数心律失常的确切机制,但随着细胞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进展,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机制将被阐明。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主要包括冲动形成的异常及冲动传导的异常。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远端和希氏束一浦肯野系统等处的心肌细胞均具有自律性。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其内在病变,均可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放。此外,原来无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亦可在病理状态下出现异常自律性,如心肌缺血、药物、电解质紊乱、儿茶酚胺增多等,均可导致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窦性心律失常: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窦房结有规律地每分钟发出60~100次激动,产生正常窦性心律。当窦房结自律性异常增高、减低或不规则时,即可分别产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