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症状临床处置
2012-5
人民军医出版社
郝晓洁,孙守军 主编
268
230000
这本《儿科常见症状临床处置》由郝晓洁、孙守军主编,编者根据临床需要,为指导年轻医师掌握儿科病诊断处理思路和方法,从儿童常见症状入手,以“诊断要点,检查项目,临床思维,处置原则”为纲,介绍如何发现并抓住患儿的主要症状,结合各种检查信息进行分析、鉴别,从而得出正确诊断,给予恰当的处置和治疗。《儿科常见症状临床处置》内容丰富,分析到位,中西医结合,实用性、指导性强,适于乡村、社区全科医师和低年资儿科医师阅读参考。
第1章 一般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呕吐
第三节 休克
第四节 哭闹
第2章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呼吸困难
第三节 咯血
第3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第一节 腹痛
第二节 呕血
第三节 便血
第四节 腹泻
第五节 便秘
第4章 泌尿系统常见症状
第一节 遗尿
第二节 血尿
第三节 蛋白尿
第5章 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惊厥
第三节 脑性瘫痪
第6章 内分泌系统常见症状
第一节 肥胖
第二节 身材矮小
第三节 甲状腺肿大
第四节 性早熟
第7章 口腔科常见症状
第一节 牙痛
第二节 牙龈出血
第8章 眼科常见症状
第一节 红眼
第二节 视力减退
第三节 儿童盲
第四节 眼球突出
第9章 耳鼻咽喉科常见症状
第一节 听力减退
第二节 鼻出血
第三节 鼻阻塞及鼻溢液
第四节 吞咽困难
第五节 喉喘鸣和声嘶
版权页: 第一节 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异常升高,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时,可认为发热。儿童时期正常体温较成人稍高,且昼夜正常体温波动较大,但范围不超过1℃。正常小儿的肛温波动于36.9~37.5℃,舌下温度比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一般肛温超过37.8℃,舌下温度超过37.5℃,腋下温度超过37.4℃,可认为发热。肛温在37.8~38.5℃称为低热,超过39℃为高热,超过41.5℃为超高热。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同时,儿童随时因体内、体外诸多因素容易引起体温升高。临床上常将发热持续超过2周或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诊断要点】 1.症状鉴别 对于发热患儿,应明确发热的持续时间,分清是急性发热还是长期发热。急性发热者,应首先考虑临床上常见疾病。长期发热者,首先应从常见疾病不寻常表现考虑,然后考虑少见或罕见病。并仔细检查患儿其他系统的伴随表现,尤其应注意是否伴有皮疹,根据皮疹的出现时间、出现部位及皮疹特征对某些急性传染病做出及时诊断。对长期低热患儿必须做长期动态观察与全面反复检查。每日定时测量体温2~4次,连续2周,记录体温曲线及其变化情况,以确定患者是否发热。如果怀疑患者是假热,则应检测直肠温度,来自牧区或与动物有密切接触史的患儿应想到结核病与布氏杆菌病。 2.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功能试验、尿常规检查、胸部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从而初步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低热。必要时可进一步进行氮蓝四唑试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或C反应蛋白测定,用于明确细菌(或病毒)感染以指导治疗。 3.治疗性试验 必要时才考虑,因为,对大多数发热病例来说,治疗性试验并无诊断价值。甲硝唑或氯喹用于早期肝阿米巴病可取得良好疗效。怀疑结核病患者,一般需用充足剂量的抗结核治疗2~3周方能决定其疗效。应考虑到滥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解热药,不但扰乱体温曲线,掩盖病情,耽误诊断与治疗,而且尤其激素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增加病情的复杂性。
《儿科常见症状临床处置》内容丰富,分析到位,中西医结合,实用性、指导性强,适于乡村、社区全科医师和低年资儿科医师阅读参考。《儿科常见症状临床处置》以儿科常见症状为中心,以诊断要点、检查项目、处置原则为主线,旨在使读者能够系统地认识症状,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融汇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在治疗方法中,为发挥中医学的疗效优势,特选择编录一些中医儿科方药,以供读者参考。
刚收到,看起来不错!谢谢卖家!
给同事买的,新手入门。儿科值班,还是要多思考的
较专业,因为看着吃力,还没有看完,仍然觉得有收获,多学多看是我的一贯原则。
没什么新内容,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