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优化研究
2009-1
中国市场出版社
张小萍
304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继续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近年来实行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给高等教育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政府财政投入能力下降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财政总量不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水平,使得高等教育的财政困境日趋严重。因此,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推进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是政府的责任。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研究成为新的关注点,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将公共财政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分析中,也能够为政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1)是否需要国家财政投入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国家财政如何投入于高等教育?如何从动态过程考虑对高等教育进行绩效评价?(3)国家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优化来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本书共七章。 第一章导言,介绍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以及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包括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利用效率不高、高等教育投入结构不均衡、高等教育拨款方式不合理等。同时介绍了国内外高等教育投入研究成果。提出了本书研究的问题、视角。 第二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理论研究。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成本补偿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与原理,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为以后各章对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优化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国际比较。分析比较了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高等教育财政政策,提出由于对高等教育性质认识的不同、所主张或依据的原则不同,这些国家的教育投入制度与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但从国际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来看,也存在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和有价值的经验。世界高等教育中,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主体,高等教育政府财政拨款主要包括中央政府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两个方面的经费。多方面筹措经费包括学生缴纳学费,发展高校有偿服务、校办企业的创收,私人、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赠以及招收海外留学生,利用信贷资金和争取国际教育资助等。 第四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首先,对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如下变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9年,中央统一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实行分级管理;1980年开始到1992年,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多元分级拨款体制。其次,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模式演变进行历史回顾。1949-1985年,“基数加发展”拨款模式;1986-2001年,“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并执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原则。2002年开始,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核算核定方式为: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最后,对中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进行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发展趋势:以财政性教育经费为主,其中主要依赖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逐步扩大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教育经费中的比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包括: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事业收入、教育附加拨款、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捐集资收人、其他收入以及基建拨款。中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和事业收入。 第五章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首先,从高等教育成本和高等教育收益两方面对教育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高等教育投人的效益主要通过内部效益指标的构建,对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三方面的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给出了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最后,对高等教育进行绩效评价,给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各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给出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标准,运用平衡计分法,从客户维度、内部运作维度、发展维度、财务维度给出了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模型。 第六章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高等教育财政是高等教育发展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深化高等教育投入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财政体制,使其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从而使得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合理性更现实。 一是高等教育拨款模式的优化。首先,建议成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评估拨款,加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与财政拨款结合,增强拨款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其次,引入绩效拨款模式,给出高等学校绩效拨款公式。最后,给出“211工程”和“985工程”拨款模式。 二是高等教育融资方式多元化。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发行高等教育国债、成立教育发展银行、发行教育彩票以及探索高等教育的BOT项目融资模式。 三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分析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健全民办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民办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民办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等。 四是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优化。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收费的政策建议:高等学校制定学费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等教育成本、居民承受能力、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等相关因素,鼓励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形成公私立高等教育竞争发展的局面,完善高等教育市场。适度控制高等学校规模,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五是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的优化。分析了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内容,构建我国新型高等教育财政助学模式的设想,尽快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以及建立混合资助模式等。 六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改革的制度环境。对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改革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的相关法律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委托代理理论为指导,加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思路。 第七章结束语。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高等教育绩效评价、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优化相关建议。 公共财政体制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政策优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视角的选题,可以涉猎教育财政学、教育政策学、教育社会学和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背景知识,本书所提出的研究方案、研究思路还需要现实的实践,需要国家教育、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协同,以指导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张小萍,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1976年出生,陕西咸阳人。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学习,并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从事专职博士后研究工作2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第三届研究生教育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作为学术骨干参与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学基金项目(20060290007)一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70420329)一项,出席国际及国内重大学术会议多次。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高等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高等教育投入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高等教育投入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理论研究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二、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研究 三、人力资本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投入研究 第二节 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投入研究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概述 二、教育与经济增长模型 三、教育与经济增长研究 第四节 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育公平理论在高等教育的应用 第五节 成本补偿理论 一、成本补偿机制形成与发展 二、成本补偿主要理论成果第三章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一、英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二、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一、美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二、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一、日本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二、日本高等教育经费筹措 第四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经费筹措 第五节 印度高等教育财政政策 一、印度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二、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第四章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发展阶段 一、中央统一财政和分级管理 二、分级财政和分级管理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多元分级拨款体制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模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发展 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高等教育财经投入的绩效评价第六章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优化第七章 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于1950年6月召开,此次会议确定了今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经济建设”(《人民日报》,1950年,转引自Hayhoe,1996)。1952年中国开始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过程,到1953年为止,一共确定了249个专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1971年高等院校停止了招生。1972-1976年高等教育恢复了招生,但是入学是根据推荐而不是通过考试。1977年12月,全国高考恢复,1385多万人参加了这次高考。大约有67.5万人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非常迅速,随之进人了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轨道。 1978年我国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将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1995年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1999年6月15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把教育提到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上来认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时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从1977年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以来,高等教育获得了平稳的发展。 (一)普通高等学校规模扩大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80所,比1993年增加15所。其中大学学院627所,比1993年增加1所;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453所,增加14所。 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54所,比1994年减少26所。其中大学学院616所,比1994年减少11所;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438所,减少15所。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调整到1020所,比1996年减少12所。其中大学、学院603所,比1996年减少5所;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417所,减少7所。 ……
专业书籍,写论文需要的!还好当当上有买的!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