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金融学概论

王海霞 等主编 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作者:

王海霞 等主编  

页数:

250  

字数:

280000  

内容概要

  《金融学概论》系统全面介绍了金融学相关知识,本教材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管理学类专业教学使用,以及供成人教育、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作为参考教材,并适合金融业内人士参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形态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信用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利息
◎第二节 利率
◎第三节 我国利率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第四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汇率的变化与影响
◎第三节 汇率制度及其选择
第五章 金融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与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股票市场
◎第四节 债券市场
◎第五节 证券投资基金市场
◎第六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七节 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第二节 存款类金融机构
◎第三节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
◎第四节 金融监管机构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供给
◎第三节 货币均衡
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紧缩
第九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第十章 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 金融发展理论
◎第二节 金融创新
◎第三节 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信用是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特殊价值运动形式 在信用的过程中,价值运动是通过借贷、支付、偿还活动来实现的,当货币或者商品被贷出时,其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使用权发生了转移,信用正是利用了这两权分离的特点,使社会的生产资料重新进行了临时的再分配,所以说,信用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不同的经济主体对社会资源占有的比例关系。(二)信用是偿还性和增值性相统一的再分配关系 信用最初是从商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以商品的赊购赊销来体现的一种经济活动。但其本身却是一个分配范畴。因为商品流通实现的是价值的形态变化,价值从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使用价值和价值都发生了转移。而信用是和货币支付手段相联系的,即它发生的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通过使用价值的转移对社会资源进行了临时再分配。这种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再分配,必须约定归还期限并考虑借贷期内商品或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信用涉及的价值运动是具有偿还性和增值性的一种社会价值量再分配关系。三、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和货币一样,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它的产生、发展与商品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如果没有商品,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不会有赊购,没有赊购就不会有信用。在原始社会早期,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商品与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相应地运动,这时不存在信用关系。当货币产生以后,物物交换就转变成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如果此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话,也不存在信用关系。但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私有制产生了,这时财富在不同人手中分配不均,在交换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有钱无货或有货无钱的情况。缺少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向劳动资料富裕的人借贷,这样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不一致,出现了延期支付,即商品赊销。这时商品的所有者只是将商品价值进行了单方面转移,使商品的买卖和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分离。当归还价值时,则是货币价值的单方面转移,货币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这种特殊的价值运动中,信用就产生了。所以说,首先,信用是在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二)信用的发展 信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信用形式也从实物信用向货币信用、高利贷信用、信贷资本信用发展。1.货币信用 在货币出现以前,实物信用是主要的信用形式。实物信用就是以商品为信用的标的物,并同样以商品为利息的一种信用形式。实物形式存在于不发达的经济状态,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当货币出现以后,实物信用就被货币信用取代了。货币信用是指用一定货币资金为信用标的物,并以货币为利息形式的信用形式。货币信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模上、地域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现代的信用大多数是货币信用。2.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信用是生息资本的古老信用形式。它产生于原始公社瓦解时期。随着私有制产生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贫困家庭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富裕家庭借贷,同时付出高额的报酬,这样高利贷信用就产生了。所以当时信用有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高息。一般情况下年利率达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0%~300%。高额的利息侵吞了生产者必要的生活资料,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甚至使生产者本人沦为奴隶。二是非生产性。高利贷的对象包括小生产者、奴隶主和封建主。其中小生产者比较贫困,遭受天灾人祸等意外事故打击时被迫向奴隶主或封建主借贷,而奴隶主或封建主借出高利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奢侈生活需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金融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