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很受伤

金雪军,王义中 主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

金雪军,王义中 主编  

页数:

223  

字数:

22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1978年至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9.8%,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440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从381元人民币增长到约16084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946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财力空前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761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8年达到6.13万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长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美国著名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索尔顿曾说过,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这一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从中国30年来平均每年都高达9%的经济增长率到中国对世界能源和商品市场的巨大影响;从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国家经济的不断融合到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所发挥的重要外交作用,人们所看到的是中国跟世界的贸易额在大幅增加,看到的是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和国际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步伐实在令人吃惊。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贫穷和孤立之后,中国终于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高盛公司对2010-2050年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预测显示中国会在2045年在GDP总量上超过美国。

内容概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作为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也付出了“不菲”的学费。国际贸易体系中,中国所处的位置是远离利润、远离设计和技术,亲近大量消耗资源和制造污染的末端,向经济生产链条的上游努力不够,中国经济在“失血”;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中国作为“大买家”却无定价权,铜、铁矿石、石油、大豆等中国需要的资源价格皆暴涨数倍,国际期货市场更是屡屡成为中国资金的“伤心地”;辛苦赚来的巨额外汇储备被美国人“俘虏”,在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过程中损失惨重;国有大型企业海外上市往往是低价抛售,而购买的美国金融公司股价却在历史高位,令人不由慨叹“中国人为什么买不到便宜货”。全书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探讨中国“吃亏”的系统性和制度性原因,以求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增强灵活性和预见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金雪军,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书籍目录

1 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得与失 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争论 利用后发优势,警惕后发劣势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学费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与教训  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增长的经验  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博弈  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2 中国制造之“困惑” 2.1 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贡献 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出口国家分布 中国制造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2.2 一架美国飞机等于14亿双中国生产的袜子 “中国制造”——尴尬的“微笑曲线”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 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竞赛”的经济后果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贴牌产品之痛——95%被品牌商拿走  2.3 中国制造的环境成本 中国制造的环境成本估算 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 2.4 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成本 绿色标准和生态标准的中国出口损失 反补贴、反倾销的出口损失 2.5 中国制造的能源消耗成本 2.6 原因及解决思路 原因 解决思路 3 国有资产是否被贱卖:谁被“忽悠”?4 被美国人“俘虏”的巨额外汇储备5 股市震荡背后的故事6 国际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交易的巨大失败7 非对称金融全球化、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的角色转换后记

章节摘录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1978年至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440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从381元人民币增长到约16084.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1946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财力空前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761元;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32.26亿元,2008年达到6.13万亿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从1993年起,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长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相当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在实际运行中仍具有粗放型特征,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现实国情看,集约型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克服资源供给、投资与消费结构协调、产业优化与扩大就业等难点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技术和制度特点。从现实国情看,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资本投入作为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效率仍然低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当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期,适应于要素数量投入型增长的传统经济体制和制度安排还在顽强发生作用,客观上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度。  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型增长的阶段。新中国建立后的前期阶段,以大规模投资驱动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不能认为,中国过去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既然取得了成功,就可以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按同样的方式全面实现工业化。中国的资源和环境无法承受粗放型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现代经济增长的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看,粗放型增长是没有出路的。  资本驱动的增长并不必然解决增长中的效率问题。尽管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贡献度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贡献度的增长幅度,但这种资本的贡献度大多来自于资本绝对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与产出效率却并不高。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4%,但是综合要素生产率却一直低于0.02%,远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这是产生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要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选择与定位,必须立足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增长与粗放型增长相对应,此消彼长,但并不排斥外延式的增长。尽管集约型增长更多地具有内涵式增长的特征,强调的是对生产要素的节约使用,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但它本身并不排斥高技术和高效率基础上的外延式生产规模的扩大。中国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实现,扩大经济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人民整体生活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因此,经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不能忽视外延式增长在扩大经济总量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集约型增长与科技进步相联系,但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技术创新驱动的增长,技术上的高效率并不能够完全和必然解决集约生产的问题。集约是针对生产基本要素的投入,特别是资源投入而言的,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重要生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持续增长只能走集约式的发展道路。技术创新则主要是针对产出的效率而言的。技术创新固然是集约型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只能解决生产要素的技术结合问题,而不能解决生产要素的社会结合问题。因而,生产因素除了一定形式的技术结合,还必须有相应的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结合形式,这种社会结合与经济制度因素密切相关。技术创新固然可以极大地增加生产能力和提供更多的产品,但如果经济体制和制度(如分配制度)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增长的持续和最终实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重视有利于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有效制度安排,特别应重视提高劳动者掌握和发挥技术作用的生产积极性及其社会公平地位的制度保证。  集约型增长方式不仅不排斥劳动要素的地位,相反,还有助于解决劳动要素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力结构却很不合理,高素质的劳动力包括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实行集约型增长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改善劳动力的结构,使之符合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要求。中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劳动力数量庞大与科技水平较低并存的现实,使中国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不能回避自身资源禀赋的特点。既要避免走过去粗放式增长的非良性循环的老路,也要避免片面强调单一因素、不符合国情的“赶超式”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经济在过去近30年间持续快速增长,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强。从整体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增长率和净出口增长率远高于消费增长率。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和投资、净出口的增长速度,说明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净出口的急速增长而拉动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失衡。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最终消费的配合,投资的高速增长将不利于经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现有的“国际游戏规则”对中国的发展构成了怎样的障碍?中国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学费?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  ●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全球制造业的规模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光鲜的成果背后,中国制造业又忍受着怎样的痛楚,冷暖只有自知。  ●近年来,海外上市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首选方式,然而“走出去”也让我们付出了昂贵的学费,成为当前中国金融界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  ●中国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外汇中大约70%为美国证券。一旦美元大幅贬值,这些外汇将会剩下多少?而这仅仅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导致的吗?  ●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中国股市经历了空前暴涨暴跌,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股市就像过山车一样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从未像近几年来这样的风云突变。作为全球许多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正在成为近年来涨价风潮的最大受害者,争取国际定价权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回避、需要从国家经济安全高度来看待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很受伤 PDF格式下载



书写的还是好的,很多现实都很令人痛心,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将如何面对众多的挑战,,,,,,


中国伤得很重


虽然这本书里面数据罗列的让人看着头大,但也正是这些数据才让我们真实的了解现状。很nice的书


五天就到货了,我12月29号订货的,4号下午到。谢谢


居安思危,值得一读!


中国经济由于融入全球比较晚,金融起步比较迟,在金融体系管理、资本运作上的手段和国际金融大鳄、金融强国有着很明显的差距,这在近两年的一场场金融战中可见一斑,无论是前几年的大豆、原油期货,还是最近的自来水、粮食,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贸易上,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这些问题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本书并没有达到我买之前那么高的期望值,书中数据的罗列、中庸的经济套话偏多,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本中央经济工作报告,而不是一本自由主义言论环境下的深刻剖析,这可能和我平常看惯了郎咸平的风格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本书大致上还是把该交代的问题,介绍清楚了。看来有益。

枯燥的语言和乏味的数据罗列是它的缺点,但是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可读性。如果是从事金融衍生平工作的朋友,建议大家耐下性子,读一读。


如题,值得一读


中国经济起步晚,发展快,自然会引起传统金融帝国的关注及“关心”,这是一个必然过程,一个大国崛起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受伤就更不要说了,你不受伤谁受伤?别人想通过受伤来进入一流博弈行列的机会都没有,痛苦的过程往往需要我们客观认识,正确对待。这样的书与《后美国时代》结合着看还可以,但作者的高度与美国佬显然还是有些差距的。


言论不脱经济教科书之窠臼,殊少独立见解。一般而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