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医改

王虎峰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作者:

王虎峰  

页数:

238  

字数:

18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9年4月,酝酿3年的中国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医改方案终于面世了。对于长期研究医改的学者来说,我们不但没有丝毫轻松,反而倍感紧迫。因为新医改方案出台并不意味着医改研究的结束,相反,又给我们提出了更多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与很多致力于医改政策研究的同道一样,几年来笔耕不止,砥砺探索,现在到了总结学术观点、梳理研究成果、对照最终决策、认真学习研究新医改政策的时候了。医改研究的过程,是笔者学术历练和认识提升的过程。其中,个人有几点感悟和认识:一是将理论观点转化为现实公共政策至少要历经4个阶段:首先是要从理论上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其次是能分析出国内外实践中的例证;再次是结合现实环境提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最后是推广政策主张,为决策者所接受。由此可见,学术观点影响政策也有一定的路径和规律可循,当然,也有一定难度。

内容概要

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医改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和咨询为一体的独立研究机构。医改研究中心秉承“科研为民、服务社会、不断创新、合作发展”的宗旨,擅长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科理论为研究工具,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的集群优势,致力于中国医改政策的研究,以有特色的学术成果影响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政府部门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医改研究中心拥有高素质的、呈阶梯型的研究团队,包括教授、讲师、博上后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聘请了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医改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全球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动态,与多个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

作者简介

王虎峰,男,1964年6月生,1980-1990年在河北省从事医疗方面的学习与工作,1990-1993年就读丁武汉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5-1999年历任广西北海市体改委综合科科长、社保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社会保险局副局长,负责“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医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新医改方案解读 第一章 人民网访谈——做一个尽责的有限政府 第一节 新医改方案的创新 第二节 医改最终稿实现了关键词、关键点、关键思想和关键理念的转变 第三节 根据医改领域的不同,政府做一个尽责的有限政府 第四节 医改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希望一步实现 第五节 政府增加投入是好事,关键在于如何花钱 第六节 医改政策落实需要跨部门协调合作 第七节 新医改方案决策过程表明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明显提高 第二章 中国网访谈——新医改方案的划时代意义 第一节 构筑一个人人享有的全民福利制度 第二节 新医改方案——目标新、框架体系新、政府定位新、组织方式新 第三节 不同群体不同设计,不同阶层共享新医改切实实惠 第四节 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呼唤监管办法“一视同仁 第五节 医改不是不可捉摸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六节 基本医疗保险与健康保险相互分工、合作和衔接是未来发展方向 第七节 医疗保险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健康 第三章 《嘹望》新闻周刊访谈——“四位一体”构筑医改核心 第一节 四大体系不能各自为政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要撇清 第三节 “保小病”比“保大病”更有意义 第四章 《科学时报》访谈——最好的手术刀解决不了社会问题 第一节 医改需要软硬科学的结合 第二节 医改的精髓是认识特点、把握规律 第三节 平衡各方利益是不二法门第二篇 中国医改理论探索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新医改是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探索 第二节 关于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问题,应以医疗服务或产品的性质和特点为准 第三节 “补需方”和“补供方”应该兼顾,不能偏废 第四节 城乡差距客观存在,应从“二元、三梯、六维”的新视角来看待 第五节 医改的原则和方向 第六节 医改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章 公共卫生方面 第一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内涵和方式 第二节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应深化对社区卫生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四节 公共卫生涉及多层次多主体的健康干预体系建设 第五节 重新认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第六节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第七节 培养基层人才,构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第三章 医疗保险方面 第一节 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第二节 社会发展客观上要求医疗保障制度不仅治病,而且防病 第四章 医院改革方面 第一节 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 第二节 医院改革的困境和方向 第三节 应按照非营利组织模式进行医院改革 第五章 “医药分开”的解决思路 第一节 医药分开,必须政策联动 第二节 一堵一疏,两种思路解决以药养医第三篇 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报告——基于公共管理精神、社会医学规律、改革成本测算和风险对策分析的研究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框架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的逻辑框架 第二章 体制转轨背景下的卫生医疗制度回顾和评价 第一节 关于公共卫生体制 第二节 关于医疗体制 第三节 关于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第四节 关于医疗保障 第三章 政府和市场在卫生医疗等领域中功能定位分析 第一节 在卫生医疗等领域政府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科学界定卫生、医疗、药品、医疗保障产品的性质和相应提供方式 第三节 卫生、医疗、药品、医疗保障供给体制的抉择 第四章 改革方案的设计思想 第一节 改革目标 第二节 改革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改革的基本准则 第四节 改革的要点 第五章 改革的具体方案 第一节 打基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攻坚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配套措施 第一节 改进和建立先进的卫生医疗监测和考评指标 第二节 按照改革要求重新划分卫生医疗领域的财权和事权,建立新的筹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制定促进非营利机构规范发展的法律规章,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体系 第四节 妥善解决国有医院转制过程中医务人员身份转换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五节 解决非公有制医疗机构的发展和社会资本投入立法保护问题 第六节 适应新的形势,建立医生自律管理组织 第七节 建立医疗机构行业管理质量评估和技术标准的自律组织 第八节 根据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重新确立财政税收和价格管理体系标准 第七章 改革成本测算和政策效应分析 第一节 当前国家对卫生和医疗投入的总体水平和投入增长空间 第二节 在财政投入约束下的改革计划抉择 第三节 本方案若干改革计划成本估算 第四节 政策效应分析 第八章 改革计划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 第一节 完善和巩固基层公共卫生计划风险评估 第二节 依托社区卫生组织的家庭医生计划风险评估 第三节 医生阳光工资和医院账目透明计划风险评估 第四节 药品价格调适和反短缺药品计划风险评估 第五节 整合医疗保障制度计划风险评估 第六节 按照非营利组织模式构建新型国有医院风险评估 第七节 国有医院转制风险评估 第八节 鼓励私有非营利医院发展风险评估 第九节 营利性医院的产业化风险评估 第十节 制定和实施药品生产流通行业产业政策风险评估附录一 医改新方案定稿和征求意见稿要点对照附录二 新方案定稿和征求意见稿全文对照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三,医保方面也做了很多重要的调整。首先,比如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要重点解决城镇居民当中老人和儿童的保险问题,新医改方案中为“重视解决老人、残疾人和儿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很明确,也就是说有些人群要重点考虑,不仅仅考虑老人、儿童,还要考虑残疾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调整。其次,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和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进行了明确。同慢性病防治策略一样,通过一年多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专门做了一个全民医保框架下异地就医的管理服务研究,同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讨论,向部委也正式提交了建议。可以看到,新医改方案很明确以城乡流动农民工为重点解决医疗保险转移接续问题,因为他们的转移接续问题最突出。因为他们是候鸟式的工作,经常变动,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要跟上。再一个是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解决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的问题。这是大家反映最为强烈的,这个在最终稿里面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后记

这是我撰写的关于中国医改的第二部书,中间隔了1年又10个月,时间不长,但中国医改进程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医改方案从酝酿阶段已经转到了政策出台的实施阶段,写作的背景完全不同了。本书是我对中国医改总体看法和基本分析的一个梳理,其内容贯穿医改方案前后,时间顺序跨越两年多,这里面清楚记载着我在医改方案揭晓前和出台后对一些主要问题的观点和主张,还有自己对医改方案的基本看法、对未来医改方案走势的分析等。一句话,是将自己不同时期的观点、分析研究的过程悉数披露出来,等待读者去评判。而这对一个学者来说需要一点勇气,将自己昨天的话重温一遍,做一个前后对照;当然,也需要一点运气,因为这只能借助中国医改这样一个大的“社会政策试验”,才能有这样好的机遇,能够在社会政策面前历练自己、展示自己、证明自己和提高自己。本书也是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工作的一个学术总结。医改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多来,艰苦拼搏,团结奋斗,承担了20多项课题,召开了30次座谈会和研讨会,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填补了一些科研空白。


编辑推荐

《中国新医改理念和政策》是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医改 PDF格式下载



对于关心医改的同仁来说,学习必不可少。我的老师推荐,相信他的眼光。


但愿能有帮助,还不错


第一部分收录的是作者与各媒体的对话,内容重复繁杂,有拼凑字数之嫌。后面的内容有些许新意,但行文太粗糙,口头语过多。有好的思想没有用好的表达形式是很让人遗憾的一件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