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今天,我们怎样评论中国

章敬平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

章敬平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前言

  沧海一声屁(自序)  21世纪的最初十年,即将弹指而去。纠结于昨日和今日的中国,正在憧憬明天。  所有形容中国昨日、今日和明日的语辞,都将留下无休无止的争论,外国人争论,我们中国人自己也争论。尽管中国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本身就是昨日中国和今日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任何妄图定义中国的尝试,都让我们感到惶恐和焦虑,犹如考场中拿着考卷盯着考题内心茫然无从下笔的考生。一旦考场铃声响起——交卷的时刻迫在眉睫,我们只得硬着头皮说:我们生于一个光明和黑暗胶着的时代,我们生活其中的国家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状态。  我相信,这样的答案是不能蒙混过关的。可是,谁又能够给出清晰的定义呢?谁能告诉我昨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今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明日的中国又将是什么样子?谁又能用三两个形容词,评论即将过去的21世纪的最初十年?  说不清楚就不妄言。我且将过去数年评论中国的若干文字整合于此,它们有时候评论的是一个人;但它们更多的时候评论的是一件事,比如一个贪官的倒下,一部影视剧的争议,一份法律文件的问世。  这些一事一议的评论,是我作为媒体评论员发出的声音,它们有时候代表一个报刊的立场,有时候是我对21世纪最初十年中国某个角落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我不是拥有真理的圣者,我也不是大言欺世的骗子,我的看法,对这个时代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差不多就是沧海一声屁,既不醍醐灌顶地警醒世人,亦不妖言惑众地误导世人。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将屁一样的言论呈现给读者呢?这倒不是因为喧嚣的年代中,很多评论中国的言辞连屁都不如,而是因为我这些屁一样的言论中,凝聚着时代的情绪,媒体的期待,人民的眼神,它就像风雅颂中的“风”,像民间的歌谣,它的价值不在于能否伟大光荣正确地评论这个时代的中国,而在于它能否留待后世写“雅”写“颂”的人品鉴一二。

内容概要

这些一事一议的评论,是我作为媒体评论员发出的声音,它们有时候代表一个报刊的立场,有时候是我对21世纪最初十年中国某个角落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我不是拥有真理的圣者,我也不是大言欺世的骗子,我的看法,对这个时代的影响力和杀伤力,差不多就是沧海一声屁,既不醍醐灌顶地警醒世人,亦不妖言惑众地误导世人。  政改的条件,随着领导人政改意识的升腾,民间社会的吁求,以及中国经济力量的增一长,日益成熟。莎士比亚在《裘力斯一凯撒》中借布鲁特斯的口说。世事的起伏本来就是波浪式的,而我们正在希望的海上。我们要是能够乘着高潮,一往直前,就一定可以功成名就;如果我们坐失良机,任由机会从磨磨蹭蹭中流逝,我们将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当金钱铺就权力的阶梯,当商人成为从政的热点,当无产阶级政党向有产者敞开怀抱,当私营企业主阶层看到野百合的春天。我们看到了邻居的不幸,我们听到“中国会不会变成俄罗斯式的中国”的担忧。  他们习惯了面对权贵阶层时的忍耐。软弱,可欺。一旦他们未能表现这些特征,权贵们就会斥责他们是“刁民”。如今,“臣民”正在变“刁民”,“刁民”正在变“公民”,他们的权利意识空前高涨。我们应当尊重这一变化。并将做人的尊严还给穷人。尊重他们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有没有文化是一个人是否尊贵的标志,有没有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象征。可是,追问起来,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有文化的国家,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改革中究竟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又鲜有人能够给出清晰的答案。

作者简介

章敬平,法学博士,一个出版过若干非虚构作品的新闻人。1998年本科毕业后,开始以新闻记者的名义谋生于新闻江湖。做过实习记者、记者、首席记者、主笔、专栏作家、部主任、编委、主编的职业历练,让他沮丧地发现:真正优秀的新闻人根本就不是他现在这个样子,而现在的他,已经不再年轻。过去十年,作者撰写的非虚构作品有《新闻人的江湖》、《拐点:影响未来中国的12个月》(2004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社科类第一名)、《南平寓言》(“2004年关注中国的十本好书”)、《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权变:从官员下海到商人从政》、《中国的自我探索》、《向上的痛:目击2000年以来中国转型之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在妥协中前进 不断政改 仇和的升迁说明了什么 多难何以兴邦 中国已无回头路 对中共十七大的民间期待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背后 自己是管不住自己的 要真理,也要真话 和谐不是权宜之计第二章 “刀”是斗不过“水”的 “刀”是斗不过“水”的 国家秘密不能让我们感到神秘和恐惧 做一个公开的无畏的选择的时刻到了 “第四条”会否变成美丽的花瓶 为什么误读总是难免的 我们对“交强险”公共决策的质疑 谁来监督法官 中国银监会和“银虫”的游戏第三章 中国不会成为俄罗斯式的中国 中国会成为俄罗斯式的中国么 掌权者的开放是有条件的 金钱政治,可怕的不是金钱 带兵的还是先前的那个老把总 窖藏白银的心理阴影 财富明星们的爸爸妈妈 商业纷争中的“政治牌”是一张臭牌第四章 在底层:权利意识的觉醒 别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欢迎商人们“小事搞大”的新思维 反思“冯秉先案” “七成现象”是理性的 还穷人以尊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新希望工程”还缺一半第五章 虚惊一场的全球化 虚惊一场的全球化 禽流感再次证明了森的正确 谁替中国农民去WTO说话 一趟开不到终点的末班车 遗憾该不该为吴敏一而发 中国银行的招股说明书说明了什么 日本:你该不该还情于我 未必美国梦,必定世界梦第六章 漫长的文化改造 现代化的两只手 改造我们的学习 意识形态的偏见 我们热爱《大长今》 反对实用主义英雄观 怀有偏见的人才观 你的纸中包着我的火 江南士绅再出发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第七章 新闻:从云端飞往民间 我们是记者,不是商人,也不是政治家 新媒体的“阴谋论” 孙大午案的舆论向背 在媒体的褒贬中成长 “年度人物”中的小人物 媒体为什么要扒粪 黄万里悲剧的宪政缺陷 “零距离”:让新闻回归民间 结束语中国可能的变化

章节摘录

  “刀”是斗不过“水”的  《文涛拍案》已将2006年甩进了历史。  2006年,留在文涛记忆中的只是几张面孔。或者是杀人狂魔,或者是腐败官员,或者是冤哉小民。  在法治中国的舞台上,他们是渺小的,如尘粒,一阵风过,便踪迹了无。但他们汇聚在一起,却勾勒出一幅摄人心魄的图景,一个“法制”较量“法治”的阵势,一个“刀”挑战“水”的格局。  我们说,汉字的趣味,就在于它表形又表意。法制的制是“刀”字旁,法治的治是“水”字旁。法律界有个人所共知的秘密,那就是我们的政府,早就悄悄地将 “刀”字旁的“制”,换成了“水”字旁的“治”,将“捉刀者”的“人治”变成了“法治”,将象征专制工具的“刀”,变成了象征公平正义的“水”,把“刀治”改成了“水治”。  “刀”字旁虽然改成“水”字旁,温总理承诺的十年内初步建成“法治政府”的纲要,虽然进入倒计时,但2006年的《文涛拍案》仍然从一个侧面暗示我们,字的改变,不等于制度的改变。  人治还在挑战法治。你看看湖南郴州腐败窝案中的一个个落马的官员,雷渊利也好,曾锦春也罢,谁不在跃跃欲试地与“法治”对垒,如果他们不相信他们的世界中 “人治”必定战胜“法治”,他们岂敢造次?如果执着地信任“法治”,河北邢台的那个农民就不会冒充中纪委专案组的成员去敲诈上海的官员。这些听起来好像《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不正以滑稽可笑的闹剧,嘲弄了躲藏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人治”么?最明显的,中国老百姓都能列举的例子,是前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他凭什么敢将手伸向上海民众的社会保障基金?老百姓的活命钱,他都敢玩弄于股掌,你还能相信他在庄严的会场上严肃说起的“法治”?  也就是说,“刀治”依然在挑战“水治”。尽管我们花了整整20年才将“刀”字旁的“制”,换成了“水”字旁的“治”,尽管“水治”在中央政府在执政党在国家的法律或者文件中,已经存在了8年,“刀治”的幽灵还在中国的大地上晃荡。你看,黄静案中黄静母亲的哭泣,高莺莺案中一波三折的诡秘,卖淫女教师案中的丛生疑窦,无不表明,象征“人治”的“刀治”,还在威胁象征“法治”的“水治”。  好在,“水治”是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2006年的中国,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疑罪从无”在司法实践中渐渐成为原则,信访条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一个个标志着中国稳步走向“水治”的事件,给憧憬中国法治未来的人们,也给《文涛拍案》以希望,虽然《文涛拍岸》没有将这些波澜不惊的进步案例,一一收录进节目。  2006年的《文涛拍案》拍过一组变态杀人狂。我们试图以“变态年年有,今年尤其多”的极端现象,唤醒社会对“水治”文化的注意。“水治”是需要土壤的,没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祥和,反社会的变态行为就有可能与日俱增,“水治”的文化就难以培育。设若变态狂魔太过极端,那么,请你留意一下北京占街小贩血刃城管队员的案件。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执法者的克制、容忍和纪律,但是,悲剧还是在敌对情绪中酝酿而成。试想,如果“水治”的文化,已成为我们日常文化中的一部分,小贩的刀还会那么快地出手?如果“水治”的意识,已完全与“刀治”隔离,中国的城市还需要那么多的城管队员为维护市容而与混口饭吃的小贩严阵以待么?  国家秘密不能让我们感到神秘和恐惧    2009年6月23日,当我听闻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保守国家秘密法》的修订草案,脑海中立即冒出十年前学习保密法的感受。在我从法律文件上看到“国家秘密”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电影中的“特务”,亦如情窦初开的小男孩默默猜想的少女的月经,有点神秘,有点恐怖。  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以无数像我这样的人民的名义,审议这部规制了我们20年的法律,我想告诉以我等公民的名义进行审议的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们,作为一个非官非兵几乎从不涉密的普通公民,我对修订之后的保密法,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国家秘密不再让我感到神秘,更不能让我感到恐惧。  我希望国家秘密不再让我感受神秘,不是愚蠢地要求修订后的保密法不再保守秘密,而是希望它能处理好国家秘密和我的知情权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国家楚河汉界军备竞赛不见减弱谍报大战如火如荼的今天,从来都不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我,丝毫不敢看轻保密法所看重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如果在偶然之间,情势需要我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我会不折不扣地履行。可是,一切负有保守国家秘密义务的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的头头脑脑们,不能以国家秘密为借口,将本来应该让我知道的事情,瞒得严严实实,将本来应该在太阳底下公之于众的信息,搞得神秘兮兮的,连问都不能问。  我希望修订之后的保密法尊重我的知情权,除了满足周知世界的一己之私,还有期待我们的政府更为法治的考虑。我们的政府早已通过总理宣读过一份简称为“法治政府纲要”的承诺书,答应按照法治政府的定义,还我们一个廉洁的政府、高效的政府、透明的政府、守信的政府。正因为此,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让我们拿起知情权的鞭子,督促政府往公开、廉洁、高效、信用的方向跑。可是,我听说,跑着,跑着,就遇到了保密法的阻碍,闹出法规之间打架的笑话。且不论道听途说的消息是否可靠,我仍然希望修订后的保密法,像个人似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两部可能相互抵触的法规和谐共处相得益彰,避免那些心怀鬼胎的官僚们,躲在充满鬼魅色彩的掩体中,打着“国家秘密”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捞钱劫色骗荣誉。  我希望国家秘密不再让我感到恐惧,不是要求修订之后的保密法放弃必不可少的暴力机器,而是希望暴力机器不要盗用国家秘密的名义,随意侵害我的个人权利,干涉我的隐私,妨碍我的生活。什么样的信息才是国家秘密?国家秘密的密级谁说了算?什么样的行为可能导致国家秘密的泄漏?等等这些问题都得说清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们,你们需要避免我日后可能的麻烦。你们不能让我看着弹性空间甚大的法律条文,听专司保密调查的机构和个人,任意解释,随意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你们也不能让你们审议通过的这份法律文件,对涉密问题规定得过于笼统,使我无法厘清自己行为的边界,让我一不小心瞥见红头文件的时候,就手足无措,担心自己刺探了国家秘密,浑身不自在。面对一部分官方资讯,我希望它们不再是“皇帝的新装”,看得,说不得。我不愿意泄密,也不愿意因为恐惧而放弃言论自由的权利,为了保守天下人都知道的所谓“国家秘密”,而扼住自己的喉咙。  我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我有知情的权利。我希望修订之后的保密法,不要让我这样的普通公民,一听见“国家秘密”四个字,就心生鬼魅,感到恐惧。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请你们不要反过来问我,究竟怎样修订,才能保障我所珍惜的自由和权利。我得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们,我不知道,因为立法的ABCD不是我的专长。更为重要的是,你们是我这样千千万万个纳税人花钱“聘请”的服务员,在你们努力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那天起,你们就用行动宣称你们接受了我们的委托,让我们满意是你们的职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今天,我们怎样评论中国 PDF格式下载



我也不知道今天我们怎样评论中国


书真的很好,内容很有思想。对于我一个学新闻的人来说真的受益匪浅。


写得精彩,不愧是南方周末的首席!


非常好,质量做工不错,期待再次买


要心细研读。。。。。


期待接下来的精彩


整体风格很温和,甚至有种……


本来是冲着置顶评论中“南方周末的首席”去的,想是这位“首席”会对社会问题有一些深刻的见解。可惜读下来,作为评论文章的精神所在——犀利性,我一直没有发现,貌似“被和谐”的严重。谈到的热点问题也不多,若干篇读下来都像在喝白开水,没有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
总之,令人失望!


没什么内容,个人见解太多,字体大,空白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