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
2008-2
郭树言、 欧新黔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02出版)
郭树言,欧新黔 著
352
无
本书立足于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当前政府经济调节的工作实践,对结构调整中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涉及的领域包括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方式,经济运行调节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兴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发达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实践与启示等方面。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侧重于对解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探索,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所借鉴,也可以为政府有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立足于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当前政府经济调节的工作实践,对结构调整中的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涉及的领域包括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实现方式,经济运行调节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生产性服务业对新兴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发达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实践与启示等方面。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侧重于对解决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探索,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所借鉴,也可以为政府有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第三章 经济运行调节与产业结构调整第四章 提高产业竞争力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第五章 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第六章 国外产业政策的实践经验与启示第七章 支持新兴工业化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第八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发展第九章 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及政策探索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回顾与总结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国民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实施,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和发展中面临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产业及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基本得到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也已经基本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产业政策制定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重点方向和实施方式也在逐步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产业政策还不完善。有些行业的产业政策还缺乏各方共识,形不成合力,难以得到自觉贯彻;有些行业的产业政策还缺乏配套措施,使得产业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经验总结尽管国内外有不少人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但是,实践证明,产业政策在后发国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根据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一)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时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心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正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①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主要围绕扭转改革开放以前过度偏重重工业、偏重生产,而忽视轻工业、忽视生活的情况,重点支持满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②90年代,针对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发展冲动和建立起来的加工生产能力,而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状况,重点加快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业、通信等“瓶颈”行业的发展。③过去一段时期长期数量扩张的结果使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长,而产品档次又没有拉开,到90年代末期,出现了工业产品的相对过剩,进入买方市场阶段。结构调整的目标转为以控制总量,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重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九五”后半期,国家对煤炭、钢铁、纺织品等采取了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石化等行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高耗能的小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使这些行业的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好转。④近几年,由于国内投资需求快速扩张,带动了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并加重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国家着重对主要产能过剩行业的进行调整,实施有保有压的方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上述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适合于经济领域相关学者、研究人员,相关人员等阅读参考。
无
思路清晰,宽泛,很有启发,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