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宋振春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宋振春  

页数:

197  

Tag标签:

无  

前言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晶。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人类禀赋、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差异,其社会所表现出的创造才能也是千姿百态,在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如思想价值观念、信仰、艺术、风俗、建筑等,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因为文化遗产能充分地体现国家或地方的特性,所以其在旅游发展中能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是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围绕着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国内的相关研究甚为活跃,其中对于旅游发展中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尤为热烈。不过,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国内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对其他国家管理体制进行探讨,通过比较研究,获得有益的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有不少可供互相借鉴的地方。鉴于此,本书研究的内容无论是对于加深日本文化遗产旅游的认识,还是对于进行中日比较研究,推动中国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宋振春同志于2005年进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旅游管理学科点进行研究工作,其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一起探讨相关问题。本书是在其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而成,我也荣幸地先阅读了该书文稿。为了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作者曾在日本访问学习一年,查阅了大量关于日本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著作、研究文章、研究报告、政策法规等文献资料,并对东京、京都、奈良、大阪、姬路、和歌山等地的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比较细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研为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国内旅游学界的相关研究进展来看,目前尚缺乏对此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见作者的努力在此研究领域具有拓展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基于日本文化遗产的特点,深入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家,地方、社会团体,居民如何分工合作,利益分配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产品的创新路径等问题,探讨了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模式。本书认为,日本的文化遗产宗教色彩浓厚,形态具体、多样,生活化和延续性较强,有独特的文化表现力。日本的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从结构构成上看是综合性、复合性的体制。综合性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管理、相关产业与服务管理的横向结合,复合性体现了行政干预、公益性管理、经营性管理等不闻性质的管理职能与组织的结合。基于法律制度原因,各种相关的社会团体数量庞大,在政府参与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合作网络,是一种政府主导与社会合作相协调的模式。

书籍目录

1 绪论 1.1 关于研究的问题 1.2 遗产旅游的有关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2 日本文化遗产资源的内容与特点 2.1 日本对文化遗产资源的认识  2.1.1 对文化遗产作用的理解  2.1.2 日本文化遗产分类 2.2 日本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主要内容  2.2.1 日本的世界文化遗产  2.2.2 利用形式分类 2.3 日本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  2.3.1 宗教色彩浓厚  2.3.2 文化遗产的具体化与分散化  2.3.3 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与延续性  2.3.4 外在表现形式的独特性  2.3.5 所有权分散3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与保护思潮 3.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发端  3.1.1 社会近代化与文化遗产的破坏  3.1.2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发端  3.1.3 近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3.2 法律制度的完善与保护利用内容的扩展  3.2.1 《文化财保护法》与现代文化遗产体系  3.2.2 历史风土的整体性保护 3.3 民间运动与地方保护利用制度  3.3.1 民间保护意识的觉醒  3.3.2 重要历史都市的保护运动  3.3.3 历史环境保护与全国性保护运动  3.3.4 地方历史景观保护利用制度  3.3.5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3.4 日本文化遗产价值观念分析  3.4.1 重视传统文化的观念  3.4.2 保存的真实性  3.4.3 保护主体与目的的多元化  3.4.4 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认识 3.5 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制度的特点  3.5.1 中央政府主导与专业化  3.5.2 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  3.5.3 民间与政府的互动合作4 观光立国战略与文化遗产旅游促进政策 4.1 日本社会转型与文化立国战略  4.1.1 社会转型与文化立国战略  4.1.2 文化立国战略的意义 4.2 文化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  4.2.1 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振兴与发展的基石  4.2.2 财政支持与文化赞助制度 4.3 观光立国战略  4.3.1 日本国际旅游政策的演变过程  4.3.2 观光立国战略的性质  4.3.3 文化遗产与观光立国  4.3.4 观光立国战略的影响 4.4 文化遗产旅游促进制度与政策的强化  4.4.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的强化  4.4.2 法律制度的完善5 行政与社会管理组织体制 5.1 国家旅游行政与行业管理  5.1.1 国家旅游行政机构的构成与特点  5.1.2 法人机构与行业管理 5.2 地域振兴中的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体制  5.2.1 文化遗产旅游与地域振兴  5.2.2 地方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5.2.3 地方文化遗产旅游政策 5.3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  5.3.1 社会组织的类型  5.3.2 运营机制  5.3.3 功能特点 5.4 行政与社会管理的网络机制  5.4.1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工与合作  5.4.2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  5.4.3 地区合作  5.4.4 文化遗产观光的属性与管理体制的特点6 政府引导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 6.1 “观光圈”整备建设  6.1.1 观光立国与观光圈建设  6.1.2 观光圈建设的内容与体制  6.1.3 地方观光圈建设的推进 6.2 促进文化旅游 6.3 引导推进产业旅游 6.4 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会展旅游7 经营组织特点 7.1 参与主体  7.1.1 法律与政策体系  7.1.2 经营体系的构成  7.1.3 社区的经营组织形式 7.2 组织过程与利益关系协调  7.2.1 经营体系的运作  7.2.2 盈利环节分析  7.2.3 利益协调机制 7.3 动力机制特点  7.3.1 居民利益追求  7.3.2 政府机构的推动  7.3.3 市场竞争的促进8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形式与结构 8.1 产品形式  8.1.1 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组合  8.1.2 消费形式  8.1.3 价格特点 8.2 内容结构  8.2.1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体系  8.2.2 旅游内容的综合化 8.3 地域结构  8.3.1 地域特点  8.3.2 地域组合 8.4 创新机制  8.4.1 产品内容创新  8.4.2 市场结构方面的创新  8.4.3 政府规制的变化9 结语 9.1 主要的研究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附录 附录1 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 附录2 关于观光立国恳谈会的召开 附录3 关于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的召开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的社会体制正处于转轨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制度都有待完善。由于制度缺陷造成的混乱与矛盾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因此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管理体制问题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王兴斌根据旅游服务的特殊性提出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离与制衡”的管理模式①。实际是比较完整的市场化的模式,既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赞同,也受到非常强烈的质疑。从宏观的体制安排到具体遗产旅游经营管理的形式,都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实际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在社会条件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一致意见是比较困难的。张朝枝等提出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角度研究遗产管理与旅游发展问题②,但也无法确定哪种制度形式更适合中国遗产的实际情况。许多学者进行了中外对比研究,希望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徐嵩龄详细考察了西欧各国近些年文化遗产管理改革的情况,认为其特点主要改变的不是遗产所有权,而是遗产经营权的性质与规模,因而可概称为“私营化模式”,也是西欧文化遗产管理制度改革的主流模式。通过分析西欧文化遗产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优缺点,认为中国遗产管理制度改革应以非营利制度为核心③。张朝枝、保继刚从世界遗产地产权主体、资源处置权设置与法律监督机制三个角度对美国、日本的世界遗产地管理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管理应该完善法律监督、理顺资源处置权、确立清晰的产权主体④。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因各自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有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意见。对此,徐嵩龄认为可以分为两派:国家公园派和产权转移派。表面上看是对管理制度的选择,实际还表达了社会的利益纷争⑤。政府如何发挥作用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文化遗产的公共性,研究者多主张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抑制文化遗产的过度商业化,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如保继刚、苏晓波(2004)对周庄和丽江的研究,认为政府的适当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书稿完成之时,总结起来,觉得在流动站的经历,不仅是完成了一些科研项目,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理念的思考和治学态度的学习和传承。2005年金秋,在导师黄福才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有机会来到美丽的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多的时间里,在专业研究、学术交流等各方面,老师都给我提供了很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对我的每一项研究工作都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即使在出站以后,老师也一直在关心我的研究进展,督促对本研究报告的修改,鼓励我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素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胸怀都使我深受感动,获益匪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将引导我在学术研究之路上不断前行。确定以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制度因素为研究课题,主要原因是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考虑到有赴日本访问的机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体制可以看做是各种制度因素形成的系统,影响着旅游发展的水平、质量和效率。尤其是文化遗产旅游,从资源的形成到保护利用,无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制度因素确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制度因素形成的具体体制,导致了文化遗产旅游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日本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日本文化和日本旅游发展的特点。日本与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也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表面上看日本文化与中国很相似,但仔细观察,就会体味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极大的差异,就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日本文化是独特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等核心问题上与中国文化有本质的区别。与之相适应,代表文化传统特征的文化遗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如宗教色彩浓厚、具体化与分散化、生活化与延续性、产权的多样性等。从制度分析的角度看,这既是历史上制度因素选择的结果,又与现实体制相联系。


编辑推荐

《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是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 PDF格式下载



还没来得及细细看,大体浏览一下,可作为同类型研究的一个重要参考书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