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作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页数:

284  

内容概要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开发本土企业管理案例的重要性。《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第2版)》集收编的12个案例全部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带领研究生开发的本土化企业管理案例。  案例具有时代性。《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第2版)》收编的都是21世纪初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热点问题,其主题主要包括两个:  (1)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如钢铁企业提升企业发展品质的战略决策案例;代表中国传统行业的黄酒企业、中药企业实施“蓝海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求发展的案例;零售业企业抓住机遇实现高速发展的战略案例;企业实施零库存提高效益的案例。  (2)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加强核心业务的案例;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谋取生存发展的“利基战略”案例;大型国有老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活力的案例;消费品行业企业品牌建设案例;大型装备制造业为进入世界一流企业而实施精确管理、开展全员培训的案例;乡镇企业如何为持续成长制定发展规划的案例。

书籍目录

案例1 莱钢以提升、发展品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菜钢)地处鲁中山区,虽然附近有煤铁资源可以利用,但离海港大河和大城市较远。1970年建厂,经过缓慢发展,1994年钢产达到100万吨,1999年达到200万吨,不仅规模不大,在全国50多家冶金企业中,大部分技术经济指标都在40多名以后。2000年以后,菜钢实施了以提升发展品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5年跨越千万吨大关,不但进入中国十大钢厂行列,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进入行业前列。雄关漫道,面对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莱钢下一步怎么发展?一、战略思考的背景二、战略规划三、效果及未来的挑战四、附录五、案例使用说明案例2 联华超市快速进入强势竞争圈本案例全面描述了联华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及其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公司的战略管理及其实施过程的诸多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为零售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零售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给联华超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继续保持联华超市在业界的领导地位?如何提升企业绩效,实现持续发展?一、中国最大的本土零售连锁公司二、1996年战略转折——确立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三、三大战略支点四、强化内部管理五、经营变革与创新六、挑战与发展前景七、附录八、案例使用说明案例3 黄酒行业的“蓝海战略”2005年2月韩国的W.钱金和美国的勒妮·莫博涅出版了《蓝海战略》,然而早在2000年上海金枫酿酒公司就采用了这种“另辟蹊径”的战略,即从关注和超越竞争对手转移到关注消费者价值,通过重组价值元素开启潜在需求,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案例向读者介绍这家黄酒生产企业选择、设计和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和效果。一、企业战略形势二、汪总决定“重塑黄酒价值”战略三、战略实施的结果四、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五、附录六、案例使用说明案例4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主业整体上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公司采用主体重组、分拆上市的模式。这种上市重组模式带来了工艺或业务及产业链条的人为割裂、关联交易频繁发生、上市公司透明性差、利润操纵等问题。同时相对于集团公司来说,由于上市资产规模有限,使得股权融资平台过小,不足以满足集团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如何利用已上市公司这一壳资源实现集团(或主业)整体上市,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案例描述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在解决主业整体上市过程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及最后解决方案。一、企业及其主业整体上市的背景二、武钢集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的决策三、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方案的各方评价四、武钢钢铁主业整体上市顺利实施五、附录六、案例使用说明案例5 白云化工的利基战略案例6 科技创新将中药企业推上了快速发展路案例7 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案例8 上海金枫的品牌管理创新案例9 从精确管理到工序流程管理案例10 全员培训助推东方电机跻身世界一流案例11 零库存是怎样实现的案例12 一家乡镇企业的发展史和规划

章节摘录

  (二)企业发展历史  莱钢自1970年建厂至2000年,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创业阶段(1970~1975年)  莱钢集团的前身是莱芜钢铁总厂,始建于1970年3月。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全国都在“备战、备荒”。按照当时中央的战略部署,为了支持山东独立作战兵团,在沂蒙山和泰山交界处,建有十几家兵工厂,为了给这些兵工厂供给钢铁,就成立了莱芜钢铁总厂。企业处于莱芜、新泰等三县交界处,荒山野岭,条件十分艰苦。当时企业只有四座100立方米的小高炉,一个矿山。第一座620立方米的高炉从1970年3月开始建设,平整场地依靠民兵手拉肩扛,直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当时年产钢仅为11.5万吨。  2.形成钢铁生产能力阶段(1975~1990年)  创业刚开始莱钢并不具备炼钢能力,炼出来的生铁要运到青岛钢铁厂冶炼成钢。1983年前企业连续13年亏损,靠财政补贴过活。1982年2月莱钢开始建第一座25吨转炉,1984年1月出钢,年产钢30万吨。1985年11月莱钢建成第二座25吨转炉。在这一历史阶段,莱钢虽然已经具备炼钢能力,但是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加上工艺布局不合理,一直为人员多、社会负担重、资金紧张所困扰。  3.技术和产能升级阶段(1990~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国家鼓励企业利用外资改扩建钢厂,以减少进口。莱钢抓住机遇,从1987年开始筹划引进外资,1989年开始和亚洲开发银行谈判,1992年达成协议,获得亚洲开发银行2.53亿美元贷款,加上国内配套资金,共计52亿元人民币实施改扩建工程。1993年6月建成第一座750立方米高炉;9月建成25吨转炉;1994年实现钢产量100万吨;1995年5月建成第二座750立方米高炉。在这个阶段,企业对炼铁、炼钢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由于引进了几条先进的生产线,包括从日本引进H型钢生产线、中小冷轧机,工艺水平有很大改进,同时也带动了管理模式的改造。  1998年,莱钢通过业务重组,主业挂牌上市,成立莱钢股份公司。1999年莱钢集团公司成立,主业1.8万人产钢200万吨。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本土企业经营管理案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