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公共领域与宽容

彭立群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

彭立群  

页数:

27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彭立群博士写了题为《公共领域与宽容》的专著,并约我为该书的出版写个序。我高兴地答应下来,一是因为彭立群是我指导的第一批博士生当中的一个,这些年来在泉州华侨大学任教,一直潜心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他做出的所有成就我都应该给以支持和鼓励;二是他研究的“公共领域”问题,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议题,这个问题与这些年来我所关注的现代性、文化认同以及社群主义等问题紧密相关。显然,“公共领域”(publicsphere)一词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发生转变有关。如果说汉娜?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一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现实历史中的公共领域恐怕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形成、发展了。对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在现实问题已经得到比较充分暴露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因此,只有当相对于私人领域的公共空间真正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人们才能从学理层面加以梳理。如果说“公共领域”的热潮在1989年才来到的话,那么真实的原因恐怕是“冷战”的结束使原来被意识形态的对立所遮蔽的这个问题显现出来而已。人们对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阅读,只能是伴随社会历史转折的话语现象或表面原因。我个人认为,公共领域在历史上肯定早就存在,但是其广度和深度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就典型意义的公共领域而言,这应该是近几个世纪的产物。首先,公共领域是现代(modern)社会的产物,具体说,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公共领域不可能在自然经济或封建主义制度下形成,换言之,公共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们遵循自然季节的节律而生活,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手工劳动,经济单位往往是分散的家庭。在那种氛围下,人们往往崇尚或屈从于家长制,因为年龄本身就体现着随岁月增长的经验知识和道德权威。而在现代工业社会,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工作,这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创造了条件;而平等地进行等价交换,也为公共生活的平等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所创造的超权威的差异和自由的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公共交往和话语交流的空间,从而推进了公共领域的扩大。其次,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或人民有了自由、平等权利之后的产物。具体说,人们之间平等、自由的讨论是公共领域形成的条件。非私人性质的事务不一定在公共领域内讨论,如密室政治、国家外交活动等等。封建制度下的国家事务本质上是不属于公共领域内讨论的,相反,那时人们明哲保身的做法是“莫谈国事”。公共领域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公民自由行使话语权的地方,在这个领域形成了公共舆论和文化认同。第三,现代通讯手段以及媒体的力量(例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介)是公共领域的重要载体。公共领域最初只能表现在沙龙、会议室、广场等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但是这种公共领域在尺度上是有限的,往往成为被某些精英们所操纵的领域;广播、报纸和电视的推广扩大了公共领域,但是,其互动的可能性大受限制,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无法真正体现公共领域自由、平等对话的性质;而现今的网络进一步推进了互动的空间,从而也拓展了公共领域。可见,公共领域在不断形成和拓展自己的空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本身也会促使公共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公共领域有自己的功能:形成舆论,监督公共权力;达成共识,强化社会认同;话语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公共领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领域,构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就必须推进公共领域的拓展,形成公民自由表达话语的空间。公共领域需要宽容,因为它是思想试验和交锋的地方。反过来,公共领域也促成宽容文化的形成。只有在宽容的气氛下,人们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看到公共领域的形成。如果大家都不敢讲真话,那么再多的话也仅仅是传达或重复,而不是交流或对话。公共领域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是公共领域所涵盖的问题不单纯是西方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全面和实质性的变化。如果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上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才真正为新的政治制度找到了适宜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时期内,由于未能真正找到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我们的事业出现了许多徘徊甚至曲折。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和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结构性转型,必然引出思想、意识文化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换言之,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以村落社会和单位社会为特征的熟人社会正逐渐变成以所有人权利平等为特征的公民社会。我们的公共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公共领域也就得到拓展。我想,一个和谐社会必定是公共领域得到充分拓展的社会。希望彭立群博士的著作能够推动我国对公共领域的研究,促进公民自由而负责任地表达公共话语权,大家都沐浴在宽容文化氛围之中,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对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梳理。认为“文化”与“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两个支撑点,中国古代也存在公共领域,宽容是公共领域的生命线,宽容与否也是东西方公共领域不同发展路径的重要参量。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了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以宽容精神构建了中国当代公共领域的愿景。

作者简介

彭立群,汉族,生于1971年,祖籍山东曲阜。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现象学、公共领域以及马克思生活哲学。目前是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从事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研究。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学术研究》、《东南学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和翻译的著作计5部。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文化与公共性:把握公共领域的两个关键词 一 文化与公共领域 1.文化:人之为人的关键因素 2.文化影响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种写意方法的描述 3.控制还是解放:文化的选择 4.知识人:文化的传承者 二 公共性与公共领域 1.共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公共性 2.共同的社会规范与社会成员的共识 3.共同的信仰与公共性 4.共同的生活世界与公共性 三 公共领域的界定和类型 1.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定义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3.底线与顶端:探讨公共领域的两个标准 4.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类型 5.公共领域的类型:我们的观点 四 公共领域的价值第二章 宽容的界定以及宽容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一 关于社会排斥 1.出于安全的社会排斥 2.出于舆论暴力的社会排斥 3.出于过度的自我中心倾向的社会排斥 二 宽容是什么 1.从存在论上研究宽容 2.写意方法视野中宽容的发生过程 3.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情理宽容” 4.西方传统中的“法理宽容” 5.对现代宽容的认识 三 宽容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1.对公共领域予以宽容的必要性 2.公共领域得不到专制权力宽容的原因 3.宽容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第三章 宽容与现代公共领域的产生 一 现代文明:为什么是西欧? 1.西欧面临的危机 2.西欧的现代化何以可能?  ……第四章 悲剧的诞生:政治不宽容铁幕下的中国古代公共领域第五章 以宽容精神构建中国当代公共领域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文化与公共性:把握公共领域的两个关键词在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人面狮身怪兽,叫斯芬克斯。每天它用同一个谜语去盘问路过的人,谜面是:“有一个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这就是当时最难解的谜语——斯芬克斯之谜。如果谁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多人,直到一个叫俄狄浦斯的少年出现在它面前。俄狄浦斯说:“那是人。”斯芬克斯听到了答案,就大叫一声跳崖身亡。俄狄浦斯猜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就是人之谜、人的生命之谜。人是一个谜,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的公共领域更是一个谜,公共领域的核心内涵是什么?中国有没有公共领域?我们认为,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与公共性都是理解公共领域的必要前提,而且按照这种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特殊的公共领域形式。


编辑推荐

《公共领域与宽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公共领域与宽容 PDF格式下载



本书对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梳理。其中,将儒家的宽容观界定为“情理宽容”,西方(自由主义)宽容观界定为“法理宽容”,个人认为,这点出了两者的区别。换种方式说,儒家的宽容更多地是一种个人德性,是一种出于恩惠的宽容;自由主义的宽容更多地是一种公共德性,将宽容视为一种公共原则,是一种基于个人权利的宽容。


此书将公共领域与宽容放在一起思考,角度独特,不错哈。


作者彭立群是我的老同学,一看次数就知道是他多年功夫的结晶,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独到,值得研读!


还没怎么细读,不过看了个大概。。。等放假再仔细看吧。是一整套关于“宽容”研究里的一本,我在考虑要不要把其他三本也买了来


换可以,我做课题用的


相关图书